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8968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能够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胎面部具有配置于比轮胎赤道靠外侧胎面端侧的外侧陆地部。在外侧陆地部设置有横贯其整个宽度的刀槽。该刀槽包括将相互向相反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部与第二倾斜部连接的v字状部分。包括v字状部分的刀槽在接地压力作用于外侧陆地部时,能够使相互相向的刀槽壁彼此紧贴,从而提高外侧陆地部的外观的刚性。

然而,专利文献1的刀槽的v字状部分的顶部,设置在比外侧陆地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靠轮胎赤道侧。这样的v字状部分的顶部的配置存在使外侧陆地部的外侧胎面端侧的刚性比轮胎赤道侧的刚性低的倾向。因此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例如存在在转弯时外侧陆地部的外侧胎面端侧容易变形的倾向,从而对于操纵稳定性的提高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1049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改善刀槽的形状等为基本,能够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所述胎面部具有: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以及配置于比轮胎赤道靠所述外侧胎面端侧的外侧陆地部,在所述外侧陆地部设置有横贯所述外侧陆地部的整个宽度的第一刀槽,所述第一刀槽包括v字状部分,该v字状部分将所述内侧胎面端侧的第一倾斜部与配置于所述外侧胎面端侧并且向与所述第一倾斜部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部连接,所述v字状部分具有顶部,该顶部位于比所述外侧陆地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靠所述外侧胎面端侧,所述第二倾斜部的最大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最大深度。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刀槽包括朝向所述外侧胎面端侧深度变化的变化部,所述变化部设置在与所述顶部不同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变化部设置在比所述顶部靠所述内侧胎面端侧。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倾斜部的所述内侧胎面端侧的端部具有比所述第一倾斜部的最大深度小的深度。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面部具有配置在比轮胎赤道靠所述内侧胎面端侧的内侧陆地部,在所述内侧陆地部设置有横贯所述内侧陆地部的整个宽度的第二刀槽,所述第二刀槽向与所述第一倾斜部相同的方向倾斜并以直线状延伸。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二刀槽的所述内侧胎面端侧的端部连接于比所述第二刀槽的宽度大的狭缝。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二刀槽包括:具有最大深度的第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外侧胎面端侧并且具有比所述第一部分的最大深度小的最大深度的第二部分、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内侧胎面端侧并且具有比所述第一部分的最大深度小的最大深度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具有比所述第二部分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小的轮胎轴向的宽度。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部分朝向所述内侧胎面端侧深度逐渐减小。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v字状部分的所述第二倾斜部具有以恒定深度延伸的平坦的底部。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倾斜部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不小于25度并且不大于35度,所述第二倾斜部相对于所述轮胎轴向的角度不小于5度并且不大于15度,所述第一倾斜部与所述第二倾斜部之间的角度不小于130度并且不大于150度。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面部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主沟,所述主沟包括:中央主沟、位于所述中央主沟的外侧胎面端侧的外侧胎肩主沟、以及位于所述中央主沟的内侧胎面端侧的内侧胎肩主沟,每个所述主沟的沟宽不小于所述外侧胎面端与所述内侧胎面端之间的胎面宽度的3.5%,并且不大于所述外侧胎面端与所述内侧胎面端之间的所述胎面宽度的10.0%。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中央主沟的所述沟宽大于所述胎肩主沟的所述沟宽。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面部包括:外侧胎肩陆地部,其位于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与所述外侧胎面端之间;以及外侧中间陆地部,其位于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与所述中央主沟之间,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是设置有所述第一刀槽的所述外侧陆地部。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第一外侧胎肩横沟,每个所述第一外侧胎肩横沟从所述外侧胎面端延伸至所述外侧胎肩主沟,并且每个所述第一外侧胎肩横沟在其轴向内端部设置有从沟底隆起的拉筋。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以与所述第一外侧胎肩横沟交替的方式设置有第二外侧胎肩横沟,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还设置有:第一外侧胎肩纵沟,其从每个所述第一外侧胎肩横沟延伸至周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外侧胎肩横沟中的一个第二外侧胎肩横沟;以及第二外侧胎肩纵沟,其从每个所述第一外侧胎肩横沟朝向所述周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外侧胎肩横沟中的另一个第二外侧胎肩横沟延伸,并且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内形成终端。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胎面部具有: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以及配置于比轮胎赤道靠所述外侧胎面端侧的外侧陆地部。在外侧陆地部设置有横贯外侧陆地部的整个宽度的第一刀槽。第一刀槽能够抑制外侧陆地部的接地面的变形,从而抑制其不均匀磨损。

第一刀槽包括v字状部分,该v字状部分将内侧胎面端侧的第一倾斜部与配置于外侧胎面端侧并且向与第一倾斜部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部连接。具有这样的v字状部分的第一刀槽,在接地压力、横向力作用于陆地部时,使相互相向的刀槽壁彼此紧贴。因此能够提高外侧陆地部的外观的刚性,进而提高操纵稳定性。

v字状部分具有位于比外侧陆地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靠外侧胎面端侧的顶部。在上述刀槽壁彼此紧贴时,v字状部分的顶部附近显示更高的刚性。通过使该顶部位于外侧胎面端侧,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外侧陆地部的外侧胎面端侧的刚性。

第二倾斜部的最大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最大深度。由此在比顶部靠外侧胎面端侧,能够进一步提高外侧陆地部的外观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转弯时外侧陆地部的变形,从而能够获得优异的操纵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外侧中间陆地部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3(a)是图2的a-a线剖视图,(b)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4是图1的外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5是图1的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6(a)是图4的c-c线剖视图,(b)是图5的d-d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2…胎面部;4a…外侧陆地部;10…第一刀槽;11…第一倾斜部;12…第二倾斜部;13…v字状部分;15…顶部;d1…第一倾斜部的最大深度;d2…第二倾斜部的最大深度;te1…外侧胎面端;te2…内侧胎面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例如适合作为轿车用轮胎使用。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2。向车辆安装的方向例如用文字、标记表示于侧壁部(省略图示)等。在图1中,在将轮胎1安装于车辆时,左侧位于车辆外侧,右侧位于车辆内侧。

通过指定向车辆安装的方向,从而胎面部2具有: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te1、和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te2。

各胎面端te1、te2是对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未图示)且填充正规内压而且无负荷的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负载,且以0°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在本说明书中,在未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确定的值。

“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rim”。

“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空气压力,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

“正规负载”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负载,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capacity”。

在轮胎1的胎面部2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个主沟3、和被主沟3划分的陆地部4。

各主沟3例如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各主沟3例如也可以以锯齿状或波状延伸。

主沟3例如包括:设置于外侧胎面端te1侧或者内侧胎面端te2侧的胎肩主沟5、和设置于比胎肩主沟5靠轮胎赤道c侧的中央主沟6。

胎肩主沟5例如包括:设置于外侧胎面端te1侧的外侧胎肩主沟5a、和设置于内侧胎面端te2侧的内侧胎肩主沟5b。

中央主沟6例如设置于外侧胎肩主沟5a与内侧胎肩主沟5b之间。本实施方式的中央主沟6例如在轮胎赤道c上设置一条。中央主沟6例如也可以在轮胎赤道c的各侧分别各设置一条。

本实施方式的各胎肩主沟5a、5b的沟宽w1以及中央主沟6的沟宽w2例如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3.5~10.0%。另外,为了确保湿路性能,各主沟的沟宽的合计例如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23%以上。在为轿车用充气轮胎的情况下,胎肩主沟5的沟深以及中央主沟6的沟深例如优选为5.0~12.0mm。胎面接地宽度tw是上述正规状态下的轮胎1的外侧胎面端te1与内侧胎面端te2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本实施方式的中央主沟6例如优选具有比内侧胎肩主沟5b大的沟宽。由此在湿路行驶时,容易排出轮胎赤道c附近的水,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打滑现象。

陆地部4划分为:配置在比轮胎赤道c靠外侧胎面端te1侧的外侧陆地部4a、和配置在比轮胎赤道c靠内侧胎面端te2侧的内侧陆地部4b。

外侧陆地部4a被上述主沟3例如划分为:外侧胎肩主沟5a与中央主沟6之间的外侧中间陆地部7a、以及外侧胎肩主沟5a与外侧胎面端te1之间的外侧胎肩陆地部8a。内侧陆地部4b例如包括:内侧胎肩主沟5b与中央主沟6之间的内侧中间陆地部7b、以及内侧胎肩主沟5b与内侧胎面端te2之间的内侧胎肩陆地部8b。

图2中示出外侧中间陆地部7a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7b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中间陆地部7a、7b例如由不横贯宽度比刀槽大的横沟的花纹条形成。在本说明书中,“刀槽”意味着宽度为1.5mm以下的切槽。本实施方式的中间陆地部7a、7b例如具有胎面接地宽度tw(图1所示,以下相同)的0.10~0.20倍的宽度w3。

在外侧中间陆地部7a设置有横贯其整个宽度的第一刀槽10。第一刀槽10能够抑制外侧中间陆地部7a的接地面的变形,从而抑制其不均匀磨损。

第一刀槽10包括v字状部分13,该v字状部分13将内侧胎面端te2侧(在图2中为右侧)的第一倾斜部11和配置于外侧胎面端te1侧(在图2中为左侧)并且向与第一倾斜部11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部12连接。具有这样的v字状部分13的第一刀槽10,在接地压力、横向力作用于陆地部时,使相互相向的刀槽壁彼此紧贴。因此能够提高外侧陆地部的外观的刚性,进而提高操纵稳定性。

v字状部分13具有位于比外侧中间陆地部7a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14靠外侧胎面端te1侧的顶部15。在刀槽壁彼此紧贴时,v字状部分13的顶部15附近显示较高的刚性。通过使该顶部15位于外侧胎面端te1侧,从而有效地提高外侧中间陆地部7a的外侧胎面端te1侧的刚性。

在图3(a)中示出图2的a-a线剖视图。如图3(a)所示,在第一刀槽10中,第二倾斜部12的最大深度d2小于第一倾斜部11的最大深度d1。在第一倾斜部11与第二倾斜部12具有相同的最大深度的情况下,在上述刀槽壁彼此紧贴时,外侧中间陆地部7a在其宽度方向上具有大致均匀的刚性。在该情况下,在转弯时,存在外侧中间陆地部7a的外侧胎面端te1侧的刚性不足的倾向。在本发明中,通过减小第二倾斜部12的最大深度d2,从而能够在比顶部15靠外侧胎面端te1侧,进一步提高外侧中间陆地部7a的外观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转弯时外侧中间陆地部7a的变形,从而能够获得优异的操纵稳定性。

第二倾斜部12的最大深度d2优选为第一倾斜部11的最大深度d1的0.30倍以上,更优选为0.40倍以上,并且优选为0.60倍以下,更优选为0.50倍以下。更具体而言,第二倾斜部12的最大深度d2例如优选为2.0~3.0mm。由此能够维持外侧中间陆地部7a的刚性,并且抑制其接地面的变形。

第二倾斜部12例如具有平坦的底面,并以上述最大深度d2沿轮胎轴向延伸。但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第二倾斜部12的深度也可以变化。

第一倾斜部11例如具有中央主沟6的沟深d7的0.50~0.70倍的最大深度d1。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倾斜部11例如具有:以5.0~6.0mm的最大深度d1沿轮胎轴向延伸的主体部17、和具有比最大深度d1小的深度d3的内侧胎面端te2侧的端部18。这样的第一倾斜部11维持外侧中间陆地部7a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从而能够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

第一倾斜部11的上述端部18的深度d3例如优选为第一倾斜部11的最大深度d1的0.30~0.60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部11的上述端部18具有与第二倾斜部12相同的深度。由此抑制外侧中间陆地部7a的不均匀磨损。

第一刀槽10包括朝向外侧胎面端te1侧深度变化的变化部19。变化部19例如设置于与顶部15不同的位置。顶部15存在成为第一刀槽10的弯曲变形的起点的倾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顶部15和变化部19设置于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对顶部15的过度的应力集中。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式,变化部19优选设置于比顶部15靠内侧胎面端te2侧。由此能够将顶部15附近的刚性进一步维持为较高。

如图2所示,第一倾斜部11例如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以25~35°的角度θ1倾斜。第二倾斜部12例如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以5~15°的角度θ2倾斜。第一倾斜部11与第二倾斜部12之间的角度θ3例如优选为130~150°。这样的第一刀槽10能够均衡地兼顾操纵稳定性和湿路性能。

外侧中间陆地部7a的轮胎赤道c侧的端缘16至顶部15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1,例如优选为外侧中间陆地部7a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3的0.60~0.75倍。由此能够使顶部15的位置合理化,从而抑制顶部15附近的磨损,并且获得上述效果。

在内侧中间陆地部7b设置有横贯其整个宽度的第二刀槽20。第二刀槽20例如向与第一刀槽10的第一倾斜部11相同的方向倾斜并以直线状延伸。这样的第二刀槽20能够使外侧中间陆地部7a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7b的磨损的进行变得均匀。

第二刀槽20的内侧胎面端te2侧的端部21,例如优选连接于具有比第二刀槽20的宽度大的宽度w4的狭缝22。狭缝22的宽度w4例如为3.5~6.5mm。这样的第二刀槽20以及狭缝22能够有效地提高湿路性能。

图3(b)中示出图2的b-b线剖视图。如图3所示,第二刀槽20例如包括具有:最大深度d4的第一部分26、配置于第一部分26的两侧的第二部分27以及第三部分28。

第一部分26的最大深度d4例如优选为4.0~6.0mm。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部分26的最大深度d4,例如与第一刀槽10的最大深度d1(图3(a)所示)相同。由此外侧中间陆地部7a与内侧中间陆地部7b容易均匀地磨损。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部分26例如优选为朝向内侧胎面端te2侧深度逐渐减小。这样的第一部分26能够使内侧中间陆地部7b的刚性朝向内侧胎面端te2侧平稳地变化。

第二部分27例如配置于第一部分26的外侧胎面端te1侧。第二部分27例如具有比第一部分26的最大深度d4小的最大深度d5。第二部分27的深度d5例如优选为第一部分26的上述最大深度d4的0.30~0.60倍。由此能够提高内侧中间陆地部7b的外侧胎面端te1侧的刚性,进而能够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

第二部分27例如具有小于第一部分26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6。第二部分27的宽度w6例如优选为第一部分26的宽度w5的0.15~0.25倍。更具体而言,第二部分27的宽度w6例如为2.5~4.0mm。

第三部分28例如配置于第一部分26的内侧胎面端te2侧。第三部分28例如具有比第一部分26的最大深度d4小的最大深度d6。本实施方式的第三部分28的最大深度d6例如与第二部分27的最大深度d5相同。

第三部分28例如优选具有小于第二部分2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7。具体而言,第三部分28的宽度w7例如为第二部分27的宽度w6的0.25~0.35倍。这样的第三部分28能够适当地缓和内侧中间陆地部7b的内侧胎面端te2侧的刚性,提高乘坐舒适性。

图4中示出外侧胎肩陆地部8a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在外侧胎肩陆地部8a例如设置有外侧胎肩横沟30、外侧胎肩纵沟33以及外侧胎肩刀槽37。

外侧胎肩横沟30例如从外侧胎面端te1朝向轮胎赤道c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从外侧胎面端te1延伸至外侧胎肩主沟5a的第一外侧胎肩横沟31、和从外侧胎面端te1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在外侧胎肩陆地部8a内形成终端的第二外侧胎肩横沟32。这样的外侧胎肩横沟31、32能够维持外侧胎肩陆地部8a的刚性,并且提高湿路性能。

在第一外侧胎肩横沟31的轮胎轴向的内端部31i例如优选设置有:沟底隆起的拉筋38、和在拉筋38开口的沟底刀槽39。这样的第一外侧胎肩横沟31能够均衡地提高操纵稳定性和湿路性能。

外侧胎肩纵沟33例如包括:从第一外侧胎肩横沟31延伸至第二外侧胎肩横沟32的第一外侧胎肩纵沟34、和一端连通于第一外侧胎肩横沟31且另一端在外侧胎肩陆地部8a内形成终端的第二外侧胎肩纵沟35。这样的各外侧胎肩纵沟34、35能够维持外侧胎肩陆地部8a的刚性,并且发挥优异的排水性能。

外侧胎肩刀槽37例如沿着外侧胎肩横沟30延伸,且不与外侧胎肩纵沟33连通而形成终端。这样的外侧胎肩刀槽37能够维持外侧胎肩陆地部8a的刚性,并且防止其接地面的变形。

图6(a)中示出图4的c-c线剖视图。如图6(a)所示,外侧胎肩刀槽37例如具有内端部37i,该内端部37i具有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凸出的圆弧状的轮廓。由此能够提高内端部37i的刚性,进而能够获得优异的操纵稳定性。

图5中示出内侧胎肩陆地部8b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在内侧胎肩陆地部8b设置有内侧胎肩横沟40和内侧胎肩刀槽42。

内侧胎肩横沟40例如从内侧胎面端te2延伸至内侧胎肩主沟5b。内侧胎肩横沟40优选为与第一外侧胎肩横沟31相同,在内端部40i具有拉筋43以及沟底刀槽44。

内侧胎肩刀槽42例如一端连通于内侧胎肩主沟5b,另一端在内侧胎肩陆地部8b内形成终端。这样的内侧胎肩刀槽42能够维持内侧胎肩陆地部8b的刚性,并且抑制其接地面的变形。

图6(b)中示出图5的d-d线剖视图。如图6(b)所示,内侧胎肩刀槽42优选为内端部42i隆起。这样的内侧胎肩刀槽42能够进一步维持内侧胎肩陆地部8b的刚性,更加提高操纵稳定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胎面花纹的尺寸205/60r16的轿车用充气轮胎。作为比较例1,试制了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以相同的深度构成的充气轮胎。作为比较例2,试制了v字状部分的顶部位于比外侧中间陆地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靠轮胎赤道侧的轮胎。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操纵稳定性以及湿路性能。各测试轮胎的共通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安装轮辋:16×6j

轮胎内压:230kpa

测试车辆:排气量1400cc、前轮驱动车

测试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外侧中间陆地部的宽度w3: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2%

第一倾斜部的最大深度d1:5.1mm

<操纵稳定性>

根据驾驶员的感官对用上述测试车辆在沥青的环绕路线行驶后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是以比较例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表示操纵稳定性越优异。

<湿路性能>

用上述测试车辆,在设置有水深5mm且长度20m的水洼的半径100m的沥青路面行驶,计测了前轮的横向加速度(横g)。结果是速度50~80km/h的平均横g,以比较例的值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表示湿路性能越优异。

测试的结果示于表1。

表1

测试的结果确认了实施例的充气轮胎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而且能够确认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维持湿路性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