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故障车轮应急自救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9101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故障车轮应急自救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故障车轮辅助处理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在面对爆胎、漏气等故障时,通常将先车辆移动至安全地带,再进行备胎的更换;这样,将引发以下问题:一、车轮故障后,车辆移动十分困难,强行启动车辆将造成轮毂的损坏,严重的甚至因难以操控而引发交通事故;二、随着汽车的不断发展,防盗螺栓也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车辆中,因此,一旦其专用的防盗螺母丢失,车主在面对车轮故障时则必须耗费漫长的时间等待拖车;三、车主在自行更换备胎时,通常具有较长的操作时间,因此,也极大的增加了交通堵塞的风险。

对此,国家局于2010年7月21日公告了一份名为“摩托车、电动车爆胎应急拖车”、申请号为“200920042920.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该案中通过两斜当班对故障轮进行支撑,并通过固定绳完成故障轮与拖车之间的定位。

然而,人们在实际使用后发现,由于其结构过于简单,因此,在面对不同规格的故障轮时并不能起到可靠的支撑作用;同时,其仅由前轮、后轮实现应急车的“走动”,因此,在负载较大时,其稳定性极差。此外,此类技术方案在移运汽车的车轮时稳定性极差,尤其在移运汽车的驱动轮时,由于驱动轮上具有一定的扭矩,因此,此类装置极易出现滑脱、整体翻转等一系列问题,使用效果极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精巧、使用方便且操作时间短,使用时可对故障轮进行可靠的支撑以及稳定的夹持,从而使得操作人员可利用移运车代替故障轮,在车轮出现故障后继续进行一定的短途行驶的故障车轮应急自救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包括车体、行走组件、夹紧组件和校正组件,所述行走组件包括若干连接在车体底部的行走轮、使得车体可在地面上自由移动;

所述夹紧组件包括直线驱动组件和一对夹紧块,一对所述夹紧块相对设置、且滑动连接在车体的两侧,所述直线驱动组件连接在车体和夹紧块之间,所述直线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两夹紧块做同步直线往复运动,从而夹紧在故障车轮的两侧;

所述校正组件包括导轨和至少两对校正滚轮,所述导轨可拆卸的连接在车体的头端或尾端,同一对所述校正滚轮分别铰接在车体的两侧、且用于承托故障车轮,所述校正滚轮的轴心沿车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校正滚轮的截面呈花瓣状。

所述直线驱动机构包括主动轴、一对驱动链条和一对从动轴,所述主动轴铰接在车体中,所述从动轴枢接在夹紧块远离车体中心的一端、且与夹紧块螺纹连接,一对所述驱动链条呈环形、且分别绕设在主动轴的两端和两从动轴之间。

所述车体上还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和主动轴联动。

所述直线驱动组件包括液压泵和一对液压缸,所述液压泵固定连接在车体上,所述液压缸连接在车体和夹紧块之间、且与液压泵相连通。

所述直线驱动组件包括气动泵和一对气压缸,所述气动泵固定连接在车体上,所述气压缸连接在车体和夹紧块之间、且与气动泵相连通。

所述车体包括本体和安装体,所述本体呈框型,所述安装体固定连接在本体的四个角上、且与行走轮相连接。

所述行走轮铰接于安装体中、且分为一对前轮和一对后轮,所述后轮为万向轮。

所述导轨、校正滚轮和夹紧块均由聚氨酯制成。

所述行走轮的轮毂由铝合金支撑,所述行走轮的轮胎由实心橡胶制成。

本发明可在出厂时根据目标车型设置导轨的宽度以及车体的高度,从而使得导轨可卡入轮毂表面的凹槽中、且故障车轮固定后车辆仍保持水平;而在使用时,可先将本案放置于故障车轮的一侧(前胎故障则放于前胎的前侧,后胎故障则放于后胎的后侧),再控制车辆前进或后退,从而使得故障车轮驶入车体中,并在驶入过程中通过导轨以及校正滚轮的设置,使得故障车轮的中心和车体的中心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此后,通过直线驱动组件即可驱动两夹紧块自故障车轮的两侧对其进行夹紧。本发明使用过程中可自动找中,并可进行稳定夹持,从整体上具有可靠性好、结构稳定、负载大且夹持效果好,可直接行驶上路(时速低于60km/h)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校正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是A-A向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中第一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一,

图5是本发明中第一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二;

图6是本发明中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第二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一,

图8是本发明中第二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二;

图9是本发明中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第三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中1是车体,11是本体,12是安装体,2是行走组件,21是前轮,22是后轮;

3是夹紧组件,31是直线驱动装置,311是主动轴,312是驱动链条,313是从动轴,314是电机,315是液压泵,316是液压缸,32是夹紧块;

4是校正组件,41是导轨,42是校正滚轮,5是故障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如图1-10所示,包括车体1、行走组件2、夹紧组件3和校正组件4,所述行走组件2包括若干连接在车体底部的行走轮、使得车体1可在地面上自由移动;

所述夹紧组件3包括直线驱动组件31和一对夹紧块32,一对所述夹紧块32相对设置、且滑动连接在车体1的两侧,所述直线驱动组件31连接在车体1和夹紧块32之间,所述直线驱动组件31用于驱动两夹紧块32做同步直线往复运动,从而夹紧在故障车轮5的两侧;这样,当故障车轮驶入车体上后,可开启之间驱动组件,以驱动两夹紧块向内收紧,从而高效、稳定的自故障车轮的两侧对其进行夹紧;反之,亦可通过直线驱动组件驱使两夹紧快向外张开,从而放开对故障车轮的夹持;

所述校正组件4包括导轨41和至少两对校正滚轮42,所述导轨41可拆卸的连接在车体1的头端或尾端,同一对所述校正滚轮42分别铰接在车体1的两侧、且用于承托故障车轮5,所述校正滚轮42的轴心沿车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校正滚轮42的截面呈花瓣状(可在其表面上均匀的开设若干沿轴向设置的卡槽,从而形成花瓣状)。这样,可将故障车轮的驶入分为两步,第一步,可在出厂时根据轮毂尺寸设置导轨的宽度,使其可卡入轮毂表面的凹槽中,从而使得轮胎故障驶上车体后,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车体的长度方向和汽车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第二步,故障车轮驶上车体后,将直接陷入校正滚轮上的卡槽中,从而实现自动“对中”,即高度保证了故障车轮的中心和车体的中心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从而使得后续对故障车轮的夹持更为稳定、且车辆继续上路行驶时的稳定性更好。

下面以四种实施例对直线驱动组件进行代表性阐述:

实施例一,如图1-5所示,所述直线驱动机构31包括主动轴311、一对驱动链条312和一对从动轴313,所述主动轴311铰接在车体1中,所述从动轴313枢接在夹紧块32远离车体1中心的一端、且与夹紧块32螺纹连接,一对所述驱动链条312呈环形、且分别绕设在主动轴311的两端和两从动轴313之间。使用时,可在主动轴的端头上开设六角形槽,从而可由人工通过扳手等部件驱动主动轴旋转,从而带动两从动轴同步旋转,进而最终驱使两夹紧块做同步的直线往复运动。

实施例二,如图6-8所示,所述车体1上还固定连接有电机314,所述电机314和主动轴311联动。从而通过电机对主动轴进行方便、高效的驱动。

实施例三,如图9-10所示,所述直线驱动组件包括液压泵315和一对液压缸316,所述液压泵315固定连接在车体1上,所述液压缸316连接在车体1和夹紧块32之间、且与液压泵315相连通。从而通过液压油驱动两夹紧块做同步的直线往复运动。

实施例四,所述直线驱动组件包括气动泵和一对气压缸,所述气动泵固定连接在车体上,所述气压缸连接在车体和夹紧块之间、且与气动泵相连通。从而通过气压驱动两夹紧块做同步的直线往复运动。

所述车体1包括本体11和安装体12,所述本体11呈框型,所述安装体12固定连接在本体11的四个角上、且与行走轮相连接。从而通过框型的本体设计,在大幅降低整体重量的同时,也有效保证了车体的机械强度,使其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以及更好的使用效果。

所述行走轮铰接于安装体12中、且分为一对前轮21和一对后轮22,所述后轮22为万向轮。从而在故障车轮驶上车体时,车体可在万向轮的作用下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向,从而配合校正组件实现自动“对中”,进而高度保证了故障车轮的中心和车体的中心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所述导轨41、校正滚轮42和夹紧块32均由聚氨酯制成。从而在提供稳定的支撑力或夹持力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对故障车轮的损伤。

所述行走轮的轮毂由铝合金支撑,所述行走轮的轮胎由实心橡胶制成。从而在具有较好的载重能力的同时,可使得车辆以60km/h以下的时速进行100km以下距离的行驶,使得本案具有极佳的使用效果以及极好的推广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