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系统及自动充电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88778阅读:1138来源:国知局
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系统及自动充电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系统及自动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在国际和国内的普及越来越广泛,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收度和满意度也越来越好。然而,电动汽车充电难问题也随之越发的尖锐。

目前的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主要是以家庭充电、停车场站充电以及充电站的方式实现充电,充电过程自动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存在充电车位被传统燃油车辆占用严重的问题,造成前来充电的电动汽车无法正常停泊充电,同同时也造成停车场充电桩使用率下降。

为了防止电动汽车充电车位被占用,有些充电站通过管理人员在现场管理来阻止其他车辆停泊在充电车位上,但这无疑会造成人力成本的增加。现有技术中也有通过遥控器控制车位锁升降的装置,通过对车位锁的控制来确保车位不被其他车辆占用,从而满足电动汽车停泊充电的需求。然而遥控器仍然需要人工手动操作,对于驾驶人员来说也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智能化的电动汽车自动充电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待充电的电动汽车而开放或关闭充电车位,提高用户体验。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的车位锁控制系统,包括:信号发射单元,设于所述电动汽车上,用于发射包含所述电动汽车的车辆身份信息的停车请求信号;车位锁控制单元,其识别所述停车请求信号中包含的车辆身份信息为正确且所述停车请求信号的信号强度超出阈值时,控制车位锁下降以开放充电车位;否则,控制所述车位锁上升以关闭所述充电车位。

优选地,所述车位锁控制单元包括:信号检测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停车请求信号并检测其强度;存储模块,用于存储认证车辆身份信息;识别模块,用于将所述车辆身份信息与各所述认证车辆身份信息进行比较,若与其中一个认证车辆身份信息一致,则验证所述车辆身份信息为正确;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停车请求信号的强度及所述车辆身份信息控制相应的车位锁的升降动作。

优选地,所述车位锁控制单元还包括gprs模块,用于从服务器下载各所述认证车辆身份信息。

优选地,所述车位锁控制单元设于充电桩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的车位锁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设于所述电动汽车上的信号发射单元发射包含所述电动汽车的车辆身份信息的停车请求信号;

s2:识别所述停车请求信号中包含的车辆身份信息是否为正确且所述停车请求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超出阈值;若两者皆是则执行步骤s3,否则执行步骤s4;

s3:控制车位锁下降以开放充电车位;

s4:控制所述车位锁上升以关闭所述充电车位。

优选地,步骤s2包括:

s21:接收所述停车请求信号;

s22:将所述停车请求信号包含的车辆身份信息与预先存储的多个认证车辆身份信息进行比较;

s23:若所述停车请求信号的强度超出阈值且所述车辆身份信息与其中一个认证车辆身份信息一致,则执行步骤s3,否则执行步骤s4。

优选地,步骤s22中通过gprs无线通信网络从服务器下载所述多个认证车辆身份信息。

优选地,所述信号发射单元为无线信号发射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的车位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设于所述电动汽车上的信号发射单发射包含所述电动汽车的车辆身份信息的停车请求信号;

s2:通过充电桩识别所述停车请求信号中包含的车辆身份信息是否为正确且所述停车请求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超出阈值;若两者皆是则执行步骤s3,否则执行步骤s4;

s3:通过充电桩控制车位锁下降以开放充电车位;

s4:通过充电桩控制所述车位锁上升以关闭所述充电车位。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信号发射单元和车位锁控制单元的配合能够实现电动汽车专用停车位的保护,电动汽车自动识别自动降锁,使得充电停车服务更加智能化、便捷化,提升用户使用的体验度。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的车位锁控制系统的方块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的车位锁控制系统的车位锁控制单元的方块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的车位锁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动汽车充电的车位锁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加清楚易懂,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具体实施例,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一般替换也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接下来将结合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车位锁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加以详细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电动汽车的车位锁控制系统的方块图,图2所示为车位锁控制系统中车位锁控制单元的方块图。

请参考图1和图2,车位锁控制系统包括信号发射单元1和车位锁控制单元2。信号发射单元1设于电动汽车的车体上,用于发射停车请求信号。其中,停车请求信号包含电动汽车的车辆身份信息,这里所说的车辆身份信息是唯一的,其可以是电动汽车的序列号、车牌号码、车主身份信息等能够唯一表明电动汽车身份的信息。车位锁控制单元2根据车辆身份信息和停车请求信号的信号强度控制车位锁的升降操作,从而自动开放或关闭充电停车位,使得驾驶员无需下车或手动操作任何遥控器即可完成电动汽车的停泊。具体地,车位锁控制单元1在识别车辆身份信息为正确且停车请求信号的信号强度超出阈值时,控制车位锁下降以开放充电车位;否则,控制车位锁上升以关闭充电车位。

请参见图2,车位锁控制单元2包括信号检测模块21、存储模块22、识别模块23以及控制模块24。其中,信号检测模块21用于接收停车请求信号并检测其强度;存储模块22用于存储认证车辆身份信息,这里所说的认证车辆身份信息指的是允许充电的车辆的身份信息;识别模块23用于将车辆身份信息与各认证车辆身份信息进行比较,若与其中一个认证车辆身份信息一致,则验证车辆身份信息为正确;控制模块24根据停车请求信号的强度及车辆身份信息控制相应的车位锁的升降动作。优选地,车位锁控制单元2还可以包括gprs模块,用于从外部服务器下载各认证车辆身份信息。由此,认证车辆身份信息可以通过服务器进行修改以适配不同的车辆。

需要注意的是,车位锁控制单元2可以设于单独的控制器中,可以设于充电桩内,也可以集成于单独的控制器和车位锁或充电桩和车位锁中,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在可选实施例中,每个停车位的车位锁上可以安装一个信号检测模块21,用于检测该停车位的停车请求信号,并将检测到的信号发送至控制器或充电桩中的识别模块23。识别模块23在完成识别动作后,控制模块24相应控制与之通信的车位锁的升降动作。

信号发射单元1与车位锁控制单元的信号检测模块之间的通信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信号发射单元1可以是远场rfid射频标签,那么信号检测模块可以是安装在车位锁上的rfid读卡器。信号发射单元采用远场无源电子标签,其好处在于信号发射单元可以直接从读卡器发出的能量中提取工作所需的电源,无需对电动汽车进行改装对信号发射器供电。另一方面,采用无源电子标签也存在信号较弱的缺陷。本实施例中,信号发射单元1为无线信号发射器,能够循环向外部发射稳定的较强的无线信号。由此,无线信号的强度与电动汽车和信号检测模块(车位锁)之间的距离长短成正相关,识别模块通过无线信号强度能够准确识别电动汽车是否即将进入停车位。当电动汽车充电完毕,驾驶员驾驶车辆远离停车位后,信号检测模块不再检测到停车请求信号,控制模块发出信号使得车位锁升起,重新关闭停车位,避免其他车辆进入。

图3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动汽车充电的车位锁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车位锁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设于电动汽车上的信号发射单元发射包含电动汽车的车辆身份信息的停车请求信号;

s2:识别停车请求信号中包含的车辆身份信息是否为正确且停车请求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超出阈值;若两者皆是则执行步骤s3,否则执行步骤s4;

本步骤中,先接收停车请求信号,接着将停车请求信号包含的车辆身份信息与预先存储的多个从外部服务器下载的认证车辆身份信息进行比较,同时也判断停车请求信号的强度是否超出阈值,如果两者都是的话进行步骤s3,否则进行步骤s4。

s3:控制车位锁下降以开放充电车位;

s4:控制车位锁上升以关闭所述充电车位。

其中,步骤s2-s4中停车请求信号的识别和车位锁的控制可以由充电桩来完成,也可以由单独的控制器完成。

例如一个充电网点具有一个控制器,可控制该网点多个充电停车位的车位锁的升降。举例来说,车位锁控制单元可以

图4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位锁控制系统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停车位中设有车位锁、车档、充电桩、充电枪头。充电桩与车位锁之间通过供电及通信线缆连接。车位锁控制单元的信号检测模块安装在车位锁上,其他模块则设于充电桩内。当信号检测模块检测到停车请求信号后,将该信号通过通信线缆发送至充电桩,由车位锁控制单元的识别模块加以识别。gprs模块从服务器下载认证车辆身份信息的数据,识别模块将其与来自车位锁的车辆身份信息比较,从而验证车辆身份信息的正确性。当验证为正确且停车请求信号的强度超出阈值时,控制模块控制车位锁降下,使得电动汽车能够进入停车位。电动汽车充电完毕离开后,车位锁上的信号检测模块检测到的停车请求信息越来越弱甚至无法检测到,识别模块识别信号强度低于阈值时控制模块控制车位锁升起,使得其他非电动汽车的车辆无法进入停车位。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设计,不仅能够实现车位锁的自动升降操作,电动汽车专用停车位的保护,还能对即将进入停车位的电动汽车加以自动识别,使得充电停车服务更加智能化、便捷化,提升用户使用的体验度。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所述诸多实施例仅为了便于说明而举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作若干的更动与润饰,本发明所主张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述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