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28340发布日期:2018-06-19 14:06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11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6-230823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座椅。



背景技术:

在作为交通工具座椅的背靠的座椅靠背中设置有扶手,该扶手设置有向前开口的凹部,并且能够在容纳于凹部中的状态与从凹部向前突出的状态之间切换。在JP-A-2015-47387中公开的汽车座椅的座椅靠背中,利用树脂基板以便将作为表面材料的靠背套安装在设置在作为外观良好的缓冲体的靠背衬垫中的凹部上。具体地,树脂基板被安装在靠背套的与凹部的后壁部对应的靠背表面上,并且因此,靠背套通过经由树脂基板被拉入靠背衬垫的凹部中而被固定。作为固定结构,靠背套通过缝合到树脂基板的端部而安装,并且树脂基板的端部插入到设置在靠背衬垫的凹部的后壁外周界中的侧壁部中的装配凹槽中。此外,舌片被布置成穿过设置在靠背衬垫中的孔,并且舌片的一端被固定在树脂基板上,并且舌片的另一端被固定在靠背衬垫的背面上,以便将树脂基板牢固地固定在靠背衬垫的凹部的后壁上。

在现有技术中,树脂基板的端部插入到设置在凹部的侧壁部中的装配凹槽中,以便将树脂基板固定在靠背衬垫的凹部的后壁上。然而,仅通过将树脂基板的端部插入到设置在凹部的侧壁部中的装配凹槽中,接合强度是不够的。因此,为了充分的接合强度而添加了利用舌片进行的固定。仅通过将树脂基板的端部插入到装配凹槽中而不能确保强度的原因在于,由于装配凹槽是靠背衬垫中的底切部分,所以装配凹槽的深度因模制后必要的脱模而不能被成型至预定的深度或更深。因此,由于在靠背衬垫中设置装配凹槽的同时还需要利用舌片进行固定,所以存在使结构复杂化并且座椅靠背的制造作业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交通工具座椅,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具有向前开口的凹部的座椅靠背,并且实现外观和制造可操作性的兼容性。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是一种交通工具座椅,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包括:靠背衬垫,所述靠背衬垫被构造成支撑乘员的背部;以及靠背套,所述靠背套覆盖靠背衬垫,其中,靠背衬垫设置有向前开口并且被构造成容纳扶手的凹部,在凹部的后壁部的外周缘部中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的多个通孔,并且在靠背套的覆盖后壁部的后壁部侧上安装有平板状的基板,其中,在基板的与多个通孔中的至少一个对应的部分上设置有在后壁部的面内方向上朝向外侧延伸的至少一个突起部,并且其中,当靠背衬垫被靠背套覆盖时,靠背套覆盖凹部的内表面,并且插入到多个通孔中的至少一个中的至少一个突起部被接合并安装在靠背衬垫的在后壁部的相对侧上的背面部上。

根据第一方面,在靠背衬垫的凹部的内表面被靠背套覆盖的状态下,安装在靠背套的后壁部侧上的平板状的基板被安装在靠背衬垫上。安装方法在于,至少一个突起部穿过多个通孔中的至少一个并且与靠背衬垫的在后壁部的相对侧上的背面部接合。基板的突起部可以以相对较大的面积邻接背垫的背面部。这样,靠背套可以以良好的外观布置在凹部的内表面上,并且可以确保其安装强度。此外,因为仅通过使基板的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个穿过多个通孔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将基板的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个固定到靠背衬垫的背面部,所以制造作业性良好。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中,基板通过沿着后壁部的外周缘部缝合而安装到靠背套。

根据第二方面,由于靠背套通过沿着靠背衬垫的后壁部的外周缘部的缝合部而被拉入到靠背衬垫的凹部中,所以靠背套被紧密地安装到靠背衬垫的凹部的内表面,并且因此改进了靠背套的外观。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中,靠背衬垫的其上接合并安装有至少一个突起部的背面部从后壁部的邻接在基板上的表面向前间隔开基板的厚度。

根据第三方面,当基板被布置成邻接靠背衬垫的后壁部时,基板的至少一个突起部的前表面部邻接靠背衬垫的背面部而不使靠背衬垫弯曲。这样,由于在面外方向上的不必要的力不被施加到基板并且基板不变形,所以靠背套以良好的外观安装在靠背板的凹部的内表面上。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中,至少一个突起部包括在后壁部的面内方向上朝向外侧延伸并且分别设置在基板的与多个通孔中的每个通孔对应的每个部分上的多个突起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的示意性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前视图;

图3是沿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中的线IV-IV截取的剖视图;以及

图5是沿图2中的线V-V截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5示出了将本公开应用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汽车座椅10的示例。在图中,箭头示出当汽车座椅10被安装到汽车的车内时汽车和汽车座椅10的方向。在下文中,与方向相关的描述基于上述方向。

如图1所示,汽车座椅10是位于6:4分体式后座的6侧上的右座椅。汽车座椅10包括作为座椅部的座垫11和作为背靠的座椅靠背13。座椅靠背13被安装在座垫11的后端部上。这里,汽车座椅10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交通工具座椅”。

座垫11包括:金属座垫框架11F,所述金属座垫框架11F形成骨架;座垫衬垫11P,所述座垫衬垫11P作为支撑在座垫框架11F上的缓冲构件;以及座垫套11C,所述垫套11C覆盖在座垫衬垫11P上。座垫框架11F是使用框材、线材、板材等的任意形状的框架。

座椅靠背13包括:金属靠背框架13F,所述金属靠背框架13F形成框架;靠背衬垫13P,所述靠背衬垫13P作为支撑在靠背框架13F上的缓冲构件;以及靠背套13C,所述靠背套13C覆盖在靠背衬垫13P上。座椅靠背13在正视图中被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右座椅上的右头枕15a和中央座椅上的中央头枕15b被一体地形成在座椅靠背13的上端部分上。此外,中央座椅部形成有座椅凹部13a,该座椅凹部13a可以容纳大致长方体的扶手16。此外,右座椅的就座表面形成有凹槽部13b,该凹槽部13b通过拉动靠背套13C而形成为凹槽形状。凹槽13b是为了设计目的而设置的。

靠背框架13F通过组合框材、线材、板材等而形成,并且从靠背衬垫13P的背面支撑靠背衬垫13P。靠背衬垫13P是由发泡聚氨酯树脂制成的弹性构件,并且在正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也就是说,靠背套13C被覆盖在靠背衬垫13P的轮廓形状上,并且因此形成座椅靠背13的轮廓形状。靠背衬垫13P包括:右座椅部21,所述右座椅部21支撑右座椅中的乘员的背部;以及中央座椅部22,所述中央座椅部形成容纳支撑中央座椅中的乘员的背部的扶手16的座椅凹部13a。

如图4中所示,右座椅部21包括:顶板部21a,所述顶板部21a从乘员的后侧支撑右座椅中的乘员的背部;以及线弧部21b,所述线弧部21b从乘员的左侧支撑乘员的背部。顶板部21a形成有对应于凹槽部13b的凹槽形状。线弧部21b被形成为从顶板部21a向前突出并且设置有侧壁部21b1,该侧壁部21b1为在线弧部21b的左侧上的壁部。侧壁部21b1的后端部侧被联接到下述的中央座椅部22的后壁部22b的右端部侧。侧壁部21b1对应于座椅凹部13a的右侧表面。

如图3中所示,中央座椅部22包括:上壁部22a,所述上壁部22a对应于座椅凹部13a的上表面和中央头枕15b;后壁部22b,所述后壁部22b对应于座椅凹部13a的后表面;以及下壁部22c,所述下壁部22c对应于座椅凹部13a的下表面。上壁部22a在沿着竖直于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表面切开的截面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包括上壁上表面部22a1、上壁前表面部22a2以及上壁下表面部22a3。上壁上表面部22a1、上壁前表面部22a2和上壁下表面部22a3分别对应于中央头枕15b的上表面、中央头枕15b的前表面以及座椅凹部13a的上表面。在上壁部22a中,在沿着竖直于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表面切开的截面中形成有向后开口的大致V形凹口22a4,并且作为靠背框架13F的一部分并且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管31被布置在V形凹口22a4的前侧顶端部上。此外,按压构件32被布置在上壁部22a的后侧上。按压构件32是靠背框架13F的一部分并且具有向后开口的帽形部分,并且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下壁部22c包括:下壁上表面部22c1,所述下壁上表面部22c1大致在其上侧具有弦的弓形形状,以及下壁下表面部22c2,所述下壁下表面部22c2在沿着竖直于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表面切开的截面中具有圆弧形状。下壁上表面部22c1和下壁下表面部22c2分别对应于座椅凹部13a的下表面和座椅靠背13的下表面。后壁部22b被形成为薄板形状并且被布置成将上壁部22a的上壁下表面部22a3的后端部侧与下壁部22c的下壁上表面部22c1的后端部侧联接。这里,后壁部22b被上壁下表面部22a3、侧壁部21b1和下壁上表面部22c1包围的并且在左侧开口的部分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凹部”。

如图2、图4及图5所示,在后壁部22b的外周缘部中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的五个孔。在左右方向的中部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第一通孔22b1和在右侧端部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第二通孔22b2被形成在后壁部22b和上壁下表面部22a3的联接部中。第一通孔22b1和第二通孔22b2在前视图中将左右方向作为纵向方向。第一通孔22b1和第二通孔22b2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几乎相同,而第一通孔22b1在左右方向上比第二通孔22b2长。在上下方向的上部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第三通孔22b3和在中部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第四通孔22b4被形成在后壁部22b与侧壁部21b1的联接部中。第三通孔22b3和第四通孔22b4在正视图中将上下方向作为纵向方向。第三通孔22b3和第四通孔22b4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几乎相同,而第三通孔22b3在上下方向上比第四通孔22b4长。第三通孔22b3和第四通孔22b4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在较短长度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通孔22b1和第二通孔22b2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在较短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短。此外,第五通孔22b5被形成在后壁部22b的下侧,其长度与后壁部22b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如图4中所示,在后壁部22b的左侧端部上形成有向后突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肋部22b6。后壁部22b的左侧端部仅经由形成有侧肋部22b6的部分与下壁部22c的左侧端部联接。这里,第一通孔22b1、第二通孔22b2、第三通孔22b3、第四通孔22b4和第五通孔22b5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通孔”。

如图2中所示,靠背套13C由多个布状部分彼此缝合和连接而形成,并覆盖在靠背衬垫13P上。此外,基板50是由聚乙烯树脂或聚丙烯树脂制成的平板形构件,并且在前视图中具有与座椅凹部13a的后表面对应的大致矩形形状。只要材料能够缝合并具有大约树脂基板的刚度,则基板50可以由诸如纸的其它材料制成。当基板50被安装在靠背衬垫13P的后壁部22b的前表面上时,基板50在分别与第一通孔22b1至第五通孔22b5对应的部分上设置有沿面内方向向外突出的突起部。也就是说,第一突起部51、第二突起部52、第三突起部53、第四突起部54、以及第五突起部55和第六突起部56分别对应于第一通孔22b1、第二通孔22b2、第三通孔22b3、第四通孔22b4和第五通孔22b5。向右突出的第五突起部55和向下突出的第六突起部56形成在与第五通孔22b5相对应的位置处。第一突起部51和第二突起部52从第一通孔22b1和第二通孔22b2的上端部分向上突出约7mm。第三突起部53、第四突起部54和第五突起部55分别从第三通孔22b3、第四通孔22b4和第五通孔22b5的右端部分向右突出约50mm。第六突起部56从第五通孔22b5的下端部分向下突出约14mm。第一通孔22b1和第二通孔22b2的上端几乎是相同的高度,并且第三通孔22b3、第四通孔22b4和第五通孔22b5的右端部分在左右方向上几乎在一条线上。这里,第一突起部51、第二突起部52、第三突起部53、第四突起部54、第五突起部55和第六突起部56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突起部”。

如图3中所示,上套部41是覆盖靠背套13C的上壁部22a的部分,后套部42是覆盖靠背套13C的后壁部22b的部分。上套部41的前侧端部41a和后套部42的上端部42a在相对于基板50的上端部的上缝合部61处一体地缝合。此外,下套部43是覆盖靠背套13C的下壁部22c的部分,而后套部42是覆盖靠背套13C的后壁部22b的部分。下套部43的前侧端部43a和后套部42的下端部42b在相对于基板50的下端部侧的下缝合部62一体地缝合。靠背套13C在这种状态下相对于靠背衬垫13P以如下方式安装。基板50的第一突起部51和第二突起部52分别插入到第一通孔22b1和第二通孔22b2中,并且第一突起部51和第二突起部52的顶端部与上壁部22a的上壁后面部22a5接合。这里,由于上壁后面部22a5从后壁部22b的前表面向前突出了大致基板50的厚度,所以基板50的第一突起部51和第二突起部52的变形由于该接合而被抑制。基板50的第六突起部56插入到第五通孔22b5中,并且第六突起部56的顶端部与下壁部22c的下壁后面部22c3接合。这里,由于下壁后面部22c3从后壁部22b的前表面向前突出大致基板50的厚度,所以基板50的第六突起部56的变形由于接合而被抑制。在这样的状态下,上套部41的后侧端部41b经由钩构件与靠背框架13F接合,并且下套部43的后侧端部43b经由钩构件与靠背框架13F接合。上缝合部61和下缝合部62沿着后壁部22b的外周缘部形成。这里,后壁部22b的除了第一通孔22b1、第二通孔22b2、第三通孔22b3、第四通孔22b4和第五通孔22b5以外的外周缘部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外周缘部”。此外,上壁后面部22a5和下壁后面部22c3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背面部”。

如图4中所示,右座椅套部44是覆盖靠背套13C的右座椅部21的前表面和侧表面的部分,并且后套部42是覆盖靠背套13C的后壁部22b的部分。右座椅套部44的左后侧端部44a和后套部42的右端部42c在相对于基板50的右端部分的上缝合部63处一体地缝合。右缝合部63沿着后壁部22b的外周缘部形成。左紧固件42d的一部分被安装在后套部42的左端部侧上。右紧固件44b的一部分被安装在右座椅套部44的右后侧端部上。此外,背面部45是靠背套13C覆盖座椅靠背衬垫13P的背面部的部分,并且左紧固件42d的另一部分被安装在背面部45的左端部侧上,且右紧固件44b的另一部分被安装在背面部45的右端部侧上。处于这种状态下的靠背套13C以下面的方式安装到靠背衬垫13P。基板50的第四突起部54插入到第四通孔22b4中,并且第四突起部54的顶端部与线弧部21b的线弧后面部21b2接合。这里,由于线弧后面部21b2从后壁部22b的前表面向前突出了大致基板50的厚度,所以基板50的第四突起部54的变形由于该接合而被抑制。类似于第四突起部54的接合,第三突起部53和第五突起部55的顶端部与线弧部21b的线弧后面部21b2接合。在这种状态下,在左紧固件42d和右紧固件44b关闭的情况下,靠背套13C覆盖在整个靠背衬垫13P上。这里,线弧后面部21b2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背面部”。

如图1和图3中所示,扶手16被安装在座椅靠背13的座椅凹部13a上,使得扶手16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16a为中心旋转,并且能够在容纳状态时被容纳在座椅凹部13a中并且在突出状态时从座椅凹部13a向前突出。处于突出状态下的扶手16还包括用作桌子的上表面或用于儿童坐下的或座椅表面。

如上构造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效果。在靠背衬垫13P的后壁部22b、上壁下表面部22a3、下壁上表面部22c1和侧壁部21b1被靠背套13C(其对应于座椅靠背13的座椅凹部13a)覆盖的状态下,基板50被安装在靠背衬垫13P上。基板50通过与靠背衬垫13P的背面部接合而安装到靠背衬垫13P,其中,第一突起部51的顶端部贯穿到第一通孔22b1中,第二突起部52的顶端部贯穿到第二通孔22b2中,第三突起部53的顶端部贯穿到第三通孔22b3中,第四突起部54的顶端部贯穿到第四通孔22b4中,第五突起部55和第六突起部56的顶端部贯穿到第五通孔22b5中。由于靠背套13C的与座椅靠背13的座椅凹部13a对应的一部分在上缝合部61、下缝合部62和右缝合部63上联接到基板50,所以座椅凹部13a形成为基板50与靠背衬垫13P的背面部接合并且与中央座椅部22接触。这里,基板50的第一突起部51至第六突起部56的顶端部穿过第一通孔22b1至第五通孔22b5,并且能够以相对较大的面积邻接靠背衬垫13P的背面部。这是因为不需要与靠背衬垫13P形成悬垂部,这与上述现有技术不同。这样,靠背套13C可以以良好的外观布置在靠背衬垫13P的中央座椅部22上,并且可以同时确保安装在靠背衬垫13P上的靠背套13C的安装强度。此外,因为仅通过将基板50的第一突起部51至第六突起部56的顶端部穿过第一通孔22b1至第五通孔22b5并且将基板50的第一突起部51至第六突起部56的顶端部与靠背衬垫13P的背面部接合来进行制造,所以制造作业性良好。

靠背套13C的与座椅靠背13的座椅凹部13a对应的部分被联接到沿着后壁部22b的外周缘部形成的上缝合部61、下缝合部62和右缝合部63。这样,靠背套13C被上缝合部61、下缝合部62和右缝合部63拉出,并被紧密地安装到后壁部22b、上壁部22a、下壁部22c和侧壁部21b1,并且因此改进了座椅凹部13a的外观。

此外,作为靠背衬垫13P的背面部(其上接合并安装有基板50的第一突起部51至第六突起部56)的上壁后面部22a5、下壁后面部22c3和线弧后面部21b2从后壁部22b的前表面向前突出大致基板50的厚度。这样,当基板50被布置成邻接靠背衬垫13P的后面部22b时,基板50的第一突起部51至第六突起部56的前表面部邻接靠背衬垫13P的背面部,而不使靠背衬垫13P弯曲。由于面外方向上的不必要的力不施加到基板50并且基板50不变形,所以靠背套13C以良好的外观安装在靠背衬垫13P的后壁部22b、上壁部22a、下壁部22c和侧壁部21b1上。

上面已经描述了具体实施例,并且本公开不限于以上的外观和结构。在不改变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添加和删除。例如,以下举例说明。

(1)在上述实施例中,靠背衬垫13P的凹部被形成为后壁部22b由上壁下表面部22a3、侧壁部21b1和下壁上表面部22c1包围且在左侧开口的部分。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凹部可以在左侧封闭并且在其上设置有壁。在这种情况下,基板50的外周缘部的左侧也通过缝合到靠背套13C而被固定。

(2)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突起部51和第二突起部52从第一通孔22b1和第二通孔22b2的上端部分向上突出约7mm,并且第六突起部56从第五通孔22b5的下端部分向下突出约14mm。即,突起部与靠背衬垫13P的背面部接合的区域相对较小。这是因为第三突起部53、第四突起部54和第五突起部55分别从第三通孔22b3、第四通孔22b4和第五通孔22b5的右端部分向右突出约50mm,并且由于基板50的外周缘部的左侧经由靠背套13C被左紧固件42d固定而不需要基板50的上下部分的接合强度。如果需要的话,能够增加第一突起部51、第二突起部52和第六突起部56的突出长度,以便增加第一突起部51、第二突起部52以及第六突起部56和背面部与靠背衬垫13P接合的面积。

(3)在上述实施例中,靠背套13C通过缝合而固定到基板50,但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靠背套13C可以通过粘合、热焊等固定

(4)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公开被应用到汽车的座椅,并且本公开能够被应用到安装在飞机、船舶、火车等中的座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