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用汽车侧踏杠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7464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用汽车侧踏杠安装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用汽车侧踏杠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适配SUV和皮卡车的不锈钢侧踏杠主体是用不锈钢圆管,然后根据车身装车位置,确定连接支架和不锈钢侧踏杠主体的连接位置。确定位置后在管下面钻孔,然后打拉姆,再用直接连接。孔位确定了,那么这条杠也只能适配这台车,换了不同的车,不锈钢杠体上面的孔位连接出来的支架就不能对应其他车型了。批发商为了能存足够的货来安装不同的车型,就要做很多库存,加大了库存成本。

目前市场上适配SUV和皮卡车的还有铝踏板,通过铝料挤出,下面做成通用滑槽,这样支架可以在铝料踏板下面滑动,根据不同的车来连接。有通用效果。但是这些是铝料挤出,不是不锈钢材料。但是铝料表面处理,达不到达不到不锈钢抛光的表面效果,哪怕阳极氧化都会显得暗哑。如果用电镀,报废率很高,费用非常昂贵。终端消费者也接受不了这个市场价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通用汽车侧踏杠安装结构。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通用汽车侧踏杠安装结构,包括侧踏杠主体和用于侧踏杠主体与车身的侧踏杠支架,所述的侧踏杠主体由不锈钢折弯形成,其中所述侧踏杠主体内部留有沿侧踏杠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配合侧踏杠支架安装部的安装槽,并且在侧踏杠主体的底部预留有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在侧踏杠主体的外侧还通过折弯形成有用于遮挡侧踏杠支架的遮挡部。

进一步,所述的侧踏杠主体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均为弧面结构,其中侧踏杠主体外侧面的面积大于内侧面。

进一步,还包括有脚踏板,所述脚踏板包括脚踏板主体以及成型脚踏板主体底面的若干卡扣,同时在所述侧踏杠主体上开有若干扣孔,所述脚踏板与侧踏杠主体之间通过卡扣和扣孔配合扣接;其中所述卡扣有弹性材料制成并呈倒M形结构以使卡扣在装配时往中心挤压形变,同时在卡扣两侧均成形有倒钩形的扣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踏杠主体由不锈钢折弯形成,与传统的铝合金挤出的侧踏杠主体相比,更易于进行表面处理,其表面效果也更好提高产品档次;而与传统的不锈钢侧踏杠主体相比,其滑槽形的结构具有更高的通用性,若库存短库存卖完了,还可以考虑截短长的杠体使用。大大减少进货成本,减少库存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踏杠主体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踏杠主体与侧踏杠支架的装配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踏杠主体与脚踏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脚踏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脚踏板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脚踏板的仰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踏杠主体的俯视图。

其中,1-侧踏杠支架,2-侧踏杠主体,21-安装槽,22-遮挡部,23-扣孔,3-脚踏板,31-卡扣,311-扣爪。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通用汽车侧踏杠安装结构,包括侧踏杠主体2和用于侧踏杠主体2与车身的侧踏杠支架1,所述的侧踏杠主体2由不锈钢折弯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侧踏杠主体2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均为弧面结构,其中侧踏杠主体2外侧面的面积大于内侧面,其中所述侧踏杠主体2内部留有沿侧踏杠主体2的长度方向延伸并配合侧踏杠支架1安装部的安装槽21,并且在侧踏杠主体2的底部预留有所述安装槽21的槽口;在侧踏杠主体2的外侧还通过折弯形成有用于遮挡侧踏杠支架1的遮挡部22。与传统的铝合金挤出的侧踏杠主体2相比,更易于进行表面处理,其表面效果也更好提高产品档次;而与传统的不锈钢侧踏杠主体2相比,其滑槽形的结构具有更高的通用性,若库存短库存卖完了,还可以考虑裁短长的杠体使用。大大减少进货成本,减少库存空间。

本实施例还包括有脚踏板3,所述脚踏板3包括脚踏板3主体以及成型脚踏板3主体底面的若干卡扣31,同时在所述侧踏杠主体2上开有若干扣孔23,所述脚踏板3与侧踏杠主体2之间通过卡扣31和扣孔23配合扣接;其中所述卡扣31有弹性材料制成并呈倒M形结构以使卡扣31在装配时往中心挤压形变,同时在卡扣31两侧均成形有倒钩形的扣爪311。本实施例的脚踏板3与侧踏杠主体2之间的安装方式简易,只需将脚踏板3上的卡扣31对准侧踏杠主体2上的扣孔23并轻轻敲打脚踏板3使卡扣31往中心挤压形变,让卡扣31顺利穿过扣孔23,当卡扣31穿过扣孔23后卡扣31自动回弹,卡扣31两侧的扣爪311扣紧扣孔23使脚踏板3被固定在侧踏杠主体2。与现有的安装方式相比,免除了划线,打点,钻孔,打卡簧这几个步骤,大量节省装配的工时提高装配效率,此外由于其装配时不需额外安装卡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卡簧产生锈水难题,提高了美观度。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思路所作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