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内后视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55935发布日期:2018-09-04 23:56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后视的装配及制造领域,特别是一种汽车内后视镜。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汽车内后视镜领域,内后视镜分为电子防眩目和机械防眩目。机械防眩目是车内后视镜采用上厚下薄的玻璃,光线入射后,有两条反射光线,一条为镜片反射光线,另一条为玻璃表面弱反射光线,由于玻璃表面与镜片有一角度,上述两条反射光线以不同角度从反射镜射出,朝驾驶员方向扳动后视镜调节杆,可调节为夜间防眩目模式。目前市场上的机械手动防眩目扳手都是整体式的,扳动扳手时力很轻,有时没有扳到底都不知道,很难辨别扳手是否扳到位,非常影响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汽车内后视镜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内后视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内后视镜,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前端开口,开口处形成容置空间,壳体内设有基板,基板与壳体转动连接,基板中部两侧设有弹簧安装槽,弹簧安装槽内设有弹簧,弹簧安装槽两侧设有插槽,插槽内设有工字型轴,基板中部与支座活动连接,基板下方设有扳手,扳手与壳体转动连接,扳手上端与工字型轴连接,扳手下端穿过壳体外露,壳体前端开口处设有镜片。

所述壳体中部竖直设有两个相对的安装架,安装架位于基板两侧,安装架上部横向设有相对的两个转轴槽A,基板上部左右两端设有转轴,转轴安装在转轴槽A内。

所述安装架下部横向设有相对的两个转轴槽B,扳手中部横向设有直轴,直轴两端安装在转轴槽B内。

所述基板下端向后方凸起形成两个凸柱,凸柱与壳体内壁接触。

所述扳手上端设有两排均匀分布的扣齿,两排扣齿之间形成容置槽,工字型轴下端卡设在容置槽内。

所述基板中部设安装座,安装座中空形成安装孔,支座前端的球体活动设置在安装孔内。

所述安装座外壁设有卡块,卡块内侧形成一圈凹陷,凹陷处安装箍圈。

所述支座背面镂空,支座背面安装有装饰盖,装饰盖底部内壁上设有插柱,支座身部下部到支座前端球体贯通,插柱中安装固定螺栓固定住装饰盖。

所述支座身部向后凹陷成弧形,支座顶部内壁上设有滑槽,装饰盖顶部设有支撑架,支撑架两侧设有挡条,挡条前后分别设有凸起A和凸起B,支撑架后部设有卡孔,卡孔一侧设有卡扣座,卡扣座内设有卡扣弹簧,卡扣座安装卡扣,卡扣有一T型卡体插入卡孔,汽车玻璃安装块插入滑槽,卡扣通过卡扣弹簧的作用力顶住汽车玻璃安装块。

所述安装架中部设有卡口,镜护板中部与卡口对应位置设有卡头,卡头与卡口配合连接,壳体内壁边缘部设有多个安装卡柱,镜护板边缘部与安装卡柱对应位置设有安装卡扣,安装卡柱与安装卡扣配合连接。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结构新颖,设计巧妙,优化产品内部结构布局,借助弹簧的压缩弹力,来解决控制扳手复位问题,保证每一次扳动,都能准确无误的到达正确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12所示的一种汽车内后视镜,包括壳体7,所述壳体7后部设有圆形开口,穿过圆形开口设有支座9,支座9前端穿过圆形开口,支座9前端为球体,支座9背面镂空,支座9背面安装有装饰盖10,装饰盖10底部内壁上设有插柱,支座9身部下部到支座9前端球体贯通,插柱中安装固定螺栓8固定住装饰盖10,支座9身部向后凹陷成弧形,用以容纳壳体7,支座9顶部内壁上设有滑槽33,装饰盖10顶部设有支撑架,支撑架两侧设有挡条34,挡条34前后分别设有凸起A35和凸起B36,顶住汽车玻璃安装块22,汽车玻璃安装块22为一块横截面为梯形的安装块,短边长面与汽车挡风玻璃连接固定,支撑架后部设有卡孔37,卡孔37一侧设有卡扣座38,卡扣座38内设有卡扣弹簧11,卡扣座38安装卡扣12,卡扣12有一T型卡体插入卡孔37,汽车玻璃安装块22插入滑槽33,卡扣12通过卡扣弹簧11的作用力顶住汽车玻璃安装块22,将汽车玻璃安装块22卡接在支座9上端滑槽33内,扣上装饰盖10,并安装上卡扣弹簧11和卡扣12,即可将支座9牢固安装在汽车挡风玻璃上,壳体7下端设有开口,用于设置扳手15,开口大小允许扳手15在内进行前后方向的转动动作,壳体7前部开口,形成一个容置空间,壳体7中部竖直设有两个相对的安装架16,安装架16上部横向设有相对的两个转轴槽A17,用于安装基板4,转轴槽A17安装开口向下设置,安装架16下部横向设有相对的两个转轴槽B18,用于安装扳手15,转轴槽B18安装开口平行设置,两个安装架16之间设有基板4,基板4上部左右两端设有转轴23,转轴23安装在转轴槽A17内,使得基板4可以转轴23为轴心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转动灵活无阻塞感,又不会掉落出来,基板4中部设安装座31,安装座31中空形成安装孔,安装座31后部具有一定弹性,安装孔内径从前到后逐渐增大,支座9前端的球体活动设置在安装孔内,安装孔前部内径小于球体外径,球体被限制在安装孔内,安装座31外壁设有卡块30,卡块30内侧形成一圈凹陷,凹陷处安装箍圈6,套上箍圈6后安装座31后部内径变小,将球体相对固定在安装孔内,球体在安装孔内可进行转动,并带有一定的阻尼,方便调节汽车内后视镜的角度,并可在调节完成后保持最后的状态,并不会因汽车的震动而产生滑动,穿孔外侧垂直设有两个对称位置的弹簧安装槽19,弹簧安装槽19开口向下,弹簧安装槽19内安装有弹簧5,弹簧安装槽19外侧垂直设有两个对称位置的插槽20,插槽20开口向下,插槽20内设有工字型轴13,工字型轴13竖直端插入插槽20内,平行端与上方的弹簧5接触,基板4下端向后方凸起形成两个凸柱24,用于限制基板4的活动范围,初始状态下凸柱24与壳体7内壁接触,基板4下方设有扳手15,扳手15上端设有两排均匀分布的扣齿21,后端一排为2个扣齿21,前端一排为3个扣齿21,两排扣齿21相互错开,两排扣齿21之间形成一个容置槽,工字型轴13平行端卡设在容置槽内,扳手15中部横向设有穿孔,穿孔两侧作打孔处理,降低汽车内后视镜整体重量,穿孔内设有直轴14,直轴14两端安装在转轴槽B18内,扳手15可以直轴14为轴心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扳手15下部设有手把,手把穿过壳体7下端的开口外露,安装架16中部设有两个相对的卡口,用于连接镜护板3,壳体7内壁位于安装架16两侧的位置表面平整,用于连接双面胶2,壳体7内壁边缘部设有多个纵向安装卡柱39,用于连接镜护板3,壳体7前端开口处设有镜护板3,镜护板3中部与扣槽对应位置设有两个卡头,卡住卡口,镜护板3中部两侧位置设有镂空,与安装架16两侧的平整表面位置对应,镜护板3边缘部与安装卡柱39对应位置设有安装卡扣,卡住安装卡柱39,连接牢固,镜护板3前方设有镜片1,镜护板3与镜片1之间设有双面胶2,镜片1通过双面胶2与镜护板3和壳体7内壁平整表面进行连接,连接牢固,双面胶2与镜护板3中部设有通孔,用于安装固定螺栓8。

初始状态下,也就是白天正常使用状态下,基板4与扳手15之间呈一定角度,后端一排扣齿21侧面接触基板4下端,基板4下端的凸柱24与壳体7内壁接触,在弹簧5的作用下,基板4与扳手15受力压紧,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有防眩光需求时,将扳手15的把手从后方向前方转动,扳手15以直轴14为轴心转动90度角,扳手15上的扣齿21向后方转动,带动基板4以转轴23为轴心向前转动一定角度,连带着壳体7和镜片1向上转动一定角度,扳手15上的扣齿21上端接触基板4下端,基板4与扳手15平行,在弹簧5的作用下,基板4与扳手15受力压紧,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即可达到防眩光目的,借助弹簧5的压缩弹力,来解决控制扳手15复位问题,保证每一次扳动,都能准确无误的到达正确位置。

以支座9所在端为后端,则镜片1所在端为前端。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足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增减、替换、变换或改进,而所有这些增减、替换、变换或改进后的技术方案,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