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80740发布日期:2018-11-09 17:54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车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座椅后面具备悬挂表皮的构造的车用座椅。

背景技术

将车用座椅的表皮材料拉入在座椅的前面设置的槽从而将其悬挂的构造已经众所周知。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在安装于座椅框架的卡止线缆嵌入环形的线缆,从而将表皮材料悬挂在座椅后面侧的构造。

专利文献1:特开2013-5941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需要将悬挂用的线缆或托架焊接安装于座椅框架,导致座椅的重量增加,另外,安装操作也需要劳力。因此,以简易并且轻量的构造来实现将表皮材料悬挂在车用座椅的后面侧成为课题。

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得到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易并且轻量的构造来实现将表皮材料悬挂在车用座椅后面侧的车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如下方式解决。一种具备构成靠背面的座椅靠背的车用座椅,具有作为所述座椅靠背的缓冲材料的座椅靠背缓冲垫、覆盖所述座椅靠背缓冲垫的表皮材料、一部分埋设于所述座椅靠背缓冲垫的内部,同时另外的一部分向座椅后面侧露出的第1啮合部、安装于所述表皮材料的所述座椅后面侧的端部的第2啮合部,使所述第1啮合部与所述第2啮合部啮合,将所述表皮材料悬挂固定在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座椅后面侧。

根据上述车用座椅,即使在座椅后面有很多凹凸并容易产生阶梯状的高低不平的部位,也能够没有褶皱地悬挂表皮材料。据此,能够使车用座椅具有良好的外观设计。

另外,根据上述车用座椅,为了将表皮材料悬挂在座椅后面,不需要在座椅框架安装托架及线缆等部件,能够使座椅轻量化。另外,同时能够减轻悬挂座椅的表皮材料的操作负荷。

进一步地,根据上述车用座椅,由于表皮材料的悬挂构造并非设置于座椅框架,而是设置于座椅靠背缓冲垫,因此在后面碰撞时,不会阻碍乘客向座椅下沉。据此,能够提高对乘客颈部的冲击吸收性。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啮合部为具有埋设部及露出部的线缆,该埋设部埋设于所述座椅靠背缓冲垫的内部;该露出部从所述埋设部延伸并从所述座椅靠背缓冲垫露出,所述第2啮合部具有钩形部分,使所述钩形部分啮合于所述露出部。

如此,能够提高将表皮材料悬挂在座椅后面时的操作性。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座椅靠背缓冲垫的所述座椅后面侧中的下端部位置,将所述表皮材料悬挂固定在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座椅后面侧。

如此,能够以匹配座椅靠背缓冲垫的形状的方式来悬挂表皮材料。据此,座椅后面的外观设计变得良好。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啮合部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中央部,所述表皮材料在所述中央部的一点上悬挂固定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座椅后面侧。

如此,能够进一步减轻悬挂操作的操作负荷。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通过使悬挂部位最小化,能够抑制悬挂部位与车用座椅内部的其他部件相互干扰。即,能够提高车用座椅内部的配置自由度。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啮合部配置于与设置有换气单元的导管孔的位置不同的位置

如此,在车用座椅的内部,换气单元与表皮材料的悬挂构造能够以不相互干扰的方式配置。据此,即使设置了换气单元,也能够使车用座椅小型化。

另外,根据上述车用座椅,能够提高换气单元的安装、表皮材料悬挂的操作性。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换气单元的送风部位于比所述第1啮合部与所述第2啮合部的啮合位置更靠上,并且配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缓冲垫的前后面之间。

如此,由于能够以座椅靠背缓冲垫覆盖车用座椅内部的送风部附近,同时以表皮材料悬挂,能够进一步缩小内部空间,因此能够抑制送风的声音向外漏出。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座椅靠背缓冲垫具备硬度各不相同的座椅上方部及座椅下方部,所述座椅上方部为比所述座椅下方部硬度更低、密度更低。

如此,能够通过座椅靠背稳定地保持就座者的上身。即,能够提高车用座椅的就座感。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具备第3啮合部及第4啮合部,该第3啮合部埋设在所述座椅靠背缓冲垫并设置于形成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前面的槽附近;该第4啮合部安装于所述表皮材料的座椅前面侧的端部,将所述表皮材料的所述座椅前面侧的端部拉入所述槽,使所述第3啮合部与所述第4啮合部啮合,将所述表皮材料悬挂固定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座椅前面侧。

如此,能够消除座椅靠背缓冲垫与座椅靠背框架之间的空隙,并且能够抑制座椅靠背缓冲垫的前后移动。

另外,根据上述车用座椅,由于能够在座椅的前面与后面这两部分将座椅靠背的表皮材料悬挂固定,因此能够进一步使车用座椅的外观设计良好。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送风部位于比所述第1啮合部更靠上。

如此,由于送风部配置于比将表皮材料悬挂固定于座椅靠背的座椅后面侧的位置更靠上,包围送风部的空间变得小型化,能够抑制送风部发出的声音向座椅外部漏出。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换气单元的导管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第1啮合部更靠上。

如此,由于限制了换气单元的导管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在导管连接部产生噪音。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易并且轻量的构造来实现将表皮材料悬挂在座椅后面侧的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将表皮材料悬挂在座椅后面时的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以匹配座椅靠背缓冲垫的形状的方式来悬挂表皮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减轻悬挂操作的操作负荷。另外,能够提高车用座椅内部的配置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车用座椅的内部,能够以换气单元与表皮材料的悬挂构造互不干扰的方式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抑制换气单元的送风声音向车用座椅的外部漏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座椅靠背稳定地保持就座者的上身。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限制座椅靠背缓冲垫的前后移动。另外,能够进一步使车用座椅的外观设计良好。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抑制送风部发出的声音向座椅外部漏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在导管连接部产生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为座椅靠背缓冲垫及座椅衬垫缓冲垫的立体图。

图3为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4为座椅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座椅框架的正面图。

图6为卸下表皮材料的状态下的座椅靠背的后面图。

图7为车用座椅的vii-vii截面图。

图8为车用座椅的viii-viii截面图。

图9为说明线缆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9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进行说明。各图的概要如下。

图1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的立体图。另外,图2为车用座椅s所具备的座椅靠背缓冲垫10及座椅衬垫缓冲垫20的立体图。

图3为作为车用座椅s的骨架的座椅框架f的立体图,图4为座椅框架f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5为座椅框架f的正面图。

图6为卸下表皮材料100的状态下的座椅靠背s1的后面图。图7为图6中vii-vii处的车用座椅s的截面图,图8为图6中viii-viii处的车用座椅s的截面图。

图9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的变形例,是卸下表皮材料的状态下的座椅靠背s1的后面图。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为具备构成靠背面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s1)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座椅靠背的缓冲材料的座椅靠背缓冲垫(座椅靠背缓冲垫10)、覆盖座椅靠背缓冲垫的表皮材料(表皮材料100)、一部分埋设于座椅靠背缓冲垫的内部,同时另外的一部分向座椅后面侧露出的第1啮合部(线缆70)、以及安装于表皮材料的座椅后面侧的端部的第2啮合部(钩80),使第1啮合部与第2啮合部啮合,将表皮材料悬挂固定在座椅靠背的座椅后面侧。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表示从车用座椅s的就座者看时的前后方向,是与车辆的行驶方向一致的方向。“座椅宽度方向”表示车用座椅s的横宽方向,与从车用座椅s的就座者看时的左右方向一致。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左”指的是从就座者看时的左侧,同样“右”指的是从就座者看时的右侧。另外,“高度方向”表示车用座椅s的高度方向,与从正面看车用座椅s时的上下方向一致。

首先,基于图1就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如1所示,车用座椅s具有座椅靠背s1、座椅衬垫s2及头枕s3。

座椅靠背s1构成支持车用座椅s的就座者的背部及腰部的靠背面。座椅靠背s1在内部具备作为缓冲部件的座椅靠背缓冲垫10、覆盖座椅靠背缓冲垫10的表皮材料100。另外,在座椅靠背s1形成有槽14,表皮材料悬挂固定于槽14中。此外,关于表皮材料100的悬挂构造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描述。

座椅衬垫s2构成支持车用座椅s的就座者的臀部及大腿部的就座面。在座椅衬垫s2的内部具备作为缓冲材料的座椅衬垫缓冲垫20及覆盖座椅衬垫缓冲垫20的表皮材料200。另外,在座椅衬垫s2与座椅靠背s1相同,也形成有槽,表皮200悬挂固定于该槽中。

头枕s3构成支持车用座椅s的就座者的头部的头部支持面。在图1中省略,但是头枕s3也是通过表皮材料覆盖作为缓冲材料的缓冲垫的构成。

以下,基于图2就座椅靠背缓冲垫10构成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座椅靠背缓冲垫10通过聚氨酯泡沫等具有弹性的发泡体形成,赋予车用座椅s缓冲性。

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缓冲垫10具有上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1(座椅上方部的一个例子)、侧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2、下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3(座椅下方部的一个例子)。在此,在上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1、侧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2及下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3之间形成有槽14。

上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1为支持车用座椅s的就座者的上身上部的缓冲部分。侧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2为支持车用座椅s的就座者的上身侧部的缓冲部分。下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3为支持车用座椅s的就座者的上身下部的缓冲部分。

在此,上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1与下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3可以以不同的硬度、不同的密度构成。具体而言,上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1可以以比下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3硬度更低、密度更低的材料(聚氨酯泡沫)构成。如此,被上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1支持的就座者的上身上部能够比上身下部更大幅度地向车用座椅s下沉,例如,在后面碰撞时,能够提高向就座者颈部的冲击吸收性。

另外,在上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1的上部形成有头枕支柱插入孔15。在此头枕支柱插入孔15的内部配置有后述的头枕支持物36,同时,头枕s3的支柱插通头枕支持物36,头枕s3相对于座椅靠背s1被安装。

以下,参照图3至图5就作为车用座椅s的骨架的座椅框架f的构成进行说明。此外,图3所示的座椅框架f相当于卸下图2所示的座椅靠背缓冲垫10及座椅衬垫缓冲垫20的状态。

如图3至图5所示,座椅框架f具备作为座椅靠背s1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30、作为座椅衬垫s2的骨架的座椅衬垫框架40。座椅靠背框架30与座椅衬垫框架40通过倾斜轴35可旋转地被连结,能够通过倾斜机构调整座椅靠背s1及座椅衬垫s2的角度。

座椅靠背框架30具备倒u字形的上部框架31、构成座椅宽度方向的两端的左右一对的侧边框架32以及架设于侧边框架32的下端之间的下部框架33。另外,在上部框架31通过焊接等安装有架设上部框架31的横梁框架34。

并且,在横梁框架34安装有座椅靠背用换气系统50(换气单元的一个例子)。座椅靠背用换气系统50为具有座椅靠背s1内部的换气功能的系统。以下,参照图4就座椅靠背用换气系统50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座椅靠背用换气系统50通过使用螺栓、螺母等安装配件54将导管51、托架52、送风机53(送风部的一个例子)、盖子55安装于横梁框架34而构成。导管51具有将空气送入送风机53的换气口51a(导管孔的一个例子),从换气口51a吸入的空气通过送风机53向座椅靠背s1的内部送出。据此,实现座椅靠背s1的换气。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就换气口51a作为空气吸入口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换气口51a也可以作为空气吐出口。此时,座椅靠背s1内部的空气被吸入送风机53,通过导管51的换气口51a向座椅靠背s1的座椅前面送出。此时,风吹向就座者的背部。

送风机53以位于上部框架31与横梁框架34之间的方式配置。另外,导管51的换气口51a以位于比横梁框架34更靠下的方式配置。

座椅衬垫框架40具有从上方看时方形框状的外形形状,以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左右一对的衬垫侧边框架41、构成座椅衬垫框架40的前端部的盘式框架42及构成座椅衬垫框架40的后端部并连结衬垫侧边框架41的连结管43为主要构成元素。

在盘式框架42安装有座椅衬垫用换气系统60。座椅衬垫用换气系统60为具有座椅衬垫s2内部的换气功能的系统。以下,参照图4就座椅衬垫用换气系统60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座椅衬垫用换气系统60通过使用螺栓、螺母等安装配件63将托架61、送风机62安装于盘式框架42而构成。送风机62的换气口朝向座椅衬垫s2的就座面,从座椅衬垫s2的就座面侧吸入送风机62的空气向座椅衬垫s2的内部送出。据此,实现座椅衬垫s2的换气。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就送风机62吸入座椅衬垫s2的就座面侧的空气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送风机62也可以向座椅衬垫s2的就座面侧吐出空气。此时,风吹向座椅衬垫s2的就座者的就座部。

接下来,基于图6至图8就相对于座椅靠背s1的表皮材料100的悬挂构造进行说明。

图6表示上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1、侧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2及下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3的后面图。另外,如图6所示,在上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1的前面部(座椅前面侧的缓冲垫部分)中,在后面下端部11a的下方,在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有凸部74、在凸部的右侧设置有凹部72、在左侧设置有凹部73。并且,在凹部72设置有导管用孔71,座椅靠背用换气系统50的导管51穿过导管用孔71。

另外,在凸部74形成有洼部74a,同时在洼部74a的上部设置有线缆70(第1啮合部的一个例子)。此外,作为线缆70的一部分的埋设部70b埋设于上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1的前面部,露出部70a向座椅后面侧露出。此外,露出部70a具有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另外,如图7所示,在线缆70的露出部70a啮合有通过设置于表皮材料100的座椅后面侧的端部的钩安装部81安装的钩80(第2啮合部的钩形状部分的一个例子)。据此,能够将表皮材料100悬挂在座椅靠背s1的后面。

另外,如图7所示,在上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1的内部空间配置有送风机53,送风机53位于比线缆70的露出部70a与钩80的啮合位置更靠上。由于比后面的表皮悬挂位置更靠上的内部空间通过表皮悬挂构造缩小了空间的尺寸,因此通过在在此内部空间配置送风机53,送风机53发出的送风声音不容易向座椅外部漏出。

另外,如图8所示,在上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1的内部空间配置有导管51,导管51的换气口51a与导管用孔71嵌合。在此,如图6及图8所示,导管5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线缆70的露出部70a与钩80的啮合位置更靠上的位置。如上所述,由于比后面的表皮悬挂位置更靠上的内部空间通过表皮悬挂构造缩小了空间的尺寸,因此通过在此内部空间配置导管51的至少一部分,能够限制导管51的移动。据此,能够抑制导管51与其他部件(例如送风机53)的连接部的松动导致的杂音、异常声音的产生。

另外,如图6所示,在后面下端部11a的中央部层压有压毡85,加强中央部的强度。

另外,在座椅靠背缓冲垫10沿槽14埋设有线缆90(第三啮合部的一个例子)。如图7所示,通过在线缆90啮合使用c环91a设置于表皮材料100的座椅前面侧的端部的线缆啮合部91(第4啮合部的一个例子),能够将表皮材料100悬挂在座椅靠背s1的前面。

另外,如图8所示,用于悬挂后面侧的表皮材料100的线缆70(露出部70a)位于与用于悬挂前面侧的表皮材料100的线缆90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相对的位置,在座椅上下方向上位于更靠上。并且,线缆70的露出部70a、与线缆90的线缆啮合部91啮合的部位在座椅上下位置具有平行的部分。即,前面侧的表皮材料100的悬挂部与后面侧的表皮材料100的悬挂部在座椅上下方向具有平行的部分。

通过以此种方式配置前面侧的表皮材料100的悬挂部与后面侧的表皮材料100的悬挂部,由于力量均衡地施加于上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1,能够提高组装的操作性。据此,由于能够没有褶皱地悬挂车用座椅s的表皮材料100,因此也能够提高车用座椅s的外观设计。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中,通过使埋设于座椅靠背缓冲垫10的线缆70与安装于表皮材料100的座椅后面侧的端部的钩80啮合,能够将表皮材料100悬挂固定于座椅靠背s1的座椅后面侧。

据此,即使在座椅后面凹凸较多、容易产生高低不平的部位,也能够没有褶皱地悬挂表皮材料。即,根据车用座椅s,在座椅后面侧也能够实现良好的外观设计。

另外,将车用座椅s适用于前部座椅时,由于能够抑制座椅后面的扩展,因此能够扩展与后部座椅的空间。

另外,由于用于悬挂表皮材料100的线缆70埋设并固定于座椅靠背缓冲垫10,因此不需要将用于悬挂表皮材料100的托架及线缆等构造焊接于座椅框架f。因此,能够使座椅轻量化,减少表皮材料的悬挂所需的操作工时。

另外,在车用座椅s中,由于表皮材料100的悬挂构造并非设置于座椅框架f,而是设置于座椅靠背缓冲垫10,因此在后面碰撞时不会阻碍乘客向座椅下沉。据此能够提高向乘客颈部的冲击吸收性。

另外,在车用座椅s中,能够避开座椅靠背用换气系统50的导管51来配置表皮材料100的悬挂构造。据此,由于座椅靠背用换气系统50与表皮材料100的悬挂构造不相互干扰,即使设置了座椅靠背用换气系统50,也能够使车用座椅s小型化。

即,即使在座椅靠背框架30的上部组装了座椅靠背用换气系统50时,也能够没有褶皱地悬挂覆盖座椅靠背缓冲垫10的表皮材料100。

另外,在车用座椅s中,由于在上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1的后面下端部11a附近的一端悬挂表皮材料100,因此,与存在多个悬挂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悬挂操作的工时。

另外,通过使悬挂位置最小化,能够抑制悬挂构造与其他构造相互干扰。即,能够提高车用座椅s内部的配置自由度。

另外,在车用座椅s中,座椅靠背用换气系统50的送风机53位于比线缆70及钩80的啮合位置更靠上,并且配置于座椅靠背缓冲垫10(上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1)的前后面之间。

据此,以座椅靠背缓冲垫10覆盖座椅内部的送风机53附近,通过表皮材料100缩小悬挂内部空间,因此,能够抑制送风机53的声音向外漏出。

另外,在车用座椅s中,埋设于座椅靠背缓冲垫10的槽14的线缆90与安装于表皮材料100的座椅前面侧的端部的线缆啮合部91啮合,能够将表皮材料拉入槽14并悬挂固定于座椅前面侧。

据此,能够消除座椅靠背缓冲垫10与座椅框架f之间的空隙,抑制座椅靠背缓冲垫10的前后移动。

另外,由于能够将座椅靠背s1的表皮材料100悬挂固定于座椅的前面与后面这两面,因此能够实现良好的外观设计。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如图9所示,在座椅靠背s1没有设置座椅靠背用换气系统50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比线缆70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更长的线缆170的一部分埋设于上部座椅靠背缓冲垫11,相对于设置在线缆170的多个部位的啮合区域170a,啮合设置于表皮材料100的端部的多个钩80。

符号说明

s车用座椅

s1座椅靠背

s2座椅衬垫

s3头枕

f座椅框架

10座椅靠背缓冲垫

11上部座椅靠背缓冲垫(座椅上方部)

11a后面下端部

12侧部座椅靠背缓冲垫

13下部座椅靠背缓冲垫(座椅下方部)

14槽

15头枕支柱插入孔

20座椅衬垫缓冲垫

30座椅靠背框架

31上部框架

32侧边框架

33下部框架

34横梁框架

35倾斜轴

36头枕支持物

40座椅衬垫框架

41衬垫侧边框架

42盘式框架

43连结管

50座椅靠背用换气系统(换气单元)

51导管

51a换气口(导管孔)

52托架

53送风机(送风部)

54安装配件

55盖子

60座椅衬垫用换气系统

61托架

62送风机

63安装配件

70线缆(第1啮合部)

70a露出部

70b埋设部

71导管用孔

72凹部

73凹部

74凸部

74a洼部

80钩(第2啮合部、钩形部分)

81钩安装部

85压毡

90线缆(第3啮合部)

91线缆啮合部(第4啮合部)

91ac环

100表皮材料

170线缆

170a啮合区域

200表皮材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