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全自动防护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11922发布日期:2020-07-29 01:36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用全自动防护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防护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用全自动防护罩。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成为人类代步工具。由于车库不足、行程需要等各种限制,大量汽车往往需要露天停放,随着季节的变换,汽车受到日晒、雨淋、霜、雪、雾等等对车体的伤害影响,加快汽车体的油漆、内饰品的老化。但是目前的汽车罩结构复杂笨重,车罩打开盖车体和收纳车衣时很不方便,当一个人对车罩进行覆盖时,操作复杂,劳动强度大;并且对车罩进行收纳时,需要对车罩进行折叠,折叠收纳复杂。

为此,亟待一种车用全自动防护罩,方便快捷地展开收纳,简化人工操作车罩覆盖车体的步骤,减少使用者的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实现自动收放车罩,收放时间短,减轻使用者覆盖车罩的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用全自动防护罩,以提高车衣覆盖车体的自动化程度,减轻使用者的劳动负担。

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全自动防护罩,包括位于车体上端的收集筒,收集筒内转动设置有中轴,中轴上连接有车衣本体,收集筒侧壁开设有开口;车衣本体对折卷绕在中轴上,车衣本体的对折的端部与中转连接,车衣本体从开口伸出形成背向朝向的第一车衣和第二车衣,第一车衣的下方设置有齿带,齿带与第一车衣之间设置有间隙,第一车衣下端连接有连接布,齿带与第一车衣之间通过连接布相互连接,收集筒的外壁设置有固定架,固定架上设置有与齿带相互配合的驱动单元,齿带的下端设置有可升降移动压紧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地,连接布的外形呈t字形,连接布的上端与第一车衣相互连接,连接布的下端与第一车衣相互平行,齿带并排设置有两个,两个齿带分别位于连接布的左右两侧;连接布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包括减速电机、电机支架和齿轮,减速电机与固定架之间通过电机支架相互连接,齿轮套设在减速电机的驱动轴上,齿轮位于间隙内,齿轮与齿带相互啮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地,固定架与收集筒的外壁之间形成放置槽,齿带位于放置槽的上方,固定架上开设有便于压紧轮升降移动的通孔,两个电机支架的下端贯穿固定架后伸入到放置槽内,电机支架沿竖直方向均贯穿开设有滑槽,两个滑槽内贯穿设置有压紧轮轴,压紧轮转动套设在压紧轮轴外,两个滑槽的外侧分别设置有顶升单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地,顶升单元包括楔形块和滑动轴,楔形块开设有倾斜面,压紧轮轴位于倾斜面上,滑动轴的一端贯穿楔形块后与固定架的侧壁相互连接,滑动轴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地,压紧轮的下方设置有滑动架,两个顶升单元位于滑动架的上端两侧,滑动架连接有推拉电磁铁,推拉电磁铁与固定架相互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地,第一车衣内部设置有多个弹性支撑条,弹性支撑条位于齿带的上方,第二车衣内部设置有弹性网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地,车衣本体的边缘设置有一圈拉紧绳,拉紧绳位于第一车衣的前端开设有收缩口,收缩口的两端设置有相互适配的锁轴和锁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地,车衣本体的上端设置有多个防风口,防风口外设置有可开合的布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收集筒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内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收集筒内设置有衬板,所述中轴的一端贯穿衬板后与驱动电机相互连接,所述中轴的另一端与衬板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地,收集筒的上端设置有角轴,角轴位于收集筒远离固定架的一侧,角轴转动设置在两个端盖之间,第一车衣从开口出来后绕过角轴,两个端盖的下端均设置有多个吸盘,其中一个端盖的侧壁设置有把手,另一个端盖的下端设置有多个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地,将齿带与齿轮啮合的方式更换为齿轮与链条啮合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的车衣本体折叠卷绕在中轴上,车衣本体的折叠端始终与中轴相互连接,使车衣本体展开后,通过中轴转动车衣本体能卷绕在中轴上,车衣本体的两端从开口内伸出形成背向朝向的第一车衣和第二车衣,第一车衣和第二车衣分别覆盖车体的前部和后部,车衣本体在伸出与卷收的过程中使得第一车衣和第二车衣同时完成展开与卷收,减少伸出展开与卷收用时,提高覆盖与卷收的效率;第一车衣沿长度方向设置有齿带,齿带通过连接布与第一车衣相互连接,使齿带与连接布保持一体性,齿带与连接布之间设置有间隙,驱动单元的齿轮位于间隙内与齿带啮合,齿轮转动带动齿带相对移动,进而带动第一车衣向车体前部移动,此时中轴转动,第二车衣逐渐脱离中轴向车体的后部移动,实现将车衣本体从收集筒内伸出对车体进行覆盖;齿带的下端设置有可升降移动的压紧轮,压紧轮向上挤压齿带,使齿带与齿轮始终保持啮合,避免齿带与齿轮之间距离过大而造成打滑,而造成车衣本体不能顺利展开,保证了车衣本体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减少故障。

2、连接布的外形成t字形,连接布的窄的上端与第一车衣的下端相互连接,连接布的下端与第一车衣相互平行,连接布的长度与第一车衣的长度相同,两个齿带分别设置在t字形的连接布的左右两侧,齿带与连接布之间通过缝合或粘接的方式相互连接,通过设置两个齿带,同时对连接布的左右两侧的齿带进行传动,使连接布的受力传递到第一车衣上更均匀,避免连接布单侧受到齿带传动的力而造成连接布朝向单侧齿带的方向偏移,进而影响第一车衣在伸出的过程中朝向一侧偏移,两个驱动单元的两个减速电机关于连接布对称设置在连接布的左右两侧,巧妙得通过齿轮转动带动齿带移动,进而使齿带、连接布和第一车衣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移动。

3、固定架为一个板的上下两端向靠近收集筒的方向弯折形成的,减速电机通过电机支架固定到固定架的上端,齿轮的位置固定不动,第一车衣、齿带和连接布在卷收的过程中始终位于固定架的上端,固定架上设置的压紧轮能贯穿固定架的上端与齿带相互接触,压紧轮向上挤压齿带,保证齿带与齿轮处于啮合状态,进而保证第一车衣在展开时齿轮与齿带始终啮合而不会打滑,压紧轮转动套设在压紧轮轴上,压紧轮可转动,保证压紧轮与齿带紧密接触的同时,齿带在移动的过程中,齿带与压紧轮之间为滚动摩擦,保证压紧的同时减小摩擦力,降低摩擦生热,提高齿带的使用寿命,压紧轮可升降移动,当需要对车衣本体进行卷收时,压紧轮向下移动,齿轮与齿带脱离,中轴转动对车衣本体卷收时减少齿带的摩擦力,使车衣卷收更容易。

4、压紧轮的升降移动通过顶升单元实现,推拉电磁铁可实现对滑动架的前后移动,滑动架与楔形块固定连接,楔形块跟随滑动架一起移动,楔形块开设有倾斜面,压紧轮轴的两端位于两个楔形块的倾斜面上,楔形块前后移动,实现压紧轮轴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变化,进而实现压紧轮的升降移动;通过电机支架开设的滑槽,对压紧轮轴起到限位作用,同时当压紧轮轴位于最下端时,还起到承托的作用;滑动轴的后端设置有限位块,对楔形块起到保护作用,避免楔形块脱离滑动轴。

5、通过弹性支撑条和弹性网架,当第一车衣和第二车衣展开时,第一车衣和第二车衣分别在弹性支撑条和弹性网架的支撑作用下,顺利向前移动,而不会堆积在收集筒的开口处,并且弹性支撑条与弹性网架分别跟随第一车衣和第二车衣卷绕在中轴上。

6、车衣本体的边缘设置一圈拉紧绳,拉紧绳断开设置有收缩口,收缩口的两端设置锁轴和锁舌,锁轴和锁舌为遥控锁,拉紧绳为电线,电线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电线设置有破坏报警装置;当车衣完全覆盖在车体上后,锁轴与锁舌的上锁通过手动操作,使锁轴与锁舌相向移动,锁舌进入到锁轴内完成上锁,使车衣本体的边缘收缩;当需要对车衣本体进行卷收时,开启遥控锁,锁舌从锁轴内移出,中轴转动对车衣本体进行收集。

7、车衣本体上开设有多个防风口,防止车衣本体在全部罩住车体时,里面受风影响而损毁。该防风口外加设一个布盖,布盖罩住防风口,并且一端与罩布相连,形成一个可开合的盖子与罩布紧密附着,避免风雨尘等从外面进入。

8、收集筒的两端设置有端盖,收集筒内设置有衬板,衬板位于收集筒与端盖之间,端盖向外侧凹陷形成容置腔,靠近把手一侧的端盖内设置有驱动电机、控制器和电池,远离把手一侧的端盖内设置有导电滑环,中轴为空心,中部开设有用于电线穿过的工艺孔,

电池连接有导线,导线从端盖的侧面伸出贯穿到收集筒的外壁,经收集筒的外壁同时与推拉电磁铁、导电滑环和减速电机相互连接,拉紧绳为电线,电线与锁轴、锁舌电性连接,电线从第一车衣的中部穿出后贯穿中轴与导电滑环电性连接,使中轴转动过程中仍然保持通电状态;中轴的转动、推拉电磁铁以及和减速电机的电力供给均依靠端盖内的电池提供。

9、当需要使用防护罩时,将收集筒放置到车体上端,当使用完毕后,车衣本体卷收到收集筒内,将收集筒从车体上端拿下放到车体后备箱放置即可。收集筒的上端还设置有角轴,使第一车衣圆滑换向;通过吸盘,使本申请在使用过程中与车体的上端紧密贴合,保持与车体的一体性;在一侧的端盖设置有把手,在另一侧的端盖设置有万向轮,方便将本申请的防护罩放置到车体上端以及方便将防护罩从车体上端取下,通过万向轮与车体顶部滑动避免直接摩擦造成车体损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用防护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右侧示意图;

图3为中轴的位置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固定架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防风口在车衣本体上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收集筒放置到车体上时的示意图;

附图中,1-收集筒,110-开口,2-中轴,3-车衣本体,310-第一车衣,311-弹性支撑条,320-第二车衣,321-弹性网架,4-齿带,5-连接布,6-固定架,7-驱动单元,710-齿轮,720-电机支架,721-滑槽,730-减速电机,8-压紧轮,810-压紧轮轴,9-顶升单元,910-限位块,920-楔形块,921-倾斜面,930-滑动轴,10-滑动架,11-推拉电磁铁,12-拉紧绳,13-锁舌,14-锁轴,15-端盖,16-衬板,17-角轴,18-把手,19-吸盘,20-万向轮,21-防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全自动防护罩,包括位于车体上端的收集筒1,收集筒1内转动设置有中轴2,中轴2上连接有车衣本体3,收集筒1侧壁开设有开口110;车衣本体3对折卷绕在中轴2上,车衣本体3从开口110伸出形成背向朝向的第一车衣310和第二车衣320,第一车衣310的下方设置有齿带4,齿带4与第一车衣310之间设置有间隙,第一车衣310下端连接有连接布5,齿带4与第一车衣310之间通过连接布5相互连接,收集筒1的外壁设置有固定架6,固定架6上设置有与齿带4相互配合的驱动单元7,齿带4的下端设置有可升降移动压紧轮8。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车衣本体3折叠卷绕在中轴2上,车衣本体3的折叠端始终与中轴2相互连接,使车衣本体3展开后,通过中轴2转动车衣本体3能卷绕在中轴2上,车衣本体3的两端从开口110内伸出形成背向朝向的第一车衣310和第二车衣320,第一车衣310和第二车衣320分别覆盖车体的前部和后部,车衣本体3在伸出与卷收的过程中使得第一车衣310和第二车衣320同时完成展开与卷收,减少伸出展开与卷收用时,提高覆盖与卷收的效率;第一车衣310沿长度方向设置有齿带4,齿带4通过连接布5与第一车衣310相互连接,使齿带4与连接布5保持一体性,齿带4与连接布5之间设置有间隙,驱动单元7的齿轮710位于间隙内与齿带4啮合,齿轮710转动带动齿带4相对移动,进而带动第一车衣310向车体前部移动,此时中轴2转动,第二车衣320逐渐脱离中轴2向车体的后部移动,实现将车衣本体3从收集筒1内伸出对车体进行覆盖;齿带4的下端设置有可升降移动的压紧轮8,压紧轮8向上挤压齿带4,使齿带4与齿轮710始终保持啮合,避免齿带4与齿轮710之间距离过大而造成打滑,而造成车衣本体3不能顺利展开,保证了车衣本体3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减少故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连接布5的外形呈t字形,连接布5的上端与第一车衣310相互连接,连接布5的下端与第一车衣310相互平行,齿带4并排设置有两个,两个齿带4分别位于连接布5的左右两侧;连接布5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驱动单元7,驱动单元7包括减速电机730、电机支架720和齿轮710,减速电机730与固定架6之间通过电机支架720相互连接,齿轮710套设在减速电机730的驱动轴上,齿轮710位于间隙内,齿轮710与齿带4相互啮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连接布5的外形成t字形,连接布5的窄的上端与第一车衣310的下端相互连接,连接布5的下端与第一车衣310相互平行,连接布5的长度与第一车衣310的长度相同,两个齿带4分别设置在t字形的连接布5的左右两侧,齿带4与连接布5之间通过缝合或粘接的方式相互连接,通过设置两个齿带4,同时对连接布5的左右两侧的齿带4进行传动,使连接布5的受力传递到第一车衣310上更均匀,避免连接布5单侧受到齿带4传动的力而造成连接布5朝向单侧齿带4的方向偏移,进而影响第一车衣310在伸出的过程中朝向一侧偏移,两个驱动单元7的两个减速电机730关于连接布5对称设置在连接布5的左右两侧,巧妙得通过齿轮710转动带动齿带4移动,进而使齿带4、连接布5和第一车衣310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移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固定架6与收集筒1的外壁之间形成放置槽,齿带4位于放置槽的上方,固定架6上开设有便于压紧轮8升降移动的通孔,两个电机支架720的下端贯穿固定架6后伸入到放置槽内,电机支架720沿竖直方向均贯穿开设有滑槽721,两个滑槽721内贯穿设置有压紧轮轴810,压紧轮8转动套设在压紧轮轴810外,两个滑槽721的外侧分别设置有顶升单元9。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固定架6为一个板的上下两端向靠近收集筒1的方向弯折形成的,减速电机730通过电机支架720固定到固定架6的上端,齿轮710的位置固定不动,第一车衣310、齿带4和连接布5在卷收的过程中始终位于固定架6的上端,固定架6上设置的压紧轮8能贯穿固定架6的上端与齿带4相互接触,压紧轮8向上挤压齿带4,保证齿带4与齿轮710处于啮合状态,进而保证第一车衣310在展开时齿轮710与齿带4始终啮合而不会打滑,压紧轮8转动套设在压紧轮轴810上,压紧轮8可转动,保证压紧轮8与齿带4紧密接触的同时,齿带4在移动的过程中,齿带4与压紧轮8之间为滚动摩擦,保证压紧的同时减小摩擦力,降低摩擦生热,提高齿带4的使用寿命,压紧轮8可升降移动,当需要对车衣本体3进行卷收时,压紧轮8向下移动,齿轮710与齿带4脱离,中轴2转动对车衣本体3卷收时减少齿带4的摩擦力,使车衣卷收更容易。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顶升单元9包括楔形块920和滑动轴930,楔形块920开设有倾斜面921,压紧轮轴810位于倾斜面921上,滑动轴930的一端贯穿楔形块920后与固定架6的侧壁相互连接,滑动轴930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块910。压紧轮8的下方设置有滑动架10,两个顶升单元9位于滑动架10的上端两侧,滑动架10连接有推拉电磁铁11,推拉电磁铁11与固定架6相互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压紧轮8的升降移动通过顶升单元9实现,推拉电磁铁11可实现对滑动架10的前后移动,滑动架10与楔形块920固定连接,楔形块920跟随滑动架10一起移动,楔形块920开设有倾斜面921,压紧轮轴810的两端位于两个楔形块920的倾斜面921上,楔形块920前后移动,实现压紧轮轴810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变化,进而实现压紧轮8的升降移动;通过电机支架720开设的滑槽721,对压紧轮轴810起到限位作用,同时当压紧轮轴810位于最下端时,还起到承托的作用;滑动轴930的后端设置有限位块910,对楔形块920起到保护作用,避免楔形块920脱离滑动轴930。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第一车衣310内部设置有多个弹性支撑条311,弹性支撑条311位于齿带4的上方,第二车衣320内部设置有弹性网架321。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通过弹性支撑条311和弹性网架321,当第一车衣310和第二车衣320展开时,第一车衣310和第二车衣320分别在弹性支撑条311和弹性网架321的支撑作用下,顺利向前移动,而不会堆积在收集筒1的开口110处,并且弹性支撑条311与弹性网架321分别跟随第一车衣310和第二车衣320卷绕在中轴2上。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车衣本体3的边缘设置有一圈拉紧绳12,拉紧绳12位于第一车衣310的前端开设有收缩口,收缩口的两端设置有相互适配的锁轴14和锁舌13。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车衣本体3的边缘设置一圈拉紧绳12,拉紧绳12断开设置有收缩口,收缩口的两端设置锁轴14和锁舌13,锁轴14和锁舌13为遥控锁,拉紧绳12为电线,电线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电线设置有破坏报警装置;当车衣完全覆盖在车体上后,锁轴14与锁舌13的上锁通过手动操作,使锁轴14与锁舌13相向移动,锁舌13进入到锁轴14内完成上锁,使车衣本体3的边缘收缩;当需要对车衣本体3进行卷收时,开启遥控锁,锁舌13从锁轴14内移出,中轴2转动对车衣本体3进行收集。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车衣本体3的上端设置有多个防风口21,防风口21外设置有可开合的布盖。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车衣本体3上开设有多个防风口21,防止车衣本体3在全部罩住车体时,里面受风影响而损毁。该防风口21外加设一个布盖,布盖罩住防风扣,并且一端与罩布相连,形成一个可开合的盖之与罩布紧密附着,避免风雨尘等从外面进入。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所述收集筒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端盖15,所述端盖15内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收集筒1内设置有衬板16,所述中轴2的一端贯穿衬板16后与驱动电机相互连接,所述中轴2的另一端贯穿衬板16后与导电滑环转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收集筒1的两端设置有端盖15,收集筒1内设置有衬板16,衬板16位于收集筒1与端盖15之间,端盖15向外侧凹陷形成容置腔,靠近把手18一侧的端盖15内设置有驱动电机、控制器和电池,远离把手18一侧的端盖15内设置有导电滑环,中轴2为空心,中部开设有用于电线穿过的工艺孔,电池连接有导线,导线从端盖15的侧面伸出贯穿到收集筒1的外壁,经收集筒1的外壁同时与推拉电磁铁11、导电滑环和减速电机730相互连接,拉紧绳12为电线,电线与锁轴14、锁舌13电性连接,电线从第一车衣310的中部穿出后贯穿中轴2后与导电滑环相互连接,使中轴2转动过程中仍然保持通电状态;中轴2的转动、推拉电磁铁11和减速电机730的电力供给均依靠端盖15内的电池提供。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收集筒1的上端设置有角轴17,角轴17位于收集筒1远离固定架6的一侧,角轴17转动设置在两个端盖15之间,第一车衣310从开口110出来后绕过角轴17,两个端盖15的下端均设置有多个吸盘19,其中一个端盖15的侧壁设置有把手18,另一个端盖15的下端设置有多个万向轮2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收集筒1的上端还设置有角轴17,使第一车衣310圆滑换向;通过吸盘19,使本申请在使用过程中与车体的上端紧密贴合,保持与车体的一体性;在一侧的端盖15设置有把手18,在另一侧的端盖15设置有万向轮20,方便将本申请的防护罩放置到车体上端以及方便将防护罩从车体上端取下,通过万向轮20与车体顶部滑动避免直接摩擦造成车体损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