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的拉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59283发布日期:2021-04-13 22:36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的拉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的拉手结构。


背景技术:

2.汽车顶棚拉手是在汽车行驶时,为保证乘员身体平衡,而设置的抓扶装置。顶棚拉手呈长条状,且拉手的两端通常通过紧固件固定在车内顶盖的侧横梁上,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晃动时,乘员握住拉手即可为身体提供支撑。
3.现有拉手,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了一种轴销和弹簧隐藏式汽车顶棚拉手[专利号:202020249357.4;申请公布号:cn211765124u],该汽车顶棚拉手直接暴露安装在车内,导致顶棚拉手占用了车内空间。为解决顶棚拉手占用车内空间的问题,汽车生产厂商对现有车身结构进行改进,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了一种隐藏式安全拉手[专利号:201020236221.6;申请公布号:cn201736860u],包括呈u字形的安全拉手和开设有凹槽的顶棚内衬板,凹槽的开口上罩设有可沿汽车顶棚内衬板表面移动的盖板,安全拉手设于凹槽内。该结构通过在顶棚内衬板上开设凹槽,以对安全拉手进行收纳,避免拉手占用车内空间。
[0004]
但是,安全拉手实际所需占用的汽车的空间并没有发生改变,因为凹槽的设置只是让位,以改变拉手的设置位置。拉手上的握持口,是拉手不能缺少的特征,进一步来说,凹槽的开设是避免安全拉手占用车内空间,由于安全拉手呈u字形的结构,导致凹槽的开设深度深,且因拉手在使用时需伸出凹槽,导致设于凹槽内的安全拉手相对于直接设置在车体内的安全拉手而言,设于凹槽内高度更高,这增大了凹槽的开设深度,导致车体的强度被削弱。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的拉手结构,解决拉手隐蔽性差的同时尽可能保证车体的强度。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的拉手结构,汽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内表面上开设有隐藏孔,拉手结构包括位于车体内的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具有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且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均能伸出隐藏孔,所述第一转动段和第二转动段均与握持段铰接,当握持段伸出隐藏孔时,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之间围合形成握持口,当握持段位于车体内时,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沿直线依次排列。
[0007]
将长条状的拉手分成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且将第一转动段和第二转动段均与握持段铰接,该结构使得拉手具有两种不用的形态,即拉手处于隐藏状态时的形态和拉手处于使用状态时的形态。当拉手处于隐藏状态时,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沿直线依次排列,使得拉手的握持口消失,以减少隐藏拉手对车体空间的占用,即减小车体上为拉手提供让位而开设的深度,由此在提高拉手隐蔽性的同时尽可能保证车体的强
度。进一步来说,只要保证了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之间的铰接关系,并结合拉手隐藏时的形态,将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的具体形态根据实际调整,即将拉手处于隐藏状态时的整体形态根据隐藏孔的形态进行设置,使得拉手在隐藏状态时充当盖板以对隐藏孔起到遮挡的作用,该结构一方面避免额外设置盖板来对隐藏孔进行遮挡,另一方面简化了拉手的取放步骤。
[0008]
在上述的汽车的拉手结构中,所述隐藏孔为长条孔,所述拉手呈长条状,且拉手的宽度小于隐藏孔的宽度,当拉手位于车体内时,拉手的长度大于隐藏孔的长度。因隐藏孔轮廓形状与拉手的轮廓形状相同,通过合理设置拉手的设置位置,即将拉手的长度方向与隐藏孔的长度方向设置成一样,且将拉手的宽度小于隐藏孔的宽度使拉手能穿过隐藏孔,该结构减小隐藏孔的开设面积,且增大拉手对隐藏孔的遮挡面积。进一步,结合拉手分段式的结构,使得拉手的长度可以大于隐藏孔的长度,以减小隐藏孔的开设面积,进一步提高把手的隐蔽性。
[0009]
在上述的汽车的拉手结构中,所述车体包括车架和开设有上述隐藏孔的顶盖,所述拉手位于车架与顶盖之间,所述车架具有供第一转动段伸入的容纳腔,所述第一转动段与容纳腔的腔壁铰接,且第一转动段有部分位于隐藏孔与容纳腔之间,所述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均位于隐藏孔的孔口。将拉手设于车架与顶盖之间,避免在车体上开设凹槽,以保证车体的强度。因第一转动段与容纳腔的腔壁铰接,容纳腔为第一转动段的转动提供让位空间,而第一转动段有部分位于隐藏孔与容纳腔之间,使得乘客可穿过隐藏孔即可触及到第一转动段位于隐藏孔与容纳腔之间的部分,只需对该部分施加作用力即可使第一转动段转动,避免乘客的手穿过隐藏孔将握持段拉出,该结构减小隐藏孔的开设面积。同时,将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均设置在隐藏孔的孔口,一方面使得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对隐藏孔的孔口进行遮挡,另一方面使得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能够方便的穿过隐藏孔。因开启拉手的关键是让第一转动段转动,该结构通过按压第一转动段即可使得拉手开启,使得拉手使用方便。
[0010]
在上述的汽车的拉手结构中,所述第一转动段呈长条状,且第一转动段的中部与容纳腔的腔壁铰接,当第一转动段转动后,第一转动段的一端伸入容纳腔内,且第一转动段的另一端伸出隐藏孔。将第一转动段的中部与容纳腔的腔壁铰接,一方面减小第一转动段的转动幅度,使得隐藏孔的开设面积减小,另一方面保证第一转动段转动稳定性,即拉手能顺畅地开启和回收,由此提高拉手的隐蔽性的同时使得拉手使用方便。
[0011]
在上述的汽车的拉手结构中,所述拉手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制第一转动段转动的限位结构和能推动第二转动段移动的推动结构,当限位结构解除对第一转动段的限制后,推动结构推动第二转动段转动使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之间围合形成上述握持口。从限位结构解除对第一转动段的限制后,第二转动段转动,可得知第一转动段的转动是与第二转动段的转动关联的,进一步来说,因拉手处于隐藏状态时呈长条状,使得第一转动段对第二转动段的移动起到限位的作用,即推动结构不能推动第二转动段朝第一转段移动,当第一转动段的转动后,第一转动段倾斜为第二转动段的转动提供了让位空间,使得推动结构能推动第二转动段朝第一转段移动。也就是说,只要限位结构解除对第一转动段的限制,即可使得拉手开启。由此提高拉手隐蔽性的同时提高拉手使用的便捷性。
[0012]
在上述的汽车的拉手结构中,所述车架包括抵靠部,所述握持段和第一转动段均抵靠在抵靠部上,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位于抵靠部上的第一磁性件和位于第一转动段上的第
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相吸。抵靠部的设置一方面为握持段和第一转动段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明确了握持段和第一转动段的初始位置。因此,将第一磁性件设置在抵靠部上,将第二磁性件设置在第一转动段,当拉手由开启状态恢复至隐藏状态时,只需将第一转动段与抵靠部贴合,即可使得拉手回退至初始位置,由此提高拉手的使用稳定性。通过设置磁铁结构使得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连接和分离方便。
[0013]
在上述的汽车的拉手结构中,所述推动结构包括滑轨和能沿滑轨移动的滑座,所述第二转动段与滑座铰接,所述推动结构还包括用于推动滑座移动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抵靠滑座,且弹簧的另一端抵靠滑轨。由弹簧为滑座的移动提供驱动力,使得滑座始终具有沿滑轨朝第一转动段移动的趋势,当第一转动段转动时第二转动段也随之转动,以提高拉手的开启速度。因滑座是沿滑轨移动的,故滑座具有确定的移动轨迹,该结构提高拉手使用的稳定。
[0014]
在上述的汽车的拉手结构中,所述滑轨具有供滑座移动的滑槽,所述滑座上具有能遮挡隐藏孔孔口的挡沿,所述弹簧抵靠滑座的一端位于挡沿与滑槽槽底之间,当第二转动段伸出隐藏孔时,挡沿位于隐藏孔的孔口。因第二转动段伸出隐藏孔时,挡沿位于隐藏孔的孔口,另一方面使得挡沿对弹簧起到防护的作用,尽可能避免乘客的手触及到弹簧,另一方面使得挡沿对隐藏孔起到遮挡的作用,避免拉手的内部空间暴露在外,由此进一步提高拉手的隐蔽性。
[0015]
在上述的汽车的拉手结构中,所述握持口呈梯形。因梯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使得拉手具有好的支撑稳定性,使得拉手在开启状态时不易发生变形。
[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的拉手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0017]
1、将拉手分段设置,该结构一方面使得拉手具有两种不用的形态,当拉手处于隐藏状态时的形态和拉手处于使用状态时的形态不同,当拉手处于隐藏状态时,拉手的轮廓形状与隐藏孔的轮廓形状相同,使得拉手对隐藏孔起到遮挡的作用,且减小拉手在车体内的占用空间。
[0018]
2、因第一转动段的有部分位于容纳腔与隐藏孔之间,使得乘客通过按压第一转动段位于容纳腔与隐藏孔之间的部分即可开启拉手,使得拉手使用方便。
[0019]
3、当拉手在伸出隐藏孔后,挡沿仍能够对至少部分的隐藏孔的孔口起到的遮挡的作用,避免拉手的内部空间暴露在外,以进一步提高拉手的隐蔽性。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汽车拉手结构处于隐藏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0022]
图3是图2的放大图a。
[0023]
图4是图2的放大图b。
[0024]
图5是本汽车拉手结构处于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6是图5的剖视图。
[0026]
图7是图6的放大图c。
[0027]
图8是图6的放大图d。
[0028]
图中,1、车体;11、隐藏孔;12、车架;121、容纳腔;122、抵靠部;13、顶盖;2、拉手;
21、第一转动段;22、握持段;23、第二转动段;24、握持口;3、限位结构;31、第一磁性件;32、第二磁性件;4、推动结构;41、滑轨;411、滑槽;42、滑座;421、挡沿;4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30]
实施例一
[0031]
如图1所示,本汽车的拉手结构,汽车包括车体1,车体1的内表面上开设有隐藏孔11,拉手结构包括呈长条状且位于车体1内的拉手2,拉手2至少部分遮挡隐藏孔11的孔口。
[0032]
如图2所示,车体1包括车架12和开设有上述隐藏孔11的顶盖13,拉手2位于车架12与顶盖13之间。拉手2具有沿直线依次排列的第一转动段21、握持段22和第二转动段23,第一转动段21和第二转动段23均与握持段22铰接。
[0033]
如图1、图2所示,第一转动段21呈长条状,车架12具有供第一转动段21伸入的容纳腔121,且第一转动段21的中部与容纳腔121的腔壁铰接,第一转动段21有部分位于隐藏孔11与容纳腔121之间,如图5、图6所示,当第二转动段23转动后,第二转动段23的一端伸入容纳腔121内,且第二转动段23的另一端伸出隐藏孔11。握持段22和第二转动段23均位于隐藏孔11的孔口,车架12包括抵靠部122,握持段22和第一转动段21均抵靠在抵靠部122上。当拉手2位于车体1内时,拉手2的宽度小于隐藏孔11的宽度,且拉手2的长度大于隐藏孔11的长度。
[0034]
如图2至图4所示,拉手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制第一转动段21转动的限位结构3和能推动第二转动段23移动的推动结构4,如图6至图8所示,当限位结构3解除对第一转动段21的限制后,推动结构4推动第二转动段23转动使第一转动段21、握持段22和第二转动段23之间围合形成握持口24,握持口24呈梯形。
[0035]
如图3、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3包括位于抵靠部122上的第一磁性件31和位于第一转动段21上的第二磁性件32,第一磁性件31与第二磁性件32相吸。实际生产中,限位结构3可包括位于抵靠部122上的子扣和位于第一转动段21上的母扣,子扣与母扣卡接。其中,第一磁性件31和第二磁性件32均可以为电磁铁,通过通电使得第一磁性件31与第二磁性件32相吸和分离。
[0036]
如图4、图8所示,推动结构4包括滑轨41和能沿滑轨41移动的滑座42,第二转动段23与滑座42铰接,本实施例中,推动结构4还包括用于推动滑座42移动的弹簧43,弹簧43的一端抵靠滑座42,且弹簧43的另一端抵靠滑轨41。滑轨41具有供滑座42移动的滑槽411,滑座42上具有能遮挡隐藏孔11孔口的挡沿421,弹簧43抵靠滑座42的一端位于挡沿421与滑槽411槽底之间,如图8所示,当第二转动段23伸出隐藏孔11时,挡沿421位于隐藏孔11的孔口。实际生产中,推动滑座42移动的部件可以为伸缩电机。
[0037]
当需要使用拉手2时,按压第一转动段21位于隐藏孔11与容纳腔121之间的部分,使得第一磁性件31与第二磁性件32分离,且第一转动段21的一端伸入容纳腔121内,另一端伸出隐藏孔11,同时,弹簧43的弹性释放,使得弹簧43驱动滑座42沿滑轨41移动,滑座42推动第二转动段23转动,使得第二转动段23伸出隐藏孔11,由此使得第一转动段21、握持段22和第二转动段23之间围合形成握持口24。当不需要使用拉手2时,按压握持段22,使得第一
转动段21和第二转动段23回转,使得第一转动段21和握持段22重新抵靠在抵靠部122上,使得第一磁性件31与第二磁性件32相连,且第二转动段23推动滑座42沿滑轨41回移,使得弹簧43被压缩,即拉手2恢复至初始形态。
[0038]
实施例二
[0039]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31位于顶盖13上。
[0040]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41]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车体1、隐藏孔11、车架12、容纳腔121、抵靠部122、顶盖13、拉手2、第一转动段21、握持段22、第二转动段23、握持口24、限位结构3、第一磁性件31、第二磁性件32、推动结构4、滑轨41、滑槽411、滑座42、挡沿421、弹簧43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