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416909阅读:来源:国知局
并且充气装置24被配置于整流部32A内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从充气装置24的外周部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座椅宽度方向内侧)而突出有上下一对的双头螺栓54。这些双头螺栓54贯穿整流部32A以及袋体30、并且贯穿作为座椅靠背16的框架部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侧面框架部122,并且在其顶端侧拧合有螺母58。由此,充气装置24与侧面安全气囊23 —起被结合固定于侧面框架部122上(所谓侧面结合)。
[0077]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S卩,从充气装置24的外周部起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双头螺栓54贯穿整流部32A、袋体30以及被固定于侧面框架部122上的固定托架并与螺母58拧合(所谓背面结合)。
[0078]如图1所示,在上述的充气装置24上,电连接有搭载于车辆上的侧面碰撞E⑶62。该侧面碰撞E⑶62上电连接有对侧面碰撞进行检测的侧面碰撞传感器64。侧面碰撞E⑶62被设为如下的结构,即,在根据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64的信号而检测到侧面碰撞(不可避免)时,使充气装置24进行工作。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侧面碰撞ECU62上电连接有对侧面碰撞进行预知(预测)的预碰撞传感器的情况下,在根据来自预碰撞传感器的信号而由侧面碰撞ECU62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充气装置24进行工作。
[0079]在上述结构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1中,当充气装置24进行工作时,从被设置于充气装置24的上端部或下端部上的气体喷出口以放射状地喷出气体。从充气装置24被喷出的气体从整流部32A的上端开口 154而被供给至后气囊部42内(参照图1的箭头标记G1),并被分配至左右的腔室46、48内。此外,从充气装置24被喷出的气体从整流部32A的下端开口 156被分配至下气囊部110内(参照图1的箭头标记G2)。并且,从充气装置24被喷出的气体从被设置于整流部32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的连通口 158通过左侧分隔部32B与右侧分隔部32C之间而被分配至前气囊部40内(参照图1以及图3的箭头标记G3)。由此,侧面安全气囊23的袋体30向侧面支承部16B的前方、即在乘员P与车门装饰条28之间膨胀展开。
[0080]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设定)为,关于在进行了工作的充气装置24结束产生气体的时间点(时刻),前气囊部40、后气囊部42以及下气囊部110的膨胀展开同时或大致同时完成。即,以在上述的时刻各气囊部的膨胀展开完成的方式,对充气装置24的输出、和上端开口 154、下端开口 156以及连通口 158的各开口面积进行设定。另外,充气装置24的输出并不限定于上文所述,只要在进行了工作的充气装置24结束产生气体之前,前气囊部40、后气囊部42以及下气囊部110的膨胀展开完成即可。
[008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后气囊部42的左右的腔室46、48的膨胀展开完成时,如图5所示,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通过左右的腔室46、48的内压而被相互挤压。由此,连通口 158被闭塞,从而前气囊部40内与后气囊部42内之间的气体的流动被截断。
[0082]并且,当后气囊部42的左右的腔室46、48的膨胀展开完成、并且充气装置24结束产生气体时,通过左右的腔室46、48的内压而使整流部32A被压溃。由此,如图5所示,整流部32A的内周面被充气装置24的外周面挤压,从而整流部32A的内周面与充气装置24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被堵塞。其结果为,下气囊部110内与后气囊部42内之间的气体的流动被截断(限制)。此外,整流部32A上的与充气装置24相比靠上方侧的部位以及靠下方侧的部位(参照图1)通过左右的腔室46、48的内压而被压溃。由此,下气囊部110内与后气囊部42内之间的气体的流动也被截断。此外构成为,在该侧面安全气囊23的膨胀展开完成的状态下,在后气囊部42的左右的腔室46、48的内压P1、前气囊部40的内压P2、与下气囊部110的内压P3之间,P2 < Pl < P3的关系成立。并且能够通过对上端开口 154、下端开口 156以及连通口 158的各开口面积进行适当设定改变,从而对该内压的关系进行调-K-T。
[0083]另外,在图6A中,由实线的线图来图示了从充气装置24进行工作起的时间(t)与后气囊部42的内压(Pl)的关系。此外,在图6B中,由实线的线图来图示了上述时间(t)与前气囊部40的内压(P2)的关系。并且,在图6C中,由实线的线图来图示了上述时间⑴与乘员P受到侧面安全气囊23的反力(F)的关系。以下,对膨胀展开完成状态的侧面安全气囊23进行详细说明。
[0084]如图1所示,前气囊部40向后气囊部42的车辆前方膨胀展开,下气囊部110向前气囊部40以及后气囊部42的下方膨胀展开。上下分隔布150被设定为,在从车辆宽度方向对侧面安全气囊23的膨胀展开完成状态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相对于座椅靠背16的前后方向(沿图1的箭头标记X的方向)而向前下方倾斜。由此而构成为,膨胀展开了的下气囊部110的于车辆上下方向的膨胀厚度越趋向于车辆前方侧越变小。乘员P的腰部L通过该下气囊部110而被约束。另外,座椅靠背16的前后方向是指,在对座椅进行侧面观察时与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
[0085]此外,后气囊部42的前方边缘部43 (前端边缘部)中的纵延部43A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而延伸,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位于合理位置的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对置。由此,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部(前半部)通过前气囊部40而被约束,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后部(后半部)通过后气囊部42而被约束。
[0086]如图5所示,在通过纵延部43A的高度上的俯视截面而对侧面安全气囊23的膨胀展开完成状态进行观察时,后气囊部42的左腔室46与右腔室48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而且,对这些左右的腔室46、48与前气囊部40进行分割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从整流部32A起向袋体30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以分叉状而延伸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由此,在通过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而构成的后气囊部的前表面42A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处,形成有向车辆后方侧凹陷的下陷部70 (凹部)。并且该下陷部70为,也可以作为前气囊部40的后表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向车辆后方侧突出而形成的构件来理解,且其沿着侧面安全气囊23的上下方向而延伸。
[0087]此外,如图1所示,后气囊部42的前方边缘部43 (前端边缘部)中的倾斜部43B从纵延部43A的上端起向车辆斜前上方延伸。该倾斜部43B以相对于座椅靠背16的前后方向(沿着图1的箭头标记X的方向)而越趋向于座椅靠背16的前方侧越上升的方式而倾斜。另外,优选为,相对于座椅靠背16的前后方向的倾斜部43B的倾斜角度被设定在30?60度的范围内,并且进一步优选为设定在40?50度的范围内。
[0088]通过以此方式而设定倾斜部43B,从而被设置于后气囊部42的上部的前延部42B从乘员P的肩部S的侧方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而被配置于前气囊部40的上方。该前延部42B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厚度被设定为与前气囊部4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膨胀厚度相比而较小。由此,前气囊部40的上部处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被设为以越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越上升的(越趋向于上方则越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方式而弯曲或倾斜了的上臂部上推面。
[0089]此外,上述的倾斜部43B被设定为,在从车辆宽度方向对侧面安全气囊23的膨胀展开完成状态进行观察的情况下,位于乘员P的肩部S的中心与上臂部A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之间的中央附近处。此外,在该倾斜部43B的附近处,侧面安全气囊23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而形成凹部。该凹部以沿着倾斜部43B而向座椅靠背16的斜前上方延伸的方式延伸。另外,乘员P的肩部S的中心在此处为被设定于WorldSID的肩部S上的螺栓的轴心,上臂部A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为上臂部A的重心的位置或重心附近的位置。
[0090](作用以及效果)
[0091]接下来,对本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0092]在上述结构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1中,当侧面碰撞ECU62根据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64的信号而检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该ECU62而使充气装置24进行工作,从而使气体从充气装置24被喷出。从充气装置24被喷出的气体从侧面安全气囊23的前后分隔布32所具备的整流部32A的上端开口 154被供给至后气囊部42的左右的腔室46、48,并且从整流部32A的下端开口 156被供给至下气囊部110内。并且,从充气装置24被喷出的气体从设置于整流部32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的连通口 158通过左侧分隔部32B与右侧分隔部32C之间而直接被供给至前气囊部40内(即不经由后气囊部42)。由此,袋体30即侧面安全气囊23向座椅靠背16的侧面支承部16B的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参照图1以及图7(A))。
[0093]而且,当左右的腔室46、48的膨胀展开完成时,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通过左右的腔室46、48的内压而被相互挤压,从而使连通口 158被闭塞(参照图5)。由此,由于能够截断前气囊部40与后气囊部42之间的气体的流动,因此无需用于截断该气体的流动的单向阀。其结果为,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小型化。
[0094]此外,如上文所述,由于通过前后分隔布32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而使后气囊部42被分隔为左右的腔室46、48,因此在膨胀展开了的后气囊部42的前表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处形成有向车辆后方侧凹陷的下陷部70。由此,即使乘员位于侧面支承部16B的前方的非合理位置(out of posit1n),也能够防止或抑制该乘员受到后气囊部42的影响的情况。
[0095]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侧面安全气囊23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而使后气囊部42被分隔为左右的腔室46、48。因此,在相对于位于侧面支承部16B的前方的乘员或行李等(参照图7B所示的行李72),膨胀展开了的后气囊部42经由前气囊部40而从车辆后方侧不慎发生干涉时,左右的腔室46、48将彼此分离(图7B图示状态)。由此,由于上述的下陷部70向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后方侧被扩大,因此能够有效地降低对位于非合理位置处的乘员与行李72等造成的影响。
[009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分隔布32的整流部32A上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之间的边界部在缝制部T21、T22处被进行缝制,并且通过该边界部的一部分被设为非缝制从而形成连通口 158。因此,在对上述边界部进行缝制时,能够通过将一部分设为非缝制从而形成使整流部32A内与前气囊部40内连通的连通口 158。如上文所述,由于仅通过设定简单的非缝制部就取得了前文所述的效果,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结构,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0097]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了工作的充气装置24结束产生气体的时间点,前气囊部40、后气囊部42以及下气囊部110的膨胀展开完成,并且通过后气囊部42的左右的腔室46、48的内压而使连通口 158被闭塞。由此,由于能够使后气囊部42内的气体不会不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