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座椅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491061阅读:来源:国知局
正面看,一端侧为半圆的长方形状。但是,关于气囊10的外形形状,并未特别限定,只要是向规定方向变长的形状都可以。还有,本实施例中,作为袋体的一例,使用通过空气被封入而膨胀突出的气囊10,但使用封入空气以外的流体,例如,液体而膨胀突出的袋体也可以。
[0116]还有,两个气囊10位于上下方向中受压板5的正上方,其长度方向以相对宽度方向略倾斜的姿势设置。其中,各气囊10的长度方向两端中,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一端如图3所示,位于比座椅靠背框架Sfl的侧端(严格讲,上部框架I的侧端)略向外侧露出的位置。
[0117]进一步地,各气囊10如图3所示,其长度方向两端中,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一端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一端更位于下方而设置。进一步还有,宽度方向中,两个气囊10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如图3所示,位于座椅靠背SI的宽度方向中央部。
[0118]而且,为了在上述位置上配置两个气囊10,支持板11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Sfl ο所述支持板11是在宽度方向的长金属板,分别从后方支持两个气囊10。还有,支持板11的两侧端部到达座椅靠背框架Sn的侧端,进一步向后方弯折。
[0119]两个气囊10分别通过安装于支持板11的前面而被支持,具体为,各气囊10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被支持板11阻止。还有,各气囊1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设置有未图示的舌状突出部,所述舌状突出部沿着支持板11的侧端部向后方弯折并螺栓固定于该侧端部。
[0120]一方面,支持板11以位于上下方向中与上部框架I及侧部框架2的接合部位大致相同高度的方式,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Sfl的前面。关于支持板11的安装位置,参照图4及图5进行具体说明的话,支持板11在其后面,抵接于为了保持支柱位置调整机构6而设置的两个保持管12的前面,通过焊接固定于各保持管12。即,本实施例中,保持管12作为抵接于支持板11的后面并保持支持板11的保持部起作用。
[0121]如上,支持板11,通过被位于其后方的保持管12保持,可以不与气囊10干预,适当地保持支持板11。结果,被支持板11支持的各气囊10良好地位于事先决定的安装位置并持续。此外,本实施例中,使支持板11保持于为了保持支柱位置调整机构6而设置的保持管12。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将支柱位置调整机构6保持用的部件作为支持板11保持用的部件兼用,因此,可以使支持板11的支持刚性有效地提高。
[0122]另外,在各气囊10,连接有如图3所示的管式部件C2。所述管式部件C2形成向气囊10供给空气及从气囊10排出空气的线路,具有弯曲性,还有,分别设置于气囊10。
[0123]而且,各管式部件C2,穿通受压板5的后方到达受压板5的上端,进一步地,从受压板5的上方向前侧延伸并连接于各气囊10。其中,各管式部件C2以穿通宽度方向中形成于两个气囊10之间的间隙所在的座椅靠背SI的中央部的方式被配线。
[0124]具体说明的话,分气囊10设置的管式部件C2从压缩空气的供给源(具体为,后述的压缩机52)延伸,穿通受压板5的后方朝向气囊10。还有,各管式部件C2穿通受压板5的后方时,从座椅靠背框架Sfl的侧方向受压板5的宽度方向中央延伸,在其中途位置,被安装于受压板5的后面的未图示的夹子夹住。而且,各管式部件C2中,从到达受压板5的宽度方向中央至被连接于气囊10为止的部分以穿通座椅靠背框架Sfl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方式延伸。
[0125]如上,本实施例中,各管式部件C2以穿通气囊10间的间隙所在的座椅靠背SI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方式配线。据此,有效利用气囊10间的间隙所在空间,因此本座椅S中,可以更小型化座椅靠背SI。
[0126]树脂板20是配置于两个气囊10的前方位置的板状部件。所述树脂板20为了伴随气囊10的膨胀突出而扩大作用于就座者的肩的力的作用范围而设置,具有正面看在上下方向长的外形形状。更具体说明的话,树脂板20如图2所示,具有伴随气囊10的膨胀突出而变形的变形部21、以及比变形部21更位于下方并向下侧延伸的延伸部22。还有,变形部21与延伸部22相互邻接,在其边界位置,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形成为直线状的槽23。进一步地,在树脂板20中,形成有槽23的区域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形成有向着宽度方向内侧大致三角形状的豁口 20a。
[0127]变形部21配置于树脂板20的上端部,是正面看大致六角形状。在变形部2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从上端向下方逆三角形状的切口 24,所述切口 24的先端比变形部21的上下方向中央位置略位于下方。而且,变形部21以切口 24为边界分离成两个部分(具体为,一端侧变形部片25及另一端侧变形部片26),作为分离的两个部分的一端侧变形部片25及另一端侧变形部片26可以分别变形。换言之,切口 24形成于两变形部片25、26之间,相当于用于分离两变形部片25、26的分离部。
[0128]其中,一端侧变形部片25及另一端侧变形部片26在就座者的背靠在座椅靠背SI时位于就座者的肩的后方。更严格说明的话,一端侧变形部片25相当于位于就座者的一方的肩的后方的第I部分,另一端侧变形部片26相当于位于就座者的另一方的肩的后方的第2部分。
[0129]而且,各一端侧变形部片25及另一端侧变形部片26位于对应的气囊10的正前方,在对应的气囊10膨胀突出时以包围就座者的肩的方式弯曲并变形。据此,座椅靠背SI的肩支持部Sal按住就座者的肩,因此可以稳定地保持就座者的姿势。
[0130]此外,气囊10抵接于对应的变形部片25、26的后面,以这种状态膨胀突出。而且,通过气囊10膨胀突出,力从气囊10作用到就座者的肩。此时,力的作用范围通过变形部21被扩大,因此,就座者的肩被大范围地按住。
[0131]S卩,变形部21的各变形部片25、26的前面的面积比气囊10中与各变形部片25、26的抵接面的面积更广。为此,由于气囊10的膨胀突出而产生的力相对就座者的肩以更广范围波及。如此,将由于气囊10的膨胀突出而发生的力的作用范围通过树脂板20扩大的话,即使在使用相对小型的气囊10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地按住就座者的肩。特别是,本实施例中,树脂板20中,变形部21比其他部分(具体为,延伸部22)宽度更宽,由于气囊10的膨胀突出而产生的力的作用范围容易进一步扩大。
[0132]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前所述,可以使一端侧变形部片25及另一端侧变形部片26分别变形。据此,本座椅S中,可以分别按住就座者的两肩,结果,为了稳定地保持就座者的姿势可以将按住就座者的肩时的力相对左右的肩分别进行调整。
[0133]此外,各变形部片25、26中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宽度最宽,如图2所示,该中央部位于气囊10的正前方。还有,各气囊10的长度方向两端中,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一端如图2所示,位于比对应的变形部片25、26更略向外侧露出的位置。进一步地,各变形部片25、26的外缘中,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的部分模仿就座者的肩成为大致圆弧状的曲线,以越向宽度方向外侧越下降的方式倾斜。
[0134]延伸部22是从树脂板20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持续至下端部的部分。所述延伸部22 (严格讲,延伸部22的下端部)在就座者的背靠在座椅靠背SI时位于就座者的腰的后方。还有,本座椅S中,变形部21及延伸部22被连结且一体化,具体为成为一体成型品。据此,气囊10膨胀突出的话,伴随此作用于就座者的肩的力的作用范围扩大,可以按至就座者的腰。此外,本实施例中,延伸部22相对上下方向略弯曲成为弓形。为此,由于延伸部使就座者的腰按向前方时,可以用相对平缓的面适当地按住就座者的腰。
[0135]还有,延伸部22如图2所示,比变形部21宽度更窄,比设置于座椅靠背SI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一对侧边支持部Sa2间的间隙(更严格讲,侧方气囊4)宽度更窄。还有,设置树脂板20时,延伸部22以穿通宽度方向中左右一对的侧边支持部Sa2间的方式被配置。据此,本座椅S中,可以抑制树脂板20与侧边支持部Sa2的干预,可以穿通树脂板20适当地按住就座者的肩和腰。
[0136]气囊10与树脂板20的位置关系。
[0137]各气囊10位于树脂板20的变形部21的后方。更严格说明的话,各气囊10位于对应的变形部片25、26的后方。具体为,一方的气囊10位于一端侧变形部片25的正后方,另一方的气囊10位于另一端侧变形部片26的正后方。而且,各气囊10抵接于对应的变形部片25、26的后面并膨胀突出。据此,各变形部片25、26变形,座椅靠背SI中的肩支持部Sal以包围就座者的肩的方式被按住。
[0138]而且,本座椅S中,为了通过气囊10的膨胀突出而实现树脂板20以包围就座者的肩的方式变形,调整各气囊10与树脂板20的位置关系。以下,参照图6对各气囊10与树脂板20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气囊10与树脂板20的位置关系的图,图中,为了易于说明仅图示了气囊10及树脂板20。
[0139]此外,关于一端侧变形部片25与气囊10的位置关系是左右反转另一端侧变形部片26与气囊10的位置关系,因此,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一端侧变形部片25与气囊10的位置关系。
[0140]气囊10如图6所示,其中心位置位于比一端侧变形部片25的中心位置的更上方且在宽度方向上的更外侧。其中,气囊10的中心位置是指气囊10的长度方向中央,且,气囊10的高度方向中央的位置。还有,一端侧变形部片25的中心位置是指一端侧变形部片25的宽度方向中央,且,一端侧变形部片25的上下方向中央的位置。此外,一端侧变形部片25的宽度方向一端相当于一端侧变形部片25中位于最靠近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一端侧变形部片25的宽度方向另一端相当于前述的切口 24的先端位置(换言之,变形部21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
[0141]还有,前述的给排气用的管式部件C2被连结进入正面看与气囊10的中心位置大致一致的部位。因此,气囊10从其中心位置优先开始膨胀突出。为此,气囊10膨胀突出的话,一端侧变形部片25中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选择性地变形。即,一端侧变形部片25,以位于其中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更位于前方的方式变形。
[0142]如上,通过一端侧变形部片25变形,如图7 (A)所示,座椅靠背SI所具备的肩支持部Sal中,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一端部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另一端部更向前方移动。据此,从座椅靠背SI向宽度方向内侧的力作用于就座者的肩,就座者的肩通过肩支持部Sal被按向宽度方向内侧。结果,可以抑制就座者上半身向宽度方向的偏移移动,因此,就座者的姿势被稳定地保持。
[0143]顺便,图7 (A)是表不座椅靠背SI的肩支持部Sal支持就座者的肩的样子的图,表示在水平面切断肩支持部Sal时的剖面的图。
[0144]此外,一端侧变形部片25中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相当于与肩支持部Sal中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一端部对应的部分,一端侧变形部片25中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相当于与肩支持部Sal中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一端部对应的部分。
[0145]进一步地,气囊10膨胀突出的话,如前所述,一端侧变形部片25中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选择性地变形,但特别是,该部分的上方区域比下方区域更位于前方地变形。这是,以存在给排气口的气囊10的中心位置位于比一端侧变形部片25的中心位置更上方为起因。
[0146]而且,如上,通过一端侧变形部片25变形,如图7(B)所示,肩支持部Sal中,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一端部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另一端部更向前方移动时,上述一端部中的上侧部分比下侧部分更向前方移动。据此,从座椅靠背SI相对就座者的肩作用的力,具有朝向宽度方向内侧的成分及朝向下方的成分。因此,就座者的肩被按向宽度方向内侧的同时,被按向下方。结果,可以抑制就座者的上半身向上方偏移移动,可以更稳定地保持就座者的姿势。
[0147]顺便,图7 (B)是表不座椅靠背SI的肩支持部Sal支持就座者的肩的样子的图,表示在垂直面切断肩支持部Sal时的剖面。
[0148]此外,本实施例中,从助长气囊10的膨胀突出时一端侧变形部片25的宽度方向外侧部分选择性地变形的目的,将气囊10的配置设定为优选的配置。具体说明的话,各气囊10,以其长度方向两端中,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一端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一端更位于下方的方式配置。这是设想一般的就座者的肩的情况,通过气囊10以如就座者的肩越向宽度方向外侧越下降地方式配置,座椅靠背SI的肩支持部Sal以包围就座者的肩的方式支持。结果,就座于本座椅S的就座者的姿势变得更稳定。
[0149]还有,本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6所示,气囊10中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一端比一端侧变形部片25中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一端略向外侧露出。是这种配置的话,一端侧变形部片25的宽度方向外侧部分变得更容易变形,因此,使就座者的姿势稳定变得更容易。
[0150]还有,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气囊10的大部分在正面看时位于一端侧变形部片25的上端位置与上下方向中央位置之间。是这种配置的话,一端侧变形部片25中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变形时,以其上方区域比下方区域更位于前方的方式变得容易变形,因此,使就座者的姿势稳定变得更容易。
[015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从助长座椅靠背SI的肩支持部Sal包围就座者的肩而支持的目的,将树脂板20的形状设定为优选的形状。具体说明的话,设置于树脂板20的变形部21的各变形部片25、26的外缘中,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的部分,以模仿就座者的肩越向宽度方向外侧越下降的方式倾斜。如此,通过树脂板20中,位于就座者的肩的后方的部分成为模仿就座者的肩的形状,可以更有效地发挥肩支持部Sal以包围就座者的肩的方式支持的效果。结果,就座于本座椅S的就座者的姿势变得更稳定。
[0152]关于气囊的保持的变形例。
[0153]上述实施例中,设置了从后方支持气囊10的支持板11。还有,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保持支柱位置调整机构6而使支持板11保持于座椅靠背框架Sfl上安装的角筒状的保持管12。但是,关于保持气囊10的构成,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例,也可以考虑其他实施例。以下,参照图8及图9对关于气囊10的保持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8及图9是表示变形例涉及的车用座椅的构成的图,任意一图都图示了保持气囊10的构成与上述的实施例不同的座椅靠背框架Sn。
[0154]首先,对图8图示的第I变形例进行说明的话,使用相对较高刚性的金属制部件构成的棒状部件14,代替设置上述的保持管12。所述棒状部件14从上部框架I的水平部分向下方延伸,左右空着间隔设置一对。各棒状部件14的上端部固定于上部框架1,下端部被受压板5的后面上设置的卡止部(未图示)阻止。
[0155]进一步地,在棒状部件14之间,沿着宽度方向张开架设具有弹性的线15。所述线15在上下方向以一定间距若干并列设置。而且,第I变形例中,支持板11安装于这些若干的线15的前面,具体为,安装于图8中,用虚线表示的安装位置。
[0156]下面,对图9图示的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的话,设置变形的受压板16,代替设置支持板11及保持管12。所述受压板16比上述实施例中使用的受压板5略向上方扩张。还有,变形例涉及的受压板16在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Sfl的状态下,其上端比气囊10的配置位置略位于上方。
[0157]而且,第2变形例中,如图9所示,气囊10安装于变形例涉及的受压板16的上端部,而不是支持板11,具体为,安装于图9中,用虚线表示的安装位置。是这种构成的话,不使用支持板11,配件件数减少,座椅靠背框架Sfl的组装操作也更简单化。
[0158]关于本发明的应用例。
[0159]以上说明的车用座椅是就座者就座时,座椅靠背SI的肩支持部Sal包围就座者的肩支持的座椅。通过应用如此构成,也可以实现矫正就座时就座者的姿势的车用座椅(以下,应用座椅XS)。以下,关于作为本发明的应用例的应用座椅XS,说明其构成等。
[0160]首先,关于应用座椅XS的基本构成,参照图10进行说明。图10表示应用座椅XS的基本构成。
[0161]应用座椅XS沿袭上述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S卩,本座椅S)的构成,具体说明的话,在座椅靠背XS1,具备相当于肩支持部Sal的肩部支持部Xal。所述肩部支持部Xal内藏气囊10,具有通过气囊10的膨胀突出将就座者的肩按向宽度方向内侧且下方的功能。
[0162]还有,应用座椅XS在座椅靠背XSl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具备侧边支持部Xa2。所述侧边支持部Xa2成为与上述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中具备的侧边支持部Sa2相同的构成。即,应用座椅XS具备的侧边支持部Xa2内藏气囊(侧方气囊4),通过侧方气囊4的膨胀突出将就座者的上半身按向宽度方向内侧。
[0163]而且,应用例XS除肩部支持部Xal及侧边支持部Xa2之外,还具有内藏气囊的部位。具体说明的话,如图10所示,座椅靠背XSl中,抵接于就座者的腰的部分设置有腰部支持部Xa3。所述腰部支持部Xa3内藏腰用气囊8,通过腰用气囊8的膨胀突出将就座者的腰按向前方。
[0164]还有,在应用例XS具有的座椅衬垫XS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设置有衬垫侧边支持部Xa4。所述衬垫侧边支持部Xa4内藏衬垫用侧方气囊(以下,衬垫用气囊9),通过衬垫用气囊9的膨胀突出将就座者的大腿部按向宽度方向内侧。
[0165]进一步地,在应用例XS的座椅衬垫XS2的前端部,设置有作为支持就座者的腿的膝下部的膝下支持部的脚凳部Xa5。所述脚凳部Xa5具备配置于座椅衬垫XS2的前端的气囊(脚凳用气囊30),所述脚凳用气囊30膨胀突出时,从下方支持就座者的腿的膝下部。
[0166]其中,想要通过在脚凳用气囊30放上就座者的腿的膝下部而支持该膝下部的话,在脚凳用气囊30中,膝下部所放的部分与除此之外的部分之间产生膨胀量的差。结果,支持就座者的腿的膝下部的力不稳定,不能适当地支持膝下部。
[0167]因此,应用例XS的脚凳部Xa5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脚凳用气囊30的前方配置带状的支持部件31。图11及图12是关于支持就座者的腿的膝下部的脚凳部Xa5的说明图,是从侧方看构成座椅衬垫XS2的衬垫框架Xf2的前端部时的图。
[0168]支持部件31安装于应用例XS的座椅衬垫XS2的前端部,由被连结的若干的支持断片31a构成。各支持断片31a由在宽度方向上略长地大致长方形状的金属板构成。还有,支持部件31中,各相互邻接的支持断片31a,以一方的支持断片31a可相对另一方的支持断片31a相对旋转的方式通过铰链被连结。
[0169]而且,脚凳用气囊30膨胀突出的话,支持部件31向各支持断片31a的前面支持就座者的腿的膝下部的支持位置(图12图示的支持部件31的位置)移动。另一方面,脚凳用气囊30收缩的话,支持部件31向以在座椅衬垫XS2的前方向下方下垂下降的状态待机的待机位置(图11图示的支持部件31的位置)移动。
[0170]是如上构成的脚凳部Xa5的话,通过脚凳用气囊30的膨胀突出,在支持就座者的腿的膝下部时,可以用平坦面,更具体为用支持断片31a的前面支持。结果,可以良好地维持稳定地支持就座者的腿的膝下部的状态。
[0171]应用例XS中各种传感器的配置。
[0172]应用例XS在若干部位具备如上的气囊内藏的可动部。而且,就座者就座于应用座椅XS的话,各可动部自动地起动。据此,就座者的身体的背部及大腿部被按住,就座者的姿势被矫正。换言之,通过就座于应用座椅XS,就座者的骨骼的弯曲状态被能动地矫正。其中,骨骼的弯曲状态是指,骨骼的形状、骨骼的偏移及歪斜等,骨骼的三次元构造涉及的指标,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骨骼中的各区域(图中记号A?G所示各区域)所构成的圆弧形状的曲率相当于弯曲状态。图13是关于就座者的骨骼的弯曲状态的说明图。
[0173]在通过应用座椅XS矫正就座者的姿势时,需要感知就座最初的姿势,换言之,最初的骨骼的弯曲状态。为此,在应用座椅XS的各座椅靠背XSl及座椅衬垫XS2,分别配置有姿势计量用传感器。以下,关于姿势计测用传感器的配置,参照图14至图16进行说明。图14表示关于座椅靠背XSl中姿势计量用传感器的配置的一例的图。图15是表示图14中D-D剖面的模式图。图16是表示座椅衬垫XS2中姿势计量用传感器的安装状态的图,是在垂直面切断座椅衬垫XS2时的剖面的模式图。
[0174]应用例XS中,图14图示的形状传感器40作为姿势计量用传感器之一被使用。所述形状传感器40由形状感知光纤维构成,具有弯曲性。而且,形状传感器40通过沿着就座者骨骼的弯曲形状弯曲而检测就座者的姿势。具体说明的话,形状传感器40沿着就座于应用座椅XS的就座者的身体的背部弯曲为弓形的话,形状传感器40各部中的光的屈折率变化。一方面,形状传感器40通过插头及线缆等连接于未图示的回路基板,向上述回路基板输出与光的屈折率的变化对应的信号。而且,在回路基板中,基于来自形状传感器40的输出信号确定形状传感器40的扭矩及弯曲等的三次元形状,从所述特定结果推断出就座者的姿势。
[0175]此外,形状传感器40以沿着就座者的骨骼(例如脊椎)适当地弯曲的方式,配置于图14所示的应用座椅XS的宽度方向中央部。
[0176]还有,在应用座椅XS的座椅靠背XS1,作为其他姿势计量用传感器的体压传感器41与上述的形状传感器40同时被使用。所述体压传感器41构成为大致长方形状的胶片形状,具有,作为传感器主体的检知部41a、为了传送来自检知部41a的输出信号而形成的传送路41b。检知部41a检测就座者就座于应用座椅XS时施加的压力(体压)并输出与该体压的大小对应的信号。传送路41b从座椅靠背XSl的前面绕向后面。
[0177]而且,体压传感器41在宽度方向配置于避开形状传感器
...
当前第2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