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通路开闭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290799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空气通路开闭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说明】空气通路开闭装置
[0001]本发明以2013年2月20日提交的日本申请号2013-31373号为基础,将其记载内容引用于此。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利用滑动门对空气通路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空气通路开闭装置。
【背景技术】
[0003]专利文献I公开的空气通路开闭装置中,使用作为车辆用空调装置一要素的具有可挠性的滑动门。通过将滑动门的自然状态下的曲率半径设成大于空调壳体的导向槽的曲率半径,使滑动门具备反力。由此,利用导向槽保持滑动门,防止滑动门的振动异音。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8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为了使滑动门的驱动空间沿着空调壳体的外壁,可考虑将导向槽的曲率半径设置得较大。但是,当增大导向槽的曲率半径时,滑动门和导向槽的曲率半径之差变小,因导向槽而产生在滑动门上的反力减小。当反力减小时,滑动门因车辆的振动而容易在导向槽内振动。这样一来,当增大曲率半径时,有可能容易产生振动异音。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增大导向槽的曲率半径也能够抑制滑动门的振动的空气通路开闭装置。
[0007]本发明的一例中,空气通路开闭装置具备滑动门和导向槽。滑动门具有能够滑动移动地配置在空调壳体内的板状部,该空调壳体在内部形成空气通路,该滑动门通过所述板状部而对所述空气通路进行开闭。导向槽具有上风侧壁部以及下风侧壁部,并通过所述上风侧壁部以及所述下风侧壁部对所述板状部的移动进行导向,所述上风侧壁部在所述板状部的上风侧以沿着所述板状部的移动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空调壳体,所述下风侧壁部在所述板状部的下风侧以与所述上风侧壁部相对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空调壳体。所述上风侧壁部以及所述下风侧壁部以朝向下风凸出的方式弯曲。所述上风侧壁部以及所述下风侧壁部的曲率半径被设定成:比未对所述板状部作用外力的状态下的所述板状部的曲率半径小。所述板状部包括:第I抵接部,该第I抵接部位于所述移动方向的中间部,并与所述上风侧壁部抵接;两个第2抵接部,该两个第2抵接部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I抵接部的两侧,通过与所述上风侧壁部或所述下风侧壁部中的一方的壁部抵接而产生弹性变形;以及两个第3抵接部,该两个第3抵接部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I抵接部的两侧,通过所述第2抵接部产生所述弹性变形,该两个第3抵接部被按压在所述第2抵接部未抵接的另一方的壁部上并与该另一方的壁部抵接。
[0008]上风侧壁部以及下风侧壁部以朝向下风凸出的方式弯曲,曲率半径被设定成比未作用外力的状态的板状部的曲率半径小。板状部通过第I抵接部抵接于上风侧壁部、且第2抵接部抵接于上风侧壁部或下风侧壁部而产生弹性变形。第3抵接部通过第2抵接部进行弹性变形而被按压在第2抵接部未抵接的另一方的壁部并与该另一方的壁部抵接。这样一来,第2抵接部并不仅仅是与上风侧壁部或下风侧壁部抵接,而是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抵接。由于产生弹性变形,所以通过复原力,第3抵接部被按压在另一方的壁部上。因此,相比于仅仅是第2抵接部以及第3抵接部与上风侧壁部以及下风侧壁部抵接的状态,处于更稳定地配置于导向槽的状态。另外,第I抵接部位于移动方向的中间部,两个第2抵接部以及两个第3抵接部在移动方向上位于第I抵接部的两侧。因此,板状部由两个第2抵接部以及第3抵接部与第I抵接部支撑,所以板状部被稳定地支撑于导向槽。由此,即使在导向槽以及板状部的曲率半径大的情况下,也稳定地支撑于导向槽,因此能够抑制滑动门的振动。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从车辆左右方向看第I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的剖视图。
[0010]图2是将曲率半径小的空气混合门简化表示的图。
[0011]图3是将曲率半径大的空气混合门简化表示的图。
[0012]图4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板状部的侧视图。
[0013]图5是表示将板状部配置在导向槽的状态的侧视图。
[0014]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板状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15]图7是将板状部的一部分扩大表不的俯视图。
[0016]图8是沿着图7的A-A线的剖视图。
[0017]图9是将第3实施方式的第2抵接部扩大表示的俯视图。
[0018]图10是沿着图9的B-B线的剖视图。
[0019]图11是将第4实施方式的第2抵接部扩大表示的俯视图。
[0020]图12是沿着图11的C-C线的剖视图。
[0021]图13是将第5实施方式的第2抵接部扩大表示的俯视图。
[0022]图14是沿着图13的D-D线的剖视图。
[0023]图15是将第6实施方式的第2抵接部扩大表示的俯视图。
[0024]图16是沿着图15的E-E线的剖视图。
[0025]图17是将第7实施方式的第2抵接部扩大表示的俯视图。
[0026]图18是沿着图17的F-F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多个方式。在各实施方式中,有时对于与在先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或者对在先的参照符号增加一个文字,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结构的其他部分与在先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不仅能将各实施方式中具体说明的部分组合,若在组合上不会特别产生阻碍,则也能够将实施方式之间局部组合。
[0028](第I实施方式)
[0029]使用图1?图5来说明第I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将空气通路开闭装置应用到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用图中的上下前后左右的箭头来表示车辆搭载状态下的各方向。
[0030]室内单元10在车室内最前部的仪表板的内侧里部,配置在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室内单元10具有空调壳体11,该空调壳体11形成室内单元10的外壳并且形成向车室内送风的空调用空气的空气通路。该空调壳体11由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且强度也优异的树脂(例如聚丙烯)成形。
[0031]而且,空调壳体11在车辆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具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分割面,能够用该分割面分割成左右两个壳部。并且,该左右两个壳部以在其内部收容有后述的空气滤清器14、蒸发器13、加热芯15等各结构设备的状态,通过金属弹簧、夹子、螺钉等紧固构件而结合为一体。
[0032]如图1所示,在空调壳体11的车辆前方侧且上方侧,在形成于空调壳体11的空气通路的最上游部设有将内气(车室内空气)和外气(车室外空气)切换导入的内外气切换部12。该内外气切换部12形成有使内气导入空调壳体11内的内气导入口 11a、以及使外气导入空调壳体11内的外气导入口 lib。
[0033]并且,在内外气切换部12的内部,转动自如地配置有将内气导入口 Ila以及外气导入口 Ilb切换开闭的内外气切换门12a。具体而言,该内外气切换门12a是所谓的悬臂门,在板状的基板部12b的一端侧一体地结合有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12c。
[0034]内外气切换部12中,利用未图示的伺服马达等促动器使转动轴12c旋转,使基板部12b转动变位,由此能够使内气导入口 IIa和外气导入口 Ilb的开口比例连续地变化。在内外气切换部12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有蒸发器13。
[0035]蒸发器13是构成未图示的公知的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设备之一,是通过使制冷循环内的低压制冷剂蒸发而发挥吸热作用,从而对空调用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蒸发器13通过在芯部13a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配置箱部13b而构成,整体上具有扁平形状,所述芯部13a由多根管以及热交换片构成。另外,蒸发器13将扁平的通风面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地配置。
[0036]蒸发器13的多根管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且分别流动有制冷剂,热交换片促进管内的制冷剂和管外的空调用空气的热交换。箱部13b分别配置于多根管的上下,将制冷剂分配给多根管,使来自多根管的制冷剂集合。并且,蒸发器13利用上下的箱部13b支撑于空调壳体11。
[0037]在空调壳体11的内部,在蒸发器13的空气上游侧配置有薄板状的空气滤清器14。该空气滤清器14从向蒸发器13流入的空气中除去灰尘等。在蒸发器13的空气流下游侧,在车辆后方侧且上方侧,配置有加热芯15。该加热芯15是如下的加热用热交换器:使在未图示的发动机冷却水回路中循环的高温的发动机冷却水流入内部,使发动机冷却水和由蒸发器13冷却的冷风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冷风进行再加热。
[0038]加热芯15与蒸发器13同样地,通过在芯部15a的上下端配置箱部15b而构成,整体上具有扁平形状,所述芯部15a由多根管以及热交换片构成。加热芯15相对于蒸发器13大致并列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芯15配置成,加热芯15的扁平面相对于蒸发器13的扁平面倾斜规定角度(约10度),加热芯15的上端部比下端部位于略微车辆前方侧。
[0039]加热芯15的多根管沿着加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