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端墙、动车组车体及动车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7471阅读:712来源:国知局
动车组端墙、动车组车体及动车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车组端墙、动车组车体及动车组。



背景技术:

动车组车体一般是由底架、侧墙、顶架、端墙组成的一个整体,动车组端墙位于车体的端头,动车组端墙为一体成型的门字形框架,以供乘客通过。动车组车体的顶部设有用于安装空调的空调口。

动车组端墙的门框尺寸一般为:宽度小于等于910mm,高度小于等于1980mm。在往动车组车体内安装设备时,例如卧铺、洗手台、餐车货架等大型设备无法通过端墙门框进入车体内。

为了使大型设备能够进入车体内,现有技术通过吊带钩住大型设备,将大型设备挂装到天车上,用天车将大型设备从车体顶部的空调口吊至车体内,将其降落至搬运小车上,运至车体内的安装位置。利用该方法虽然可将大型设备放入车体内,但挪移过程比较复杂,产生了额外的天车、劳动力等费用,安装周期长、耗时费力。而且在吊运过程中出现略微偏差则会造成车顶损坏,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由于不同设备的具体尺寸不同,空调孔大小无法适应各种设备尺寸,若放置较大体积设备,则需将空调口扩大,导致车体强度减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车组端墙、动车组车体及动车组,以克服现有技术往动车组车体内运送大型设备时工序复杂、成本高的缺陷。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车组端墙,包括外端墙组件和内端墙组件,所述外端墙组件和所述内端墙组件均为门字形框架,所述外端墙组件的外侧与动车组车体的墙壁连接,所述外端墙组件的内侧与所述内端墙组 件的外侧形状相匹配,所述内端墙组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外端墙组件的内侧。

如上所述的动车组端墙,所述外端墙组件的内侧边沿上设有第一角铁,所述第一角铁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内端墙组件的外侧边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角铁相匹配的第二角铁,所述第二角铁上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通过螺栓连接。

如上所述的动车组端墙,所述外端墙组件和所述内端墙组件通过可拆卸铰链连接,所述可拆卸铰链包括位于所述外端墙组件内侧边沿上的第一安装部、位于所述内端墙组件外侧边沿上的第二安装部以及穿设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之间的转轴。

如上所述的动车组端墙,所述外端墙组件包括第一端墙顶板和位于所述第一端墙顶板两侧的第一端墙侧板;所述内端墙组件包括第二端墙顶板和位于所述第二端墙顶板两侧的第二端墙侧板。

如上所述的动车组端墙,所述第一端墙侧板和所述第一端墙顶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端墙侧板和所述第二端墙顶板为一体式结构。

如上所述的动车组端墙,各所述第一端墙侧板的底部分别对应设置有一加强底板,所述加强底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墙侧板的外侧壁平齐,所述加强底板的另一端与位于同侧的所述第二端墙侧板的内侧壁平齐。

如上所述的动车组端墙,所述内端墙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端墙顶板上方的加强顶板,所述加强顶板与所述第一端墙顶板的下边沿匹配连接。

如上所述的动车组端墙,所述第二端墙侧板与所述第二端墙顶板的连接处具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的外侧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墙侧板和所述第二端墙顶板连接,所述加强件的内侧为圆弧形。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车组车体,包括底架、侧墙、顶架和如上所述的动车组端墙,所述动车组端墙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侧墙连接,所述动车组端墙的顶部与所述顶架连接,所述动车组端墙的底部与所述底架连接。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车组,包括车头和如上所述的动车组车体,所述车头和所述动车组车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动车组端墙、动车组车体、动车组,通过将动车组端墙设置为外端墙组件和内端墙组件,使内端墙组件的外侧形状与外端墙组件的内 侧形状相匹配,将内端墙组件可拆卸地连接在外端墙组件的内侧,在往动车组车体内安装大型设备时,可通过将动车组端墙拆离,即将内端墙组件从外端墙组件上拆卸下来,从而扩大端墙门框的尺寸,使大型设备通过外端墙组件的门框进入至车体内进行安装,大型设备进入车体后,将内端墙组件安装在外端墙组件上即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安全,在保证动车组端墙原有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了大型设备的安装,提高了动车组的装配效率,无需天车等辅助设备,大大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动车组端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动车组端墙的结构拆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动车组端墙中的外端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动车组端墙中的内端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端墙组件;2—内端墙组件;11—第一端墙侧板;12—第一端墙顶板;13—加强底板;21—第二端墙侧板;22—第二端墙顶板;23—加强顶板;221—加强件;14—第一角铁;24—第二角铁;15—第三角铁;25—第四角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动车组端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动车组端墙的结构拆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动车组端墙中的外端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动车组端墙中的内端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动车组端墙位于动车组车体的端部,在动车组装配过程中,一般先将车体加工好,即,将动车组端墙安装在车体上后,再往车体内装配卧铺包间、洗手台、餐车台等大型设备。参照附图1至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动车组端墙,包括外端墙组件1和内端墙组件2,外端墙组件1和内端墙组件2均为门字形框架。外端墙组件1的外侧与动车组车体的墙壁连接,外端墙组件1的内侧与内端墙组件2的外侧形状相匹配,内端墙组件2可拆卸地连接在外端墙组件1的内侧。

可以理解为:内端墙组件2的外框轮廓与外端墙组件1内框轮廓的形状和尺寸一致,当内端墙组件2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外端墙组件1的内侧后,内端墙组件2和外端墙组件1形成的端墙整体结构与现有技术的端墙外观结构相同,即保证动车组端墙原有的外观结构特点。当内端墙组件2与外端墙组件1安装在一起后,内端墙组件2的内框形成为供乘客通过的门框。

本实施例提供的动车组端墙,通过将动车组端墙设置为外端墙组件和内端墙组件,使内端墙组件的外侧形状与外端墙组件的内侧形状相匹配,将内端墙组件可拆卸地连接在外端墙组件的内侧,在往动车组车体内安装大型设备时,可通过将动车组端墙拆离,即将内端墙组件从外端墙组件上拆卸下来,从而扩大端墙门框的尺寸,使大型设备通过外端墙组件的门框进入至车体内进行安装,大型设备进入车体后,将内端墙组件安装在外端墙组件上即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安全,在保证动车组端墙原有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了大型设备的安装,提高了动车组的装配效率,无需天车等辅助设备,大大节约了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外端墙组件1具体包括第一端墙顶板12和位于第一端墙顶板12两侧的第一端墙侧板11。即,两个第一端墙侧板11和第一端墙顶板12共同围设成外门字形框架。内端墙组件2具体包括第二端墙顶板22和位于第二端墙顶板22两侧的第二端墙侧板21。即,两个第二端墙侧板21和第 二端墙顶板22共同围设成内门字形框架。外门字形框架位于内门字形框架的外侧。可以理解为,外门字形框架位于内门字形框架外围。其中,第一端墙侧板11和第一端墙顶板12为一体式结构。第二端墙侧板21和第二端墙顶板22为一体式结构,通过将外端墙组件1和内端墙组件2均设置为一体式结构,从而使得安装和拆卸都非常方便和快捷。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外端墙组件1和内端墙组件2之间通过角铁实现可拆卸式连接。具体地,外端墙组件1的内侧边沿上设有第一角铁14,第一角铁14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内端墙组件2的外侧边沿上设有与第一角铁14匹配的第二角铁24,第二角铁24上设有多个与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通过螺栓连接。在安装端墙时,首先将外端墙组件1的外侧与车体墙壁连接,然后将内端墙组件2插入外端墙组件1中,此时内端墙组件2外侧边沿上的第二角铁24与外端墙组件1内侧边沿上的第一角铁14重叠,使第一角铁14和第二角铁24上的通孔对准,然后通过螺栓将第一角铁14和第二角铁24固定起来,从而实现外端墙组件1和内端墙组件2之间的固定。第一角铁14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二角铁24上的第二通孔的孔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孔径大小不同时,可在通过增加螺栓垫片以调节两者的配合间隙,本实用新型对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具体尺寸不作限定。在安装大型设备时,将螺栓拧开,将内端墙组件2从外端墙组件1上拆下,使大型设备从外端墙组件1的门框中进入,当大型设备进入后,再通过螺栓将内端墙组件2装上即可,使用非常方便,且无需额外的天车等设备,大大节约了成本。而且由于大型设备无需从车顶的空调口进入,因此,空调口无需做的很大,从而保证了车顶的强度。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外端墙组件1和内端墙组件2通过可拆卸铰链连接,可拆卸铰链具体包括:位于外端墙组件1内侧边沿上的第一安装部(图中未示出)、位于内端墙组件2外侧边沿上的第二安装部(图中未示出)以及穿设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之间的转轴(图中未示出)。拆离内端墙组件2时,将转轴取下,使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脱离即可。安装内端墙组件2时,通过转轴将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连接在一起便可完成端墙的组装。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外端墙组件1和内端墙组件2也可以通过其他 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例如,外端墙组件1和内端墙组件2之间铆接,或通过折页连接。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为了增强内端墙组件2和外端墙组件1之间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中的内端墙组件2还包括位于第二端墙顶板22上方的加强顶板23,加强顶板23与第一端墙顶板12的下边沿匹配连接。具体地,可在加强顶板23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螺孔,第一端墙顶板12的下边沿开设与第一螺孔匹配对应的第二螺孔,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通过螺栓连接。

各第一端墙侧板11的底部分别对应设置有一加强底板13,即,加强底板13连接在第一端墙侧板11的下方。加强底板13的一端与第一端墙侧板11的外侧壁平齐,加强底板13的另一端与位于同侧的第二端墙侧板21的内侧壁平齐,以使加强底板13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端墙侧板11和第二端墙侧板21的底部尺寸总和一致。其中,可在加强底板13的顶面设置第三角铁15,第三角铁15上设有多个通孔,第二端墙侧板21的底部设有与第三角铁15对应的第四角铁25,第四角铁25上设有多个通孔,第三角铁15和第四角铁25通过螺栓连接,从而进一步增强内端墙组件2和外端墙组件1的连接强度和紧凑性,使由外端墙组件1和内端墙组件2组装形成的端墙整体结构仍然可保证动车组端墙的原有外观结构特点。

由于内端墙组件2的内框形成为供乘客出入的门口,为了进一步保证内端墙组件2的内框强度,还可以在第二端墙侧板21与第二端墙顶板22的连接处设置加强件221,加强件221的外侧分别与第二端墙侧板21和第二端墙顶板22连接,加强件221的内侧为圆弧形。

本实施例将动车组端墙设置为可拆卸的两部分结构,消除了现有技术的卧铺包间等大型设备从空调口安装时带来的安全隐患,减少了天车吊装设备等费用以及设备各零部件拆分安装的大量人工费用以及安装调试时间,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分配,缩短了安装周期,安装调节方便快捷。同时,在车体加工过程中,各大型设备可进行自身组装调试,无需等候车体加工后再进行组装,提高工作效率。并且保证了动车组端墙的原有结构特点。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动车组车体,包括底架、侧墙、顶架和动车组端墙。其中,动车组端墙的两侧分别与侧墙连接,动车组 端墙的顶部与顶架连接,动车组端墙的底部与底架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动车组端墙与实施例一提供的动车组端墙的结构和功能相同,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动车组,该动车组包括车头和动车组车体,车头与动车组车体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动车组车体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动车组车体结构相同,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