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及轨道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62230发布日期:2021-03-16 22:22阅读:68来源:国知局
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及轨道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及轨道车。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车辆运行速度的提高,对列车进行轻量化设计和提高防撞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坐式单轨车辆一般运行在高于地面的轨道梁上,发生碰撞事故后的救援难度更大。因此,跨坐式单轨车对碰撞吸能安全的要求较普通地铁车辆的要求更高。现有城轨车辆主要靠前端自动车钩的压馈管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但压馈管并不能完全吸收列车碰撞产生的全部能量,无法保证两车相撞后司机及乘客的安全空间,且碰撞后易损伤司机室端部底架结构。

鉴于此,有必要针对城轨车辆司机室前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轨道车辆碰撞过程中司机室前端结构的吸能量,最大限度的保护司机及乘客的安全,以及司机室端部底架在碰撞过程中不受损。

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轨道车辆吸能结构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及轨道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轨道车辆吸能结构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包括:底板,底板的侧边与车辆底架连接;吸能机构,吸能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底板上;支撑框架,支撑框架设置在底板上,且吸能机构和支撑框架分别设置在底板的两端;挡板,挡板与车辆底架连接,且吸能机构的至少另一部分与挡板连接。

进一步地,底板与挡板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吸能机构包括:吸能块,吸能块的一端与挡板连接;导向杆,导向杆设置在底板上,导向杆的至少一部分由吸能块远离挡板的一端伸入吸能块,且导向杆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导向杆能够沿吸能块滑动。

进一步地,吸能块与底板之间具有安装间隙。

进一步地,轨道车辆吸能结构还包括边梁,边梁沿底板的周向边缘设置,且边梁沿底板朝向吸能机构的一侧凸出于底板,导向杆远离吸能块的一端与边梁抵接。

进一步地,道车辆吸能结构还包括连接件,吸能块通过连接件与挡板连接。

进一步地,支撑框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梁和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梁,且第二支撑梁的一端与车辆底架连接,第二支撑梁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梁连接。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梁与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梁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底板和支撑框架中的至少一种由铝蜂窝材料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包括上述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申请中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包括底板、吸能机构、支撑框架以及挡板。底板的侧边与车辆底架连接;吸能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底板上;支撑框架设置在底板上,且吸能机构和支撑框架分别设置在底板的两端;挡板与车辆底架连接,且吸能机构的至少另一部分与挡板连接。

使用上述结构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时,由于具有底板,所以轨道车辆吸能结构能够通过底板与轨道车辆的司机室的端部底架前端连接,从而使轨道车辆吸能结构起到司机室前端承载和碰撞吸能的作用。并且,当轨道车辆出现碰撞后,通过这样设置还能够实现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快速更换,从提高本申请中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通用性,并能够将轨道车辆司机室的底架分为前后两部分,进而利于轨道车辆司机室底架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及司机室前端底架的随形设计。而通过设置支撑框架则能够在保证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减少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整体重量。在本申请中通过使吸能机构与挡板连接,则能够在轨道车辆出现碰撞后实现吸能机构的快速更换。因此,本申请中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轨道车辆吸能结构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图1中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支撑框架与底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底板;20、吸能机构;21、吸能块;22、导向杆;30、支撑框架;31、第一支撑梁;32、第二支撑梁;40、挡板;50、边梁。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轨道车辆吸能结构使用性能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及轨道车。

其中,本申请中的轨道车具有下述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中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包括底板10、吸能机构20、支撑框架30以及挡板40。底板10的侧边与车辆底架连接;吸能机构2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底板10上;支撑框架30设置在底板10上,且吸能机构20和支撑框架30分别设置在底板10的两端;挡板40与车辆底架连接,且吸能机构20的至少另一部分与挡板40连接。

使用上述结构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时,由于具有底板10,所以轨道车辆吸能结构能够通过底板10与轨道车辆的司机室的端部底架前端连接,从而使轨道车辆吸能结构起到司机室前端承载和碰撞吸能的作用。并且,当轨道车辆出现碰撞后,通过这样设置还能够实现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快速更换,从提高本申请中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通用性,并能够将轨道车辆司机室的底架分为前后两部分,进而利于轨道车辆司机室底架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及司机室前端底架的随形设计。而通过设置支撑框架30则能够在保证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减少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整体重量。在本申请中通过使吸能机构20与挡板40连接,则能够在轨道车辆出现碰撞后实现吸能机构20的快速更换。因此,本申请中的轨道车辆吸能结构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轨道车辆吸能结构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时,在本申请中车辆底架一般指的是轨道车辆的司机室的端部底架。

还需要指出的时,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底板10与车辆底架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实现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中,底板10与挡板40相互垂直。通过这样设置不仅能够更加方便讲吸能机构20的一端与挡板40连接,而且当轨道车辆出现碰撞并使吸能机构20压缩后,能够保证挡板40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保证挡板40与车辆底架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底板10与挡板40虽然相互垂直,但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0与挡板40之间并不存在连接关系。

具体地,吸能机构20包括吸能块21和导向杆22。吸能块21的一端与挡板40连接;导向杆22设置在底板10上,导向杆22的至少一部分由吸能块21远离挡板40的一端伸入吸能块21,且导向杆22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导向杆22能够沿吸能块21滑动。通过这样设置,吸能块21主要起到轨道车碰撞后的吸能作用,而导向杆22能够实现轨道车辆碰撞后的有序变形。具体指的是当轨道车辆发生碰撞后,导向杆22受到外力的作用,并沿吸能块21滑动,从而保证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受到碰撞的部分能够导向杆22的长度方向压缩,进而实现有序变形。

具体地,吸能块21与底板10之间具有安装间隙。通过这样设置,一方面能够方便轨道车辆吸能结构进行组装,另一方面则是在轨道车辆出现碰撞后,吸能块21不会由于底板10的变形而产生偏斜,从而保证轨道车辆碰撞后的有序变形。

具体地,轨道车辆吸能结构还包括边梁50,边梁50沿底板10的周向边缘设置,且边梁50沿底板10朝向吸能机构20的一侧凸出于底板10,导向杆22远离吸能块21的一端与边梁50抵接。通过这样设置,不仅可以使边梁50对导向杆22起到导向作用,而且还能够在轨道车辆受到碰撞后,通过边梁50对导向杆22起到碰撞力的导向作用,从而保证导向杆22的受力更加稳定,进而保证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吸能效果。

具体地,道车辆吸能结构还包括连接件,吸能块21通过连接件与挡板40连接。通过这样设置,当吸能块21受到碰撞后,能够实现吸能块21的快速更换。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吸能块21通过螺栓与挡板40连接。

如图2所示,支撑框架3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梁31和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梁32,且第二支撑梁32的一端与车辆底架连接,第二支撑梁32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梁31连接。并且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梁31与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梁32相互垂直。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支撑框架30具有一个第一支撑梁31和四个第二支撑梁32,四个第二支撑梁32相互平行,且四个第二支撑梁32均与第一支撑梁31垂直。

当然,本申请中的支撑框架30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设置成其他形式,并且第一支撑梁31和第二支撑梁32的数量主要是根据轨道车辆的具体尺寸需求以及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具体重量需求来进行设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底板10、支撑框架30以及边梁50均由铝蜂窝材料制成。通过这样设置,不仅能够通过铝蜂窝材料起到一定的吸能作用,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减少轨道车辆吸能结构的整体重量。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0、支撑框架30以及边梁50的制作材料均由上下两层薄铝板和中间铝蜂窝芯组成,蜂窝芯的厚度仅为0.2mm。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轨道车辆吸能结构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2、能够快速更换;

3、结构简单,性能稳定。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