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轮车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3093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四轮车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特别是一种四轮车的转向装置。
技术背景四轮车的转向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装置。在现有技术中,大型机动车及现代轿车所采用的机械式转向器工作可靠、操纵轻便灵活,但带刹车的转向装置结构复杂且笨重,一般的微型四轮自行车、微型四轮电动车不可能采用;而普通四轮童车的转向装置虽然简单,但转向间隙大,转向传动比小,只能与非弹性悬架的车架配合且不带刹车装置,所以也不大可能在作为交通代步工具的微型四轮车中使用。中国专利86207191公开了一种四轮车转向装置,该装置由方向盘带动链轮,通过链条、钢绳拉动连杆,使转向轮围绕销轴偏转而实现车辆转向。该发明由于绳轮轴与销轴的轴线相互交叉,在转向中钢绳必然时紧时松,造成转向间隙时大时小,如此可能诱发转向轮出现“摆振”现象,同时,该发明不带刹车装置,因此这种转向装置缺乏转向可靠性和行驶安全性,所以不宜在作为交通代步工具的四轮车中推广。

发明内容为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现无间隙转向传动,可以和弹性悬架配合,能有效吸收来自车轮的路面冲击,防止转向轮出现“摆振”现象且带刹车装置的的四轮车转向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四轮车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杆总成、转向连杆机构和转向器。所述的转向杆总成包括转向杆、转向杆套管、转向杆定位管、定位管轴承及快卸紧固环;转向杆定位管向后倾斜地安装在车架前部,转向杆套管通过定位管轴承与转向杆定位管铰接,可上下滑动的转向杆插入转向杆套管并通过快卸紧固环将其固定在转向杆套管的适当位置上,转向盘或车把装于转向杆顶端;所述的转向连杆机构包括主销、主销连接块、转向轮半轴、左、右梯形臂、转向拉杆及关节轴承;固装于主销的主销连接块外侧和后侧分别装有转向轮半轴和左、右梯形臂,转向拉杆外侧两端通过关节轴承分别与梯形臂铰接,主销与车架铰接,或者与固接于车架的主销定位钢板铰接;所述的转向器包括卷线轮、转向器轴及钢绳;卷线轮固装于转向器轴,钢绳缠绕在卷线轮上,其两端与转向连杆机构连接,转向器轴分别与车架及转向杆套管连接;所述的转向器还包括弹性连接件;弹性连接件包括连接套、拉环、拉钩及置于连接套内的压缩弹簧,拉钩尾端穿过连接套中间的圆孔及弹簧并用螺母固定,拉环内端与连接套螺接,所述的弹性连接件为一对,一对拉钩的外端分别与钢绳的两端固接;而一对拉环的外端则各与左、右梯形臂铰接;或者,所述的转向连杆机构包括装于主销连接块前侧、与梯形臂对称设置的副梯形臂,一对拉环的外端分别与同侧梯形臂、副梯形臂铰接。
弹性连接件可作以下改进1、弹性连接件包括压缩弹簧、拉钩、螺母、U形拉杆及一对滑架;压缩弹簧夹在一对滑架之间,拉钩尾端穿过一对滑架中间的圆孔及压缩弹簧并用螺母固定,U形拉杆穿过一对滑架两侧的圆孔并用螺母固定;所述的弹性连接件为一对,一对拉钩的外端分别与钢绳的两端固接,而一对U形拉杆的U形端则各与左、右梯形臂铰接;或者,所述的转向连杆机构包括装于主销连接块前侧、与梯形臂对称设置的副梯形臂,一对U形拉杆的U形端分别与同侧梯形臂、副梯形臂铰接。
2、弹性连接件包括拉伸弹簧及限载线,限载线的长度比拉伸弹簧两端挂钩之间的距离长5-50mm;所述的弹性连接件为一对,一对拉伸弹簧及限载线一端分别与钢绳两端固接,另一端各与左、右梯形臂铰接;或者,所述的转向连杆机构包括装于主销连接块前侧、与梯形臂对称设置的副梯形臂,一对拉伸弹簧及限载线另一端各与同侧梯形臂、副梯形臂铰接。
本发明四轮车转向装置的优点是1、结构简单、容易加工;2、可以防止转向轮出现“摆振”现象。本发明的卷线轮与梯形臂之间通过弹性连接件连接,车辆转向中不但可以实现无间隙传动,而且转向器可以有效吸收来自转向轮的路面冲击,防止转向轮出现“摆振”现象,使转向操纵可靠、舒适;弹性连接件的设置使转向器还可以和带弹性悬架的车架配合;3、转向盘的安装位置不受限制。转向杆套管与卷线轮之间、或者卷线轮与梯形臂之间可以采用带套管的钢绳连接,从而实现转向操纵的软传动,其传动距离和传动角度不受限制,转向杆可以安装在车架任一位置,既可采用前轮转向,也可采用后轮转向;4、带刹车装置,行驶更安全。在本发明的转向连杆机构上可以安装自行车抱闸、涨闸或碟刹等转向轮刹车装置,配合驱动轮刹车装置,使车辆行驶更安全。

图1为本发明转向装置总体结构透视2为连接套式弹性连接件与转向连杆机构配合方案一示意3为连接套式弹性连接件与转向连杆机构配合方案二示意4为连接套式弹性连接件示意5为U形拉杆式弹性连接件与转向连杆机构配合示意6为U形拉杆式弹性连接件透视7为拉伸弹簧式弹性连接件与转向连杆机构配合示意8为拉伸弹簧式弹性连接件示意9为转向杆套管与转向器轴直接连接示意10为转向杆套管与转向器轴通过万向联轴器连接示意11为转向杆套管与转向器轴通过圆锥齿轮连接示意12为转向杆套管与转向器轴通过扇形内圆锥齿轮连接示意13为转向杆套管与转向器轴通过挠性环行带连接示意14为转向杆套管与转向器轴通过带套管钢绳连接示意15为卷线轮与副梯形臂通过带套管钢绳连接示意16为采用后轮转向示意17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透视18为圆锥齿轮连接与连接套式弹性连接件配合透视19为挠性环行带连接与连接套式弹性连接件配合透视中车架1转向杆总成2转向连杆机构3
转向器6 弹性连接件7 转向杆21转向杆套管22 转向杆定位管23 定位管轴承24快卸紧固环25 主销30、30’ 主销连接块31、31’转向轮半轴32、32’ 梯形臂33、33’ 副梯形臂33A、33B转向拉杆34关节轴承35 主销定位钢板38、38’万向联轴器41 带轮42、42’ 挠性环行带43紧带轮44 圆锥齿轮45、45’ 扇形内圆锥齿轮46线轮47、47’ 卷线轮60 转向器轴61 钢绳62钢绳套管63套管支架64连接套71拉环72压缩弹簧73拉钩74螺母75 U形拉杆76滑架77、77’ 拉伸弹簧78限载线79轴套80抱闸盘81 抱闸盒82 抱闸圈83曲拐84刹车线8具体实施方式
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为微型四轮自行车转向装置。该装置中的转向杆套管22与转向器轴61通过万向联轴器41连接,转向器6中的弹性连接件7采用连接套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杆总成2、转向连杆机构3和转向器6。转向杆总成2包括转向杆21、转向杆套管22、转向杆定位管23、定位管轴承24及快卸紧固环25;转向杆定位管23向后倾斜地安装在车架1前部,转向杆套管22通过定位管轴承24与转向杆定位管23铰接,可上下滑动的转向杆21插入转向杆套管22并通过快卸紧固环25将其固定在转向杆套管22的适当位置上,转向盘或车把装于转向杆21顶端;如图2、图17所示,转向连杆机构3包括主销30、30’、主销连接块31、31’、转向轮半轴32、32’、左、右梯形臂33、33’、副梯形臂33A、转向拉杆34及关节轴承35;固装于主销30、30’的主销连接块31、31’外侧和后侧分别装有转向轮半轴32、32’和左、右梯形臂33、33’,转向拉杆34两端通过关节轴承35与梯形臂33、33’铰接,副梯形臂33A装于主销连接块31前侧,与梯形臂33对称设置,主销30、30’与上、下主销定位钢板38、38’同侧端通过关节轴承铰接,而主销定位钢板38、38’则横向固装于车架1的前部(见图1)。
为符合转向运动规律,主销30、30’在加工安装时,其轴线上端应分别向车身后侧及内侧倾斜,与垂线形成6°的主销后倾角及5°的主销内倾角,左、右转向轮半轴32、32’外侧应向下倾斜,与水平线形成1°的转向轮外倾角,左、右梯形臂33、33’与转向拉杆34的轴线应形成100°左右的夹角,使转向轮在行驶中只滚动不滑动。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向器6包括卷线轮60、转向器轴61、钢绳62及一对弹性连接件7、7。钢绳62缠绕在卷线轮60上(钢绳62里层与卷线轮60需作固定缠绕,以防转向时打滑),卷线轮60固装于转向器轴61,转向器轴61下端与车架1铰接,上端通过万向联轴器41与转向杆套管22相接(见图10、图17)。
如图2、图4所示,弹性连接件7包括连接套71、拉环72、拉钩74及置于连接套71内的压缩弹簧73;拉钩74尾端穿过连接套71中的圆孔及弹簧73并用螺母75固定,一对拉钩74、74的外端分别与钢绳62的两端固接;拉环72、72内端与连接套71、71螺接,外端各与梯形臂33及副梯形臂33A铰接。
本实施例安装了转向轮刹车装置,该刹车装置采用自行车抱闸部件。如图17所示,抱闸部件包括抱闸盘81、81、抱闸盒82、82、抱闸圈83、83和曲拐84、84;左、右转向轮半轴32、32’通过轴承与左、右轴套80、80活接,左、右轴套80、80内侧固装有抱闸盘81、81,左、右主销连接块31、31’外侧装有与抱闸盘81、81配合、带抱闸圈83、83的抱闸盒82、82,抱闸圈83、83上的曲拐84通过刹车线85与刹车把或脚刹踏板连接。
当车辆行驶中需要转向时,转动转向盘,带动转向杆21、转向杆套管22,并通过万向联轴器41带动转向器轴61及卷线轮60向同一方向转动,缠绕在卷线轮60上的钢绳62即拉动梯形臂33或副梯形臂33A,通过转向连杆机构3,使安装在左、右转向轮半轴32、32’上的转向轮以主销30、30’为轴心发生偏转,而实现车辆转向。
当车辆行驶中需要刹车时,拉紧刹车把或踩下脚刹踏板,通过拉动刹车线85及曲拐84,使抱闸圈83紧紧抱住抱闸盘81而达到刹车目的。
由于本实施例在转向器6与转向连杆机构3之间采用了弹性连接件7连接,使转向盘与转向轮之间可以实现无间隙柔性传动,从而可防止转向轮出现“摆振”现象,提高了转向的可靠性,同时,车辆在行驶中受到的路面冲击大部分可被弹性连接件7吸收,使驾驶舒适;而且,弹性连接件7的设置使转向轮半轴32、32’在采用弹性悬架的情况下,转向盘与转向轮之间仍然可以实现无间隙传动。
除了优选实施例以外,本发明各部分的组成和连接方法还有多种改进方案,这些不同方案的组合可以组成更多的实施方式。
一、转向杆总成优选实施例中公开了转向杆总成的组成及其连接方法。采用可上下伸缩的转向杆21,配合座椅的前后调节,目的是为了适应不同年龄的人群使用及便于折叠存放,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向杆套管22可以不设,转向杆21与转向杆定位管23铰接,转向器轴61直接与转向杆21连接,或者通过中介连接件与转向杆21连接。
二、转向连杆机构转向连杆机构3的组成及其连接方法如优选实施例所述。转向连杆机构3主要解决转向轮转向时符合转向运动规律,行驶中转向轮只滚动不滑动、转向平顺等问题。因此在加工和安装该机构时,应保证形成合适的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转向轮外倾角及梯形臂33、33’与转向拉杆34所组成的梯形角。除了优选实施例所给的参数以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车辆转向轮轮距和前后轮轴距的不同,主销后倾角和主销内倾角可在2°-8°之间选择,转向轮半轴32、32’的外侧角可在0.5-1.5°之间选择,梯形臂33、33’与转向拉杆34的轴线各自形成的梯形角可在96-104°之间选择。
优选实施例加设了副梯形臂33A。加设副梯形臂33A的目的是在保证转向盘与转向轮的转动方向一致的前提下,钢绳62不作交叉传动,从而避免产生运动干涉。如果不设副梯形臂33A,为避免运动干涉,可以再设一卷线轮60(上下设置),但毕竟不是理想方案。此外,除了设置副梯形臂33A以外,还可以加设副梯形臂33B,这时两者对称安装在主销连接块31、31’的内侧,如图15、16所示,本方案在转向杆套管22与梯形臂33、33’距离较远、卷线轮60直接安装在转向杆套管22上,或采用后轮转向的方案中适用。在转向器轴61与转向杆套管22或转向杆21采用圆锥齿轮连接的方案中,拉环72、72外端可直接与左、右梯形臂33、33’铰接(见图18),这时转向盘与转向轮的转动方向仍保持一致。
三、转向器1、卷线轮、钢绳与转向器轴。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卷线轮60可用链轮代替,钢绳62可用链条代替,链条与链轮配合,链条与弹性连接件7之间的连接可加设接头。链轮式转向器与卷线式转向器无实质性差别,仍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但其加工成本稍高,安装较复杂。
优选实施例中的卷线轮60固装于转向器轴61。如果转向器轴61与转向杆套管22或转向杆21之间采用下述的圆锥齿轮、挠性环行带或带套管钢绳连接时,装于转向器轴61的圆锥齿轮45、带轮42或线轮47与卷线轮60可制成一体式,这时卷线轮60与转向器轴61可采用活接。
如图15、16所示,如果卷线轮60与梯形臂33、33’距离较远或采用后轮转向,钢绳62必须加设钢绳套管63,钢绳套管63可通过固装于车架1上的套管支架64定位安装,套管支架64上还可以加设调节螺丝,以调节钢绳62的松紧度(图中未示出)。
2、弹性连接件。弹性连接件7是本发明的发明点。现有技术中的卷线式转向装置结构比较简单,仅由卷线轮61和钢绳62组成,这种转向装置转向间隙大,转向不可靠,而且有可能诱发转向轮出现“摆振”现象,为此本发明通过加设弹性连接件7解决。除优选实施例所述的连接套式弹性连接件7以外,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案(1)U形拉杆式如图5、图6所示,U形拉杆式弹性连接件7包括压缩弹簧73、拉钩74、螺母75、U形拉杆76及滑架77、77’;压缩弹簧73夹在滑架77、77’之间,U形拉杆式弹性连接件7为一对,拉钩74、74尾端穿过滑架77、77’中部的圆孔及压缩弹簧73并用螺母75固定,其外端分别与钢绳62的两端固接;U形拉杆76、76穿过滑架77’、77两侧的圆孔并用螺母75固定,其U形端各与梯形臂33及副梯形臂33A铰接,或与梯形臂33、33’铰接(如前所述,加设副梯形臂33A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转向盘与转向轮的转动方向一致,因此,是否设置副梯形臂33A,U形拉杆76、76的U形端如何与梯形臂连接,一般取决于转向器轴与转向杆套管或转向杆的连接方式,下同)。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拉钩74的钩端也可以做成圆环状,钢绳62通过紧绳螺丝固定其上,如图12。
(2)拉伸弹簧式如图7、图8所示,拉伸弹簧式弹性连接件7包括拉伸弹簧78及限载线79。拉伸弹簧78加装限载线79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弹簧因过载变形而失效。因此,限载线79的长度应稍大于拉伸弹簧78两端挂钩之间的距离,根据转向拉杆34的长短,该长度可在挂钩两端距离加上5-50mm之间选择;拉伸弹簧78与限载线79的两端分别与钢绳62两端及梯形臂33、33’铰接,或与梯形臂33及副梯形臂33A铰接。
四、转向器轴与转向杆套管或转向杆的连接上已述及,转向杆套管22可以不设,转向器轴61可与转向杆21直接连接,或者通过中介连接件与转向杆21连接。在优选实施例中,转向杆套管22与转向器轴61之间采用万向联轴器41联接,这种连接方式结构简单、传动可靠、传动间隙小,但只适用于转向杆套管22与转向器轴61的轴线夹角大于140°的技术方案中。除了通过万向联轴器41连接以外,还有以下几种方案可供选择1、直接连接如图9所示,转向器轴61下端与车架1铰接,上端直接与转向杆套管22或转向杆21固接。直接连接结构简单,转向器轴61可以省设,而将卷线轮60直接固装于转向杆套管22,在不设转向杆套管22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其直接固装于转向杆21。
直接连接简单可靠、容易加工安装,但不能改变转向杆21与转向器轴61的传动角度,转向盘的安装位置受到很大限制,故仅适用于转向器轴61与转向杆21轴线接近重合的少数实施例中。
2、圆锥齿轮连接如图11、图18所示,转向器轴61两端与车架1铰接,其中部固装有圆锥齿轮45,转向杆套管22或转向杆21下端装有圆锥齿轮45’,圆锥齿轮45’与圆锥齿轮45相互啮合;如图12所示,圆锥齿轮45也可改为采用扇形内圆锥齿轮46,圆锥齿轮45’与扇形内圆锥齿轮46相互啮合。
圆锥齿轮连接工作可靠,适用于转向杆21与转向器轴61轴线的任何大小夹角,而且可以获得合适的转向传动比,但圆锥齿轮加工成本稍高,安装精度要求较高。
3、挠性环行带连接如图13、图19所示,转向器轴61两端与车架1铰接,其中部固装有带轮42,转向杆套管22或转向杆21下端装有带轮42’,带轮42、42’之间通过挠性环行带43连接;挠性环行带43可以是V形带或圆形带,带轮之间可以加装紧带轮44,为减轻重量,带轮可以用工程塑料制成。
挠性环行带连接结构简单,由于其具有弹性,故能吸收车辆来自路面的部分冲击,转向盘的安装位置局限性较小,但挠性环行带43易磨损打滑而影响转向的可靠性,故紧带轮44需经常调整甚至更换。
4、带套管钢绳连接如图14所示,转向器轴61两端与车架1铰接,其中部固装有线轮47,转向杆套管22或转向杆21下端装有线轮47’,线轮47、47’之间通过带钢绳套管63的钢绳62连接,钢绳62分别缠绕在线轮47、47’上并首尾相接,为防止钢绳62打滑,钢绳62里层可以和线轮47、47’作固定缠绕,钢绳套管63两端通过固装于车架1上的套管支架64定位,钢绳62的松紧度可通过设于套管支架64上的调节螺丝进行调节(图中未示出)。
带套管钢绳连接结构简单,成本低,工作可靠,转向盘的安装位置不受限制,钢绳62的松紧度可以调节,甚至可以采用后轮转向(如图16),也是一种较好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的5种连接方式(加上优选实施例的万向联轴器连接)分别与弹性连接件3种技术方案(加上优选实施例所述的连接套式)配合,可以组成总共15种实施方式,每种实施方式各有长短,可视产品开发的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予详述。
几点说明1、本发明不仅适用于四轮车,而且适用于双前轮或双后轮转向的三轮车及童车,不仅适用于四轮车的前轮转向,而且适用于四轮车的后轮转向;2、优选实施例中的转向轮刹车装置采用自行车抱闸,此外也可以采用自行车涨闸或碟刹;3、为符合驾驶习惯,转向器轴61与转向杆套管22或转向杆21不管采用何种方法连接,转向盘与转向轮的转动方向必须保持一致。
权利要求
1.一种四轮车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杆总成(2)、转向连杆机构(3)和转向器(6);所述的转向杆总成(2)包括转向杆(21)、转向杆套管(22)、转向杆定位管(23)、定位管轴承(24)及快卸紧固环(25);转向杆定位管(23)向后倾斜地安装在车架(1)的前部,转向杆套管(22)通过定位管轴承(24)与转向杆定位管(23)铰接,可上下滑动的转向杆(21)插入转向杆套管(22)并通过快卸紧固环(25)将其固定在转向杆套管(22)的适当位置上,转向盘或车把装于转向杆(21)顶端;所述的转向连杆机构(3)包括主销(30)、(30’)、主销连接块(31)、(31’)、转向轮半轴(32)、(32’)、左、右梯形臂(33)、(33’)、转向拉杆(34)及关节轴承(35);与主销(30)、(30’)固接的主销连接块(31)、(31’)外侧和后侧分别装有转向轮半轴(32)、(32’)和左、右梯形臂(33)、(33’),转向拉杆(34)外侧两端通过关节轴承(35)分别与梯形臂(33)、(33’)铰接,所述的主销(30)、(30’)与车架(1)铰接,或者与固接于车架(1)的主销定位钢板(38)、(38’)铰接;所述的转向器(6)包括卷线轮(60)、转向器轴(61)及钢绳(62);卷线轮(60)固装于转向器轴(61),钢绳(62)缠绕在卷线轮(60)上,其两端与转向连杆机构(3)连接,转向器轴(61)分别与车架(1)及转向杆套管(22)连接;其特征是所述的转向器(6)包括弹性连接件(7),所述的钢绳(62)通过弹性连接件(7)与转向连杆机构(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弹性连接件(7)包括连接套(71)、拉环(72)、拉钩(74)及置于连接套(71)内的压缩弹簧(73);拉钩(74)尾端穿过连接套(71)中间的圆孔及弹簧(73)并用螺母(75)固定,拉环(72)内端与连接套(71)螺接;所述的弹性连接件(7)为一对,拉钩(74)、(74)外端分别与钢绳(62)的两端固接,拉环(72)、(72)外端各与左、右梯形臂(33)、(33’)铰接;或者,所述的转向连杆机构(3)包括装于主销连接块(31)前侧,与梯形臂(33)对称设置的副梯形臂(33A),拉环(72)、(72)的外端分别与同侧梯形臂(33)、副梯形臂(33A)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弹性连接件(7)包括压缩弹簧(73)、拉钩(74)、螺母(75)、U形拉杆(76)及滑架(77)、(77’);压缩弹簧(73)夹在滑架(77)、(77’)之间,拉钩(74)尾端穿过滑架(77)、(77’)中间的圆孔及压缩弹簧(73)并用螺母(75)固定,U形拉杆(76)穿过滑架(77’)、(77)两侧的圆孔并用螺母(75)固定;所述的弹性连接件(7)为一对,拉钩(74)、(74)外端分别与钢绳(62)的两端固接,U形拉杆(76)、(76)的U形端各与左、右梯形臂(33)、(33’)铰接;或者,所述的转向连杆机构(3)包括装于主销连接块(31)前侧,与梯形臂(33)对称设置的副梯形臂(33A),U形拉杆(76)、(76)的U形端分别与同侧梯形臂(33)、副梯形臂(33A)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弹性连接件(7)包括拉伸弹簧(78)及限载线(79),限载线(79)的长度比拉伸弹簧(78)两端挂钩之间的距离长5-50mm;所述的弹性连接件(7)为一对,拉伸弹簧(78)、(78)及限载线(79)、(79)一端分别与钢绳(62)两端固接,另一端各与左、右梯形臂(33)、(33’)铰接;或者,所述的转向连杆机构(3)包括装于主销连接块(31)前侧,与梯形臂(33)对称设置的副梯形臂(33A),拉伸弹簧(78)、(78)及限载线(79)、(79)另一端各与同侧梯形臂(33)、副梯形臂(33A)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转向器轴(61)下端与车架(1)铰接,上端与转向杆套管(22)固接,或者通过万向联轴器(41)与转向杆套管(2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转向器轴(61)两端与车架(1)铰接,其中部固装有圆锥齿轮(45)或扇形内圆锥齿轮(46),转向杆套管(22)下端固装有圆锥齿轮(45’),圆锥齿轮(45’)与圆锥齿轮(45)或扇形内圆锥齿轮(46)相互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转向器轴(61)两端与车架(1)铰接,转向器轴(61)中部固装有带轮(42),转向杆套管(22)下端固装有带轮(42’),带轮(42)、(42’)之间通过挠性环行带(4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转向器轴(61)两端与车架(1)铰接,转向器轴(61)中部固装有线轮(47),转向杆套管(22)下端固装有线轮(47’),线轮(47)、(47’)之间通过缠绕其上、且带钢绳套管(63)的钢绳(62)连接,钢绳套管(63)通过固装于车架(1)上的套管支架(64)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左、右转向轮半轴(32)、(32’)通过轴承装有左、右轴套(80)、(80),轴套(80)、(80)内侧对称装有抱闸盘(81)、(81),左、右主销连接块(31)、(31’)外侧装有与抱闸盘(81)、(81)配合、带抱闸圈(83)、(83)的抱闸盒(82)、(82),抱闸圈(83)、(83)上的曲拐(84)通过刹车线(85)与刹车把或脚刹踏板连接。
全文摘要
一种四轮车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杆总成、转向连杆机构和转向器,转向器分别与转向杆总成及转向连杆机构连接,转向器包括卷线轮、转向器轴、钢绳及一对弹性连接件,钢绳缠绕在卷线轮上,卷线轮固装于转向器轴,弹性连接件一端与钢绳连接,另一端与转向连杆机构铰接。本发明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可以和弹性悬架相配合,转向盘的安装位置不受限制,由于转向器采用了弹性连接件,可实现无间隙转向传动,防止转向轮出现“摆振”现象,车辆在行驶中受到的路面冲击大部分可被吸收。本发明可广泛使用于微型四轮自行车,微型四轮电动车、微型四轮助动车等交通代步工具,而且适用于双前轮或双后轮转向的三轮车及四轮童车。
文档编号B62D7/14GK1608918SQ20041005232
公开日2005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23日
发明者张向阳 申请人:张向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