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胎存放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4088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备胎存放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后部地板上的备胎存放结构。
背景技术
后部地板上通常使用的备胎存放结构包括在地板内形成的、具有相当于备胎宽度的深度的备胎槽。备胎水平放置在备胎槽内,存放在后部地板主表面下方。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4-58696公开了一种结构,包括备胎槽,在备胎槽前端形成有斜壁;以及板状部件,从所述斜壁的上缘向后延伸,其中,在由于汽车后端碰撞引起备胎向前运动时,所述斜壁用来抬升备胎的前部,产生的抬升力使板状部件弯曲,从而吸收了备胎的动能。

发明内容
在前述备胎存放结构中,备胎槽需要有足够的深度以使备胎全部容纳在其中,并且斜壁必须设置在备胎槽的前端,以在后端碰撞时抬起备胎的前部。
但是,由于难以在有限的地板下空间内形成具有足够深度的备胎槽,所以前述备胎存放结构不能使用在短后悬车辆上。
考虑到上述问题,做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备胎存放结构,该备胎存放结构在即使只有小的地板下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存放备胎,并且在由于后端碰撞引起备胎向前移动时,能够有效地将备胎的前部朝向向上倾斜的方向引导。
本发明的一方面为车辆的备胎存放结构,其中备胎基本水平地放置在车辆后部地板上,并且所述备胎的一部分从后部地板主表面向上突起,所述备胎存放结构包括设置在备胎前面附近的引导限位装置,所述引导限位装置在其与车辆碰撞中向前运动的备胎的前部接触时弯曲变形,以向上抬升和引导备胎的前部,其中所述引导限位装置的弯曲变形部分构造成吸收备胎向前运动产生的动能。


现在参考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描述,其中图1为从车辆前上方观看时,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存放备胎的后部地板的透视图;图2为沿着图1中II-II线的放大截面图;图3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存放备胎的后部地板的平面图;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导限位装置连接结构的透视图;图5A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导限位装置的平面图;图5B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导限位装置的侧视图;图6A为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引导限位装置的平面图;图6B为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引导限位装置的侧视图;图7为示出在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中连接了引导限位装置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为示出在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中连接了引导限位装置的状态的侧视图;图9为示出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连接了引导限位装置的状态的侧视图;以及图10为示出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连接了引导限位装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参考图1至图3,在第一实施例的备胎存放结构中,备胎2在车身后部的后备厢Tr内沿横向存放在后部地板1的中心部分内。
参考图3,在后部地板1的下表面上,在该后部地板1两个横向外侧设置有一对各自沿车辆纵向延伸的左侧面部件和右侧面部件3。后部地板1前部的向上弯曲部分K允许这些侧面部件3从后部地板1向驾驶室的中心地板1b倾斜。
在后部地板1靠近其前部的两个横向外侧,设置有一对左支柱和右支柱4。左、右支柱4的上端部之间连接有支柱拉杆5,从而提高了车身后部的扭转强度。
在后部地板1上,后部地板1的前部设置有沿车辆横向延伸的地板上方部件6,该地板上方部件具有两个连接到侧面部件3上的端部,并形成车身框架的一部分。一对椅背支撑架7分别连接于相应的支柱4的上端部与地板上方部件6的端部上,并位于所述两个端部之间。后座(未示出)的椅背连接到椅背支撑架7上。
地板上方部件6设置在后部地板1上与位于后部地板1下方的后悬架(未示出)正上方相对应的位置处,这提高了后悬架在车辆横向上的支撑强度。
在后部地板1下表面上,靠近地板上方部件6且位于地板上方部件6的后侧设置有第一横向部件Cm1,在后部地板1下表面上,在备胎2的存放部分下方设置有第二横向部件Cm2。在后部地板1上表面上,在与存放的备胎2的中心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固定备胎2的螺栓座S。
参考图2,放置在后部地板1上表面上的备胎2上侧覆盖有可拆卸的地板压条(floor board)8,地板压条8用作后备箱Tr的底面。
备胎2基本上大致水平地放置在后部地板1的上表面上,该备胎2的一部分从后部地板1上表面的主表面1c向上突起。在实施例中,后部地板1设置有浅的下凹部分1a,该下凹部分具有阶梯形截面并沿着备胎2的外周延伸,这减小了后部地板1的用来存放备胎2的部分的板上高度,并将存放的备胎2保持在后部地板1上的位置内。因此,备胎2放置在下凹部分1a内。下凹部分1a的深度D小于备胎2的宽度W。
在实施例中,沿车辆纵向,在存放的备胎2前部的前方附近设置有引导限位装置10。在车辆后端碰撞中,引导限位装置10与相对于后部地板1和/或椅背支撑架7向前运动的备胎前部的前侧2a接触。然后引导限位装置10变形弯曲和/或挠曲以抬升备胎2的前部,并将前部向上引导。通过调整引导限位装置10的弯曲刚度以产生引导限位装置10的弯曲部分B,以有效地吸收备胎2向前运动产生的动能。
引导限位装置10包括沿着车辆横向延伸的一个或多个弯曲轴线10a和10b(该实施例中为两个轴线)。绕着各个弯曲轴线10a和10b产生的力矩使引导限位装置10以控制备胎2的相对运动路线的方式弯曲和/或挠曲。
即,弯曲轴线10a和10b沿车辆纵向以预定的间隔L布置在引导限位装置10的中心。当从上方观看时,弯曲轴线10a位于引导限位装置10的前面,而弯曲轴线10b位于引导限位装置10的后面。参考图5B,引导限位装置10形成为具有沿着前弯曲轴线10a的谷形形状,和具有沿着后弯曲轴线10b的峰形形状。因此,引导限位装置10形成有前弯曲轴线10a前侧上的连接部分11和后弯曲轴线10b后侧上的备胎接触部分12,这两个部分彼此基本平行地布置。因此,在连接部分11与备胎接触部分12之间限定了宽度为L的倾斜表面。
参考图2,地板压条8前部支撑在备胎接触部分12上,引导限位装置10用作支撑地板压条8前部的部分,由此可省略通常用来为地板压条提高高度的材料(一般为泡沫材料)。
参考图4、5A和5B,引导限位装置10通常由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的板状部件形成,并设置有各自沿着车辆纵向延伸的凸缘(bead)13。
各凸缘13沿车辆横向设置在引导限位装置10上接触备胎2的位置,即,沿车辆横向布置在引导限位装置10的中心。
引导限位装置10布置在车辆后面,使得备胎接触部分12的后边12a面向放置在下凹部分1a上的备胎2的前侧2a。设置在引导限位装置10前面的连接部11使用紧固件(例如螺栓14等)连接到地板上方部件6的上表面上。
布置引导限位装置10的备胎接触部分12,使得备胎2的前侧2a与备胎接触部分12的后边12a在接触时于接触处产生向前上方倾斜方向的分力。在该实施例中,基本水平布置的备胎接触部分12的后边12a在备胎2宽度方向上的备胎2中心线上方的位置(与备胎2上表面的距离在1/2W的范围内)与备胎2接触。备胎接触部分12的后边12a与备胎2的前侧2a之间的接触点P1位于通过固定点P2和作用点P3的线的上前侧,其中引导限位装置10的连接部分11在固定点P2固定到地板上方部件6上,在后端碰撞时输入到备胎2的载荷在作用点P3起作用。
在前述根据该实施例的备胎存放结构中,当由于后端碰撞而使备胎2相对于车身向前运动时,备胎2的前侧2a与设置在备胎2附近前方位置的引导限位装置10的备胎接触部分12的后边12a接触。然后,后端碰撞产生的载荷通过备胎2输入到引导限位装置10,如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载荷使引导限位装置10在前弯曲轴线10a和后弯曲轴线10b处变形弯曲,具体地,在引导限位装置10同侧表面上形成彼此平行的谷状折痕和峰状折痕。
然后,沿向前上方倾斜方向的分力作用到备胎接触部分12上,这用来抬升备胎2前部,同时保持备胎接触部分12的后边12a与备胎2的前侧2a接触。
引导限位装置10引导进一步向前运动的备胎2前部,将前部的运动方向变为向前上方的倾斜方向,在图2中顺时针转动备胎2。通过设置在引导限位装置10弯曲部B的动能吸收功能,可最小化备胎2向前运动的距离。
在该实施例的备胎存放结构中,添加了引导限位装置10以将备胎2定位在地板1上并向上抬升和引导备胎2,而不用形成存放整个备胎2的备胎槽。即使车辆具有短的后悬,并且在地板下的布置中只有很少的自由度,只要在备胎2前面设置了连接引导限位装置10的空间,本发明也可应用。
由于在后端碰撞时备胎2向前运动,同时被沿着向前上方的倾斜方向抬升,所以在车身后部中可形成容纳后端碰撞引起的压入变形的空间。该压入变形空间有效地吸收了碰撞能量,防止了安装在地板1的向前延伸部分下的油箱连接部的被压坏,也抑制了向侧面部件3的向上弯曲部分K的碰撞载荷输入。
除了前述优点之外,引导限位装置10包括一个或多个各自沿着车辆横向延伸的弯曲轴线10a和10b。绕着各弯曲轴线10a和10b产生的力矩用来使引导限位装置10以如下的方式弯曲引导限位装置10可控制备胎2的运动路线。这使得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将向前运动的备胎2的前部沿着向前上方的倾斜方向引导。
引导限位装置10通常由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的板状部件形成,在板状部件内形成有沿着车辆纵向延伸的凸缘13。由于凸缘13提高了引导限位装置10的刚度,所以可以减小板状部件的厚度来减轻重量。
由于凸缘13形成在引导限位装置10的与备胎2接触的部分上,因此提高了引导限位装置10中在与备胎2接触时输入大载荷的部分的刚度。这使得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控制备胎2的运动路线。
引导限位装置10连接到地板上方部件6上,该地板上方部件沿车辆横向延伸并且两个端部都分别连接到侧面部件3,以形成车架的一部分。由于引导限位装置10如此固定到具有高刚度的部分上,所以能够抑制车身地板的变形。
图6(图6A、6B)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引导限位装置10的备胎接触部分12具有允许备胎2的胎面与其接合的开口15。
从而,如图2双点划线所示,在第一变形例中,如果备胎2向前运动预定距离,以将引导限位装置10升高一定程度,并且备胎2的前侧2a与备胎接触部分12的底面接触,那么备胎2的胎面与开口15的内边相接合。因此,备胎2的前部可被朝着预定方向引导,而不会从引导限位装置10滑动和脱落。
胎面指的是在备胎2外周上制作和切割的凹凸图案。开口15不必形成图中所示的圆形,而是可形成适应胎面的任意形状,例如,多边形。
图7和8分别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和第三变形例。
在图7所示的第二变形例中,引导限位装置10A设置有弯曲轴线10c,和弯曲轴线10c前面的连接部11。引导限位装置10A的备胎接触部分12设置到弯曲轴线10c的后面。
在图8所示的第三变形例中,引导限位装置10B设置有沿车辆纵向以预定间隔布置的四个弯曲轴线10d、10e、10f和10g,及布置在最前位置的弯曲轴线10d前面的连接部11。引导限位装置10B的备胎接触部分12设置到布置在最后位置的弯曲轴线10g的后面。
第二和第三变形例的各引导限位装置10A和10B在接触向前运动的备胎2的前侧2a时弯曲,用来向上抬升和引导备胎2的前部。各弯曲部B都具有吸收动能的功能。参考图7和8,形成的后部地板1的备胎2存放部分是平坦的。
从而,第二和第三变形例提供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优点。如果备胎2由于后端碰撞而向前运动,那么在备胎接触部分12产生向前上方的倾斜方向的分力,这将备胎2的前部沿着与分力相同的方向引导。通过引导限位装置10的弯曲部B的吸收动能功能,备胎2向前运动的距离被最小化。
第一实施例及其第一到第三变形例分别包括设置有两个弯曲轴线10a和10b的引导限位装置10、设置有一个弯曲轴线10c的引导限位装置10A、设置有四个弯曲轴线10d至10g的引导限位装置10B。但是,本发明还可应用到使用其它型式的弯曲轴线的引导限位装置。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因此省略关于这些相同部件的说明。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第二实施例的备胎存放结构中,引导限位装置10连接到位于备胎2附近且在备胎2前面的地板上方部件6上。当备胎2向前运动时,引导限位装置10的后边12a与备胎2的前侧2a接触,由此向上抬升和引导备胎2的前部。引导限位装置10的弯曲部B也具有动能吸收功能。
具体地,在图9中示出的实施例中,备胎2设置有与引导限位装置10后端部(即,备胎接触部分12的后边12a)接合的钩16。在该实施例中,形成的后部地板1的备胎2存放部分是平坦的。
更具体地,钩16弯成朝着车辆前面开口的大致L形形状,并且可拆卸地连接到备胎2中与引导限位装置10后端部相对的部分上,例如,固定地连接到车轮上部。在备胎2向前运动的情形下,钩16与引导限位装置10的后端部牢固地接合。
因此,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备胎存放结构中,当由于后端碰撞而使备胎2向前运动时,钩16与引导限位装置10的后端部接合,使得可靠地保持了引导限位装置10与备胎2之间的接合。这使得能够沿着向前上方的倾斜方向引导备胎2,而不会引起备胎2从引导限位装置10滑落。
在第二实施例中,引导限位装置10包括两个弯曲轴线10a和10b。但是,也可将包括一个弯曲轴线10c的引导限位装置10A、包括四个弯曲轴线10d至10g的引导限位装置10B使用到前述结构中。本发明还可应用包括其它型式弯曲轴线的引导限位装置。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因此省略关于这些相同部件的说明。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第三实施例的备胎存放结构中,在备胎2附近且在备胎2的前面设置有引导限位装置10,使得向上抬升和引导向前运动的备胎2的前部。
在第三实施例中,图10中示出的引导限位装置10A连接到突出部分9上,该突出部分9连接到后部地板1的上表面的前部上,并从上表面前面的主表面1c突出。在该实施例中,形成的后部地板1的备胎2存放部分是平坦的。
突出部分9的横截面呈向下开口的帽形并沿着车辆横向延伸。在其前、后底端上的凸缘部分9a和9b连接到后部地板1前面的部分,引导限位装置10的连接部11连接到突出部分9的顶部9c的上表面上。突出部分9具有小于备胎2宽度W一半的高度H。
突出部分9构成了第三横向部件Cm3,其中第三横向部件Cm3在其横向外端连接到侧面部件3上。
从而,在该实施例的备胎存放结构中,引导限位装置10A连接到与后部地板1上表面前面相连的突出部分9上。这允许突出部分9接收输入到引导限位装置10A的载荷,并防止载荷直接输入到后部地板1,从而抑制了车身地板的变形。
由于突出部分构成了第三横向部件Cm3,所以提高了引导限位装置10A的连接刚度,以允许引导限位装置10A精确地控制备胎2的运动路线。
在该实施例中,引导限位装置10A包括一个弯曲轴线10c。但是,也可将包括两个弯曲轴线10a和10b的引导限位装置10或包括四个弯曲轴线10d至10g的引导限位装置10B用于前述结构。本发明还可应用包括其它型式弯曲轴线的引导限位装置。
这里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或实质特性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用其它方式实现或实施。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并包括权利要求含义内的所有变型。
本发明涉及2005年10月2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5-312300中包括的主题,该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备胎存放结构,其中备胎基本水平地放置在所述车辆后部地板上,并且所述备胎的一部分从后部地板主表面向上突起,所述备胎存放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备胎前面附近的引导限位装置,所述引导限位装置在其与车辆碰撞中向前运动的所述备胎的前部接触时弯曲变形,以向上抬升和引导所述备胎的前部,其中,所述引导限位装置的弯曲变形部分构造成吸收所述备胎向前运动所产生的动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胎存放结构,其中所述引导限位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沿车辆横向延伸的弯曲轴线,并且所述引导限位装置借助于绕着所述至少一个弯曲轴线产生的力矩以控制所述备胎的运动路线的方式弯曲。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胎存放结构,其中所述引导限位装置由板状部件形成,所述板状部件上形成有沿车辆纵向延伸的凸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备胎存放结构,其中所述凸缘形成在引导限位装置中接触所述备胎的部分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胎存放结构,其中所述引导限位装置中与所述备胎接触的备胎接触部分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备胎的胎面接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胎存放结构,其中所述备胎设置有钩,所述钩与所述引导限位装置的后端部接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胎存放结构,其中所述引导限位装置连接在地板上方部件上,所述地板上方部件沿车辆横向延伸并且两个端部都连接到侧面部件上,以形成车身框架的一部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胎存放结构,其中所述引导限位装置连接到下述突出部分上即,所述突出部分连接在所述后部地板的前上表面上并从所述前上表面突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备胎存放结构,其中所述突出部分形成为横向部件,所述横向部件沿车辆横向延伸并且其两个端部都连接到侧面部件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备胎存放结构,其中备胎水平地放置在所述车辆后部地板上,并且所述备胎的一部分从后部地板主表面向上突起。所述备胎存放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备胎前面附近的引导限位装置,所述引导限位装置在其与车辆碰撞中向前运动的所述备胎的前部接触时弯曲变形,以向上抬升和引导所述备胎的前部。所述引导限位装置的弯曲变形部分构造成吸收所述备胎向前运动产生的动能。
文档编号B62D25/20GK1955056SQ20061015032
公开日2007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27日
发明者铃木慎也, 萩原日出夫, 铃木寿治 申请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