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胎升降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084690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备胎升降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备胎升降器,其包括拉线、由该拉线悬垂的基座以及由该基座支承的第一托架;第一托架包括第一安装部、从第一安装部向下弯折形成的第一连接部和从第一连接部向外侧延伸形成的第一支承板,第一安装部具有使拉线穿过的第一通孔,第一支承板上设有向上延伸的凸块;所述备胎升降器还包括由该基座支承的第二托架,该第二托架包括第二安装部、从第二安装部向下弯折形成的第二连接部和从第二连接部向外侧延伸形成的第二支承板,第二安装部具有使拉线穿过的第二通孔;第二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叠置设置于基座上。本实用新型的备胎升降器包括至少两个托架,对备胎形成“一点两面”的可靠支承,而使备胎能够在更换过程中平稳地上升和下降。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备胎升降器。 备胎升降器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现代车辆而言,为了保证出行安全,加装备胎几乎是必须的。尤其是商用车辆 或工程车辆中,因使用环境恶劣,作业领域广泛,备胎的配备更是必不可少的,有的甚至配 备有多个备胎。
[0003] 商用车辆或工程车辆的备胎一般通过备胎安装装置悬置安装于车辆底盘下方,图 1为典型的现有的备胎安装装置的结构图,其包括现有备胎升降器1〇〇和用于驱动现有备 胎升降器100上下运动的绞索机构200。从图1中可以看出现有的备胎升降器多为以"一 点一面"的形式对备胎进行支承的结构,其中,"一点一面"中的"一面"具体是指备胎升降器 中与备胎轮辐贴合的板状的支承板,而"一点"是指支承板上向上弯折的凸块。然而,以"一 点一面"的形式对备胎进行支承的结构,在备胎的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晃动比较严重,且需要 多人辅助才能完成备胎的上升和下降。
[0004]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可靠支承备胎的备胎升降器。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对备胎形成可靠支承的备胎升降器,而使备胎 能够在更换过程中平稳地上升和下降。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备胎升降器,其包括拉线、由该拉线悬垂 的基座以及由该基座支承的第一托架;所述第一托架包括第一安装部、从所述第一安装部 向下弯折形成的第一连接部和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向外侧延伸形成的第一支承板,第一安装 部具有使所述拉线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支承板上设有向上延伸的凸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备胎升降器还包括由该基座支承的第二托架,该第二托架包括第二安装部、从所述第 二安装部向下弯折形成的第二连接部和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向外侧延伸形成的第二支承板, 第二安装部具有使所述拉线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叠置设置 于所述基座上。
[0007] 优选地,所述备胎升降器还包括由该基座支承的第三托架,该第三托架包括第三 安装部、从所述第三安装部向下弯折形成的第三连接部和从所述第三连接部向外侧延伸形 成的第三支承板,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叠置设置于所述基 座上。
[0008]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从下到上依次叠置设 置。
[0009] 优选地,所述备胎升降器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座上方的用于对所述第一安装部、所 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进行直接或间接支撑的弹性件。
[0010] 优选地,所述备胎升降器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座上方的套筒,所述拉线从所述套筒 内部穿过而与所述基座相连,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以及所述 弹性件分别套设于所述套筒的外周上。
[0011] 优选地,所述套筒的上端向外延伸形成对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 进行限位的突缘。
[0012]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承板和所述第三支承板上分别形成有向下弯折延伸的挡块, 当所述第二支承板和所述第三支承板旋转至与所述第一支承板叠置设置时,所述挡块分别 置于与所述第一支承板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支承板的侧边接触。
[0013]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承板上开设有缺口,当所述第二支承板旋转至与所述第一支 承板叠置设置时,所述凸块通过所述缺口。
[0014]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承板的外侧缘到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支 承板的外侧缘到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的距离。
[0015] 优选地,所述凸块的靠近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到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的距离大于 所述第三支承板的外侧缘到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的距离。
[0016] 本实用新型的备胎升降器包括至少两个托架,对备胎形成"一点两面"的可靠支 承,而使备胎能够在更换过程中平稳地上升和下降。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操作 方便,增加了更换备胎的方便性,且节省更换备胎过程中所需人力。另外,本实用新型备胎 升降器中的两个托架可以重叠收缩,在不使用备胎升降器时,可以以重叠形式悬置于车辆 下方,从而起到节省空间的作用。
[0017]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 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9] 图1是现有的备胎安装装置的结构图;
[0020]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备胎升降器的展开状态的结构图;
[0021]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备胎升降器的折叠状态的结构图;
[0022]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备胎升降器的分解图;
[0023]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备胎升降器的使用参考图。
[0024] 附图标记说明
[0025] 100现有备胎升降器200绞索机构
[0026] 1 第一托架 2 第二托架
[0027] 3 第三托架 4 弹性件
[0028] 5 套筒 6 拉线
[0029] 7 基座 8 备胎轮福
[0030] 9 凸块 10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32]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备胎升降器包括拉线6、由该拉线6悬垂的基座7以及 由该基座7支承的第一托架1。第一托架1包括第一安装部、从第一安装部向下弯折形成的 第一连接部和从第一连接部向外侧延伸形成的第一支承板,第一安装部具有使拉线6穿过 的第一通孔,第一支承板上设有向上延伸的凸块9。其中,图2中箭头指向的方向为上方,请 注意在本实用新型中的"上" "下"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能够理 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由绞索机构或者其他驱动装置驱动拉线6上下运动,从而带动 基座7上下运动,实现对备胎的升降。第一支承板与备胎轮辐8贴合而形成对备胎的面支 承,而凸块9插入备胎轮辐8之间的间隙中,形成对备胎的点支承。
[0033] 另外,在上述"一点一面"的支承形式的基础上,备胎升降器还包括由该基座7支 承的第二托架2,该第二托架2包括第二安装部、从第二安装部向下弯折形成的第二连接 部和从第二连接部向外侧延伸形成的第二支承板,第二安装部具有使拉线6穿过的第二通 孔;第二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叠置设置于基座7上。第二支承板与备胎轮辐8贴合而形成 对备胎的面支承,再配合第一托架1而形成对备胎的"一点两面"的可靠支承,而使备胎能 够在更换过程中平稳地上升和下降。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增加了更 换备胎的方便性,且节省更换备胎过程中所需人力。另外,本实用新型备胎升降器中的两个 托架可以重叠收缩(参见图3),在不使用备胎升降器时,可以以重叠的形式悬置于车辆下 方,从而起到节省空间的作用。
[0034] 进一步地,备胎升降器还包括由该基座7支承的第三托架3,该第三托架3包括第 三安装部、从第三安装部向下弯折形成的第三连接部和从第三连接部向外侧延伸形成的第 三支承板,第三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叠置设置于基座7上。第三支承板与备胎 轮辐8贴合而形成对备胎的面支承,再配合第一托架1以及第二托架2而形成对备胎的"一 点三面"支承,而使备胎能够在更换过程中更加平稳地上升和下降。
[0035] 其中,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可以为正方形板块结构或者圆板状结 构等,只要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能够插入备胎的轮毂内即可。而在本实施 方式中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均优选为圆板状结构且从下到上依次叠置设 置,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同轴设置,且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的外 径均小于备胎轮毂的最小内径,而且第一支承板的凸块9的靠近第一通孔的一侧到第一通 孔的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三支承板的外侧缘到第一通孔的轴线的距离,第二支承板的外侧缘 到第二通孔的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三支承板的外侧缘到第二通孔的轴线的距离。在使用备胎 升降器时,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均能够插入轮毂内(参见图5),而第一支 承板、第二支承板以及第三支承板分别与备胎轮毂8贴合;然而,在不使用备胎升降器时, 第二支承板和第三支承板可以重叠于第一支承板上方(参见图3),从而减小空间占用。
[0036] 另外,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备胎升降器还包括设于基座7上方的用 于对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进行直接或间接支撑的弹性件4,该弹性件4可 以为弹簧、扭簧或者圆筒状的橡胶套等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外径(以螺旋轴线为圆 心的扭簧的外径)较大的扭簧,扭簧的对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起到缓冲 的作用的同时,还能够使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放置地更加平稳。
[0037]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备胎升降器还包括设于基座7上方 的套筒5,拉线6从套筒5内部穿过而与基座7相连,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 以及弹性件4分别套设于套筒5的外周上,从而进一步地使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第三 安装部能够平稳地放置。
[0038] 另外,套筒5的上端向外延伸形成对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进行 限位的突缘。将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限定于突缘与扭簧之间,可以进一步 地避免备胎升降器在使用过程中的晃动。
[0039]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承板和第三支承板上分别形成有 向下弯折延伸的挡块10,当第二支承板和第三支承板旋转至与第一支承板叠置设置时,两 个挡块10分别置于与第一支承板的两侧并与第一支承板的侧边接触。此挡块10在备胎升 降器重叠时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得第二支承板和第三支承板只能按照各自的旋转方向旋转 到与第一支承板重叠,同时在使用备胎升降器时,挡块10还可以作为旋转第二托架2和第 三托架3的把手使用。
[0040] 另外,第二支承板上可开设有缺口,当第二支承板旋转至与第一支承板叠置设置 时,凸块9通过缺口,而使得凸块9不会阻碍第二支承板与第一支承板的重叠。
[0041]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 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 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2]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 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 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43]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 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
1. 备胎升降器,该备胎升降器包括拉线(6)、由该拉线(6)悬垂的基座(7)以及由该 基座(7)支承的第一托架(1);所述第一托架(1)包括第一安装部、从所述第一安装部向下 弯折形成的第一连接部和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向外侧延伸形成的第一支承板,第一安装部具 有使所述拉线(6)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支承板上设有向上延伸的凸块(9);其特征在 于,所述备胎升降器还包括由该基座(7)支承的第二托架(2),该第二托架(2)包括第二安 装部、从所述第二安装部向下弯折形成的第二连接部和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向外侧延伸形成 的第二支承板,第二安装部具有使所述拉线¢)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 第一安装部叠置设置于所述基座(7)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胎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备胎升降器还包括由该基座 (7)支承的第三托架(3),该第三托架(3)包括第三安装部、从所述第三安装部向下弯折形 成的第三连接部和从所述第三连接部向外侧延伸形成的第三支承板,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 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叠置设置于所述基座(7)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备胎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 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从下到上依次叠置设置。
4. 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备胎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备胎升降器还包括 设于所述基座(7)上方的用于对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进行 直接或间接支撑的弹性件(4)。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备胎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备胎升降器还包括设于所述 基座(7)上方的套筒(5),所述拉线(6)从所述套筒(5)内部穿过而与所述基座(7)相连, 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以及所述弹性件(4)分别套设于所述 套筒(5)的外周上。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备胎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5)的上端向外延伸形成 对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进行限位的突缘。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备胎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承板和所述第三支承 板上分别形成有向下弯折延伸的挡块(10),当所述第二支承板和所述第三支承板旋转至与 所述第一支承板叠置设置时,所述挡块(10)分别置于与所述第一支承板的两侧并与所述 第一支承板的侧边接触。
8.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备胎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承板上开设有缺口,当 所述第二支承板旋转至与所述第一支承板叠置设置时,所述凸块(9)通过所述缺口。
9.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备胎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承板的外侧缘到所述 第二通孔的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支承板的外侧缘到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的距离。
10.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备胎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9)的靠近所述第一通 孔的一侧到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支承板的外侧缘到所述第一通孔的 轴线的距离。
【文档编号】B62D43/04GK203902708SQ201420167349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8日
【发明者】张秋, 孙保华, 李进招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