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纵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4807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后纵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解决不同车型在高速后部碰撞发生时有效保护油箱的 构件,具体涉及一种后纵梁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强烈和对汽车更人性化要求越来高,特别是对油箱 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后纵梁结构要在高速后部碰撞发生时体现良好的吸能 效果尽可能保护油箱安全。对于现有的车身怎样合理设计后纵梁结构,如何更 好保护油箱安全是等待解决的。
现有技术中仅仅依靠后纵梁进行缓冲和吸能无疑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不同车型在高速后部碰撞发生时有效保护油箱安全 的问题,具体来说,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加强件以达到缓冲吸能效 果的后纵梁结构。
本发明利用后纵梁截面突变在预定变形空间后纵梁后部发生充分压溃变形, 吸收大部分能量,油箱安装区域后纵梁结构坚固,保证碰撞时油箱安全。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后纵梁结构,包括后纵梁本体,后纵梁本体的后部设有一加强件。 所述加强件为与后纵梁本体搭接的后纵梁后部。
所述后纵梁后部与后纵梁本体的搭接区域形成一后纵梁截面突变区域。
所述后纵梁后部与后纵梁本体之间采用焊接进行搭接。
所述后纵梁截面突变区域用于碰撞时发生充分压溃变形并吸能。加强件为"U"型钢板。
加强件与后纵梁本体之间采用点焊进行连接。
碰撞时利用后纵梁截面突变在预定变形空间后纵梁后部可以发生充分压溃 变形。
所述后纵梁后部与后纵梁截面突变区域共同构成一吸能区域。 与目前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碰撞发生时可以达到良好的吸能效果,
从而保护油箱免受过大冲击。


图l:本发明主要构件搭接视图
图2:本发明整体视图
图3:碰撞发生时构件示意图
图4:后纵梁后部结构(等距视图)。
图5:后纵梁本体结构(等距视图)。
图6:后纵梁后部1与后纵梁本体2搭接结构(等距视图)。
图中后纵梁后部l后纵梁本体2截面突变区域3碰撞物4吸能区域5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其为本发明多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 优选实施例。
后纵梁新型结构主要由后纵梁后部1、后纵梁本体2组成,本发明主要涉
及以上两件搭接形成的结构(图l)对于车辆发生高速后部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 能量保护油箱。
为了确保汽车在发生高速碰撞时保护油箱安全,参照图l-3,利用后纵梁后 部1与后纵梁本体2搭接区域形成后纵梁截面突变,在高速后部碰撞发生时,利用后纵梁截面突变在预定变形空间后纵梁后部发生充分压溃变形,吸收大部分 碰撞能量,油箱安装区域后纵梁结构坚固,保证碰撞时油箱安全。
如图4-6所示后纵梁结构,包括后纵梁本体2,后纵梁本体2的后部焊接有 一后纵梁后部1,所述后纵梁后部1与后纵梁本体2的搭接区域形成一后纵梁截 面突变区域3,碰撞时利用后纵梁截面突变在预定变形空间后纵梁后部可以发生 充分压溃变形。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 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 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后纵梁结构,包括后纵梁本体(2),其特征在于,后纵梁本体(2)的后部设有一加强件。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后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为与后纵梁 本体(2)搭接的后纵梁后部(1)。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后部(1) 与后纵梁本体(2)的搭接区域形成一后纵梁截面突变区域(3)。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后部(1) 与后纵梁本体(2)之间采用焊接进行搭接。
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后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截面突 变区域(3)用于碰撞时发生充分压溃变形并吸能。
6、 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后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加强件为"U" 型钢板。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加强件与后纵梁本体(2) 之间采用点焊进行连接。
8、 如权利要求卜4中任一项所述的后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碰撞时利用 后纵梁截面突变在预定变形空间后纵梁后部可以发生充分压溃变形。
9、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后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后部(l) 与后纵梁截面突变区域(3)共同构成一吸能区域(5)。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纵梁结构,包括后纵梁本体(2),后纵梁本体(2)的后部焊接有一后纵梁后部(1),所述后纵梁后部(1)与后纵梁本体(2)的搭接区域形成一后纵梁截面突变区域(3),碰撞时利用后纵梁截面突变在预定变形空间后纵梁后部可以发生充分压溃变形,可以达到良好的吸能效果,从而保护油箱免受过大冲击。
文档编号B62D23/00GK101525005SQ200810233930
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7日
发明者李志明, 温秀海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