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震前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0490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避震前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避震前叉。
背景技术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一种避震前叉,其主要包括第一中管1、第一立管2、第一碗 座套3、第一套管4、第一外缓冲组件5、第一定位件6、第一杵杆7、第一固定件8及第一内缓 冲组件9 ;第一中管1的上端插入第一立管2的下端,下端固定于第一套管4上;第一立管 2的下端包设有第一碗座套3 ;第一外缓冲组件5设置在第一中管1的外围,且被压縮于第 一碗座套3的上端面与第一套管4之间;第一定位件6固定设置在第一中管1内的上段,且 中心设置有上下贯通的第一贯通孔10 ;第一杵杆7设置于第一立管2内,且上端通过第一 固定件8固定于第一立管2中,下端穿过第一贯通孔10 ;第一内缓冲组件9设置于第一中 管l内,且被压縮于第一固定件8与第一中管1的上端面之间,采用这种结构的避震前叉, 第一内缓冲组件9的预压縮量不可调,导致其行程不可调,不适于多种环境下的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避震前叉,对其中的内缓
冲组件的预压縮量可调,从而其行程可调,适于多种环境下的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种避震前叉,包括中管、立管、碗座套、套管、外缓冲组件、第一定位件、杵杆、固 定件及内缓冲组件;所述中管的上端插入所述立管的下端,下端固定于所述套管上;所述 立管的下端包设有所述碗座套;所述外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中管的外围,且被压縮于所述 碗座套的上端面与所述套管之间;所述第一定位件固定设置在所述中管内的上段,且中心 设置有上下贯通的第一贯通孔;所述杵杆设置于所述立管内,且上端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 于所述立管中,下端穿过所述第一贯通孔;所述内缓冲组件设置于所述中管内,且被压縮于 所述固定件与所述中管的上端面之间,其中 所述内缓冲组件包括第一弹簧,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的弹簧垫,所述 弹簧垫与所述杵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避震前叉还包括第二定位件,以及与所述内缓冲
组件相连的、限制所述弹簧垫沿压縮轴下行距离的调节组件,所述第二定位件固定设置在
所述中管内,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定位件的上端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提供一种避震前叉,采用与内缓冲组件相连的、限制所述弹簧垫沿压縮轴下 行距离的调节组件,对其中的内缓冲组件的预压縮量可调,从而其行程可调,适于多种环境 下的应用。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现有技术的避震前叉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避震前叉一种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避震前叉另一种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避震前叉中的绕线调节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图l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避震前叉一种实施例,参照该图,该避震前叉主要包括 第二中管11、第二立管12、第二碗座套13、第二套管14、第二外缓冲组件15、第二定位件 16、第二杵杆17、第二固定件18及第二内缓冲组件19 ;第二中管11的上端插入第二立管12 的下端,下端固定于第二套管14上;第二立管12的下端包设有第二碗座套13 ;第二外缓冲 组件15设置在第二中管11的外围,且被压縮于第二碗座套13的上端面与第二套管14之 间;第二定位件16固定设置在第二中管11内的上段,且中心设置有上下贯通的第二贯通孔 20 ;第二杵杆17设置于第二立管12内,且上端通过第二固定件18固定于第二立管12中, 下端穿过第二贯通孔20 ;第二内缓冲组件19设置于第二中管11内,且被压縮于第二固定 件18与第二中管11的上端面之间,其中 第二内缓冲组件19包括第一弹簧21,以及设置于第一弹簧21的上端的弹簧垫 22,弹簧垫22与第二杵杆17的下端固定连接,上述避震前叉还包括第三定位件23,以及与 第二内缓冲组件19相连的、限制弹簧垫22沿压縮轴下行距离的调节组件24,第三定位件 23固定设置在第二中管11内,第一弹簧21的下端抵接于第三定位件23的上端面; 调节组件24包括调节杆25、第一牵引线26及第一绕线调节机构27,第二定位件
16、 第二杵杆17、弹簧垫22及调节杆25为上下贯通的空心结构,第三定位件23的上端面中 心设置有第三贯通孔28,调节杆25的下端穿过第三贯通孔28,且设置有与第三定位件23 配合以防止调节杆25从第三贯通孔28脱出的第一凸部29,第一弹簧21绕设于调节杆25 的外围,第一牵引线26从第一绕线调节机构27引出后,依次通过第二定位件16、第二杵杆
17、 弹簧垫22及调节杆25的空心部分,在调节杆25的底端扎结; 第一凸部29的上表面与第三定位件23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垫30,调节 杆25的底端设置有第二缓冲垫31 ; 第三定位件23为具有外螺纹的紧固螺母,第二中管11内的下段设置有与第三定 位件23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第一绕线调节机构27通过空心螺丝42设置于车手把32右侧,车手把32连接于 第二立管12上方,第一绕线调节机构27包括第一帽盖33、收线盒34、第一锁紧螺母35及 第一旋钮36,第一旋钮36固定于第一帽盖33夕卜、第一锁紧螺母35 —侧,第一锁紧螺母35 横向固定于第一帽盖33中,收线盒34固定于第一锁紧螺母35上,第一牵引线26收纳于收 线盒34中并从收线盒外34引出; 第二定位件16为自润轴承; 第二杵杆17的下端设置有与第二定位件16配合以防止第二杵杆17从第二贯通 孔20脱出的第二凸部37,第二凸部37的上表面与第二定位件16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三 缓冲垫38 ;[0022] 第二外缓冲组件15包括绕设于第二中管11的外围的第二弹簧39,第二固定件18 包括第二锁紧螺母40及定位螺母41 ,第二锁紧螺母40包设于第二杵杆17上,定位螺母41 包设于第二锁紧螺母40上。 这样,通过第一绕线调节机构27巻绕或放巻第一牵引线26,使得调节杆25上行或 下行,这样,在车辆受到冲击震动时,第二立管12沿第二中管11下移时,第二杵杆17向下 压第二内缓冲组件19,第二内缓冲组件19的弹簧垫22下行即可碰触到调节杆25的上端, 这样,第二内缓冲组件19的弹簧垫22下行距离即被限制,当调节杆25上行或下行时就可 以调节第一弹簧21的预压縮量,从而其行程可调,适于多种环境下的应用。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避震前叉另一种实施例,参照该图,该实施例中的避震 前叉与上述图1示出的避震前叉区别主要是,上述调节组件24中的第一绕线调节机构27 设置于车把手32的中间位置,而空心螺丝42下方还可以设置有一太阳花弹性钢片螺母 43 (可将其他线集中束缚,如刹车线等)。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调节组件24除了上述结构外,还可以以如下结构替代 调节组件24可包括第二牵引线及第二绕线调节机构,第二牵引线从第二绕线调 节机构引出后,依次通过第二定位件16、第二杵杆17及弹簧垫22的空心部分,在弹簧垫22 的底端扎结,这样,通过第二绕线调节机构巻绕或放巻第二牵引线,限制调节弹簧垫22的 下行距离,这样,在车辆受到冲击震动时,第二立管12沿第二中管11下移时,第二杵杆17 向下压第二内缓冲组件19,第二内缓冲组件19的弹簧垫22下行距离即被限制,这样,可以 调节第一弹簧21的预压縮量,从而其行程可调,适于多种环境下的应用,而第二绕线调节 机构可包括如图4所示的结构 第二绕线调节机构由上盖44、下盖45及八件碗上盖盒46固定而成的第二帽盖 47、线盘48、螺丝杆49、第二旋钮50及过线调整片51,第二旋钮50固定于第二帽盖47夕卜、 螺丝杆49 一侧,螺丝杆49纵插于上盖44中,线盘48固定于螺丝杆49另一侧,第二牵引线 收纳于线盘48中并从线盘48外导到过线调整片51后引出,八件碗上盖盒46固定在第二 立管12上。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 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避震前叉,包括中管、立管、碗座套、套管、外缓冲组件、第一定位件、杵杆、固定件及内缓冲组件;所述中管的上端插入所述立管的下端,下端固定于所述套管上;所述立管的下端包设有所述碗座套;所述外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中管的外围,且被压缩于所述碗座套的上端面与所述套管之间;所述第一定位件固定设置在所述中管内的上段,且中心设置有上下贯通的第一贯通孔;所述杵杆设置于所述立管内,且上端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立管中,下端穿过所述第一贯通孔;所述内缓冲组件设置于所述中管内,且被压缩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中管的上端面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缓冲组件包括第一弹簧,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的弹簧垫,所述弹簧垫与所述杵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避震前叉还包括第二定位件,以及与所述内缓冲组件相连的、限制所述弹簧垫沿压缩轴下行距离的调节组件,所述第二定位件固定设置在所述中管内,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定位件的上端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杆、第一牵引线 及第一绕线调节机构,所述第一定位件、所述杵杆、所述弹簧垫及所述调节杆为上下贯通的 空心结构,所述第二定位件的上端面中心设置有第二贯通孔,所述调节杆的下端穿过所述 第二贯通孔,且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定位件配合以防止所述调节杆从所述第二贯通孔脱出的 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弹簧绕设于所述调节杆的外围,所述第一牵引线从所述第一绕线调节 机构引出后,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定位件、所述杵杆、所述弹簧垫及所述调节杆的空心部分, 在所述调节杆的底端扎结。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避震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定 位件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垫,所述调节杆的底端设置有第二缓冲垫。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避震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件为具有外螺纹的紧固 螺母,所述中管内的下段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二牵引线及第二 绕线调节机构,所述第二牵引线从所述第二绕线调节机构引出后,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定位 件、所述杵杆及所述弹簧垫的空心部分,在所述弹簧垫的底端扎结。
6. 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避震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调节机构或 所述第二绕线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帽盖、收线盒、第一锁紧螺母及第一旋钮,所述第一旋钮固 定于所述第一帽盖外、所述第一锁紧螺母一侧,所述第一锁紧螺母横向固定于所述第一帽 盖中,所述收线盒固定于所述第一锁紧螺母上,所述第一牵引线或所述第二牵引线收纳于 所述收线盒中并从所述收线盒外引出。
7. 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避震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调节机构或 所述第二绕线调节机构包括由上盖、下盖及八件碗上盖盒固定而成的第二帽盖、线盘、螺丝 杆、第二旋钮及过线调整片,所述第二旋钮固定于所述第二帽盖外、所述螺丝杆一侧,所述 螺丝杆纵插于所述上盖中,所述线盘固定于所述螺丝杆另一侧,所述第一牵引线或所述第 二牵引线收纳于所述线盘中并从所述线盘外导到所述过线调整片后引出。
8.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避震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为自润轴承。
9.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避震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杵杆的下端设置有与 所述第一定位件配合以防止所述杵杆从所述第一贯通孔脱出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定位件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三缓冲垫。
10.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避震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缓冲组件包括绕 设于所述中管的外围的第二弹簧,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二锁紧螺母及定位螺母,所述第二锁 紧螺母包设于所述杵杆上,所述定位螺母包设于所述第二锁紧螺母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避震前叉,包括中管、立管、碗座套、套管、外缓冲组件、第一定位件、杵杆、固定件及内缓冲组件,所述内缓冲组件包括第一弹簧,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的弹簧垫,所述弹簧垫与所述杵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避震前叉还包括第二定位件,以及与所述内缓冲组件相连的、限制所述弹簧垫沿压缩轴下行距离的调节组件,所述第二定位件固定设置在所述中管内,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定位件的上端面。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避震前叉,对其中的内缓冲组件的预压缩量可调,从而其行程可调,适于多种环境下的应用。
文档编号B62K25/04GK201538405SQ20092031128
公开日2010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4日
发明者林佑宪 申请人:林佑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