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车身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9372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的车身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而将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之间连接起来的汽车的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I,公知有如下电动汽车的车身构造,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的中下横梁(middle floor cross member)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的后下横梁而将汽车的左右的后车架的前端之间及前后方向中间部之间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为四边框状,且在其内部搭载有蓄电池。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013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现有的车身构造的中下横梁及后下横梁配置在比底面板的中央通道的后端更靠后方的位置,但在根据对蓄电池的搭载位置的要求而需要将构成蓄电池支承架的横梁配置在中央通道的上方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与中央通道的干涉而需要使蓄电池支承架弯曲。但是,若使蓄电池支承架弯曲,则在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输入至下纵梁时蓄电池支承架容易折弯,因此,存在难以使蓄电池支承架压弯来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的可能性。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研发的,目的在于避免将左右的下纵梁之间连接起来的蓄电池支承架与底面板的中央通道发生干涉,并且在侧面碰撞时蓄电池支承架能够充分发挥能量吸收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I方案为,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蓄电池支承架将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之间连接起来,并将配置在上述左右的下纵梁之间的蓄电池支承在上述蓄电池支承架上,上述蓄电池支承架具有高强度钢板的主体部,配置在上述左右的下纵梁及上述蓄电池支承架的下方的底面板具有向上方鼓起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上述主体部和上述底面板经由连结托架而连接。另外,本发明的第2方案为,在第I方案的结构基础上,上述蓄电池支承架与上述左右的下纵梁的上壁及车宽方向内侧壁连接。另外,本发明的第3方案为,在第I或第2方案的结构基础上,用于通过螺栓将上述蓄电池支承架紧固在上述左右的下纵梁上的螺栓孔为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另外,本发明的第4方案为,在第I 第3方案中任一项的结构基础上,在上述主体部的下表面设有用于避免与上述中央通道的干涉的切缺部。另外,本发明的第5方案为,在第I 第4方案中任一项的结构基础上,上述蓄电池支承架具有在上述主 体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续设置并与上述左右的下纵梁连接的左右的脆弱部,上述左右的脆弱部由比上述主体部脆弱的普通钢板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第6方案为,在第5方案的结构基础上,上述主体部将第1、第2部件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上述主体部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地构成,并且上述脆弱部使将第3、第4部件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上述脆弱部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地构成,在上述主体部与上述脆弱部的结合部处,使上述第1、第2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的位置及上述第3、第4部件的车宽方向内端的位置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错开,从而使其重合片数为三片以下而焊接。另外,本发明的第7方案为,在第I方案的结构基础上,在比上述蓄电池支承架更靠后方或前方处,通过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横梁将上述左右的下纵梁之间连接起来,在由上述左右的下纵梁、上述横梁及上述蓄电池支承架包围而成的空间中配置蓄电池。另外,本发明的第8方案为,在第7方案的结构基础上,在上述蓄电池支承架上设有比该蓄电池支承架脆弱的支承托架,将上述蓄电池支承在上述支承托架上。另外,本发明的第9方案为,在第7或第8方案的结构基础上,上述横梁的除与上述左右的下纵梁连接的两端部以外的中间部被加强板加强。另外,本发明的第10方案为,在第7 第9方案中任一项的结构基础上,上述蓄电池支承架与上述左右的下纵梁的上壁及车宽方向内侧壁连接。另外 ,本发明的第11方案为,在第7 第10方案中任一项的结构基础上,用于通过螺栓将上述蓄电池支承架紧固在上述左右的下纵梁上的螺栓孔为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另外,本发明的第12方案为,在第7 第11方案中任一项的结构基础上,在上述蓄电池支承架中,与上述左右的下纵梁连接的脆弱部由普通钢板构成,被上述左右的脆弱部夹持的主体部由热模锻成型而得到的钢板构成。另外,本发明的第13方案为,在第7 第12方案中任一项的结构基础上,在上述主体部的下表面设有用于避免与上述中央通道的干涉的切缺部。另外,本发明的第14方案为,在第12或第13方案的结构基础上,将沿前后分割的第1、第2部件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上述主体部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并且将沿前后分割的第3、第4部件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上述脆弱部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在上述主体部与上述脆弱部的结合部处,使上述第1、第2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的位置及上述第3、第4部件的车宽方向内端的位置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错开,从而使其重合片数为三片以下而焊接。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第I方案,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蓄电池支承架的两端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连接,配置在左右的下纵梁之间的蓄电池支承在蓄电池支承架上。由于蓄电池支承架具有高强度钢板的主体部,所以能够通过蓄电池支承架来支承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以保护蓄电池。另外,由于配置在左右的下纵梁及蓄电池支承架的下方的底面板具有向上方鼓起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且主体部和底面板经由连结托架而连接,所以能够通过底面板来加强蓄电池支承架以防止蓄电池支承架因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而弧状地挠曲并折弯,而且即使使蓄电池支承架形成为直线状也能够避免与中央通道的干涉,因此能够在输入了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时使蓄电池支承架可靠地压弯来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案,由于使蓄电池支承架与左右的下纵梁的上壁及车宽方向内侧壁连接,所以通过提高蓄电池支承架与下纵梁的连接部的强度,能够防止在侧面碰撞时蓄电池支承架相对于左右的下纵梁发生折弯,从而能够将碰撞载荷有效地传递至蓄电池支承架来增加能量吸收量。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案,由于用于通过螺栓将蓄电池支承架紧固在左右的下纵梁上的螺栓孔为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长孔,所以能够通过长孔来吸收蓄电池支承架的尺寸误差。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案,由于在蓄电池支承架的主体部的下表面设有用于避免与底面板的中央通道的干涉的切缺部,所以能够将蓄电池支承架配置成直线状来确保强度,并且能够容易避免蓄电池支承架与中央通道发生干涉。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案,由于在蓄电池支承架中,与左右的下纵梁连接的脆弱部由普通钢板构成,被左右的脆弱部夹持的主体部由高强度钢板构成,所以能够使脆弱部的强度小于主体部的强度。由此,在侧面碰撞时保护主体部并使脆弱部压弯来吸收碰撞能量,从而能够有效地保护蓄电池。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案,将第1、第2部件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蓄电池支承架的主体部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将第3、第4部件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蓄电池支承架的脆弱部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在主体部与脆弱部的结合部处,使第1、第2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的位置及第3、第4部件的车宽方向内端的位置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错开,从而使其重合片数为三片以下而焊接,因此,能够避免重合片数为四片以上而难以焊接的情况,并且能够通过上述结合部来牢固地焊接第I 第4部件。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案,在比蓄电池支承架更靠后方或前方处,通过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横梁将左右的下纵梁之间连接起来,在由左右的下纵梁、横梁及蓄电池支承架包围而成的四边框状的空间中配置蓄电池,因此,能够通过横梁与蓄电池支承架的协作来吸收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从而有效地保护蓄电池。而且由于在下纵梁与蓄电池之间没有配置其他强度部件,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蓄电池的配置空间来增加蓄电池的搭载量。
·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案,由于在蓄电池支承架上设有比该蓄电池支承架脆弱的支承托架,并将蓄电池支承在支承托架上,所以即使在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影响到蓄电池的情况下,通过脆弱的支承托架的变形而允许蓄电池的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避免蓄电池的损伤。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案,由于横梁的除与左右的下纵梁连接的两端部以外的中间部被加强板加强,所以能够通过相对于主体部脆弱的两端部的压弯来吸收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并且能够防止中间部的变形来谋求保护蓄电池。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10方案,由于使蓄电池支承架与左右的下纵梁的上壁及车宽方向内侧壁连接,所以通过提高蓄电池支承架与下纵梁的连接部的强度,能够防止在侧面碰撞时蓄电池支承架相对于左右的下纵梁发生折弯,从而能够将碰撞载荷有效地传递至蓄电池支承架来增加能量吸收量。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11方案,由于用于通过螺栓将蓄电池支承架紧固在左右的下纵梁上的螺栓孔为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长孔,所以能够通过长孔来吸收蓄电池支承架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误差。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12方案,由于在蓄电池支承架中,与左右的下纵梁连接的脆弱部由普通钢板构成,被左右的脆弱部夹持的主体部由热模锻成型而得到的钢板构成,所以能够使脆弱部的强度小于主体部的强度。由此在侧面碰撞时保护主体部并使脆弱部压弯来吸收碰撞能量,从而能够有效地保护蓄电池。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13方案,由于在蓄电池支承架的主体部的下表面设有用于避免与底面板的中央通道的干涉的切缺部,所以能够将蓄电池支承架配置成直线状来确保强度,并且能够容易避免蓄电池支承架与中央通道发生干涉。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14方案,将沿前后分割的第1、第2部件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蓄电池支承架的主体部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将沿前后分割的第3、第4部件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蓄电池支承架的脆弱部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在主体部与脆弱部的结合部处,使第1、第2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的位置及第3、第4部件的车宽方向内端的位置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错开,从而使其重合片数为三片以下而焊接,因此,能够避免重合片数为四片以上而难以焊接的情况,并且能够通过上述结合部来牢固地焊接第I 第4部件。


图1是汽车的车身后部的俯视图。(第I实施方式)图2是表示从图1拆除蓄电池单元后的状态的图。(第I实施方式)图3是图2的3方向的 向视图。(第I实施方式)图4是蓄电池支承架的立体图(分解图)。(第I实施方式)图5是图3的5A方向及5B方向的向视图。(第I实施方式)图6是图4的6方向的向视图(分解图)。(第I实施方式)图7是图1的7-7线剖视图。(第I实施方式)图8是图1的8-8线剖视图。(第I实施方式)图9是汽车的侧面碰撞时的作用说明图。(第I实施方式)附图标记说明11下纵梁
13横梁
13a 中间部 13b 两端部
16蓄电池支承架16a 主体邵
16b 脆弱部
17底面板17a 中央通道20 蓄电池27 加强板
31第I部件
32第2部件
33第3部件33e 螺检孔
34第4部件
35切缺部
36螺栓
39连结托架
41连结托架
45支承托架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图1 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第I实施方式图1 图3示出了作为行驶用的驱动源而具有发动机及电动发电机的混合动力式汽车的车身后部(安装后座椅的部分)的骨架,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11、11的后端向车身后方延伸出左右的后车架12、12。通过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横梁13将左右的下纵梁11、11的后端之间连接起来,在横梁13的前方划分出车室14,在横梁13的后方划分出货室15。在横梁13的前方,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蓄电池支承架16的两端与左右的下纵梁11、11连接。左右的下纵梁11、11通过底面板17而连接,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17a在底面板17的车宽方向中央向上方鼓起。而且,在由左右的下纵梁11、11、横梁13、蓄电池支承架16及底面板17包围而成的空间中,搭载有用于向电动发电机供电的蓄电池单元18。蓄电池单元18具有上表面开放的容器状的托盘19,在该托盘19的内部收纳有:蓄电池20,其由多个单电池(battery cell)的集合体构成;控制装置21,其控制由蓄电池20进行的电动发电机的驱动或由电动发电机的再生制动进行的蓄电池20的充电;以及冷却风扇22,其冷却蓄电池20及控制装置21。被冷却风扇22从冷却空气吸入口 23吸入的冷却空气在冷却蓄电池2 0后冷却控制装置21,温度上升后的冷却空气通过冷却风扇22而从冷却空气排出口 24排出。如图3及图8所示,将具有L字状截面的第1、第2部件25、26焊接而使横梁13构成为闭合截面,截面倒U字状的加强板27与横梁13的车宽方向的中间部13a的内表面重合而进行加强。关于横梁13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13b、13b、即没有被加强板27加强的部分,其强度低于中间部13a的强度。接下来,基于图3 图7说明蓄电池支承架16的构造。蓄电池支承架16由位于车宽方向中央的第1、第2部件31、32、位于车宽方向一端的第3、第4部件33、34、以及位于车宽方向另一端的第3、第4部件33、34构成。构成蓄电池支承架16的后表面及上表面的第I部件31是将钢板热模锻成型而得到的高强度的部件,在其前缘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焊接凸缘31a,并且在其下缘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焊接凸缘31b。构成蓄电池支承架16的前表面及下表面的第2部件32是将钢板热模锻成型而得到的高强度的部件,在其上缘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焊接凸缘32a,并且在其后缘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焊接凸缘32b。而且,通过将第I部件31的焊接凸缘31a、31b分别焊接在第2部件32的焊接凸缘32a、32b上,构成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闭合截面。

在蓄电池支承架16的两端部与第I部件31的后表面及上表面重合的第3部件33由强度比较低的普通钢板构成,且具有与第I部件31的焊接凸缘31a、31b连接的焊接凸缘33a、33b。另外,在蓄电池支承架16的两端部与第2部件32的前表面及下表面重合的第4部件34由强度比较低的普通钢板构成,且具有与第2部件32的焊接凸缘32a、32b连接的焊接凸缘34a、34b。在第3部件33的上表面形成有与下纵梁11的上表面连接的上部安装凸缘33c,并且在第3部件33的后表面形成有与下纵梁1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连接的后部安装凸缘33d。另外,在第4部件34的前表面形成有与下纵梁 1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连接的前部安装凸缘34c。如图6最清楚地所示,第1、第2部件31、32的车宽方向外端的位置与第3、第4部件33、34的车宽方向内端的位置相互错开。因此,第2部件32及第4部件34两片重叠地焊接,第I部件31及第3部件33两片重叠地焊接,第I部件31、第3部件33及第4部件34的一部分(夹持第I部件31的部分)三片重叠地焊接。钢板的焊接以三片重叠为限,如上所述,通过使第I 第4部件31 34的端部的位置相互错位而进行焊接,能够避免四片重叠的焊接并能够牢固地焊接第I 第4部件31 34。蓄电池支承架16的第1、第2部件31、32构成刚性比较高的主体部16a,蓄电池支承架16的第3、第4部件33、34构成刚性比较低的脆弱部16b。在第1、第2部件31、32的下缘形成有向上凹陷的切缺部35。通过该切缺部35,能够使蓄电池支承架16形成为直线状,并且能够避免蓄电池支承架16与底面板17的中央通道17a发生干涉。在第3部件33的上部安装凸缘33c及后部安装凸缘33d上分别形成有螺栓孔33e、33f,在第4部件34的前部安装凸缘34c上形成有螺栓孔34d。仅第3部件33的上部安装凸缘33c的螺栓孔33e为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参照图6)。而且,将贯穿第3部件33的上部安装凸缘33c的螺栓孔33e的螺栓36紧固在下纵梁11的上表面,将贯穿第3部件33的后部安装凸缘33d的螺栓孔33f的螺栓37、和贯穿第4部件34的前部安装凸缘34c的螺栓孔34d的螺栓38紧固在下纵梁1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由此使蓄电池支承架16的两端部与左右的下纵梁11、11结合。此时,由于第3部件33的上部安装凸缘33c的螺栓孔33e由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长孔构成,所以能够吸收蓄电池支承架16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误差而使相对于下纵梁11、11的组装作业简单化。在沿第2部件32的后表面的左右方向隔开间隔的位置处设有呈L字状的左右一对的连结托架39、39,这些连结托架39、39通过螺栓40、40而紧固在底面板17的上表面。另外,在蓄电池支承架16的下表面的切缺部35上设有一个连结托架41,该连结托架41通过螺栓42而紧固在底面板17的中央通道17a的上表面。像这样,由于使蓄电池支承架16在经由连结托架39、39、41而从底面板17浮起的状态下被支承,所以即使中央通道17a从底面板17鼓起,也能够与上述切缺部35的效果相互结合而不与中央通道17a发生干涉地使蓄电池支承架16形成为直线状。在蓄电池支承架16的后表面设有四个小托架43…,托盘19的前缘通过四根螺栓44…(参照图1)而固定在这些小托架43…上。另外,托盘19的后部通过五根螺栓52…而固定在横梁13的前表面(参照图1及图8)。在蓄电池支承架16的后表面固定有与上述四个小托架43…一体地形成的四个支承托架45…。支承托架45… 的强度被设定得比热模锻成型而得到的蓄电池支承架16的第
1、第2部件31、32的强度低。蓄电池20固定在板状的悬垂部件46的下表面,悬垂部件46的前部通过两根螺栓47、47而紧固在车身左侧的两个支承托架45、45上,悬垂部件46的后部通过两根螺栓48、48而紧固在横梁13的上表面。另外,控制装置21及冷却风扇22被一体化,固定在两片板状的悬垂部件49、49的下表面。而且,两片悬垂部件49、49的前部通过两根螺栓50、50而紧固在车身右侧的两个支承托架45、45上,两片悬垂部件49、49的后部通过两根螺栓51、51而紧固在横梁13的上表面。接下来,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在由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11、11、在车身后方侧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横梁13、以及在车身前方侧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蓄电池支承架16呈四边框状地形成的空间中配置蓄电池单元18,因此,能够通过横梁13与蓄电池支承架16的协作来吸收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从而能够有效地保护蓄电池单元18,而且由于在下纵梁
I1、11与蓄电池单元18之间没有配置其他强度部件,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蓄电池单元18的配置空间以增加蓄电池20的搭载量。另外,由于使蓄电池支承架16经由连结托架39、39、41而与底面板17的上表面连接,所以不仅能够通过底面板17来加强蓄电池支承架16,在因具有中央通道17a而底面板17不平坦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蓄电池支承架16形成为直线状,从而防止由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导致的蓄电池支承架16的折弯,由此,能够与同样形成为直线状的横梁13—起使蓄电池支承架16可靠地压弯来提高侧面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性能。另外,不使蓄电池20被蓄电池支承架16直接支承,而是经由设置在蓄电池支承架16上的脆弱的支承托架45、45来支承蓄电池20,因此,即使在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影响到蓄电池20的情况下,通过脆弱的支承托架45、45的变形或破裂而允许蓄电池20的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避免蓄电池20的损伤。另外,如图9所示,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横梁13及蓄电池支承架16被输入车宽方向的碰撞载荷。此时,横梁13的除与左右的下纵梁11、11连接的两端部13b、13b以外的中间部13a被加强板27加强,因此,能够通过脆弱的两端部13b、13b的压弯来吸收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并且能够防止中间部13a的变形来谋求保护蓄电池20。同样地,在蓄电池支承架16中,与左右的下纵梁11、11连接的脆弱部16b、16b由普通钢板构成,被左右的脆弱部16b、16b夹持的主体部16a由热模锻成型而得到的钢板构成,因此,能够使脆弱部16b、16b的强度小于主体部16a的强度。由此,在侧面碰撞时,能够保护主体部16a并使脆弱部16b、16b压弯来吸收碰撞能量,并且蓄电池支承架16的变形不会影响到蓄电池20从而能够有效地保护蓄电池20。此时,由于使蓄电池支承架16与左右的下纵梁11、11的上壁及车宽方向内侧壁连接,所以通过提高蓄电池支承架16与下纵梁11、11的连接部的强度,能够在侧面碰撞时防止蓄电池支承架16相对于左右的下纵梁11、11发生折弯,从而能够有效地将碰撞能量传递至蓄电池支承架16来增加能量吸收量。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实施方式中,第I部件31构成蓄电池支承架16的后表面及上表面,第2部件32构成蓄电池支承架16的前表面及下表面,但蓄电池支承架16由何种形状的部件组合构成是任意的。另外,在实施方式中,蓄电池支承架16配置在比横梁13更靠车身前方侧的位置,但也可以将其配置在车身后方侧。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第I部件31及第2部件32是热模锻成型而得到的高强度的部件,但不仅限定于热模锻成型而得到的材料。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蓄电池支承架(16)将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11)之间连接起来,并将配置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11)之间的蓄电池(20)支承在所述蓄电池支承架(16)上,所述汽车的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池支承架(16)具有高强度钢板的主体部(16a),配置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11)及所述蓄电池支承架(16)的下方的底面板(17)具有向上方鼓起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17a),所述主体部(16a)和所述底面板(17)经由连结托架(39、41)而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支承架(16)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11)的上壁及车宽方向内侧壁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用于通过螺栓(36)将所述蓄电池支承架(16)紧固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11)上的螺栓孔(33e)为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长孔。
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16a)的下表面设有用于避免与所述中央通道(17a)的干涉的切缺部(35)。
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支承架(16)具有在所述主体部(16a)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续设置并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11)连接的左右的脆弱部(16b),所述左右的脆弱部(16b)由比所述主体部(16a)脆弱的普通钢板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将第1、第2部件(31、32)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所述主体部(16a)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并且将第3、第4部件(33、34)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所述脆弱部(16b)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在所述主体部(16a)与所述脆弱部(16b)的结合部处,使所述第1、第2部件(31、32)的车宽方向外端的位置及所述第3、第4部件(33、34)的车宽方向内端的位置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错开,从而使其重合片数为三片以下而焊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蓄电池支承架(16)更靠后方或前方处,通过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横梁(13)将所述左右的下纵梁(11)之间连接起来,在由所述左右的下纵梁(11)、所述横梁(13)及所述蓄电池支承架(16)包围而成的空间中配置所述蓄电池(2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蓄电池支承架(16)上设有比该蓄电池支承架(16)脆弱的支承托架(45),将所述蓄电池(20)支承在所述支承托架(45)上。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3)的除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11)连接的两端部(13b)以外的中间部(13a)被加强板(27)加强。
10.如权利要求7 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支承架(16)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11)的上壁及车宽方向内侧壁连接。
11.如权利要求7 10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用于通过螺栓(36)将所述蓄电池支承架(16)紧固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11)上的螺栓孔(33e)为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长孔。
12.如权利要求7 11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蓄电池支承架(16)中,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11)连接的脆弱部(16b)由普通钢板构成,被所述左右的脆弱部(16b)夹持的主体部(16a)由热模锻成型而得到的钢板构成。
13.如权利要求7 12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16a)的下表面设有用于避免与所述中央通道(17a)的干涉的切缺部(35)。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将沿前后分割的第1、第2部件(31、32)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所述主体部(16a)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并且将沿前后分割的第3、第4部件(33、34)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所述脆弱部(16b)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在所述主体部(16a)与所述脆弱部(16b)的结合部处,使所述第1、第2部件(31、32)的车宽方向外端的位置及所述第3、第4部件(33、34)的车宽方向内端的位置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错开,从而使其重合 片数为三片以下而焊接。
全文摘要
配置在左右的下纵梁(11)及蓄电池支承架(16)的下方的底面板(17)具有向上方鼓起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17a),由于蓄电池支承架(16)的主体部(16a)和底面板(17)经由连结托架(39、41)而连接,所以能够通过底面板(17)来加强蓄电池支承架(16)以防止蓄电池支承架(16)因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而弧状地挠曲并折弯,并且即使使蓄电池支承架(16)形成为直线状也能够避免与中央通道(17a)的干涉,因此能够在输入了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时使蓄电池支承架(16)可靠地压弯来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
文档编号B62D25/20GK103249637SQ20118005890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4日
发明者今村壮吾, 平木崇史, 吉永圭太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