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的侧扰流板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080534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机动车的侧扰流板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驱动时后盖板(3)的侧扰流板装置(10),其具有至少一个可沿后挡风玻璃(4)的侧边缘(5)安置的扰流板部件(12)和至少一个可与所述后盖板(3)的驱动装置(8)耦连的防夹传感器装置(14),所述防夹传感器装置(14)固定在所述扰流板部件(12)上。
【专利说明】机动车的侧扰流板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侧扰流板装置和尤其一种用于机动车的电机驱动式后盖板的侧扰流板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机动车车身外部在空气动力学上有利的造型被证明是特别有利的。在此在机动车尾侧被证明是有利的是,机动车侧壁至后挡风玻璃的过渡被设计得符合空气动力学。相对较小的曲率半径或机动车车身的突然变化的外部轮廓尤其可以在侧壁至后挡风玻璃的过渡中、大约在机动车腰线的上方区域造成所谓的扰流,该扰流可以导致机动车车身的空气阻力的不被期望的升高。
[0003]因此,为了改进机动车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已知一种侧扰流板,所述侧扰流板例如安置在车辆侧门或后挡风玻璃的挡风玻璃框架上、大约在腰线与后挡风玻璃的上侧挡风玻璃框架之间。例如由文献DE 10 2009 011 063 Al已知这种侧扰流板。
[0004]这种侧扰流板分别固定在后盖板或后行李舱盖的挡风玻璃框架上或侧壁上。侧扰流板在此特别具有改变、尤其改进机动车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功能。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尤其在具有驱动式或自动后盖板的车辆中,提高这种侧扰流板的功能范围。侧扰流板还应有助于降低机动车的总重量,并且简化其他待安置在后盖板上的机动车部件的装配。此外,侧扰流板装置还应有助于减少装配费用和降低生产成本。
[0006]所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通过一种用于机动车的驱动式后盖板或驱动式后行李舱盖的侧扰流板装置、一种机动车车身和一种机动车得以解决,其中,所述侧扰流板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可沿后挡风玻璃的侧边缘安置的扰流板部件和至少一个可与所述后盖板或后行李舱盖的驱动装置耦连的防夹传感器装置,所述防夹传感器装置固定在所述扰流板部件上。
[0007]在此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被驱动的后盖板的侧扰流板装置。所述侧扰流板装置在此具有至少一个可沿后挡风玻璃的侧边缘安置的扰流板部件。可与后盖板的驱动装置耦连的防夹传感器装置固定在扰流板部件上,所述扰流板部件尤其具有改变或改进机动车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功能。
[0008]通过防夹传感器装置在扰流板部件上的这种安置,可以不必将这种防夹传感器装置单独固定在后盖板上。因此在此设计的侧扰流板装置表现为扰流板部件和防夹传感器装置的集成。由此可以仅仅通过将扰流板部件安置并固定在后盖板上就能将防夹传感器装置也固定在后盖板侧。就此可以免去单独将防夹传感器装置装配在后盖板上。
[0009]由于防夹传感器装置安装在扰流板部件上,也不必再设置单独的紧固件用于防夹传感器装置在后盖板上的固定。由此,能够以有利的方式省去与之相应的基本呈支架导轨形式的紧固件。因此,构件或部件的数量和后盖板的总重量乃至机动车的总重量以有利的方式被减少或最小化。
[0010]根据另一个设计方案,防夹传感器装置集成在扰流板部件中。扰流板部件例如可以具有用于防夹传感器装置的容纳件,所述防夹传感器装置可设置在所述容纳件中。但是还可以规定,防夹传感器装置紧固地且不可松脱地固定在扰流板部件上,但是至少部分地或局部地从扰流板部件的外部轮廓上凸出或突起。通过将防夹传感器装置集成在扰流板部件中,不用将防夹传感器装置单独地组装在后盖板上。由此,可以机动车的最终装配被简化并且被设计得更有效率。
[0011]根据另一个设计方案,防夹传感器装置可以通过扰流板部件固定在后盖板上。防夹传感器装置在后盖板上的安置和固定是通过两级式或渐进式的固定实现的。这样,防夹传感器装置固定在扰流板部件上,而扰流板部件在其一侧固定在后盖板上。由此可以实现,防夹传感器装置相对于后盖板的支承结构间隔布置,其中的间距可通过扰流板部件弥补。
[0012]但是还可以设想的是,尽管只通过扰流板装置被装配,但防夹传感器装置仍与后盖板或后盖板支承结构形成直接接触。通过基本由塑料制成的、且在其造型方面能多样地与不同机动车或车身的几何形状向适配的扰流板部件,也可以相对于后盖板的支承结构多样地改变防夹传感器装置的位置和定向,而无需在后盖板的支承结构上进行改变。
[0013]扰流板部件尤其可以设计为塑料成型件或塑料注塑件,所述塑料成型件或塑料注塑件可以通过选择适合的形状和喷塑工具而在其几何形状结构和外形方面相对容易地变化。由此,防夹传感器装置可以通过独特的且针对机动车类型而设计的扰流板部件提供一种针对机动车类型的、且与相应的构造情况和夹紧格局可变地适配的、相对于后盖板支承结构、即相对于包围挡风玻璃的挡风玻璃框架的布置和定向。
[0014]根据另一个设计方案,扰流板部件具有用于安置在后挡风玻璃的侧边缘上的第一型材部段。扰流板部件尤其可以被设计为扰流板型材,当在后盖板上最终装配所述扰流板型材时,要么将该扰流板型材的第一型材部段直接邻接在后挡风玻璃上,要么将该扰流板型材的第一型材部段朝向后挡风玻璃的侧边缘放置。通常,第一型材部段沿着后挡风玻璃的整个侧边缘、也即大约从上部挡风玻璃边缘至下部挡风玻璃边缘延伸,所述下挡风玻璃边缘通常大约位于机动车车身的腰线的高度上。通过第一型材部件,扰流板部件可以提供在流体技术方面特别有利的至后挡风玻璃的过渡。
[0015]根据另一个设计方案,扰流板部件具有用于容纳防夹传感器装置的第二型材部段。所述第二型材部段通常被设计与第一型材部段相间隔。第二型材部段尤其可以被设计用于容纳防夹传感器装置。例如,第二型材部段可以具有与防夹传感器装置的外部轮廓相协调的凸起、侧凹或相应的凹槽,一个或多个所述凸起、侧凹或相应的凹槽深度或高度在大致的横截面几何形状中与防夹传感器装置相对应。通过设计用于容纳防夹传感器装置的前述第二型材部段,防夹传感器装置可以特别节省空间地安置在后盖板上。
[0016]根据另一个设计方案,第二型材部段设计在扰流板部件的与扰流板部件的第一型材部段相对置的横截面区域中。当第一型材部段通常沿机动车横向(y)观察朝向机动车内部空间时,第二型材部段通常与侧壁或者机动车车身的C柱或D柱相邻,因此位于扰流板部件的相对于机动车横向(y)向外指向的区域中。此外,通过第一和第二型材部段的相对置的布置方式,还可以将防夹传感器装置与后盖板的支承结构间隔地固定在后盖板上。
[0017]根据另一个设计方案,防夹传感器装置呈软管状地或唇状地沿着第二型材部段延伸。通常,例如板条形设计的防夹传感器装置在此具有几乎在扰流板部件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轮廓,防夹传感器装置可以这样被设计为防夹传感器条,该防夹传感器装置或者说防夹传感器条类似于扰流板部件,从腰线、即后挡风玻璃的下部边缘至后挡风玻璃的上部边缘沿着后挡风玻璃的侧壁延伸。借助连续的、沿第二型材部段延伸的防夹传感器装置,可以对在后挡风玻璃的侧边缘区域内的每个位置上的夹紧情况进行可靠的探测。
[0018]根据另一个设计方案,防夹传感器装置被设计为压力敏感的。在此尤其规定,防夹传感器装置被设计为由于受到压力负载而产生可测量的电信号或电信号发生可测量的变化。防夹传感器装置在此还可以通过连接的电缆与后盖板的驱动装置、尤其与后盖板的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相耦连。当防夹传感器装置由于受到压力负载、例如在后盖板关闭时探测到夹紧情况时,防夹传感器装置被设计用于产生和改变电信号,该电信号被控制单元评估和处理用于使后盖板的驱动装置停止或回动。
[0019]防夹传感器装置例如可以具有柔韧或可弯曲的软管状或唇状的板条,所述板条具有例如呈压电涂层形式的压力敏感涂层。此外还可以设想的是,防夹传感器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或多个导电层或结构,所述导电层或结构在被压力加载时相互接触,并且由此可测量地改变防夹传感器装置的电阻。还可以设想的是,防夹传感器装置以压力敏感开关的形式发挥作用。
[0020]根据另一个设计方案,防夹传感器装置扰流板部件材料接合地与相连接。通常,防夹传感器装置具有聚合物材料或弹性体材料,所述聚合物材料或弹性体材料可以与塑料制扰流板部件材料接合地相连接。在此可设想的是,防夹传感器装置不可松脱地固定在扰流板部件上。例如,防夹传感器装置可以粘接或硫化连接在扰流板部件上。此外可设想采用热接合工艺,用于将防夹传感器装置固定在扰流板部件上。由此还可以规定,防夹传感器装置被设计为与扰流板部件一件式的。扰流板部件与防夹传感器装置的材料接合的连接在装配技术方面特别有利,因为由此可以实现特别节省空间且优化结构空间的后盖板的防夹传感器装置的固定。
[0021]根据另一个设计方案,扰流板部件自身还可以形状接合或材料接合地固定在后盖板的挡风玻璃框架上、即后盖板的支承结构上。但是可选地还可以设想的是,扰流板部件借助卡子、螺栓或类似紧固件形状配合地固定在后盖板的挡风玻璃框架上。尤其扰流板部件在后盖板上的卡紧式固定在装配技术方面可被证明是特别有利的,因为在此完全不需要装配工具。
[0022]最后,根据另一个方面规定了一种具有可借助驱动装置被操作的后盖板的机动车车身。在后盖板上安置有至少一个前述的具有防夹传感器装置的侧扰流板装置。驱动装置尤其可以设计为电动、气动或液压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通常至少是可以电气控制的。
[0023]侧扰流板装置的防夹传感器装置在最终装配状态中在后盖板上与驱动装置耦连。在此,所述耦连通常是通过电缆和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实现的。当借助防夹传感器装置探测夹紧状态时,控制装置可以中断或停止当前进行的后盖板的关闭运动,并且自此之后开始逆向过程、也就是后盖板的打开运动。
[0024]通过将防夹传感器装置设置在侧扰流板部件上,能够以有利的方式省去将防夹传感器装置单独安置或固定在后盖板上、尤其在后盖板的挡风玻璃框架上。
[0025]根据另一个设计方案,扰流板部件如此安置在后盖板的挡风玻璃框架上,使得固定在扰流板部件上的防夹传感器装置相对于后盖板的关闭运动布置在挡风玻璃框架的前面。沿着后盖板的关闭运动的方向观察,防夹传感器装置可以说被安置在后盖板前面,使得防夹传感器装置在夹紧状态下成为后盖板与夹紧的对象相接触的第一部件。
[0026]根据另一个设计方案,侧扰流板装置在后盖板处于关闭位置时相对于侧向邻接的车身的侧壁形成接缝。在此,侧壁可以具有蒙皮,所述蒙皮基本上与扰流板部件的外侧或外轮廓表面平齐地安置。以这种方式方法实现了在空气动力学上有利的车身蒙皮的造型或机动车车身外轮廓的造型。
[0027]最后,根据另一个方面规定一种机动车,所述机动车具有如前述的机动车车身或至少一个前述的侧扰流板装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以下根据附图在实施例的说明中描述了其他的目的、优点和侧扰流板装置的优点。在附图中:
[0029]图1示出侧扰流板的局部立体示图,
[0030]图2示出剖切按照图1的侧扰流板装置的剖面图A-AjP
[0031]图3示例性地示出装配有后盖板的机动车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在图3中以后视图方式示出的机动车I具有带有驱动式后盖板3的自承载式机动车车身2。后盖板3在此具有包围在挡风玻璃框架16中的后挡风玻璃4。此外,在图3中还示出用于后盖板3的驱动装置8,后盖板借助该驱动装置8可以自动地从图3所示的关闭位置转变到在此未示出的打开位置,并且相反地从打开位置转变到关闭位置。驱动装置8在此至少是可电气控制的。在后挡风玻璃4的侧边缘上、尤其在挡风玻璃上边缘4a与大约在机动车的腰线高度上延伸的挡风玻璃下边缘4b之间,在后挡风玻璃4的侧边缘5上分别安置有侧扰流板装置10。
[0033]如在图1以立体图形式所示的侧扰流板10具有平面的扰流板部件12,所述扰流板部件使外侧大致表面齐平地邻接在机动车车身2的侧壁6上。扰流板部件12以及整个侧扰流板装置10在此沿着后挡风玻璃4的整个侧边缘5延伸。扰流板部件12在此还安置在由图2示意性示出的挡风玻璃框架16上,并且通常不可松脱地固定在所述挡风玻璃框架上。
[0034]扰流板部件12例如可以形状配合或材料接合地固定在挡风玻璃框架16上。可以设想的是,扰流板部件12与挡风玻璃框架16夹紧,使得在图2右侧示出的第一型材部段12a围住后挡风玻璃4的侧边缘5,或者至少以前述方式方法邻接在侧边缘5上。扰流板部件12具有连续从侧壁6至后挡风玻璃4的、大致呈锥形扩大的横截面几何形状。扰流板部件12的外部轮廓12c在向第一型材部段12a上的过渡处构成位错,所述位错是这样限定的,即扰流板部件12从侧壁6的外侧与后挡风玻璃4之间的直接和假想的连接线向外突出。扰流板部件12的这种锥形的且向外凸起的结构能够以有利于空气动力学的方式方法抵消在从侧壁6至后盖板3或后挡风玻璃4的过渡区域中不利于空气动力学的空气扰流。
[0035]扰流板部件12具有与第一型材部段12a对置的第二型材部段12b。该第二型材部段12b在扰流板部件12的所述横截面区域中显示出L型的缺口或者凹陷,所述缺口或凹陷在后盖板3关闭位置中朝向侧壁6放置。在第二型材部段12b之中或之上,安置有大致呈软管状、唇状或板条状设计的防夹传感器装置14。所述防夹传感器装置14通过在此未详细示出的电缆与同样未专门示出的控制装置相连接,该控制装置与后盖板3的驱动装置8相耦连。
[0036]安置在扰流板部件12上或集成在扰流板部件12内的防夹传感器装置14尤其被设计为压力敏感的,并且可以在夹紧情况下受到压力负载时,或者产生电信号,或者可测量地改变已有的电信号。这种电信号的产生或者电信号的改变可以通过相应的电缆继续传导至控制装置上,使得该控制装置使正在进行中的后盖板3的关闭过程停止,并且必要时可以进行预设程度的回动。
[0037]防夹传感器装置14尤其可以沿扰流板部件12的整个长度方向延伸。防夹传感器装置14还可以材料接合地安置在扰流板部件12上。防夹传感器装置14例如可以粘接或硫化连接在塑料的扰流板部件12上。
[0038]相对于后盖板的关闭运动18,防夹传感器装置14如此安置在挡风玻璃框架16的前面,使得当在后盖板3的闭合区域内存在障碍物时,防夹传感器装置14成为后盖板3与障碍物相接触的第一部件。就此,防夹传感器装置14安置在扰流板部件12在图2中示出的、朝向机动车的内部空间或朝向相邻侧壁6的第二型材部段12b上。当后盖板3处于图2所示的关闭位置时,侧扰流板装置10、尤其该侧扰流板装置10的扰流板部件12由此相对于相邻侧壁6形成预定的接缝20。
[0039]通过仅将防夹传感器装置14布置在扰流板部件12上,能够以有利的方式免去单独将防夹传感器装置14安置和固定在例如后盖板3的支承结构上或后盖板3的挡风玻璃框架16上。因此可以以节省费用、节省物料和节省重量的方式方法免去使用相应的装配件以及装配辅助件。
[0040]所示的实施方式仅显示了本发明的可能的设计方案,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本发明的框架内考虑另外大量的变型方案。示范性示出的实施例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应用或配置可行性。现有的说明为技术人员仅仅示出了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可行的实施方式。因此,只要没有脱离权利要求或其等效内容限定的保护范围,便可以对所描述部件的功能和结构进行多种变化。
[0041]附图标记列表
[0042]I机动车
[0043]2车身
[0044]3后盖板
[0045]4后挡风玻璃
[0046]4a 挡风玻璃边缘
[0047]4b挡风玻璃边缘
[0048]5侧边缘
[0049]6侧壁
[0050]8驱动装置
[0051]10侧扰流板装置
[0052]12扰流板部件
[0053]12a型材部段
[0054]12b型材部段
[0055]12c外部轮廓
[0056]14防夹传感器装置
[0057]16挡风玻璃框架
[0058]18关闭运动
[0059]20接缝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机动车的驱动式后盖板(3)的侧扰流板装置(10),所述侧扰流板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可沿后挡风玻璃(4)的侧边缘(5)安置的扰流板部件(12)和至少一个可与所述后盖板(3)的驱动装置(8)耦连的防夹传感器装置(14),所述防夹传感器装置(14)固定在所述扰流板部件(12)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扰流板装置,其中,所述防夹传感器装置(14)集成在所述扰流板部件(12)中。
3.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侧扰流板装置,其中,所述防夹传感器装置(14)可通过所述扰流板部件(12)固定在所述后盖板(3)上。
4.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侧扰流板装置,其中,所述扰流板部件(12)具有用于安置在所述后挡风玻璃(4)的侧边缘(5)上的第一型材部段(12a)。
5.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侧扰流板装置,其中,所述扰流板部件(12)具有用于容纳所述防夹传感器装置(14)的第二型材部段(12b)。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侧扰流板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型材部段(12b)设计在所述扰流板部件(12)的与所述第一型材部段(12a)相对置的横截面区域中。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侧扰流板装置,其中,所述防夹传感器装置(14)呈软管状地或唇状地沿着所述第二型材部段(12b)延伸。
8.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侧扰流板装置,其中,所述防夹传感器装置(14)被设计为压力敏感的,并且由于受到压力负载而可测量地产生或改变电信号。
9.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侧扰流板装置,其中,所述防夹传感器装置(14)与所述扰流板部件(12)材料接合地相连接。
10.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侧扰流板装置,其中,所述扰流板部件(12)可形状接合或材料接合地固定在所述后盖板(3)的挡风玻璃框架(16)上。
11.一种机动车车身,具有可借助驱动装置(8)被操作的后盖板(3)和至少一个安置在所述后盖板上的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侧扰流板装置(10)。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动车车身,其中,所述扰流板部件(12)如此安置在所述后盖板(3)的挡风玻璃框架(16)上,使得固定在所述扰流板部件(12)上的防夹传感器装置(14)相对于所述后盖板(3)的关闭运动(18)设置在所述挡风玻璃框架(16)的前面。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机动车车身,其中,所述侧扰流板装置(10)在所述后盖板(3)处于关闭位置时相对于侧向邻接的所述车身(2)的侧壁(6)形成接缝(20)。
14.一种机动车,具有如权利要求11至13之一所述的机动车车身。
【文档编号】B62D35/00GK104228983SQ201410249718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13日
【发明者】K.布兰德沙伊德, U.沙夫 申请人: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