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77598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关于一种自行车,特别是指一种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为了使自行车在携带与收纳上更加方便,目前市面上遂发展出可折叠式自行车,以进一步缩小自行车的体积,使携带与收纳上更加方便,且能结合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火车、船舶或飞机等等),因此,无论在通勤或旅游上都广受大家喜爱。

目前市面上可折叠式自行车,大多都是在车体骨架中间设置一枢转部位,使位于枢转部位两侧的车体能够彼此对折,进而使前轮与后轮能够叠靠在一起。然而,此种折叠的方式不仅缩小的体积有限,且折叠后只能徒手搬运,反而造成在携带上的不便。是以,如何使可折叠式自行车能够快速、方便地进行折叠作业,且在携带上更加便利,是相关业者需努力突破的技术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问题,于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主车架、前车架、摆动式中架及后支杆。主车架,包括前套管、中枢接件及后枢接件,后枢接件枢设有后车轮。前车架包括有底端,底端枢设有前车轮,前车架穿设于主车架的前套管中。摆动式中架包括上段、中段及下段,中段枢接于主车架的中枢接件,下段设有导槽,导槽包括有第一槽端与第二槽端,第一槽端至中枢接件的距离大于第二槽端至中枢接件的距离。后支杆包括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枢设于主车架的后枢接件而能相对主车架旋摆,第二端连接有滑块,滑块滑设于导槽中且可选择性地滑移于第一槽端与第二槽端之间。其中摆动式中架以中枢接件为旋转中心选择性地旋摆于收折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展开位置为滑块滑移至第一槽端的位置,收折位置为滑块滑移至第二槽端的位置。

于一实施例中,滑块中可枢设有转轴,转轴更同轴连接有链轮。

于一实施例中,主车架的前套管可枢设于主车架上,使前车架能相对主车架旋摆。

于一实施例中,主车架更设有至少二后辅助轮,这些后辅助轮分别位于后车轮二侧。

于一实施例中,主车架更设有后支架。

于一实施例中,折叠自行车更可包括有前握把,固设于前车架或前套管上。

于一实施例中,后枢接件为后车轮的轮轴。

于一实施例中,摆动式中架的下段包括平行间隔配置的二板件,导槽贯通二板件,且后支杆穿设于二板件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主车架可包括平行间隔配置的二主杆,前车架与摆动式中架分别穿设于二主杆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折叠自行车更可包括把手立架、弯折结构及把手定位结构,弯折结构连接于把手立架与前车架之间,把手定位结构固定把手立架于折叠位置。

于一实施例中,把手定位结构可包括有定位件,定位件设置于主车架或把手立架上。

于一实施例中,折叠自行车更包括中架定位结构,中架定位结构固定滑块于第一槽端或第二槽端。

于一实施例中,中架定位结构包括定位销与定位孔,定位销可伸缩地设置于摆动式中架上,定位孔开设于滑块上,定位销可选择性地嵌插或脱离定位孔。

于一实施例中,折叠自行车更包括前架定位结构,前架定位结构固定该前车架于靠近主车架的一收合位置或远离主车架的一伸出位置。

于一实施例中,前架定位结构可包括扣槽、弹性件及连接于弹性件的扣件,其中扣槽与弹性件设置于前套管,扣件连接于主车架且可选择性地扣合或脱离扣槽。

藉此,本发明实施例利用摆动式中架枢设于主车架而能相对主车架旋摆收折,且后支杆通过滑块滑设于摆动式中架的导槽中,能够在摆动式中架旋摆收折后同步带动后支杆收折,达到使自行车能快速折叠完成且前、后车轮不会相互叠靠而有效缩小占用体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一实施例的另一局部剖视图。

图5是图4的作动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一实施例的展开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一实施例的折叠示意图(一)。

图8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一实施例的折叠示意图(二)。

图9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一实施例的折叠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一实施例的拖拉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符号说明】

1、1A 折叠自行车

10 主车架

101 主杆

11 前套管

12 中枢接件

13 后枢接件

14 后车轮

15 后辅助轮

16 后支架

20 前车架

21 底端

22 前车轮

25 前握把

30 摆动式中架

31 上段

32 中段

33 下段

331 板件

34 导槽

35 第一槽端

36 第二槽端

40 后支杆

41 第一端

42 第二端

43 滑块

44 转轴

45 链轮

50 把手立架

51 弯折结构

52 把手定位结构

521 定位件

60 中架定位结构

61 定位销

62 定位孔

63 弹性片

64 释放结构

641 驱动件

642 操作件

643 驱动斜面

65 把手

70 前架定位结构

71 扣槽

72 弹性件

73 扣件

74 弧形导引面

75 释放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为本发明折叠自行车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与立体图。如图1、图2所示,于一实施例中,折叠自行车1包括主车架10、前车架20、摆动式中架30及后支杆40。

如图1、图2所示,主车架10包括有前套管11、中枢接件12与后枢接件13,后枢接件13枢设有后车轮14。于一实施例中,主车架10包括有平行间隔配置的二主杆101,其中二主杆101之间可通过横杆连接而受到固定,使二主杆101之间具有一间隔距离。

如图1、图2所示,上述中枢接件12是位在后枢接件13与前套管11之间,于一实施例中,中枢接件12可指的是安装在主车架10上的轴杆或转轴,或者是位于主车架10上的轴孔。后枢接件13同样可指的是安装在主车架10上的轴杆或转轴,或者是位于主车架10上的轴孔,此部分并不局限。

如图1、图2所示,前车架20是包括有底端21,底端21枢设有前车轮22,前车架20穿设于主车架10的前套管11中。在一实施例中,前套管11为中空管体且枢设主车架10上并穿设于二主杆101之间,举例来说,前套管11可通过轴杆枢接于主车架10而能相对于主车架10旋摆,而前车架20是穿设固定于前套管11中,因此也能相对于主车架10旋摆,使前车轮22能靠近或远离主车架10。于一实施例中,前车架20的顶部更连接有一把手立架50,而把手立架50与前车架20之间是连接一弯折结构51,使把手立架50能够向前车架20弯折叠合而于一折叠位置(如图4所示)。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弯折结构51可为一枢接件(如转轴与轴孔),使把手立架50与前车架20彼此枢接而使把手立架50能相对前车架20弯折。

如图1、图2所示,摆动式中架30包括上段31、中段32及下段33,中段32枢接于主车架10的中枢接件12,下段33设有导槽34,导槽34包括有第一槽端35与第二槽端36。在一实施例中,摆动式中架30的上段31为一椅座管,下段33为一块体,而中段32是指位于上段31与下段33之间的局部区域,其中中段32可具有轴孔以枢接于中枢接件12。藉此,摆动式中架30可以中枢接件12为旋转中心相对主车架10旋摆。于一实施例中,摆动式中架30可穿设于主车架10的二主杆101之间,使摆动式中架30旋摆时可穿过二主杆101之间而不会受到阻挡。

如图1、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导槽34为一圆弧形导槽且贯通于下段33的二侧,且导槽34的第一槽端35至中枢接件12的距离大于第二槽端36至中枢接件12的距离,换言之,第一槽端35是邻近于下段33的末端,而第二槽端36是邻近中枢接件12。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槽端35到后枢接件13的距离是大于第二槽端36到后枢接件13的距离。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于一些实施例中,导槽34也可为连续的弧状导槽或曲型导槽。

如图1、图2所示,后支杆40包括第一端41及第二端42,第一端41枢设于主车架10的后枢接件13而能相对主车架10旋摆,第二端42连接有滑块43,滑块43滑设于导槽34中且可选择性地滑移于第一槽端35与第二槽端36之间。于一实施例中,后支杆40为一长型杆体,而后枢接件13在此为后车轮14的轮轴,构成后车轮14与后支杆40的第一端41枢接在同一转轴上,使后支杆40能相对于主车架10旋摆。

于一实施例中,后枢接件13也可包括设置在不同位置的轴杆或轴孔,使后车轮14与后支杆40的第一端41枢设在不同的位置。于一实施例中,后支杆40的第二端42所连接的滑块43中可枢设有一转轴44,转轴44同轴连接有链轮45,所述链轮45外啮合有炼条而链轮45二侧组接有踩踏板,以供使用者踩踏带动后车轮14转动。于一实施例中,后支杆40的第二端42所连接的滑块43也直接为转轴44,此并不局限。

藉此,摆动式中架30能够以中枢接件12为旋转中心旋摆于一收折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所述展开位置为滑块43滑移至第一槽端35的位置,收折位置为滑块43滑移至第二槽端36的位置。换言之,当摆动式中架30相对主车架10旋摆,能够驱动后支杆40以第一端41为旋转中心旋摆,使滑块43在导槽34中滑移。

综上,藉由前车架20、摆动式中架30及后支杆40可相对于主车架10旋摆,使折叠自行车1能够快速折叠,此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如图3所示,为折叠自行车1呈展开的可骑乘状态,此时主车架10是横向延伸,而前车架20与摆动式中架30是立向延伸,且摆动式中架30是位于展开位置,也就是滑块43滑移至第一槽端35的位置。

如图4所示,当使用者欲收折折叠自行车1时,可操控摆动式中架30旋摆(在此为顺时针旋摆),此时,摆动式中架30的两端会逐渐靠近主车架10,导槽34会驱动其内部的滑块43抬升。此外,由于后支杆40的第一端41枢设在后枢接件13,使后支杆40的旋转中心受到固定,因此,滑块43在抬升过程中,后支杆40会以第一端41为旋转中心朝顺时针旋摆,使滑块43能逐渐朝第二槽端36滑移。另外,使用者可操控把手立架50相对前车架20弯折后,再控制前车架20相对主车架10旋摆(于此为逆时针旋摆),使前车架20、前车轮22及把手立架50逐渐靠近主车架10。

如图5所示,为折叠自行车1收折完毕的示意图,此时,摆动式中架30是旋摆至收折位置,即滑块43滑移至第二槽端36的位置,以使摆动式中架30与主车架10同样呈横向延伸型态,且链轮45与后支杆40也能进一步靠近主车架10。而前车架20与把手立架50靠近主车架10后能与主车架10同样呈横向延伸型态,且由于链轮45向主车架10靠近,前车轮22能移动到链轮45与摆动式中架30的下段33原本所占据的位置,而使前车轮22能更靠近主车架10,达到大幅缩减折叠自行车1的整体宽度。此外,前车轮22更能穿入二主杆101之间并抵靠于摆动式中架30的下段33,使折叠自行车1的收折状态更加稳固。

综上所述,使用者只要通过旋摆前车架20与摆动式中架30即可快速完成收折与展开作业,且前车轮22与后车轮14不会相互叠靠而有效缩小占用体积。

于一实施例中,折叠自行车1更包括有把手定位结构52,以固定把手立架50于一折叠位置,所述折叠位置是指把手立架50向前车架20弯折并叠合于前车架20的位置(此可参图4与图5所示)。

于一实施例中,把手定位结构52包括至少一个定位件521,定位件521可设置于主车架10或把手立架50上,请对照图4、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位件521为一磁吸件且设置在主车架10上,当折叠自行车1收折完毕后(如图5所示),把手立架50可吸附于定位件521而获得定位,且由于前车轮22更抵靠于摆动式中架30的下段33,能够同时使摆动式中架30也获得定位。于一些实施例中,定位件521也可以为一扣件或一卡槽,使把手立架50能够扣合定位于主车架10。或者,把手定位结构52可包括复数个定位件521(如卡扣件或磁吸件),分别设置在把手立架50与主车架10,此部分并不局限。

于一实施例中,折叠自行车1更包括有中架定位结构60,中架定位结构60固定滑块43于第一槽端35或第二槽端36,使滑块43在摆动式中架30于收折位置或展开位置时能够获得定位。

如图6所示,于一实施例中,中架定位结构60包括定位销61与定位孔62,定位销61可伸缩地设置于摆动式中架30上,定位孔62开设于滑块43上,定位销61可嵌插定位孔62而使摆动式中架30获得定位。或者,定位销61可脱离定位孔62,使摆动式中架30呈可旋摆状态。在此实施例中,中架定位结构60更包括一弹性片63与一释放结构64,弹性片63是弹性抵压于定位销61,使定位销61嵌插于定位孔62中,而释放结构64包括一驱动件641与一操作件642,操作件642是枢接于摆动式中架30,而驱动件641为一杆体且枢接于操作件642,此外,驱动件641更包括一驱动斜面643,当使用者操控操作件642相对摆动式中架30旋摆时,可带动驱动件641线性移动,而使驱动斜面643带动定位销61抵压弹性片63而脱离定位孔62,使摆动式中架30呈可旋摆状态。

于一实施例中,折叠自行车1更包括一前架定位结构70,该前架定位结构70固定前车架20于靠近主车架10一收合位置(如图5所示位置)或远离主车架10的一伸出位置(如图3所示位置)或其组合。

于一实施例中,前架定位结构70包括至少一扣槽71、弹性件72及连接于弹性件72的扣件73,其中至少一扣槽71与弹性件72设置于前套管11,扣件73连接于主车架10且可选择性地扣合或脱离至少一扣槽71。如图7、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前套管11设有一弧形导引面74,前架定位结构70包括有二扣槽71,且二扣槽71分别位于弧形导引面74的两端,扣件73(于此为插销)是插入其中一扣槽71,且弹性件72(于此为弹簧)一端是固接于前套管11,另一端是固接扣件73,以藉由弹性拉力使扣件73持续嵌插于扣槽71。前架定位结构70可包括有一释放件75,释放件75是枢接于主车架10,而扣件73是枢接于释放件75。因此,当使用者操作释放件75相对主车架10旋摆时,可驱动扣件73脱离扣槽71,使前车架20呈可旋摆状态,而当前车架20于伸出位置时(如图7所示),扣件73是嵌插于其中一扣槽71,而当前车架20于收合位置时(如图8所示),扣件73是嵌插于另一个扣槽71。

再如图2所示,于一实施例中,主车架10更设有二后辅助轮15,二后辅助轮15分别位于后车轮14二侧。主车架10也可设有二个以上的辅助轮15,此并不局限。另外,主车架10更设有后支架16,在本实施例中,后支架16是向后延伸。如图9所示,当折叠自行车1收折完毕后,可通过二辅助轮15与后支架16抵靠地面而使折叠自行车1能够自行站立。且当折叠自行车1呈展开的可骑乘状态时(如图2所示),后支架16可供放置物品使用。

承上,请参图10所示,当使用者欲携行折叠自行车1时,可操作折叠自行车1于一倾斜状态,使折叠自行车1仅二辅助轮15着地,即可拖拉折叠自行车1移动。于一实施例中,折叠自行车1更包括前握把25,固设(如焊接或组接)于前套管11上,以方便使用者握持并进行拖移动作。于一些实施例中,前握把25也可固设于前车架20、主车架10或把手立架50,此部分并不局限。

如图11所示,为本发明折叠自行车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此实施例与图2的实施例差别在于,折叠自行车1A的摆动式中架30的下段33包括平行间隔配置的二板件331,导槽34贯通二板件331,且后支杆40穿设于二板件331之间。此种作法好处在于,制造上不用采用整个实心块体以除料的方式形成导槽34。可通过在二板件331上挖槽后再固定于一块体的两侧而形成导槽34,达到节省材料的优点。此外,本实施例与图2的实施例另一个差别在于,图2的实施例的导槽34形状为圆弧形,本实施例的导槽34形状是概呈倒L形。

于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为中架定位结构60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中架定位结构60是包括一把手65,且把手65是显露于摆动式中架30外部且连接于定位销61,以通过推拉把手65达到定位销61的伸缩位移,以使定位销61嵌插或脱离定位孔62。

虽然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已经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所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皆应涵盖于本发明的范畴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