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向三轮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5393阅读:6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向三轮车车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轮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前面设置两个转向轮,后面设置一个驱动轮的一种反向三轮车的车架。



背景技术:

反向三轮车是前轮具有左、右各一轮,后轮具有一轮的三轮车,其中,两个前轮具有转向功能,而后轮具有驱动功能。目前,市场上的反向三轮车车架多采用两轮摩托车的结构,包括车架后段、车架中段、车架前段,其中,车架的前段和方向立管是直接一体连接,这种结构的车架刚度强,但由于方向立管转动需要较大的空间,这种车架的布置方式不利于车架前段的空间布置和方向立管的角度调整、更换,使车架适用车型范围小,对车型外部造型局限性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反向三轮车的车架,解决目前反向三轮车车架前段的空间布置小,方向立管不易调整、更换、适用车型范围小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反向三轮车车架,包括车架后段、车架中段、车架前段,所述车架的后段包括左后上横管、左后斜后竖管、右后上横管、右后斜后竖管;所述车架的中段包括左中上横管、左中斜后竖管、左中下横管、左中斜前竖管、右中上横管、右中斜后竖管、右中下横管、右中斜前竖管;所述车架前段包括左前斜竖管、左前横管、右前斜竖管、右前横管;其中,左后上横管平滑连接左后斜后竖管后再平滑连接左中上横管再连接左前斜竖管再连接左前横管,左中下横管的前端与左中斜前竖管连接,左中下横管的后端与左中斜后竖管连接,左中斜前竖管与左前斜竖管连接,左中斜后竖管与左中上横管连接;右后上横管平滑连接右后斜后竖管后再平滑连接右中上横管再连接右前斜竖管再连接右前横管,右中下横管的前端与右中斜前竖管连接,右中下横管的后端与右中斜后竖管连接,右中斜前竖管与右前斜竖管连接,右中斜后竖管与右后上横管连接;左后上横管、左后斜后竖管和右后上横管、右后斜后竖管之间形成的平行架之间连接有后减震的上连接件,后减震的下连接件设置在后平叉上,后平叉活动连接在左中上横管和右中上横管之间;左前横管、左前斜竖管和右前横管、右前斜竖管之间形成的平行架之间固定连接有方向立管固定架,方向立管固定架上固定连接有立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反向三轮车车架,由于增加了方向立管固定架,方向立管固定架上固定连接有立管,方向立管固定架设置在左前横管、左前斜竖管和右前横管、右前斜竖管之间形成的平行架之间,这样的结构改变了原来直接将车架的前段和方向立管是一体连接的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造型设计改变方向立管固定架的位置和形状,没有必要改变整体车架的结构和性能,方向立管容易调整、更换、适用车型范围宽;同时,由于车架没有和立管连接,受方向立管转动的影响较小,所以车架的设计可以根据造型需求变化,前段的空间调整范围大。

进一步,限定所述的左后上横管、右后上横管为单臂梁,所述的单臂梁是指左后上横管、右后上横管除了本身的后端的支撑力外,没有在竖直方向的支持杆来提升支撑力。采用这种结构的左后上横管、右后上横管更有利于扩大左后上横管、右后上横管下部的空间位置,方便造型和储物。

另外,进一步限定所述的方向立管固定架包括横向连接件和向上延伸的固定管,横向连接件连接左前斜竖管和右前斜竖管,固定管下端与横向连接件固定连接,固定管上端与立管固定连接。采用这种单独结构的方向立管固定架,横向连接件的位置和固定管的位置可以在同一个车架上进行不同位置和角度的调整,从而适用不同风格的车型需要,即便是方向立管固定架损坏需要更换,也只需要更换单独的方向立管固定架即可,不需要更换整个车架,实现了分体的好处,扩大了适用范围。

更进一步,限定坐垫和后扶手的安装位置,限定在所述的左后上横管及右后上横管上面设置有坐垫,左后上横管及右后上横管的后段设置有后扶手。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将所述的左后上横管及右后上横管上面设置有坐垫,左后斜后竖管及右后斜后竖管的后段设置有后扶手,后扶手的安装位置可以根据人体工程学来决定。

另外进一步限定,所述的左前横管、左前斜竖管、左中斜前竖管、左中下横管、左中斜后竖管为一根整管;所述的左中上横管、左后斜后竖管、左后上横管为一根整管;所述的右前横管、右前斜竖管、右中斜前竖管、右中下横管、右中斜后竖管为一根整管;所述的右中上横管、右后斜后竖管、右后上横管为一根整管。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反向三轮车车架前段的空间布置范围大,设计造型方便,方向立管易调整、更换、适用车型范围大。

附图说明:

图1是的反向三轮车的车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

一种反向三轮车车架,包括车架后段、车架中段、车架前段,所述车架的后段包括左后上横管11、左后斜后竖管12、右后上横管21、右后斜后竖管22;所述车架的中段包括左中上横管31、左中斜后竖管32、左中下横管33、左中斜前竖管34、右中上横管41、右中斜后竖管42、右中下横管43、右中斜前竖管;所述车架前段包括左前斜竖管51、左前横管52、右前斜竖管61、右前横管62;其中,左后上横管11平滑连接左后斜后竖管12后再平滑连接左中上横管31再连接左前斜竖管51再连接左前横管52,左中下横管33的前端与左中斜前竖管34连接,左中下横管33的后端与左中斜后竖管32连接,左中斜前竖管34与左前斜竖管51连接,左中斜后竖管32与左中上横管31连接;右后上横管21平滑连接右后斜后竖管22后再平滑连接右中上横管41再连接右前斜竖管61再连接右前横管62,右中下横管43的前端与右中斜前竖管连接,右中下横管43的后端与右中斜后竖管42连接,右中斜前竖管与右前斜竖管61连接,右中斜后竖管42与右后上横管41连接;左后上横管11、左后斜后竖管12和右后上横管21、右后斜后竖管22之间形成的平行架之间连接有后减震4的上连接件71,后减震4的下连接件72设置在后平叉8上,后平叉8活动连接在左中上横管31和右中上横管41之间;左前横管52、左前斜竖管51和右前横管62、右前斜竖管61之间形成的平行架之间固定连接有方向立管固定架3,方向立管固定架3上固定连接有立管2;所述的左后上横管11、右后上横管21为单臂梁;所述的方向立管固定架3包括横向连接件301和向上延伸的固定管302,横向连接件301连接左前斜竖管51和右前斜竖管61,固定管302下端与横向连接件301固定连接,固定管302上端与立管2固定连接;所述的左后上横管11及右后上横管21上面设置有坐垫,左后上横管11及右后上横管21的后段设置有后扶手,所述的左前横管52、左前斜竖管51、左中斜前竖管34、左中下横管33、左中斜后竖管32为一根整管;所述的左中上横管31、左后斜后竖管12、左后上横管11为一根整管;所述的右前横管62、右前斜竖管61、右中斜前竖管、右中下横管43、右中斜后竖管42为一根整管;所述的右中上横管41、右后斜后竖管22、右后上横管21为一根整管。

实施例二,如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仅仅在于后扶手安装的位置不同,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反向三轮车车架,包括车架后段、车架中段、车架前段,所述车架的后段包括左后上横管11、左后斜后竖管12、右后上横管21、右后斜后竖管22;所述车架的中段包括左中上横管31、左中斜后竖管32、左中下横管33、左中斜前竖管34、右中上横管41、右中斜后竖管42、右中下横管43、右中斜前竖管;所述车架前段包括左前斜竖管51、左前横管52、右前斜竖管61、右前横管62;其中,左后上横管11平滑连接左后斜后竖管12后再平滑连接左中上横管31再连接左前斜竖管51再连接左前横管52,左中下横管33的前端与左中斜前竖管34连接,左中下横管33的后端与左中斜后竖管32连接,左中斜前竖管34与左前斜竖管51连接,左中斜后竖管32与左中上横管31连接;右后上横管21平滑连接右后斜后竖管22后再平滑连接右中上横管41再连接右前斜竖管61再连接右前横管62,右中下横管43的前端与右中斜前竖管连接,右中下横管43的后端与右中斜后竖管42连接,右中斜前竖管与右前斜竖管61连接,右中斜后竖管42与右后上横管41连接;左后上横管11、左后斜后竖管12和右后上横管21、右后斜后竖管22之间形成的平行架之间连接有后减震4的上连接件71,后减震4的下连接件72设置在后平叉8上,后平叉8活动连接在左中上横管31和右中上横管41之间;左前横管52、左前斜竖管51和右前横管62、右前斜竖管61之间形成的平行架之间固定连接有方向立管固定架3,方向立管固定架3上固定连接有立管2;所述的左后上横管11、右后上横管21为单臂梁;所述的方向立管固定架3包括横向连接件301和向上延伸的固定管302,横向连接件301连接左前斜竖管51和右前斜竖管61,固定管302下端与横向连接件301固定连接,固定管302上端与立管2固定连接;所述的左后上横管11及右后上横管21上面设置有坐垫,左后斜后竖管12及右后斜后竖管22的后段设置有后扶手,所述的左前横管52、左前斜竖管51、左中斜前竖管34、左中下横管33、左中斜后竖管32为一根整管;所述的左中上横管31、左后斜后竖管12、左后上横管11为一根整管;所述的右前横管62、右前斜竖管61、右中斜前竖管、右中下横管43、右中斜后竖管42为一根整管;所述的右中上横管41、右后斜后竖管22、右后上横管21为一根整管。

以上实施例只是实施本发明的具体的两种方式,并不局限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改进一些具体的产品形状和结构,这些也视为等同的技术方案,并且不会影响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