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5379阅读:11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架领域,具体是一种三轮车车架。



背景技术:

三轮车由于体积较小,价格低廉,且具有较大的运输能力,在乡村和市场上广受欢迎,而三轮车车架作为安装支撑整个三轮车动力结构和外框的主要部件,其结构的优劣对三轮车的整体性能有较大影响。

现有的三轮车车架通常为龙骨式结构,发动机的安装位设置在车架前侧,使得驾驶位的温度过高,驾驶员操作时很不舒适,并且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还有烫脚的危险,同时采用龙骨式结构的车架,其结构扭转刚度较差,车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变形。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将发动机靠近车架纵向中部布置,避免车辆驾驶位温度过高,避免驾驶员发生烫脚危险,缩短三轮车传动系统的传动距离,提高车辆传动效率,同时整体结构刚度较好的三轮车车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发动机靠近车架纵向中部布置,避免车辆驾驶位温度过高,避免驾驶员发生烫脚危险,缩短三轮车传动系统的传动距离,提高车辆传动效率,同时整体结构刚度较好的三轮车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三轮车车架,包括车架本体和U形结构的前弯梁;所述U形结构前弯梁的口部固定于所述车架本体并与所述车架本体形成封闭结构;所述前弯梁中间固定有用于安装车辆驱动系统的托架;

进一步,所述前弯梁包括两相互平行前纵梁以及固定于两前纵梁的前端之间形成所述U形结构的前横梁;且所述前横梁向上隆起形成拱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托架沿横向固定于两所述前纵梁之间;

进一步,所述车架本体包括沿横向设置的后平架、沿纵向固定于后平架后端的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之间固定连接有一个或多个后横梁;

进一步,所述前纵梁的后端向后延伸至与所述后横梁固定;

进一步,两所述前纵梁之间沿纵向设有中间纵梁,所述中间纵梁后端固定于所述后平架;中间纵梁前端固定有用于安装转向柱的主管;

进一步,所述托架设有两个,并分别为发动机托架和变速器托架;

进一步,所述中间纵梁与后平架之间固定连接有斜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三轮车车架,U形结构的前弯梁中间固定有用于承载车辆驱动系统部件的托架,使发动机、变速器等车辆驱动部件可安装在前弯梁中间,避免车辆驾驶位温度过高,避免驾驶员发生烫脚危险,缩短三轮车传动系统的传动距离,提高车辆传动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三轮车车架包括车架本体和U形结构的前弯梁;所述U形结构前弯梁的口部固定于所述车架本体并与所述车架本体形成封闭结构;所述前弯梁中间固定有用于安装车辆驱动系统的托架,使发动机、变速器等车辆驱动部件可安装在前弯梁中间,避免车辆驾驶位温度过高,避免驾驶员发生烫脚危险,缩短三轮车传动系统的传动距离,提高车辆传动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弯梁包括两相互平行前纵梁以及固定于两前纵梁的前端之间形成所述U形结构的前横梁;且所述前横梁向上隆起形成拱形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的前弯梁的抗弯强度较高,能够对发动机、变速器等车辆驱动部件进行可靠支撑。

本实施例中,所述托架沿横向固定于两所述前纵梁之间,托架可同时作为前弯梁的横梁使用,以提高横梁的结构强度,使托架达到一件两用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本体包括沿横向设置的后平架7、沿纵向固定于后平架7后端的左纵梁12和右纵梁10;所述左纵梁12和右纵梁10之间固定连接有一个或多个后横梁11,车架本体可用于承载三轮车的货箱等承重结构,而本实施例中,车架本体为由左、右纵梁10和后横梁11组成的框架结构,其结构强度较高,不易变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纵梁的后端向后延伸至与所述后横梁11固定;本实施例中,前弯梁同时与后平架7和后横梁11固定,有利于提高前弯梁的整体抗弯能力。

本实施例中,两所述前纵梁之间沿纵向设有中间纵梁4,所述中间纵梁4后端固定于所述后平架7;中间纵梁4前端固定有用于安装转向柱的主管1;中间纵梁4靠近前端的表面与前横梁固定连接,中间纵梁4可与前弯梁共同对发动机和变速器进行支承,有利于提高前弯梁的整体承载能力,前主管1用于安装三轮车转向柱,

本实施例中,所述托架设有两个,并分别为发动机托架2和变速器托架5,车辆驱动系统中的发动机和变速器可相互固定为整体式结构后,安装在本车架上,发动机托架2和变速器托架5分别对应用于承托发动机和变速器。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纵梁4与后平架7之间固定连接有斜支架6,斜支架6设有两个并分列在前纵梁左右两侧,通过斜支架6可大大提高前弯梁的整体强度。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