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主车身及前后地板零部件分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0050阅读:920来源:国知局
汽车主车身及前后地板零部件分总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主车身及前后地板零部件分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主车身及前后地板零部件分总成,起到将座椅、换挡组件、副仪表盘、手刹等与车体连接的作用,其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后期的车体内部装配质量和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定位准确,结构稳定的汽车主车身及前后地板零部件分总成。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两平行的前纵梁后段延长梁,其特征在于:两前纵梁后段延长梁的中部上方均固定设置有前座椅前横梁,两前座椅前横梁相对一端的端面与一门形的中通道中加强梁的两侧表面固定连接,中通道中加强梁上表面固定设置有中通道上加强板,中通道上加强板的后端下部设置有中通道后加强梁;前纵梁后段延长梁的前部上表面设置向上弯曲的前地板上纵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整体可采用焊接固定连接,可将座椅、换挡组件、副仪表盘、手刹等通过本实用新型与车体连接,结构稳定可靠,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前纵梁后段延长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前座椅前横梁的俯视图。

图4是前座椅前横梁的主视图。

图5是中通道中加强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中通道上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中通道后加强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前地板上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前纵梁后段延长梁、2为前座椅前横梁、3为中通道后加强梁、4为中通道上加强板、5为前地板上纵梁、6为中通道中加强梁、7为连接孔、8为加工基准孔、9为翻边、10为漏液孔、11为定位过孔、12为座椅安装孔、13为加油口盖拉线过孔、14为后吹脚风道通过口、15为换挡安装孔、16为线束安装孔、17为车身EPS安装孔、18为副仪表板安装孔、19为手刹安装孔、20为主仪表板安装孔、21为座椅支架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两平行的前纵梁后段延长梁1,其特征在于:两前纵梁后段延长梁1的中部上方均固定设置有前座椅前横梁2,两前座椅前横梁2相对一端的端面与一门形的中通道中加强梁6的两侧表面固定连接,中通道中加强梁6上表面固定设置有中通道上加强板4,中通道上加强板4的后端下部设置有中通道后加强梁3;前纵梁后段延长梁的前部上表面设置向上弯曲的前地板上纵梁5。

所述前纵梁后段延长梁1设置为凹形,前纵梁后段延长梁1的前端底面上设置有两连接孔7,连接孔7的后方以及前纵梁后段延长梁1的后端均设置有一加工基准孔8,两加工基准孔8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漏液孔10;前纵梁后段延长梁1的两侧设置具有焊接面的翻边9,前纵梁后段延长梁1通过翻边9上的焊接面与所述前座椅前横梁2和前地板上纵梁5焊接固定。

所述前座椅前横梁2设置为门形,前座椅前横梁2的顶面上一侧两端设置有两个座椅安装过孔和一个定位过孔11,前座椅前横梁2的顶面上另一侧横向排布设置有至少三个定位过孔11;门形的前座椅前横梁2的两个侧表面靠近中通道中加强梁6的一端设置有相互对应的加油口盖拉线过孔13,前座椅前横梁2的两个侧表面的另一端设置有相互对应的后吹脚风道通过口14;前座椅前横梁2的两个侧表面下端设置有具有焊接面的翻边9,前座椅前横梁2通过焊接面与所述前纵梁后段延长梁1相连。

前座椅前横梁2的顶面上还设置有两个加工基准孔8。

所述中通道中加强梁6门形的两个侧边下端均设置有翻边9,翻边9上设置有加工基准孔8。

所述中通道上加强板4的前部上表面设置有四个换挡安装孔15,中通道上加强板4的后部上表面设置有手刹安装孔19,手刹安装孔19侧方设置有副仪表板安装孔18,中通道上加强板4的中部设置有车身EPS安装孔17;所述中通道上加强板4的前部和中部设置有加工基准孔8,中通道上加强板4的侧表面设置有线束安装孔16;所述中通道上加强板4的中部下方与中通道中加强梁6的上表面焊接固定,中通道上加强板4的后端下表面与所述中通道后加强梁3的上表面焊接固定。

所述四个换挡安装孔15围成区域的中心处设置有漏液孔10。

所述中通道后加强梁3设置为门形,中通道后加强梁3的后部上表面设置有主仪表板安装孔20,中通道后加强梁3的侧表面设置有座椅支架安装孔21,中通道后加强梁3的侧边底部设置有翻边9,翻边9上设置有加工基准孔8。

所述中通道后加强梁3上表面的中部设置有漏液孔10。

所述前地板上纵梁5的前部和后部设置有加工基准孔8,俩加工基准孔8之间设置有两个定位过孔11,前地板上纵梁5的侧边上设置有翻边9。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