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背调节装置及靠背可调节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0168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尤其是涉及靠背可倾斜调节的靠背调节装置及座椅。



背景技术:

为了方便婴儿或儿童出行,使照顾婴儿或儿童的大人更加轻松,专门用于婴儿或儿童的儿童座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譬如用于连接儿童推车车架上的座椅或者用于连接汽车座椅的儿童安全座椅。目前,一些儿童座椅设计成可以坐也可以躺的结构,以方便婴儿或者儿童乘坐。为了实现儿童在乘坐儿童座椅时具有坐姿和躺姿两种姿态,多数儿童座椅都采用靠背可倾斜调节的设计。

但是,现有技术中用于实现靠背调节的装置,一般采用在靠背和底座的铰接处安装调节装置,来限定靠背相对于底座的转动角度,而实现靠背的倾斜角度的调节以达到儿童乘坐时在坐姿和躺姿之间转换的目的。例如,中国专利CN00258882.X公开的一种自行车用儿童坐睡椅,在靠背与底座之间设置活动调节装置,底座后端和靠背下端通过固定轴连接,利用固定轴两端带齿槽的卡片与靠背底面的拉力架横杆配合,将靠背在坐姿状态和睡姿状态(即躺姿状态)之间调整。由此可见,现有技术采用的是靠背底部的拉力架横杆和固定轴位置的卡槽配合的方式来调整靠背,存在的缺点是:不仅活动调节装置的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而且操作难度大,需要准确地将靠背调整到对应的倾斜角度才能将拉力架横杆卡入对应位置的卡槽,也不能实现靠背倾斜角度的连续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能够实现靠背倾斜角度连续调整的靠背调节装置,以及采用该靠背调节装置的座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靠背调节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中穿设有用于束紧座椅框架和靠背板的拉绳,所述拉绳具有用于连接所述座椅框架和所述壳体并支撑所述靠背板的连接段和沿拉伸方向延伸出所述壳体的拉伸段;所述壳体内还活动设置有将所述拉绳与所述壳体松开或压紧的锁定件以及提供所述锁定件以压紧力的弹性元件,所述锁定件具有从所述壳体的侧面开口活动伸出的操作部。

优选的,所述壳体设有与所述锁定件配合以挤压所述拉绳的承压部,所述锁定件与所述承压部之间形成供所述拉绳穿过的穿绳通道,所述锁定件上设有挤压所述拉绳的压紧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壳体的承压部上设有用于增强摩擦力的固定倒刺,所述固定倒刺朝向所述拉绳的拉伸方向的一侧倾斜。

其中,为了实现更好的夹紧拉绳的效果,防止拉绳的拉伸部分在靠背板受压后缩回,多个所述固定倒刺沿着所述拉绳的拉伸方向间隔分布在所述承压部上。

优选地,所述锁定件的压紧部上设有用于增强摩擦力的活动倒刺,所述活动倒刺朝向所述拉绳的拉伸方向的一侧倾斜。

为了更好地压紧拉绳,多个所述活动倒刺沿着所述拉绳的拉伸方向间隔分布在所述压紧部。

固定倒刺和活动倒刺都采用单向设置的方式,且都朝向拉绳的拉绳方向一侧倾斜,这样拉绳在拉起时即使不操作锁定件,也仅需克服固定倒刺和活动倒刺挤压产生的较小的阻力和弹性元件的弹性作用力,拉出十分容易。但是如果没有操作锁定件使锁定件松开拉绳,则拉绳在与拉伸方向相反的回缩却十分困难,因为固定倒刺和活动倒刺的方向与拉绳回缩的方向相悖,而且在弹性元件的弹力作用下,固定倒刺和活动倒刺挤压拉绳产生了很大的阻力。因而,可以确保靠背调节的过程中始终都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也不会导致靠背向后下方翻转而远离座椅框架。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壳体的两侧都设有一个所述承压部,所述锁定件的两侧都设有一个所述的压紧部,所述壳体两侧的所述承压部分别与所述锁定件的两侧的所述压紧部一一对应形成两个所述穿绳通道,所述拉绳的一端穿过其中一个所述穿绳通道后,从另一个所述穿绳通道穿过。

所述壳体的开口开设在两个所述穿绳通道之间开设并朝向所述拉绳的拉伸方向的相反方向,所述弹性元件连接在所述壳体和所述锁定件之间,在所述弹性元件的弹力作用下所述锁定件沿着与所述拉绳的拉伸方向相反的方向伸出所述开口,所述开口的两侧分别抵挡所述锁定件两侧的压紧部。

本实用新型的靠背调节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在将靠背板和座椅框架收拢使靠背板趋向于坐姿状态时,通过沿拉伸方向拉起拉绳,拉绳的拉伸段变长,连接段变短,同时靠背板在拉绳的束紧作用下朝着靠近座椅框架的方向转动,靠背调整到合适的倾斜角度后,弹性元件提供压紧力使锁定件将穿过壳体的拉绳压紧固定,以固定拉绳的连接段的长度,从而将靠背板与座椅框架相对固定;在将靠背板和座椅框架展开使靠背板趋向于躺姿状态时,通过手动操作锁定件克服弹性元件的弹性作用力,锁定件松开拉绳,将靠背板往后压,使靠背板朝着远离座椅框架的方向转动,同时拉绳的拉伸段变短,连接段变长,靠背调整到合适的倾斜角度后,松开锁定件,锁定件在弹性元件的弹性作用力下复位,并利用弹性元件提供的压紧力使锁定件将穿过壳体的拉绳压紧固定,以固定拉绳的连接段的长度,从而达到将靠背板与座椅框架相对固定。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靠背调节装置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部件少,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其次,由于本实用新型操作时,仅通过拉动拉绳就能够将靠背板从躺姿状态连续调整到坐姿状态,在坐姿状态时仅按下锁定件利用靠背板所受的压力即可将靠背板从坐姿状态连续调整到躺姿状态,因而操作更加方便;再次,本实用新型可以连续调整靠背板的倾斜角度,能够使座椅适应更多的使用方式。由于本实用新型对于座椅的转轴的设计没有特殊要求,因而可适用于各种采用拉绳束紧的方式来固定靠背倾斜角度的座椅,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靠背可调节的座椅,包括座椅框架和相对所述座椅框架翻转设置的靠背板,所述靠背板在转动方向上至少具有处于坐姿状态的第一倾斜角度和处于躺姿状态的与所述第一倾斜角度不同的第二倾斜角度,所述座椅还包括如上所述的靠背调节装置,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靠背板上。

其中,所述连接段围设在所述靠背板的背面并从所述靠背板的侧边向前延伸后与所述座椅框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靠背可调节的座椅采用以上的靠背调节装置后,具有可连续调整靠背倾斜角度和操作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座椅处于坐姿状态的立体示意图(锁定件与壳体分离)。

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的座椅处于坐姿状态的侧视图。

图4为实施例的座椅处于躺姿状态的侧视图。

图5为实施例的座椅处于坐姿状态并且靠背调节装置解锁时的后视图。

图6为图5中的B部放大图。

图7为实施例的座椅处于坐姿状态并且靠背调节装置锁定时的后视图。

图8位图7中的C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至图8,一种靠背可调节的座椅,包括座椅框架1、靠背板2和底座3,靠背板2上设有靠背调节装置4。底座3安装在座椅框架1上,靠背板2与底座3可相对转动地设置,譬如靠背板2与底座3通过布套连接在一起,从而靠背板2可相对座椅框架1翻转。靠背板2可以自由连续翻转而连续调整倾斜角度,靠背板2在转动方向上至少具有处于坐姿状态的第一倾斜角度(如图1和3所示)和处于躺姿状态的与所述第一倾斜角度不同的第二倾斜角度(如图4所示)。靠背板2调节至合适的倾斜角度后,通过靠背调节装置4固定,使靠背板2保持在固定的倾斜角度上。

其中,靠背调节装置4包括壳体41、拉绳42、锁定件43和弹性元件44,壳体41通过紧固件固定在靠背板2上,拉绳42穿设在壳体41中用于束紧座椅框架1和靠背板2,拉绳42具有用于连接座椅框架1和壳体41并支撑靠背板2的连接段421和沿拉伸方向延伸出壳体41的拉伸段422,本实施例中拉绳42的拉伸方向为沿靠背板2的长度方向向上。锁定件43活动设置在壳体41中用于将拉绳42与壳体41松开或压紧。锁定件43在压紧拉绳42时由设置在壳体41中的弹性元件44提供压紧力,弹性元件44连接在锁定件43和壳体41之间。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元件44采用压簧。本实施例中,壳体41具有朝下的开口411,锁定件43具有开口411活动伸出的操作部431,操作时将操作部431按入壳体41,即可克服弹性元件44的弹性作用力,使锁定件43松开拉绳42,可以调整拉绳42的拉伸段422和连接段421的各自长度。当拉伸段422变长时,连接段421变短,靠背板2朝靠近座椅框架1的方向翻转而趋于坐姿状态,如图3所示。当拉伸段422变短时,连接段421变长,靠背板2朝远离座椅框架1的方向翻转而趋于躺姿状态,如图4所示。松开操作部431后,在弹性元件44的作用下,锁定件43复位又继续压紧拉绳42。

参见图5至图8,本实施例中,壳体41的两侧都设有与锁定件43配合以挤压拉绳42的承压部412,锁定件43的两侧都设有一个与对应侧的承压部412配合夹紧拉绳42的压紧部432,壳体41两侧的承压部412分别与锁定件43的两侧的压紧部432一一对应形成两个穿绳通道45、46,拉绳42的一端从下向上穿过其中一个穿绳通道45后,又绕回来从上向下穿过另一个穿绳通道46,连接在两个穿绳通道45、46上部之间的长度部分即是拉伸段422,两个穿绳通道45、46与座椅框架41之间的长度部分即是连接段421,拉绳42的总长度由拉伸段422和连接段421构成,两者为此消彼长的关系。本实施例中,壳体41为“C”形,壳体41在每个穿绳通道45、46的两端都开设有供拉绳42穿过的穿孔,壳体41的开口411在两个穿绳通道45、46之间并且朝向拉绳42的拉伸方向的相反方向,即开口411朝下开放。弹性元件44连接在壳体41和锁定件43之间,在弹性元件44的弹力作用下锁定件43向下伸出开口411。开口411的两侧分别抵挡锁定件43两侧的压紧部432,避免锁定件43从壳体41中脱离。

本实施例中,两侧的连接段421分别围设在所述靠背板2的背面并分别从靠背板2的两侧侧边向前延伸后与座椅框架1连接。

具体地,如图6和8所示,为了提升靠背调节装置4在锁定状态时对拉绳42的固定作用,壳体41的承压部412上都设有用于增强摩擦力的固定倒刺413,固定倒刺413朝向拉绳42的拉伸方向的一侧倾斜,多个固定倒刺413沿着拉绳43的拉伸方向间隔分布在所述承压部上;锁定件43的压紧部432上设有用于增强摩擦力的活动倒刺433,活动倒刺433朝向所述拉绳的拉伸方向的一侧倾斜。采用了固定倒刺413和活动倒刺433的结构后,锁定件43可以更好地压紧拉绳42,并且使拉绳42在调节靠背板2的倾斜角度时不需要按下锁定件43即可以被单向拉出,又防止拉绳42的拉伸部分在靠背板2受压后缩回。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座椅如何调节靠背的倾斜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如需调整到坐姿状态时,如图1-3、5-8所示,在将靠背板2和座椅框架收拢1使靠背板2趋向于坐姿状态时,通过沿拉伸方向拉起拉绳42,拉起拉绳42前或拉起过程中,即可将锁定件43的操作部431按入壳体41,也可不操作锁定件43,拉绳42的拉伸段422变长,连接段421变短,同时靠背板2在拉绳42的束紧作用下朝着靠近座椅框架1的方向转动,靠背板2调整到第一倾斜角度后,弹性元件44提供压紧力使锁定件43将穿过壳体41的拉绳42压紧固定,以固定拉绳42的连接段421的长度,从而将靠背板2与座椅框架1相对固定。

如需调整到躺姿状态时,如图5和6所示,在将靠背板2和座椅框架1展开使靠背板2趋向于躺姿状态时,通过手动操作将锁定件43的操作部431按入壳体41中,克服弹性元件44的弹性作用力,锁定件43松开拉绳42,将靠背板2往后压,使靠背板2朝着远离座椅框架1的方向转动,同时拉绳42的拉伸段422变短,连接段421变长,靠背板2调整到第二倾斜角度后,松开锁定件43,锁定件43在弹性元件44的弹性作用力下复位,并利用弹性元件44提供的压紧力使锁定件43将穿过壳体41的拉绳42压紧固定,以固定拉绳42的连接段421的长度,从而达到将靠背板2与座椅框架1相对固定,如图4所示。

本实施例的座椅采用了结构更简单的靠背调节装置,操作方便,制作成本低,而且在利用靠背调节装置4调节靠背板2的倾斜角度时,不仅可以在坐姿状态的第一倾斜角度和躺姿状态的第二倾斜角度之间连续调整,也可以将靠背板2调节到第一倾斜角度和第二倾斜角度之外,以利于座椅的折叠或者其他用途。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