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玻璃翻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9902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汽车玻璃翻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玻璃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玻璃翻运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玻璃生产制造中,需要使用自动上片机和玻璃切割装置切断出汽车玻璃内片的锡面和汽车玻璃外片的空气面。而汽车玻璃在进入自动上片机时需要经过翻面工序。

目前,汽车玻璃翻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自动翻面机对汽车玻璃进行自动翻面,而这种翻面方式由于自动翻面机造价昂贵,故使得汽车玻璃翻面成本较高,另一种是通过人工对汽车玻璃进行翻面,这种翻面方式容易使得玻璃产生破损且操作劳动强度大,翻面效率低,易发生工伤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玻璃翻运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汽车玻璃翻面技术无法兼顾低成本和高效率较且安全易操作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玻璃翻运装置,包括第一承载机构和第二承载机构,所述第一承载机构包括承载底盘和立架,所述立架固定于所述承载底盘的一侧且与所述承载底盘围设形成敞开的玻璃翻转区,所述承载底盘的另一侧设有位于所述玻璃翻转区下方的装配区;

所述第二承载机构包括装载底盘和靠架,所述靠架固定于所述装载底盘的一侧且与所述装载底盘围设形成敞开的玻璃装载区,所述装载底盘的另一侧伸入所述装配区,且所述玻璃装载区与所述玻璃翻转区对接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立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侧架体和连接于两所述侧架体顶部的第一上横连杆,两所述侧架体均与所述承载底盘的一侧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底盘包括两个用于承载汽车玻璃的承载座和两个供两所述侧架安装的装配座,两所述承载座相互间隔设置,两所述装配座由两所述承载座的一侧向外延伸设置。

进一步地,各所述侧架体均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一承托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承托杆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装配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承托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各所述侧架体还均包括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一承托杆和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且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承托杆和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靠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架和连接于两所述支架顶部的第二上横连杆,两所述支架均与所述装载底盘的一侧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装载底盘包括两个用于承载所述汽车玻璃的装载座和两个供两所述支架安装的固定座,两所述装载座相互间隔设置,两所述固定座由两所述装载座的一侧向外延伸设置。

进一步地,各所述支架均包括有第二支撑杆和第二承托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承托杆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承托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各所述支架还均包括有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二承托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且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承托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两所述承载座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两所述装载座的所述装配区,两所述装载座插设入所述装配区内。

进一步地,各所述承载座的上端面和各所述装载座的上端面以及各所述第一承托杆朝向玻璃翻转区的一侧和各所述第二承托杆朝向玻璃装载区的一侧均安装有用于缓冲并卡设所述汽车玻璃的防滑条。

进一步地,各所述承载底盘的下端和各所述装载底盘的下端均设有若干动滑轮,各所述动滑轮分别与各所述承载底盘的下端和各所述装载底盘的下端可转动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玻璃翻运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承载机构,并在第一承载机构内设置承载底盘和立架,且使得立架固定于承载底盘的一侧,同时在承载底盘上开设装配区,同时设置第二承载机构,并在第二承载机构内设置装载底盘和靠架,且将靠架固定于装载底盘的一侧,如此便可使得汽车玻璃容置于承载底盘和立架形成的玻璃翻转区内以及装载底盘和靠架形成的玻璃装载区内,而又由于承载底盘中开设有装配区,那么装载底盘便可插设入装配区中,进而实现第一承载机构和第二承载机构的插设配合,那么容置于第二承载机构的汽车玻璃便可被较为容易的翻转至第一承载机构,进而实现了汽车玻璃的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翻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玻璃翻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玻璃翻运装置的第一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玻璃翻运装置的第二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第一承载机构 11—侧架体 12—第一承托杆

13—第一支撑杆 14—防滑条 15—承载座

16—第一上横连杆 17—装配座 18—立架

19—玻璃翻转区 20—第二承载机构 21—支架

22—第二承托杆 23—第二支撑杆 24—装载座

25—第二上横连杆 26—靠架 27—玻璃装载区

28—固定座 29—装载底盘 111—第一固定杆

112—第一下横连杆 151—缓冲垫 152—动滑轮

153—装配区 154—承载底盘 211—第二固定杆

212—第二下横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3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玻璃翻运装置,包括第一承载机构10和第二承载机构20,第一承载机构10包括承载底盘154和立架18,立架18固定于承载底盘154的一侧且与承载底盘154围设形成敞开的玻璃翻转区19,承载底盘154的另一侧设有位于玻璃翻转区19下方的装配区153;

第二承载机构20包括装载底盘29和靠架26,靠架26固定于装载底盘29的一侧且与装载底盘29围设形成敞开的玻璃装载区27,装载底盘29的另一侧伸入装配区153,且玻璃装载区27与玻璃翻转区19对接设置。

具体地,汽车玻璃首先设于玻璃装载区27内,且汽车玻璃的下端与装载底盘29抵接并固定于装载底盘29上,汽车玻璃的上端与立架18抵接并固定。如此,当第一承载机构10与第二承载机构20插设配合后,玻璃装载区27与玻璃翻转区19便重合在一起,那么在玻璃装载区27或玻璃翻转区19内,汽车玻璃的下端保持与第一承载机构10的相对位置不动,而汽车玻璃的上端可自靠架26翻靠至立架18处,进而就实现了汽车玻璃的翻面。其次,在汽车玻璃完成翻面之后,可通过托举物托住汽车玻璃的底端,进而使得第二承载机构20可与第一承载机构10脱离,之后放下托举物,汽车玻璃的底端便可与承载底盘154抵接并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玻璃翻运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承载机构10,并在第一承载机构10内设置承载底盘154和立架18,且使得立架18固定于承载底盘154的一侧,同时在承载底盘154上开设装配区153,同时设置第二承载机构20,并在第二承载机构20内设置装载底盘29和靠架26,且将靠架26固定于装载底盘29的一侧,如此便可使得汽车玻璃容置于承载底盘154和立架18形成的玻璃翻转区19内或者容置于装载底盘29和靠架26形成的玻璃装载区27内,而又由于承载底盘154中开设有装配区153,那么装载底盘29便可插设入装配区153中,进而实现了第一承载机构10和第二承载机构20的插设配合,那么容置于第二承载机构20的汽车玻璃便可被较为容易的翻转至第一承载机构10,进而实现了汽车玻璃的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翻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立架18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侧架体11和连接于两侧架体11顶部的第一上横连杆16,两侧架体11均与承载底盘154的一侧固定连接。具体地,两侧架体11相互保持平行,两侧架体11分别与承载底盘154的一侧垂直固定连接,且第一上横连杆16分别与两侧架体11的顶端垂直固定连接。

如此,通过使得立架18包括有两个间隔设置的侧架体11和连接于两侧架体11顶部的第一上横连杆16,并使得两侧架体11均与承载底盘154的一侧固定连接,那么两个间隔设置的侧架体11就能够实现对靠设于其上的汽车玻璃进行支撑,同时由于两侧架体11均与承载底盘154的一侧固定连接,那么两侧架体11便可与承载底盘154形成供汽车玻璃容置以及翻转的玻璃翻转区19,而汽车玻璃以斜靠姿态设于玻璃翻转区19内,即也就是汽车玻璃的上边缘抵靠于侧架体11上,而汽车玻璃的下边缘抵接于承载底盘154上。那么,由于汽车玻璃是采用斜靠姿态设于玻璃翻转区19内,进而汽车玻璃就可层叠设于玻璃翻转区19内,而汽车玻璃在倾斜状态下相互之间的作用力相较于汽车玻璃水平堆叠状态下要小的多,那么第一承载机构10便可容纳更多的汽车玻璃,从而提高了汽车玻璃的翻转效率,也降低了汽车玻璃的破损率。

进一步地,通过使得两侧架体11相互保持平行,那么就进一步增加了抵靠在两侧架体11上的汽车玻璃的放置稳定性,使得汽车玻璃不易从侧架体11上滑落。而通过将两侧架体11利用第一上横连杆16连接在一起,且第一上横连杆16分别与两侧架体11的顶端垂直固定连接,那么两侧架体11之间就通过第一上横连杆16实现了稳固连接,又由于两侧架体11均与承载底盘154固定连接,那么就进一步实现了第一承载机构10的整体性更强,使得容置于第一承载机构10上的汽车玻璃更为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承载底盘154包括两个用于承载汽车玻璃的承载座15和两个供两侧架安装的装配座17,两承载座15相互间隔设置,两装配座17由两承载座15的一侧向外延伸设置。具体地,两装配座17与两侧架体11一一对应设置,两装配座17的上端面与两承载座15的上端面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且两装配座17和两承载座15均为矩形块,并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通过在承载底盘154上设置两装配座17,并将两侧架体11安设于两装配座17上,那么就实现了承载底盘154的功能细化,使得承载底盘154上清楚地划分有用于设置两侧架体11的区域以及用于承托汽车玻璃的区域。同时,通过使得两承载座15的一侧向外延伸以形成两装配座17,并将两侧架体11装设于两装配座17上,那么装设于两装配座17上的两侧架体11便可与两承载座15共同形成玻璃翻转区19。以使得汽车玻璃更加稳固地容置于第一承载机构10内。

更进一步地,通过将两装配座17和两承载座15均设定为矩形块,那么由于矩形块是由多个平面构成的,如此就简化了两装配座17和两承载座15的加工工艺,进而也就降低了两装配座17和两承载座15的加工难度。同时,由于两装配座17和两承载座15均为矩形件,那么两装配座17和两承载座15的上端面即为平面,如此便使得两承载座15的上端面与汽车玻璃的接触面积显著增大,从而更进一步地增强了承载座15承托汽车玻璃的稳固性。同时,使得两装配座17的上端面为平面,那么,两侧架体11的下端就可稳固地与两装配座17的上端面固定接合,使得两侧架体11稳固地安设于两装配座17上。

优选地,两装配座17由两承载座15的一侧向外延伸设置,且两承载座15与两装配座17一一对应并一体成型。通过使得两装配座17与两承载座15一体成型,如此就显著提升了第一承载机构10的整体性,进而使得两承载座15与两装配座17的接合处不易产生裂纹并引发断裂。同时,两侧架体11与两装配座17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如此就使得两侧架体11与两装配座17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当然,为了消除两侧架体11与两装配座17之间的应力集中引发裂纹萌生的隐患,也可采用胶粘的方式将两侧架体11与两装配座17固定连接,本实施例对两侧架体11与两装配座17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

同时,两装配座17与两承载座15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采取焊接固定、胶粘固定以及螺栓固定的方式,通过采用焊接固定或胶粘固定,可使得两承载座15与两装配座17不必限于相同的形状,进而提升了两承载座15和两装配座17形状选择的灵活性和装配的自由度。通过采用螺栓固定连接,那么就显著提升了两承载座15和两装配座17装配的可拆卸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各侧架体11均包括第一支撑杆13和第一承托杆12,第一支撑杆13的一端和第一承托杆12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装配座17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13的另一端和第一承托杆1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各侧架体11还均包括第一固定杆111,第一固定杆111位于第一承托杆12和第一支撑杆13之间,且第一固定杆1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承托杆12和第一支撑杆13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通过使得侧架体11包括有第一支撑杆13和第一承托杆12,并使得第一支撑杆13的一端和第一承托杆12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装配座17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13的另一端和第一承托杆1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那么第一支撑杆13和第一承托杆12便与相对应的装配座17形成了三角形关系,而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侧架体11便可牢固地设置于所对应的装配座17上,进而保证了抵靠于侧架体11上的汽车玻璃的稳固度。而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杆111,并使得第一固定杆1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承托杆12和第一支撑杆13固定连接。那么就使得第一承托杆12、第一支撑杆13和第一固定杆111之间也形成了三角形关系。如此,侧架体11就得益于双三角形的稳固性而可被稳固地装设于装配座17上,那么就更进一步地保证了抵靠在侧架体11上的汽车玻璃的稳定性。

优选地,在两侧架体11中,两第一支撑杆13或两第一承托杆12之间还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下横连杆112,如此便可进一步提升两侧架体11连接的稳固性。进一步地,在两第一承托杆12之间设置第一下横连杆112,并使得第一下横连杆112和两第一承托杆12朝向玻璃翻转区19的一面处于同一平面上,还能够实现对抵靠于两侧架体11上的汽车玻璃进一步稳固地承托,并通过第一下横连杆112分散汽车玻璃施加于两第一承托杆12的压力,进而保证了第一承载机构10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靠架26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架21和连接于两所述支架21顶部的第二上横连杆25,两所述支架21均与所述装载底盘29的一侧固定连接。

如此,通过使得靠架26包括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架21和连接于两支架21顶部的第二上横连杆25,并使得两支体均与装载底盘29的一侧固定连接,那么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架21就能够实现对靠设于其上的汽车玻璃进行支撑,同时由于两支架21均与装载底盘29的一侧固定连接,那么两支架21便与装载底盘29形成了供汽车玻璃容置的玻璃装载区27,而汽车玻璃以斜靠姿态设于玻璃装载区27内,即也就是汽车玻璃的上边缘抵靠于支架21上,汽车玻璃的下边缘抵接于装载底盘29上。那么,由于汽车玻璃是采用斜靠姿态设于玻璃装载区27内,进而汽车玻璃就可层叠设于玻璃装载区27内,而汽车玻璃在倾斜状态下相互之间的作用力相较于汽车玻璃水平堆叠状态下小的多,那么第二承载机构20便可容纳更多的汽车玻璃,从而提高了汽车玻璃的装载量。

进一步地,通过使得两支架21相互保持平行,那么就进一步增加了抵靠在两支架21上的汽车玻璃的放置稳定性,使得汽车玻璃不易从支架21上滑落。而通过将两支架21利用第二上横连杆25连接在一起,且第二上横连杆25分别与两支架21的顶端垂直固定连接,那么两支架21之间就通过第二上横连杆25实现了稳固连接,又由于两支架21均与装载底盘29固定连接,那么就进一步实现了第二承载机构20的整体性更强,使得容置于第二承载机构20上的汽车玻璃更为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装载底盘29包括两个用于承载汽车玻璃的装载座24和两个供两支架21安装的固定座28,两装载座24相互间隔设置,两固定座28由两装载座24的一侧向外延伸设置。具体地,两装配座17与两侧架体11一一对应设置,两装配座17的上端面与两承载座15的上端面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且两装配座17和两承载座15均为矩形块,并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通过在装载底盘29上设置两固定座28,并将两支架21安设于两固定座28上,那么就实现了对装载底盘29功能的细化,从而使得装载底盘29上清楚地划分有用于设置两支架21的区域以及用于装载汽车玻璃的区域。同时,通过使得两装载座24的一侧向外延伸以形成两固定座28,并将两支架21装设于两固定座28上,那么装设于两固定座28上的两支架21便可与两装载座24共同形成玻璃装载区27。以使得汽车玻璃更加稳固地容置于第二承载机构20内。

更进一步地,通过将两固定座28和两装载座24均设定为矩形块,那么由于矩形块是由多个平面构成的,如此就简化了两固定座28和两装载座24的加工工艺,进而也就降低了两固定座28和两装载座24的加工难度。同时,由于两固定座28和两装载座24均为矩形件,那么两固定座28和两装载座24的上端面即为平面,如此便使得两装载座24的上端面与汽车玻璃的接触面积显著增大,从而更进一步地增强了两装载座24承托汽车玻璃的稳固性。同时,使得两固定座28的上端面为平面,那么,两支架21的下端就可稳固地与两固定座28的上端面固定接合,使得两支架21稳固地安设于两固定座28上。

优选地,两固定座28由两装载座24的一侧向外延伸设置,且两装载座24与两固定座28一一对应并一体成型。通过使得两固定座28与两装载座24一体成型,如此就显著提升了第二承载机构20的整体性,进而使得两装载座24与两固定座28的接合处不易产生裂纹并引发断裂。同时,两支架21与两固定座28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如此就使得两支架21与两固定座28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当然,为了消除两支架21与两固定座28之间的应力集中引发裂纹萌生的隐患,也可采用胶粘的方式将两支架21与两固定座28固定连接,本实施例对两支架21与两固定座28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

同时,两固定座28与两装载座24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采取焊接固定、胶粘固定以及螺栓固定的方式,通过采用焊接固定或胶粘固定,可使得两装载座24与两固定座28不必限于相同的形状,进而提升了两装载座24和两固定座28形状选择的灵活性和装配的自由度。通过采用螺栓固定连接,那么就显著提升了两装载座24和两固定座28装配的可拆卸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各支架21均包括有第二支撑杆23和第二承托杆22,第二支撑杆23的一端和第二承托杆22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固定座28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23的另一端和第二承托杆2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各支架21还均包括有第二固定杆211,第二固定杆211位于第二承托杆22和第二支撑杆23之间,且第二固定杆21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承托杆22和第二支撑杆23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通过使得支架21包括有第二支撑杆23和第二承托杆22,并使得第二支撑杆23的一端和第二承托杆22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固定座28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23的另一端和第二承托杆2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那么第二支撑杆23和第二承托杆22便与相对应的固定座28形成三角形关系,而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支架21便可牢固地设置于所对应的固定座28上,进而保证了抵靠于支架21上的汽车玻璃的稳固度。而通过设置第二固定杆211,并使得第二固定杆21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承托杆22和第二支撑杆23固定连接。那么就使得第二承托杆22、第二支撑杆23和第二固定杆211之间也形成了三角形关系。如此,支架21就得益于双三角形的稳固性而可被稳固地装设于固定座28上,那么就更进一步地保证了抵靠在支架21上的汽车玻璃的稳定性。

优选地,在两支架21中,两第二支撑杆23或两第二承托杆22之间还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下横连杆212,如此便可进一步提升两支架21连接的稳固性。进一步地,在两第二承托杆22之间设置第二下横连杆212,并使得第二下横连杆212和两第二承托杆22朝向玻璃翻转区19的一面处于同一平面上,还能够实现对抵靠于两支架21上的汽车玻璃进一步稳固地承托,并通过第二下横连杆212分散汽车玻璃施加于两第二承托杆22的压力,进而保证了第二承载机构20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两承载座15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两装载座24的装配区153,两装载座24插设入装配区153内。

通过在两承载座15之间形成用于容置两装配座17的装配区153,那么当需要进行汽车玻璃翻转工序时,只需将装载有汽车玻璃的第二承载机构20靠近第一承载机构10,并将两装配座17插设入两承载座15之间形成的装配区153中,这样,第一承载机构10形成有的玻璃翻转区19和第二承载机构20形成有的玻璃装载区27便可实现重合,那么汽车玻璃便可自支架21翻靠于侧架体11上,进而实现了汽车玻璃的翻转,为确保第一承载机构10和第二承载机构20配合无误,可使得两承载座15的上端面与两装载座24的上端面保持齐平,同时使得两承载座15靠近两装载座24的两内侧面与两装载座24所对应的两外侧面间隙配合。这样即可准确无误的实现第一承载机构10与第二承载机构20的准确配合,进而就可实现汽车玻璃的精确翻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各承载座15的上端面和各装载座24的上端面以及各第一承托杆12朝向玻璃翻转区19的一侧和各第二承托杆22朝向玻璃装载区27的一侧均安装有用于缓冲并卡设汽车玻璃的防滑条14。

通过使得第一承载座15和第二承载座15与汽车玻璃接触的部件均设有防滑条14,那么就实现了对汽车玻璃边缘的有效保护,并降低了汽车玻璃在翻面过程中发生破损的概率。优选地,两装载座24和两承载座15的上端面还均可设有缓冲垫151,各缓冲垫151的上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上。如此由于缓冲垫151的存在,就进一步保证了汽车玻璃在翻转过程中底部在两装载座24或两承载座15上较难发生滑动,进而保证了汽车玻璃翻转过程的安全性,同时由于防滑条14和缓冲垫151均为软质材料,那么就增大了汽车玻璃的边缘与第一承载座15和第二承载座15的接触摩擦力,进一步保证了汽车玻璃的翻转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各承载底盘154的下端和各装载底盘29的下端均设有若干动滑轮152,各动滑轮152分别与各承载底盘154的下端和各装载底盘29的下端可转动地连接。

进一步地,通过在各承载底盘154的下端和各装载底盘29的下端安设动滑轮152,那么就显著提高了第一承载机构10和第二承载机构20的可移动性,进而就显著提升了第一装载机构和第二装载机构相配合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同时也提升了汽车玻璃运输过程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