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排气的污泥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38997发布日期:2019-02-22 21:05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可排气的污泥厢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镇污泥集运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排气的污泥厢。



背景技术:

污泥车应用于城镇污泥清运及各种散碎物料之装、卸、运输。污泥车的污泥厢后翻倾卸通过液压控制,整车的自卸机构可以使污泥顺利地倾卸并有效地防止了对城镇环境的污染。然而,现有的污泥厢并没有排气功能,往往污泥厢的污泥进口和污泥厢的排气出口为同一个开口,即通过一个开口往污泥厢内输送污泥,污泥厢内的空气从原来的开口排出,导致污泥厢内的空气很难排出,并且污泥厢内很难装满污泥。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排气的污泥厢,能够更加容易地将厢体内的空气排出、引流至厢体的进料口附近处,在污泥厢内形成负压抽吸环境,并且使外部的污泥送料装置和抽气系统的布置更加集中。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排气的污泥厢,包括具有储料腔的厢体以及厢门,厢体的侧部开设有与储料腔连通的卸料口,厢门设置在卸料口处且将卸料口封闭,厢体的顶部上靠近卸料口的一侧开设有与储料腔连通的进料口,并且顶部上远离卸料口的另一侧开设有与储料腔连通的排气口;

所述厢体上设有排气管道,排气管道的进气端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排气管道的出气端与所述进料口相邻布置;

所述厢体上还设有将厢体的进料口和排气管道的出气端封闭的闸门组件。

优选地,所述储料腔的顶部具有向上突出、且从靠近卸料口处延伸至远离卸料口处的集气腔;

所述排气管道的数量为两条,两条排气管道分布在集气腔的两侧,集气腔的腔壁上开设有所述排气口。

优选地,所述厢体由底壁、顶壁、两侧壁以及前壁包围形成,厢体的后侧形成所述卸料口,两侧壁均具有与底壁相连的竖直部以及由所述竖直部斜向上延伸形成的与所述顶壁相连的斜板部,两竖直部间的距离大于两斜板部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排气管道内设有气压平衡阀。

优选地,所述排气管道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均设有多孔过滤板。

优选地,所述厢体的顶部上设有围绕所述进料口和排气口的密封环和密封条,密封条的两端分别与密封环的内周壁相连,并且将密封环围成的空间划分成对应于厢体的进料口的进料区域和对应于排气管道的出气端的排气区域。

优选地,所述厢门的内侧面嵌设有与卸料口形状相匹配的密封圈,密封圈包括嵌设部和密封部,密封部的横截面呈双峰结构。

优选地,所述排气口与独立于污泥厢的抽气系统相连。

优选地,所述抽气系统还与独立于污泥厢的除臭系统相连。

优选地,所述厢体上还设有卸料防护板,卸料防护板衔接在卸料口的边沿上,且朝卸料方向伸出卸料口;当厢门将卸料口封闭时,卸料防护板与厢门的内表面相碰触。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可排气的污泥厢,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中,厢门设置在厢体的卸料口处并且将卸料口封闭,使储料腔变成一个密闭的、且能够存储污泥的空间;厢体的顶部上靠近卸料口的一侧开设有与储料腔连通的进料口,并且顶部上远离卸料口的另一侧开设有与储料腔连通的排气口,这样在往储料腔输送污泥的过程中,储料腔内的空气能够更加容易地经过排气口排出厢体外,在污泥厢内形成负压抽吸环境;上述厢体上设有排气管道,排气管道的进气端与上述排气口连通,排气管道的出气端与上述进料口相邻布置,这样能够将排出的空气引流至进料口附近处;由于厢体的进料口需要与一污泥送料装置的污泥出口连接,并且排气管道的出气端需要与一抽气系统的抽气管连接,排气管道的出气端与上述进料口相邻布置,这样使污泥送料装置和抽气系统的布置更加集中,从而便于同步操作污泥送料装置和抽气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排气的污泥厢的剖视图;

图2显示为如图1所示可排气的污泥厢的左视图;

图3显示为如图1所示可排气的污泥厢的俯视图;

图4显示为厢门的内侧面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沿图4中A-A线的剖视图;

图6显示为图5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显示为可排气的污泥厢的使用状态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厢体

2 厢门

3 储料腔

3a 集气腔

4 卸料口

5 进料口

6 排气口

7 排气管道

8 闸门组件

9 侧壁

9a 竖直部

9b 斜板部

10 多孔过滤板

11 密封环

12 密封条

13 密封圈

13a 嵌设部

13b 密封部

14 卸料防护板

15 污泥送料装置

15a 污泥出口

16 抽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中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排气的污泥厢,包括具有储料腔3的厢体1以及厢门2,厢体1的侧部开设有与储料腔3连通的卸料口4,厢门2设置在卸料口处且将卸料口4封闭,厢体1的顶部上靠近卸料口的一侧开设有与储料腔3连通的进料口5,并且顶部上远离卸料口的另一侧开设有与储料腔3连通的排气口6;

上述厢体1上设有排气管道7,排气管道7的进气端与上述排气口6连通,排气管道7的出气端与上述进料口5相邻布置;

上述厢体1上还设有将厢体的进料口5和排气管道的出气端封闭的闸门组件8。

图1中的黑色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即储料腔内的空气依次经过排气口6、排气管道7之后被排出厢体外。

在本实用新型中,厢门2设置在厢体1的卸料口处并且将卸料口4封闭,使储料腔3变成一个密闭的、且能够存储污泥的空间。当污泥经厢体1的进料口5进入储料腔3时,厢体外的空气会经厢体1的进料口5进入储料腔3,夹杂在污泥中的空气也会被输送至储料腔内。此时,储料腔内的空气需要及时排出。厢体1的顶部上靠近卸料口的一侧开设有与储料腔3连通的进料口5,并且顶部上远离卸料口的另一侧开设有与储料腔3连通的排气口6,这样在往储料腔输送污泥的过程中,储料腔内的空气能够更加容易地经过排气口6排出厢体外,在污泥厢内形成负压抽吸环境。由于储料腔内的空气可能含有污染环境的粉尘且具有臭味,储料腔内的空气不能直接被排出厢体外,需要将储料腔内的空气进行引流并进行处理。上述厢体1上设有排气管道7,排气管道7的进气端与上述排气口6连通,排气管道7的出气端与上述进料口5相邻布置,这样能够将排出的空气引流至进料口附近处;请再参见图7,由于厢体1的进料口5需要与一污泥送料装置15的污泥出口15a连接,并且排气管道7的出气端需要与一抽气系统的抽气管16连接,排气管道7的出气端与上述进料口5相邻布置,这样使污泥送料装置15和抽气系统的布置更加集中,从而便于同步操作污泥送料装置15和抽气系统(例如便于同步操作污泥送料装置15和抽气系统与本实用新型的污泥厢的对接)。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可排气的污泥厢能够更加容易地将厢体内的空气排出、引流至厢体的进料口附近处,并且使外部的污泥送料装置15和抽气系统的布置更加集中。

如图2所示,图2中的黑色箭头表示储料腔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述储料腔3的顶部具有向上突出、且从靠近卸料口处延伸至远离卸料口处的集气腔3a;上述排气管道7的数量为两条,两条排气管道7分布在集气腔3a的两侧,集气腔3a的腔壁上开设有上述排气口6。集气腔3a具有向上突出、且从靠近卸料口处延伸至远离卸料口处的特点,这样当将污泥输送至储料腔内时,空气会往集气腔内汇合,便于空气经排气口6被排出厢体外。排气管道7的数量为两条,两条排气管道7分布在集气腔3a的两侧,这样能够更加容易地将储料腔内的空气排出。排气口6开设在集气腔3a的腔壁上,这样能够避免排气口6被污泥堵塞。

再参见图2,上述厢体1由底壁、顶壁、两侧壁9以及前壁包围形成,厢体1的后侧形成上述卸料口4,两侧壁9均具有与底壁相连的竖直部9a以及由竖直部斜向上延伸形成的与顶壁相连的斜板部9b,两竖直部间的距离大于两斜板部间的距离。两侧壁9的斜板部9b相向倾斜,这样能够引导空气往储料腔3的顶部流动,从而更加方便地将储料腔内的空气从厢体内排出。

为了能够平衡厢体内的气压和厢体外的气压,上述排气管道内设有气压平衡阀(未予图示)。

如图1所示,为了过滤掉被排出空气中的杂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上述排气管道7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均设有多孔过滤板10。

如图3所示,上述厢体1的顶部上设有围绕上述进料口和排气口的密封环11和密封条12,密封条12的两端分别与密封环11的内周壁相连,并且将密封环11围成的空间划分成对应于厢体进料口的进料区域和对应于排气管道出气端的排气区域。请再参考图7,当厢体的进料口5与一污泥送料装置15的污泥出口15a连接时,本实施例能够保证进料口5和污泥出口15a之间的密封对接。当排气管道7的出气端与一抽气系统(未予图示)的抽气管16连接时,本实施例能够保证排气管道7的出气端和抽气管16之间的密封对接。

如图4、图5以及图6所示,上述厢门2的内侧面嵌设有与卸料口形状相匹配的密封圈13,密封圈13包括嵌设部13a和密封部13b,密封部13b的横截面呈双峰结构,这样能够提高厢门2和卸料口4之间的密封性。

再详细参见图6,作为上述密封圈13的一种优选设计:嵌设部13a的内部具有气腔,气腔沿密封圈13的延伸方向延伸,这样能够增加嵌设部13a的弹性,便于将嵌设部13a安装到厢门2的环形槽上。另外,嵌设部13a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均呈锯齿状结构,这样能够增加嵌设部13a与上述环形槽之间的摩擦力。

如图7所示,上述排气口6与独立于污泥厢的抽气系统相连,这样便于将储料腔3抽成真空。在具体实施时,抽气系统的抽气管16设置在上述污泥送料装置15上,抽气管16的抽气端与污泥送料装置15的污泥出口15a并排设置。当本实用新型的污泥厢被移动至污泥送料装置15的下方时,抽气管16的抽气端与排气管道7的出气端上下同轴对齐,同时,污泥送料装置15的污泥出口15a与厢体1的进料口5亦上下同轴对齐。

作为上述污泥送料装置15的一种优选设计,在污泥送料装置15的污泥出口处设有辅助密封环和两根辅助密封条,辅助密封环与上述密封环11相匹配,两根辅助密封条与上述密封条12相匹配。当污泥送料装置15与本实用新型的污泥厢上下对接时,辅助密封环围在密封环11的外周,并且辅助密封环的内侧面与密封环11的外侧面相互紧贴,两根辅助密封条夹持在密封条12的两侧,这样进一步提高了上述进料区域和排气区域的密封性。

上述抽气系统还与独立于污泥厢的除臭系统相连,这样能够对被排出的空气进行除臭处理。

如图1所示,上述厢体1上还设有卸料防护板14,卸料防护板14衔接在卸料口的边沿上,且朝卸料方向伸出卸料口;当厢门2将卸料口4封闭时,卸料防护板14与厢门2的内表面相碰触。这样能够避免储料腔内的污泥直接冲击上述密封圈13,提高了密封圈13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可排气的污泥厢能够更加容易地将厢体内的空气排出、引流至厢体的进料口附近处,在污泥厢内形成负压抽吸环境,并且使外部的污泥送料装置和抽气系统的布置更加集中。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