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地板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92998发布日期:2019-07-17 05:40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地板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前地板总成。



背景技术:

前地板总成包括前地板本体01、中央通道02、前排座椅前横梁03、前排座椅后横梁04等。前地板总成存在一些不足:(一)后地板的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05至前排座椅后横梁04安装点距离L小(<350mm),如图1所示,不能兼容五座和七座的座椅配置,同平台的五或七座车型的前地板本体 01和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05不共用,造成同平台后期车型的前地板总成需重新开发,研发成本高昂、周期长;(二)前排座椅后横梁04底部无过孔,无法布置第三排乘客的吹脚风管,造成地毯06以下空间浪费,空间利用率低下;(三)前排座椅后横梁04内的两个螺母板07均为独立件,未合并,无法满足侧碰要求,安全性低,如图4所示;(四)前地板总成中后部凸出鼓包,不便于第二排中间乘客放脚,如图2和图3所示;(五)前地板总成中后部有凸包特征,降低了第三排乘客从中排座椅中间过道上下车的便利性; (六)前排座椅后横梁中间部分超出地毯06造型A面线,导致第一排座椅底部的地毯06有鼓包特征,妨碍第二排乘客的歇脚,降低了第二排两侧乘客乘坐舒适性;(七)经典承载式车身的前地板底部的主纵梁与后车架无搭接,造成整车的弯曲刚度低、局部模态低,NVH的噪声大,降低了行驶质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地板总成,其优点是延长了前地板总成后部的长度,实现同平台的七座MPV、SUV和五座轿车的前地板总成共用,前地板总成兼容七座车型,同时又保障五座车第二排乘客腿部大空间,提升五座轿车的豪华感,实现前地板总成平台化,降低了研发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地板总成,包括左前地板、右前地板、座椅前横梁、座椅后横梁、中央通道和地板主纵梁,所述左前地板位于所述中央通道左侧且固定连接,左侧所述座椅前横梁底部左右横向固定连接于所述左前地板上且其两端固定连接于左侧门槛内板和所述中央通道左侧,左侧所述座椅后横梁底部左右横向固定连接于所述左前地板上且其两端固定连接于左侧所述门槛内板和所述中央通道左侧,所述地板主纵梁前后纵向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左前地板和所述右前地板底部,所述左前地板和所述右前地板后端均固定连接有后地板横梁一,所述后地板横梁一后端固定连接有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所述座椅后横梁与所述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前后距离大于等于500mm。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地板总成还可以是:

所述右前地板上从前至后固定铺设有脚风管,所述脚风管穿设于右侧所述座椅前横梁底部、右侧所述座椅后横梁底部且延伸至所述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上方,所述脚风管前后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二排出风口和第三排出风口,所述第二排出风口位于右侧所述座椅前横梁和右侧所述座椅后横梁之间,所述第三排出风口位于所述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上方。

右侧所述座椅前横梁底部开设有纵向截面为倒U形的第一倒U型缺口,右侧所述后横梁底部开设有纵向截面为倒U形的第二倒U型缺口,所述脚风管通过所述第一倒U型缺口、所述第二倒U型缺口穿设于右侧所述座椅前横梁底部和右侧所述座椅后横梁底部。

所述右前地板上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凹槽,所述地板凹槽设置于所述地板主纵梁的正上方,所述第一倒U型缺口设于所述地板凹槽的正上方且与所述地板凹槽围设形成第一过孔,所述第二倒U型缺口设于所述地板凹槽的正上方且与所述地板凹槽围设形成第二过孔,所述脚风管通过所述第一过孔、所述第二过孔穿设于右侧所述座椅前横梁底部和右侧所述座椅后横梁底部。

右侧所述座椅后横梁内部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有螺母板,所述螺母板沿右侧所述座椅后横梁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螺母板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右前地板上,右侧所述螺母板左端与所述中央通道右侧固定连接,右侧所述螺母板右端与右侧所述门槛内板固定连接。

所述中央通道左右两侧一体成型有左辅助纵梁和右辅助纵梁,所述左辅助纵梁和所述右辅助纵梁纵向截面分别呈U形,所述左前地板固定盖设于所述左辅助纵梁的顶部,所述左辅助纵梁与所述左前地板之间围设有左辅助纵梁腔体,所述右辅助纵梁与所述右前地板之间围设有右辅助纵梁腔体。

所述中央通道后部垂直方向的高度小于所述中央通道前部和中部垂直方向的高度,所述中央通道后部设于地毯造型面以下。

所述中央通道后部的顶表面上铺设有地毯,所述地毯造型面与所述中央通道本体后部的顶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地毯的厚度。

所述左辅助纵梁后部在垂直方向的高度小于所述左辅助纵梁前部和中部在垂直方向的高度,所述右辅助纵梁后部在垂直方向的高度小于所述右辅助纵梁前部和中部在垂直方向的高度。

所述地板主纵梁和后车架之间固定连接有后大梁搭接板。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地板总成,包括左前地板、右前地板、座椅前横梁、座椅后横梁、中央通道和地板主纵梁,所述左前地板位于所述中央通道左侧且固定连接,左侧所述座椅前横梁底部左右横向固定连接于所述左前地板上且其两端固定连接于左侧门槛内板和所述中央通道左侧,左侧所述座椅后横梁底部左右横向固定连接于所述左前地板上且其两端固定连接于左侧所述门槛内板和所述中央通道左侧,所述地板主纵梁前后纵向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左前地板和所述右前地板底部,所述左前地板和所述右前地板后端均固定连接有后地板横梁一,所述后地板横梁一后端固定连接有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所述座椅后横梁与所述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前后距离大于等于500mm。这样,左前地板固定连接于中央通道左侧,其连接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右前地板固定连接于中央通道右侧,其连接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左侧座椅前横梁和左侧座椅后横梁均左右横向设置,左侧座椅前横梁位于左侧座椅后横梁前方,左侧座椅前横梁和左侧座椅后横梁底部均固定连接于左前地板上,其连接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左侧座椅前横梁左端与左侧门槛内板固定连接,左侧座椅前横梁右端与中央通道右侧固定连接,其连接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左侧地板主纵梁竖向设置在左前地板底部,其连接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左前地板和右前地板后端连接后地板横梁一,后地板横梁一右端连接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座椅后横梁与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前后竖向距离大于等于500mm,延长了左前地板和右前地板后部的长度,实现同平台的七座MPV、SUV和五座轿车的前地板总成共用,前地板总成兼容七座车型,同时又保障五座车第二排乘客腿部大空间,提升五座轿车的豪华感,实现前地板总成平台化,降低了研发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地板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延长了前地板总成后部的长度,实现同平台的七座MPV、SUV和五座轿车的前地板总成共用,前地板总成兼容七座车型,同时又保障五座车第二排乘客腿部大空间,提升五座轿车的豪华感,实现前地板总成平台化,降低了研发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

附图说明

图1现有的一种前地板总成示意图。

图2现有的一种前地板总成另一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面示意图。

图4是现有的一种前地板总成的局部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一种前地板总成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一种前地板总成局部示意图。

图7是图6的B-B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一种前地板总成局部零件示意图。

图9本实用新型一种前地板总成另一局部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C-C剖面示意图。

图11本实用新型一种前地板总成的中央通道示意图。

图12本实用新型一种前地板总成背面局部示意图。

图号说明

1、左前地板;2、右前地板;3、座椅前横梁;4、座椅后横梁;5、中央通道;6、地板主纵梁;7、门槛内板;8、后地板横梁一;9、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10、脚风管;11、第二排出风口;12、第三排出风口;13、第一倒U型缺口;14、第二倒U型缺口;15、地板凹槽;16、螺母板;17、左辅助纵梁;18、右辅助纵梁;19、地毯;20、后大梁搭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5至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地板总成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地板总成,请参考图5至图12相关各图,包括左前地板1、右前地板2、座椅前横梁3、座椅后横梁4、中央通道5和地板主纵梁6,所述左前地板1位于所述中央通道5左侧且固定连接,左侧所述座椅前横梁3底部左右横向固定连接于所述左前地板1上且其两端固定连接于左侧门槛内板7和所述中央通道5左侧,左侧所述座椅后横梁4底部左右横向固定连接于所述左前地板1上且其两端固定连接于左侧所述门槛内板7和所述中央通道5左侧,所述地板主纵梁6前后纵向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左前地板1和所述右前地板2底部,所述左前地板1和所述右前地板2后端均固定连接有后地板横梁一8,所述后地板横梁一8后端固定连接有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9,所述座椅后横梁4与所述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9前后距离大于等于500mm。这样,左前地板1固定连接于中央通道5左侧,其连接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右前地板2固定连接于中央通道5右侧,其连接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左侧座椅前横梁3和左侧座椅后横梁4均左右横向设置,左侧座椅前横梁3位于左侧座椅后横梁4前方,左侧座椅前横梁3底部和左侧座椅后横梁4均固定连接于左前地板1上,其连接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左侧座椅前横梁3左端与左侧门槛内板7固定连接,左侧座椅前横梁3右端与中央通道5右侧固定连接,其连接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左侧地板主纵梁6纵向设置在左前地板1底部,其连接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其中,右前地板2上的右侧座椅前横梁3、右侧座椅后横梁4、中央通道5右侧和右侧地板主纵梁6对应设置。左前地板1和右前地板2后端连接后地板横梁一8,后地板横梁一8右端连接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9。座椅后横梁4与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9前后竖向距离大于等于500mm,延长了左前地板1和右前地板2后部的长度,实现同平台的七座MPV、SUV和五座轿车的前地板总成共用,前地板总成兼容七座车型,同时又保障五座车第二排乘客腿部大空间,提升五座轿车的豪华感,实现前地板总成平台化,降低了研发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地板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延长了前地板总成后部的长度,实现同平台的七座MPV、SUV和五座轿车的前地板总成共用,前地板总成兼容七座车型,同时又保障五座车第二排乘客腿部大空间,提升五座轿车的豪华感,实现前地板总成平台化,降低了研发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地板总成,请参考图5至图12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右前地板2上从前至后固定铺设有脚风管10,所述脚风管10穿设于右侧所述座椅前横梁3底部、右侧所述座椅后横梁4底部且延伸至所述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9上方,所述脚风管10前后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二排出风口11和第三排出风口12,所述第二排出风口11位于右侧所述座椅前横梁3和右侧所述座椅后横梁4之间,所述第三排出风口12位于所述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9上方。这样,脚风管10从前向后设置且依次穿过左侧座椅前横梁3底部、左侧座椅后横梁4底部,然后延伸到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9上方。脚风管10上开设有两个出口,一个是第二排出风口11,另一个是第三排出风口12,提高了第二排乘客和第三排乘客的放脚舒适。第二排出风口11 设置在左侧座椅前横梁3和左侧座椅后横梁4之间,其中座椅前横梁3和座椅后横梁4之间形成第二排乘客的放脚区域,即第二排出风口11放置在第二排乘客放脚区域的前方,提高第二排乘客放脚舒适度。第三排出风口12设置右前地板2后端和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9之间,即右前地板2后端和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9之间形成第二排乘客的放脚区域,提高了第三排乘客放脚舒适性。通过将放脚管设置在座椅前横梁3和座椅后横梁4底部,提升了空间利用率,舒适性好。以上适用于左侧座椅前横梁3和左侧座椅后横梁4对脚风管10的安装。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右侧所述座椅前横梁3底部开设有纵向截面为倒U形的第一倒U型缺口13,右侧所述后横梁底部开设有纵向截面为倒U形的第二倒U型缺口14,所述脚风管10通过所述第一倒U型缺口13、所述第二倒 U型缺口14穿设于右侧所述座椅前横梁3底部和右侧所述座椅后横梁4底部。这样,右侧座椅前横梁3底部设置倒U型的第一倒U型缺口13,右侧座椅后横梁4底部设置倒U型的第二倒U型缺口14,用于放置脚风管10,为五座或七座车的二排和三排乘客吹脚风管10的布置提供空间,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提升空间利用率,同时保证右前地板2后部室内地毯平整无凹凸特征,感知好,舒适性好。以上情况也适用于左前地板1布置、左侧座椅前横梁3上设置第一倒U型缺口13和左侧座椅后横梁4上设置第二倒U型缺口14。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右前地板2上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凹槽15,所述地板凹槽15设置于所述地板主纵梁6的正上方,所述第一倒U型缺口13设于所述地板凹槽15的正上方且与所述地板凹槽15围设形成第一过孔,所述第二倒 U型缺口14设于所述地板凹槽15的正上方且与所述地板凹槽15围设形成第二过孔,所述脚风管10通过所述第一过孔、所述第二过孔穿设于右侧所述座椅前横梁3底部和右侧所述座椅后横梁4底部。这样,地板凹槽15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使得右前地板2在地板凹槽15处用于布置零件,提高右前地板2的空间利用率。地板凹槽15的设置使得地板主纵梁6对应位置处也向下凹。第一倒U 型缺口13和第二倒U型缺口14均与地板凹槽15形成第一过孔、第二过孔,脚风管10从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中穿过,进而延伸到后地板横梁一连接板9处。吹脚风管10的纵向截面积需要满足送风量、送风噪声和该区域纵梁扁平比的要求,当吹脚风管10的纵向截面积较大导致吹脚风管10有一定的高度,如果仅右前地板2设置下沉的地板凹槽15而座椅前横梁3/座椅后横梁4上不开设第一倒U型缺口13/第二倒U型缺口14,会导致地板凹槽15的深度超过底部的地板主纵梁6,空间上无法实现,并且左前地板1或右前地板2沉坑过深会导致冲压成型的减薄率较大,易开裂。如果右前地板2不设置下沉的地板凹槽 15而仅在座椅前横梁3/座椅后横梁4上开设第一倒U型缺口13/第二倒U型缺口14,座椅前横梁3和座椅后横梁4的材料被切除过多,则座椅前横梁3和座椅后横梁4连续性损失严重,侧碰时,切除缺口处强度不足,无法满足侧碰的法规要求,发生侧碰时,乘客受到的伤害较大;另外,地板主纵梁6上方的右前地板2处的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空间利用率低,因此需要同时设置地板凹槽15、第一倒U型缺口13和第二倒U型缺口14用以脚风管10。通过设置第一倒U型缺口13、第二倒U型缺口14和地板凹槽15,用于放置脚风管10,为五座或七座车的二排和三排乘客吹脚风管10的布置提供空间,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提升空间利用率,同时保证右前地板2后部室内地毯平整无凹凸特征,感知好,舒适性好。以上情况也适用于左前地板1布置脚风管10。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地板总成,请参考图5至图12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右侧所述座椅后横梁4内部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有螺母板16,所述螺母板16沿右侧所述座椅后横梁4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螺母板16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右前地板2上,右侧所述螺母板16左端与所述中央通道5右侧固定连接,右侧所述螺母板16右端与右侧所述门槛内板7 固定连接。这样,螺母板16连接在右侧座椅后横梁4内,也可解除螺母板16 与右侧座椅后横梁4之间的连接,方便安装和拆卸。螺母板16两端沿着右侧座椅后横梁4两端方向延伸,其延伸接近于右侧座椅后横梁4长度,并且螺母板16与座椅后横梁4上部重叠设置。螺母板16固定连接于右前地板2上,其连接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螺母板16左端延伸到中央通道5右侧且连接,螺母板16右端延伸到门槛内板7且连接。与现有技术中,分块设置的螺母板相比,一体成型的螺母板16,提高了零件的连续性,有利于力的传递,提高了抗侧碰性能,螺母板16不需要分别安装,提高了前排座椅的安装精度。螺母板16通过整体向左右两端延伸,增加了螺母板16与门槛内板7、中央通道5 在垂直方向的连接,提升了两者之间搭接处的垂直方向的刚度,并提升了两者搭接处的力的传递效果,有利于侧碰力的分散,有利于降低门槛内板7翻转变形,进而提高前地板总成抗侧碰性能。以上内容同样适用于左侧座椅后横梁4处设置螺母板16。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地板总成,请参考图5至图12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中央通道5左右两侧一体成型有左辅助纵梁 17和右辅助纵梁18,所述左辅助纵梁17和所述右辅助纵梁18纵向截面分别呈U形,所述左前地板1固定盖设于所述左辅助纵梁17的顶部,所述左辅助纵梁 17与所述左前地板1之间围设有左辅助纵梁腔体,所述右辅助纵梁18与所述右前地板2之间围设有右辅助纵梁腔体。这样,中央通道5左侧一体成型左辅助纵梁17,中央通道5右侧一体成型右辅助纵梁18,左辅助纵梁17与左前地板1固定连接,右辅助纵梁18与右前地板2固定连接。左辅助纵梁17和右辅助纵梁18起到支撑左前地板1和右前地板2以及提高了中央通道5后部两侧的局部刚度,实现对模态和振动等固定有特性的优化,进而降低了振动或噪声的传递函数,提升了整车的NVH的噪音性能;同时,通过设置左辅助纵梁17和右辅助纵梁18增加了正面碰撞时的传力路径,提高了正面碰撞时中央通道5 两侧区域的抗变形能力,中央通道5与左辅助纵梁17和右辅助纵梁18一体化设计,提高了零件精度,并且取消了辅助纵梁与中央通道5本体之间连接处的焊点和夹具,从而降低了焊接成本和管理成本,三个零件变成了一个零件,减少了零件数量,从而减少了模具数量,降低了模具成本和模具管理成本,中央通道5分别与左辅助纵梁17和右辅助纵梁18的焊接复杂、精度差和成本高的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左前地板1固定盖设于所述左辅助纵梁17的顶部,右前地板2固定盖设于所述右辅助纵梁18的顶部形成平面,有利于提高整车的密封性能,可防止水或灰尘等进入室内。左辅助纵梁17和右辅助纵梁 18尾部的纵向截面为“U”形(未收口),使左辅助纵梁腔体和右辅助纵梁腔体从前至后延伸至辅助纵梁的尾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提高了辅助纵梁尾部的刚度和局部模态,有利于降低NVH噪声,静音效果好,解决了辅助纵梁尾部垂直方向收口无腔体造成的局部刚度差和模态差的问题。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中央通道5后部垂直方向的高度小于所述中央通道5前部和中部垂直方向的高度,所述中央通道5后部设于地毯造型面以下。这样,汽车的抗碰撞能力对中央通道5后端的要求不高,仅中央通道5后部下沉至地毯造型面以下,可在满足整车的弯曲刚度的同时,可保证了地毯造型面的平整性,提升第二排中间乘客的舒适性和第三排乘客上下车的便利性,中央通道 5本体后部高度超过地毯造型面造成的乘坐舒适性差和便利性差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其中,通过降低左前地板1和右前地板2后端的方式增加中央通道5 后部分的相对高度,达到提高弯曲刚度和局部刚度的目的。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中央通道5后部的顶表面上铺设有地毯19,所述地毯造型面与所述中央通道5本体后部的顶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地毯19的厚度。这样,中央通道5后部的顶部到室内地毯造型面的距离恰好等于地毯19 的厚度,使中央通道5后部的相对高度最优化。可以为:所述左辅助纵梁17 后部在垂直方向的高度小于所述左辅助纵梁17前部和中部在垂直方向的高度,所述右辅助纵梁18后部在垂直方向的高度小于所述右辅助纵梁18前部和中部在垂直方向的高度。这样,左辅助纵梁17前部和中部的左辅助纵梁腔体大,有利于提高正面碰撞时,前地板总成的钣金抗变形能力,提高对乘客的保护。同时,正面碰撞对左辅助纵梁17后部的要求相对不高,左辅助纵梁17 后部的左辅助纵梁腔体收小,可减轻整车重量;同时,左辅助纵梁17垂直方向收小,有利于提高该区域汽车底部到地面的距离,有利于提高通过性,同理适用于右辅助纵梁18。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地板总成,请参考图5至图12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地板主纵梁6和后车架之间固定连接有后大梁搭接板20。这样,后大梁搭接板20前端固定连接在地板主纵梁6上,后大梁搭接板20后端固定连接在后车架上,其连接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后大梁搭接板20将地板主纵梁6尾部与后车架搭接,提高了整车的弯曲刚度和局部刚度,降低了NVH噪声传递函数,提升了整车行驶质感。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