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车无级偏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5059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脚踏车无级偏心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脚踏车无级偏心装置。
由于生活水准日益升高,社会大众愈来愈重视休闲生活内容,脚踏车已不再如同已往仅作为交通工具之用,而成为一种新兴之运动休闲器材。然而一般传统之脚踏车,多着重于速度效率或越野能力之提升,而于运动之趣味性与娱乐效果则非其设计诉求,至于纯粹健身之脚踏车,则仅强调其能控制运动负荷之功能,多作为一种单纯训练肌肉之健康器材,且其为固定式,使用上仅为机械式动作,丝毫没有趣味性可言。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脚踏车无级偏心装置,它能使脚踏车于使用时能切换于一般行驶的状态和使轮胎偏心摆动的状态,而达到健身娱乐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脚踏车无级偏心装置,它包含一制动盘,其中央锁设有一套管,其外侧环列有凸齿,内侧轴套可于该套管中转动自如;一偏心轮轴组,其系具备一轴杆,该轴杆系于两端固定于脚踏车之前后叉上,该轴杆上依序设有一链盘。一内侧轴套,一内侧偏心齿轮,转轮,一外侧偏心齿轮,一外侧轴套,各构件皆能于轴杆上转动自如;其中该外侧偏心齿轮内侧套设有一逆止齿盘,以一轴套伸出于外侧偏心齿轮外,该逆止齿盘于外侧设有逆止凸齿;其中该内侧轴套系锁合于链盘与内侧偏心齿轮间,该外侧轴套系锁合于逆止齿盘之偏心轴套中;一转轮组,其系具备有
一转座,其上设有一偏心轴孔,一传动杆孔,并于该偏心轴孔外侧设有一凹陷,其中设有弹簧与卡块,可与逆止齿盘之逆止凸齿构成一单向带动之结构;一花鼓壳,其系将转座、偏心齿轮与运动齿轮组包覆其中,并于其外缘设有轮幅,连接于车轮;一连动齿轮组,其中由二夹片连结三齿轮,分别为连动齿轮、中间齿轮与末端齿轮,并以轴销固定,使之两两啮合,其末端齿轮另啮合于制动盘之套管外侧凸齿,并以夹片夹持固定于制动盘套管外侧及内侧套管上,该连动齿轮组另一端连动齿轮向外枢设有一传动杆,该传动杆穿过转座之传动杆孔,并于相对于内外侧偏心齿轮位置各设有一传动齿轮,并分别与之啮合,另于该传动杆两端各以C形环锁定,避免齿轮脱出;其中当链盘带动偏心轮轴之偏心齿轮转动时,经由传动齿轮与传动杆带动该外侧偏心齿轮底部之逆止齿轮,并带动转座转动,同时带动与偏心齿轮连结之连动齿轮组传动齿轮经由传动杆、中间齿轮至末端齿轮,同步带动制动盘转动,进行车轮一般正常运动;当刹住制动盘时,末端齿轮受迫绕行于制动盘,经中间齿轮与传动齿轮对偏心齿轮进行一反向旋动,并带动偏心齿轮相对转座反向转动,使轴套产生偏心位移,藉控制刹住制动轮之时间以设定偏心大小,当松放制动盘后,车轮即再由偏心轮轴带动于设定之偏心位置继续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脚踏车无级偏心装置能使脚踏车于使用时切换于一般行驶的状态和使轮胎偏心摆动的状态,从而产生健身和娱乐的效果,其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脚踏车和专门用于健身的固定式脚踏车。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附图中


图1A、B为本实用新型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于一般脚踏车状态动作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于偏心状态动作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于偏心位移参考示意图。
参阅
图1A,本实用新型脚踏车无级偏心装置,其中包括一制动盘10,为一圆盘体,其中央锁设有一套管11,其外侧环列有凸齿111,该套管11内侧系为平滑面,使内侧轴套23可于其中转动自如;一偏心轮轴组20,其系具备一轴杆21,该轴杆21系于两端固定于脚踏车之前后叉上,该轴杆21上依序设有一链盘22,一内侧轴套23,一内侧偏心齿轮24,转轴组30,一外侧偏心齿轮25,一外侧轴套26,各构件皆能于轴杆21上转动自如;其中该内侧轴套23一端锁合于链盘22,另端则锁合于内侧偏心齿轮24中,并使内侧轴套23两端呈反向螺纹,以避免链盘22转动时内则偏心齿轮24松脱,另该外侧轴套26锁合于逆止齿盘27之偏心轴套272中;其中该外侧偏心齿轮26内侧套设有一逆止齿盘27,该逆止齿盘27于外侧设有一段逆止凸齿271,另具有一偏心轴套272,伸出于偏心齿轮25外,并以螺栓锁固于该偏心齿轮25上;一转轮组30,其系具备有一转座31,其系呈一圆柱体,其上设有一偏心轴孔32,其中设有一轴套321,一传动杆孔33,并于该偏心轴孔32外侧设有一凹陷321,其中设有弹簧322与卡块323,可与逆止齿盘27之逆止凸齿271构成一单向带动之结构;一花鼓壳34,其系将转座31、偏心齿轮24、25与连动齿轮组40包覆其中,见
图1B,并于其外缘设有轮幅,连接于车轮;一连动齿轮组40,其中由二夹片41连结三齿轮,分别为连动齿轮42、中间齿轮43与末端齿轮44,并以轴销固定,使之两两啮合,其末端齿轮44另啮合于制动盘10之套管11外侧凸齿111,并以内外二夹片441、442配合轴销分别夹持固定于制动盘10外侧及内侧轴套23上,该连动齿轮组40另一端连动齿轮42向外枢设有一传动杆45,该传动杆45穿过转座31之传动杆孔33,并于相对内外侧偏心齿轮24、25位置各设有一传动齿轮46、47,并分别与之啮合,另于该传动杆两端各以C形环48锁定,避免齿轮脱出。
本实用新型于动作时可分为一般状态与偏心状态于一般状态时,见图2,该轴杆21系位于转座31中心之初始位置,当使用者踩动踏板带动链盘22作正向转动时,同时带动内侧轴套23与内侧偏心齿轮24作正向转动,并带动传动齿轮46,经传动杆45与另一传动齿轮47带动外侧偏心齿轮25作正向转动,由于该外侧偏心轮25内侧之逆止齿盘27之逆止凸齿271于正向转动时将卡住转座31中之卡块323,此时传动齿轮47将无法转动,同时该传动杆45将带动转座31同步转动,另,该传动杆45尾端之连动齿轮42亦由该传动杆45带动,经夹片41拖动末端齿轮44,藉套管11上之凸齿111,带动制动盘10同向转动,因该轴杆21系位于转座31中心,不具有偏心位移,花鼓可以一正常转动方式带动车轮运动,与一般脚踏车无异。
于偏心状态时,见图3,需先调整偏心位置,首先以一控制装置刹住制动盘10,该控制装置系用以控制刹住制动盘10之时间长短,非本实用新型重点,不予赘述,当该制动盘10刹住时,由于该末端齿轮44系连结于制动盘套管11凸齿111上,该末端齿轮44被迫正向绕行套管11,并由中间齿轮43带动连动齿轮42与传动齿轮46正转,此时该传动齿轮46、47亦将带动外侧偏心齿轮25反向转动,使逆止凸齿盘27相对转座31反转,使逆止凸齿271滑动于卡块323上,产生偏心位移,其中该偏心位移为转座31相对改变位置后轴杆21之偏心位移加上偏心齿轮25相对于轴杆21原来位置之偏心位移之和,见图4A、B,并可藉不同尺寸之转座31与偏心齿轮24、25搭配出所需要偏心位移之范围,以适应各种不同种类脚车之型式,此外,逆止齿盘27相转座31转动时间之长短将决定偏心之位置,亦即制动盘10刹停时间,当松放制动盘10后,踩动踏板,带动链盘22,即可使偏心齿轮24、25就其既有设有之偏心位置继续带动转座31、花鼓壳34与车轮,此时车轮即以一偏心摆动之状态前进,而达成运动健身之效果,如欲恢复正常行驶,藉刹住制动盘10改变偏心位置,待轴杆21回归转座32中央位置即可达成。
此外本实用新型亦可另藉适当之控制装置达到分级控制轮轴摆动幅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脚踏车无级偏心装置,能切换一般脚踏车之正常运转和偏心运转之状态,兼具实用和娱乐之效果,实为一前所未见之创作,确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故依法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希望早日批准。
权利要求1.一种脚踏车无级偏心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制动盘,其中央销设有一套管,其外侧环列有凸齿,内侧轴套可于该套管中转动自如;一偏心轮轴组,其系具备一轴杆,该轴杆系于两端固定于脚踏车之前后叉上,该轴杆上依序设有一链盘,一内侧轴套,一内侧偏心齿轮,转轮,一外侧偏心齿轮,一外侧轴套,各构件皆能于轴杆上转动自如;其中该外侧齿轮内侧套设有一逆止齿盘,以一轴套伸出于外侧偏心齿轮外,该逆止齿盘于外侧设有逆止凸齿;其中该内侧轴套系锁合于链盘与内侧偏心齿轮间,该外侧轴套系锁合于逆止齿盘之偏心轴套中;一转轮组,其系具备有一转座,其上设有一偏心轴孔,一传动杆孔,并于该偏心轴孔外侧设有一凹陷,其中设有弹簧与卡块,可与逆止齿盘之逆止凸齿构成一单向带动之结构;一花鼓壳,其系将转座、偏心齿轮与运动齿轮组包覆其中,并于其外缘设有轮幅,连接于车轮;一连动齿轮组,其中由二夹片连结三齿轮,分别为连动齿轮、中间齿轮与末端齿轮,并以轴销固定,使之两两啮合,其末端齿轮另啮合于制动盘之套管外侧凸齿,并以夹片夹持固定于制动盘套外侧及内侧套管上,该连动齿轮组另一端连动齿轮向外枢设有一传动杆,该传动杆穿过转座之传动杆孔,并于相对于内外侧偏心齿轮位置各设有一传动齿轮,并分别与之啮合,另于该传动杆两端各以C形环锁定,避免齿轮脱出;其中当链盘带动偏心轴之偏心齿轮转动时,经由传动齿轮与传动杆带动该外侧偏心齿轮底部之逆止齿盘,并带动转座转动,同时带动与偏心齿轮连结之连动齿轮组传动齿轮经由传动杆、中间齿轮至末端齿轮,同步带动制动盘转动,进行车轮一般正常运动;当刹住制动盘时,末端齿轮受迫绕行于制动盘,经中间齿轮与传动齿轮对偏心齿轮进行一反向旋动,并带动偏心齿轮相对转座反向转动,使轴套产生偏心位移,藉控制刹住制动轮之间以设定偏心大小,当松放该制动盘后,车轮即再由偏心轮轴带动于设定之偏心位置继续运动。
专利摘要一种脚踏车无级偏心装置,包括一制动盘,一连动齿轮组,一偏心轮轴组与一转轮组,其中该偏心轮轴组位于转轮组内,并可相对于该转轮转动,当该偏心轮轴位于转轮圆心处时,可由链盘带动进行正常运动,当刹住制动盘时,在运作中该连动齿轮组将带动该偏心轮轴相对转座转动,而产生偏心效果,藉控制刹住制动轮之时间以设定偏心大小,当松放该制动盘后,转轮即再由偏心轮轴于设定之偏心位置持续运动,因而使车轮于行进时上下摆动,而产生健身运动效果。
文档编号B62M11/06GK2320519SQ9722980
公开日1999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1997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1997年10月20日
发明者詹溪川 申请人:詹溪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