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整流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475559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整流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整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下述专利文献I中所记载的轮胎导流板(机轮减阻罩)被配置于发动机底护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具体而言,在发动机底护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处形成有倾斜面,在该倾斜面的车辆后侧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配置有轮胎导流板。并且,在车辆的行驶时,由于流经发动机底护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行驶风将触碰到倾斜面以及轮胎导流板,因此抑制了该行驶风的全部触碰到轮胎导流板的情况。由此,对车辆的Cd値(空气阻力系数)的恶化进行了抑制。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86657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069396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030549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327281号公报
[0009]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0]但是,在上述结构中,虽然通过倾斜面以及轮胎导流板而对车辆空气阻力的恶化进行了抑制,但是并未考虑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因此,在上述结构中,在此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0011]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降低空气阻力的同时提升操控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的车辆用整流装置。

【发明内容】

[0012]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具备,主体部,其在车辆下部处被设置于车轮的车辆前侧,且从地板下向车辆下侧突出,前整流部,其被形成在所述主体部的前部处,并且使触碰该前部的行驶风向该前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进行整流且从车辆下侧流出。
[0013]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中,主体部在车辆下部处被设置于车轮的车辆前侧。该主体部从地板下向车辆下侧突出,在主体部的前部形成有前整流部。在此,前整流部使触碰主体部的前部的行驶风向该前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进行整流并从车辆下侧流出。即,当车辆的行驶时行驶风触碰到主体部的前部时,该行驶风将朝向前整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被整流,并且主要从前整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下端向车辆下侧流出。
[0014]因此,能够使从前整流部的下端向车辆下侧流出的行驶风的流速变快。由此,由于抑制了从前整流部的下端流出的行驶风向主体部的车辆后侧流入的情况,因此抑制了该行驶风触碰到车轮等的情况。并且,从前整流部的下端向车辆下侧流出的行驶风将卷入流经主体部的车辆下侧并向车辆后侧流动的行驶风而向车辆下侧流动。其结果为,对流经主体部的车辆下侧并向车辆后侧流动的行驶风触碰到车轮等的情况进行了抑制。通过以上方式能够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
[0015]此外,由于从前整流部的下端向车辆下侧流出的行驶风的流速较快,因此会有将车辆向上侧提升的力(浮力)作用于车辆。由此,例如通过使该浮力和车辆的重力相互抵消,从而能够提升车辆直线行驶时车辆的操控稳定性。
[0016]并且,通过使该浮力作用于车辆从而对上下方向上的车辆变动进行了抑制。换言之,在上下方向上对车辆姿态的变化进行了抑制。其结果为,能够提升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0017]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为,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中,所述前整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为前倾斜面,所述前倾斜面在侧面观察时随着趋向于车辆下侧而向车辆后侧倾斜,
[0018]所述前整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为前侧面,所述前侧面从所述前倾斜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起向车辆前侧延伸。
[0019]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中,前整流部被构成为,包括构成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前倾斜面和构成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的前侧面。并且,前倾斜面在侧面观察时随着趋向于车辆下侧而向车辆后侧倾斜,并且从前倾斜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起,前侧面向车辆前侧延伸。即,前整流部被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向车辆前侧开放的凹状。
[0020]因此,触碰到前倾斜面的行驶风将沿着前倾斜面而向车辆下侧流动。另一方面,触碰到前侧面的行驶风沿着前侧面而向前倾斜面侧(前整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流动并与沿着前倾斜面流的行驶风汇合。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使触碰到前整流部的行驶风向前整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整流并从前整流部的下端向车辆下侧流出。
[0021]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为,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中,所述前倾斜面的下端处的宽度尺寸与所述前倾斜面的上端处的宽度尺寸相比而被设定得较小。
[0022]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中,由于前倾斜面的下端处的宽度尺寸与前倾斜面的上端处的宽度尺寸相比而被设定得较小,因此沿着前倾斜面而向车辆下侧流动的行驶风的流速会由于文丘里效果而变得较快。因此,能够使从前倾斜面的下端向车辆下侧流出的行驶风的流速更快。由此,流经主体部的周围的行驶风被引入前整流部侧,从而能够进一步对从前倾斜面的下端流出的行驶风向主体部的车辆后侧流入的情况进行抑制。其结果为,能够有效地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
[0023]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为,在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中,所述前倾斜面被形成为侧面观察时向车辆后侧斜上方凸起的曲面状。
[0024]在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中,由于前倾斜面被形成为侧面观察时向车辆后侧斜上方凸起的曲面状,因此能够有效率地使行驶风沿着前倾斜面而向车辆下侧流动。
[0025]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为,在第二方式至第四方式所涉及的任意一个车辆用整流装置中,所述前侧面被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斜后方凸起的曲面状。
[0026]在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中,由于前侧面被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斜后方凸起的曲面状,因此能够使行驶风高效地沿着前侧面而向前整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流动。
[0027]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为,在第二方式至第五方式所涉及的任意一个车辆用整流装置中,在所述主体部的后部上形成有后整流部,所述后整流部的构成方式为,包括后倾斜面,后倾斜面被配置于前倾斜面的车辆后侧,并且在侧面观察时随着趋向于车辆上侧而向车辆后侧倾斜。
[0028]在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中,例如,从前整流部(前倾斜面)的下端流出的行驶风的一部分即使以朝向主体部的车辆后侧卷入的方式而流入,也能够对该行驶风触碰车轮等的情况进行抑制。即,假设当从前整流部(前倾斜面)的下端流出的行驶风的一部分以卷入主体部的车辆后侧的方式而流入时,该行驶风将被吸附于后倾斜面上,并沿着后倾斜面而朝向后倾斜面的下端流动。并且,在该行驶风到达后倾斜面的下端时,该行驶风的流速变缓,且该行驶风收敛于后倾斜面的下端部。由此,能够对流入主体部的车辆后侧的行驶风触碰到车轮等的情况进行抑制。
[0029]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为,第二方式至第六方式所涉及的任意一个车辆用整流装置中,所述主体部以关于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而左右对称的方式被设置有一对。
[0030]在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中,由于主体部以关于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而左右对称的方式被设置有一对,因此例如相对于车辆的横摆而能够使车辆的行驶姿态稳定。即,如前文所述,通过使从前整流部向车辆下侧流出的行驶风的流速变快,从而虽然在车辆上作用有将车辆提升的力(浮力),但在车辆的横摆时随着车辆的姿态的变化而会使浮心的位置移动。并且,如果在车辆的横摆时转矩作用于车辆上,则在定倾中心(稳定中心)上复原力发挥作用。因此,由于通过该复原力而欲使车辆恢复原本的姿态,从而相对于车辆的横摆而能够使车辆的行驶姿态稳定。
[0031]发明的效果
[0032]根据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能够在降低空气阻力的同时提升操控稳定性以及乘坐舒适性。
[0033]根据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使触碰前整流部的行驶风向前整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整流并从前整流部的下端向车辆下侧流出
[0034]根据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能够有效地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
[0035]根据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能够有效地使行驶风沿着前倾斜面而向车辆下侧流动。
[0036]根据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能够有效地使行驶风沿着前侧面而向前整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流动。
[0037]根据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例如从前整流部的下端流出的行驶风的一部分即使以向主体部的车辆后侧卷入的方式而流入,也能够对该行驶风触碰到车轮等情况进行抑制。
[0038]根据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整流装置,能够相对于车辆的横摆而使车辆的行驶姿态稳定。
【附图说明】
[0039]图1为表示从车辆左斜前方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轮减阻罩进行观察的立体图。
[0040]图2为表示从车辆左侧对应用了图1所示的机轮减阻罩的车辆进行观察的侧视图。
[0041]图3为表示从车辆左斜前方对触碰到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