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副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93006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副车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副车架,其设置在车身的下方,通过左右的端部来支承左右的悬架,且支承成为车辆的驱动源的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已知在车辆中,在车架上设有铸造制的副车架,在副车架的车宽方向中央(以下,称为“连结部”)连结有扭力杆。通过将扭力杆连结于副车架,从而车辆的动力装置经由扭力杆而由副车架支承。
[0003]动力装置作为一例,为一体地形成有发动机和变速器的发动机/变速器单元。
[0004]该副车架在铸造时,通过配置在铸造模具的型腔中的型芯而形成为中空状。通过将副车架形成为中空状,从而能够使副车架变得轻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5]但是,专利文献1的副车架经由扭力杆而将动力装置支承于连结部,从而从扭力杆向副车架的车宽方向中央(即,连结部)输入比较大的载荷。
[0006]因此,需要增大副车架的壁厚尺寸(尤其是车宽方向中央的壁厚尺寸)来确保连结部的刚性、强度,这将阻碍实现副车架的轻量化。
[0007]在先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916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发明的概要
[0011]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2]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连结部的刚性、强度且能够实现副车架的轻量化的车辆的副车架。
[0013]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4]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副车架,其使用型芯而一体地铸造形成,且具备:主体部,其通过所述型芯而形成为中空状,从而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设置的上部及下部;左右的悬架支承部,它们设置于该主体部的左右端部,且将对悬架进行支承的悬架臂连结;以及连结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且将对成为车辆的驱动源的动力装置进行支承的连结构件连结,其中,所述连结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所述主体部包括隔壁,该隔壁在所述连结部的车辆后方与所述上部及所述下部连结,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0015]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隔壁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
[0016]发明效果
[0017]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在主体部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设置连结部。并且,在连结部的车辆后方设置隔壁,使隔壁与上部及下部连结。
[0018]通过使隔壁与上部及下部连结,从而能够在连结部的车辆后方通过隔壁将上部及下部连结为一体,能够确保副车架(尤其是连结部的后方部位)的刚性、强度。
[0019]由此,能够通过后方部位来支承经由连结构件而向连结部输入的车辆前后方向、上下方向的载荷。
[0020]另外,仅通过在连结部的车辆后方使隔壁与上部及下部连结,就能够确保后方部位的刚性、强度。由此,与增大副车架的壁厚尺寸(尤其是连结部的周围整个区域的壁厚尺寸)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副车架的轻量化。
[0021]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在主体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隔壁。
[0022]这里,在相当于主体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部位将形成主体部的中空部的型芯分割成两部分,从而能够使熔融金属在分割后的型芯之间流动而形成隔壁。
[0023]由此,仅通过将型芯分割成两部分,就能够在分割的型芯之间简单地形成隔壁。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副车架的车身前部结构体的立体图。
[0025]图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副车架上安装了悬架臂的状态的仰视图。
[0026]图3是表示图1的副车架的立体图。
[0027]图4是图3的4-4线剖视图。
[0028]图5是图3的5向视图。
[0029]图6是图3的6向视图。
[0030]图7是图5的7-7线剖视图。
[0031]图8是图5的8-8线剖视图。
[0032]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型芯单元的俯视图。
[0033]图10是说明对向本发明的副车架的中央连结部输入的载荷进行支承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前(Fr),,、“后(Rr)”、“左(L),,、“右(R) ”依照从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
[0035]实施例
[0036]对实施例的车辆的副车架15进行说明。
[0037]如图1、图2所示,车身前部结构体10具备:朝向车身前后方向配置的左右的侧车架11、12 ;在左右的侧车架11、12的下方安装的副车架15 ;在副车架15的左右的端部设置的左右的悬架臂16、17 ;以及与左右的悬架臂16、17连结的左右的悬架21、22。
[0038]车身前部结构体10还具备:在副车架15的上部15a安装的转向齿轮箱24 ;以及将副车架15与动力装置25连结的扭力杆(连结构件)26。
[0039]在从转向齿轮箱24延伸出的转向轴28上安装有方向盘29。
[0040]作为一例,动力装置25是一体地形成有发动机和变速器且成为车辆的驱动源的发动机/变速器单元。该动力装置25横向配置在左右的侧车架11、12之间。
[0041]如图3、图4所示,副车架15使用型芯单元80 (参照图9)并通过铝合金一体地高压铸造而成形为壁厚尺寸T1。
[0042]该副车架15具备:通过型芯单元80形成为中空状的主体部32 ;在主体部32的左端部32a设置的左车身安装部34及左悬架支承部35 ;在主体部32的右端部32b设置的右车身安装部36及右悬架支承部37 ;以及在主体部32的前中央部设置的中央连结部38。
[0043]左车身安装部34包括在主体部32的左端部32a中的前部32c设置的左前安装部34a、及在主体部32的左端部32a中的后部32d设置的左后安装部34b。
[0044]右车身安装部36与左车身安装部34同样,包括在主体部32的右端部32b中的前部32e设置的右前安装部36a、及在主体部32的右端部32b中的后部32f设置的右后安装部 36b ο
[0045]左前安装部34a及左后安装部34b通过螺栓安装于左侧车架11(参照图1)。并且,右前安装部36a及右后安装部36b通过螺栓安装于右侧车架12 (参照图1)。
[0046]由此,副车架15安装于左右的侧车架11、12。
[0047]返回图1、图2,左悬架支承部35包括在主体部32的左端部32a中的前部32c设置的左前连结部81、及在主体部32的左端部32a中的后部32d设置的左后连结部82。
[0048]左前连结部81以从前部32c向车辆前方伸出的方式设置,由此配置在比左前安装部34a靠车辆前方的位置。
[0049]左后连结部82设置在比左后安装部34b (参照图3)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从而夹设在左后安装部34b与后部32d之间。
[0050]左悬架臂16的前安装部16a经由左前支承销84而与左前连结部81连结。另外,左悬架臂16的后安装部16b经由左后支承销而与左后连结部82连结。
[0051]左悬架21的下端部21a与左悬架臂16连结,左悬架21的上端部21b与左减震器壳体13连结。左减震器壳体13 —体地形成于左侧车架11。
[0052]因此,左悬架21支承于左悬架臂16。由此,左悬架21经由左悬架臂16而支承于左悬架支承部35。
[0053]右悬架支承部37与左悬架支承部35同样,包括在主体部32的右端部32b中的前部32e设置的右前连结部87、及在主体部32的右端部32b中的后部32f设置的右后连结部
88 ο
[0054]右前连结部87以从前部32e向车辆前方伸出的方式设置,由此配置在比右前安装部36a靠车辆前方的位置。
[0055]右后连结部88设置在比右后安装部36b (参照图3)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由此夹设在右后安装部36b与后部32f之间。
[0056]右悬架臂17的前安装部17a经由右前支承销91而与右前连结部87连结。另外,右悬架臂17的后安装部17b经由右后支承销而与右后连结部88连结。
[0057]右悬架臂17是与左悬架臂16大致左右对称的构件。
[0058]右悬架22的下端部22a与右悬架臂17连结,右悬架22的上端部22b与右减震器壳体14连结。右减震器壳体14 一体地形成于右侧车架11。
[0059]因此,右悬架22支承于右悬架臂17。由此,右悬架22经由右悬架臂17而支承于右悬架支承部37。
[0060]如图2、图3所示,在主体部3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32h,且在前半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32g设有中央连结部38。
[0061]扭力杆26的基端部26a通过螺栓51 (参照图1)、螺母52与中央连结部38连结。扭力杆26的前端部26b通过螺栓53与动力装置25连结。由此,动力装置25通过扭力杆26而被支承。
[0062]如图3、图4所示,主体部32具有:面向上方的上部41 ;面向下方的下部42 ;将上部41及下部42的各前端部41a、42a连结的前壁43 ;以及将上部41及下部42的各后端部41b,42b连结的后壁44。该主体部32通过上部41、下部42、前壁43及后壁44形成中空部45 ο
[0063]在铸造副车架15时通过型芯单元80 (参照图9)形成中空部45。
[0064]并且,上部41及下部42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设置。
[0065]在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且在前半部32g —体地形成有中央连结部38。
[0066]在下部42的车宽方向中央且在前部(即,相当于中央连结部38的下部38a的部位)42c —体地形成有连结凹部47。
[0067]在中央连结部38的上部38b形成有上安装孔54,在中央连结部38的下部38a (包括下部42的前部42c)形成有下安装孔55。通过将螺栓51插入上安装孔54及下安装孔55,从而将扭力杆26与螺栓51连结。
[0068]如图5、图6所示,主体部32包括在车宽方向中央部32h设置的隔壁部61。隔壁部61具有:在中央连结部38的车辆前方设置的前隔壁62 ;在中央连结部38的下部设置的中央隔壁63 ;以及在中央连结部38的车辆后方设置的后隔壁(隔壁)64。
[0069]关于隔壁部61,之后进行详细说明。
[0070]另外,主体部32包括在上部41的内表面41c (参照图4)设置来对副车架15进行加强的左右的上前横肋67、68及上后中央横肋69。
[0071]左上前横肋67从中央连结部38的左端部38c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出,并从内表面41c朝向中空部45(参照图4)突出。
[0072]右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