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板和风窗横梁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77042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支撑板和风窗横梁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撑板和风窗横梁总成。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车祸的数量不断增加,行人的伤亡率和绝对数量都在持续增加,行人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为此,改进汽车结构,以提高汽车与行人发生撞击后,汽车对于行人的保护一直是汽车研发中重要的事项。
[0003]其中,车祸中行人头部和汽车引擎罩和风挡区域的撞击是造成行人受伤和死亡的重大因素。为此,欧盟新车认证程序/中心(Euro-NCAP,简称ENCAP)将行人头部与引擎罩和风挡区域的撞击后,汽车结构设计对行人的保护措施作为汽车安全性能评定的重要考核点。
[0004]为此,在车身架构开发中,如何降低行人撞击汽车引擎罩和风挡区域后所受损伤,是业界技术人员重点研究的对象。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支撑板和风窗横梁总成,以降低行人撞击汽车引擎罩和风挡区域所受损伤,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撑板,包括:
[0007]板体,
[0008]所述板体上设有多条皱褶槽;
[0009]贯穿所述板体的通孔,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多条皱褶槽中的部分皱褶槽处。
[0010]可选地,所述支撑板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皱褶槽。
[0011]可选地,所述支撑板包括一个所述通孔,且所述通孔位于一条所述皱褶槽处。
[0012]可选地,所述板体包括垂直于所述皱褶槽延伸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通孔靠近所述第一端;
[0013]所述通孔所处位置的皱褶槽距离所述第一端的距离为25?35mm,另一条所述皱褶槽距离所述第二端的距离为10?15mm。
[0014]可选地,所述板体垂直于所述皱褶槽延伸方向的尺寸为60?65_ ;所述板体平行于所述皱裙槽延伸方向的尺寸为35?45mm。
[0015]可选地,相邻两条皱褶槽间的距离为20?28mm。
[0016]可选地,所述通孔沿所述皱褶槽延伸方向上的尺寸为12?20mm,垂直于所述皱褶槽延伸方向上的尺寸为14?18mm。
[0017]可选地,所述皱褶槽的截面为圆弧形结构。
[0018]可选地,所述皱褶槽的宽度为2?3mm。
[0019]可选地,所述通孔的中心位于所述通孔所处的皱褶槽上。
[0020]可选地,所述支撑板的厚度为0.5?1.0mm。[0021 ] 可选地,在所述支撑板还包括:
[0022]分别位于所述板体沿垂直于所述皱褶槽延伸方向两端的翻边,所述翻边用于安装所述支撑板。
[0023]可选地,所述翻边包括焊接面,用于焊接安装所述支撑板,所述焊接面的轮廓度公差为-0.5?0.5mm之间。
[0024]可选地,所述翻边垂直于所述皱褶槽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等于16_。
[002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风窗横梁总成,包括上述支撑板,所述风窗横梁总成还包括:
[0026]风窗横梁,用于支撑玻璃;
[0027]通风板,所述通风板包括一卷曲状,所述卷曲状的通风板围成一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皱褶槽延伸方向延伸;所述风窗横梁位于所述凹槽的一侧侧壁上,所述凹槽的侧壁用于支撑所述风窗横梁;
[0028]所述支撑板垂直于皱褶槽延伸方向上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凹槽的另一侧壁上,支撑板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风窗横梁上,所述支撑板用以支撑所述凹槽的开口。
[0029]可选地,所述风窗横梁用于支撑汽车驾驶室的前挡风玻璃,所述支撑板位于副驾驶室一侧,且安装在距离凹槽延伸方向中点100?120mm处。
[0030]可选地,所述风窗横梁总成仅包括一块所述支撑板。
[00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板受力时,所述皱褶槽可吸收支撑板受力所产生的能量,以引导所述支撑板发生压溃收缩而产生形变;所述通孔降低所述支撑板的刚性,使得通孔处的皱褶槽更易发生形变。位于通孔处的部分皱褶槽和剩余部分皱褶槽形成多级力的诱导,促使支撑板逐级压溃收缩发生形变,以逐步持续吸收来自外部的力所产生的能量,降低支撑板的反作用力。
[0033]本实用新型风窗横梁总成中,风窗横梁固定在通风板的卷曲状所形成的凹槽的一侧侧壁上,所述支撑板的沿垂直于皱褶槽延伸方向的端固定在所述凹槽另一侧壁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风窗横梁上,用以支撑所述凹槽的开口,进而以支撑所述凹槽的开口。所述支撑板可提高通风板卷曲状侧壁的的刚性以支撑风窗横梁;且在行人的头部撞击玻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力传递至所述支撑板后,所述皱褶槽所受力产生的能量,诱导所述支撑板发生形变,而且在所述支撑板形变过程中,基于通孔处的支撑板刚性最弱,因而通孔处的皱褶槽更易发生形变,位于通孔处的部分皱褶槽和剩余部分皱褶槽形成多级力的诱导,促使支撑板逐级压溃收缩发生形变,以逐步而持续地吸收行人头部撞击玻璃的力产生的能量,从而减小玻璃对于人头部的反作用力,减小人体头部的损伤,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窗横梁总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图1中风窗横梁总成沿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6]图3为图1中风窗横梁总成中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车祸中行人头部和汽车引擎罩和风挡区域的撞击是造成行人受伤和死亡的重大因素。
[0038]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汽车车身架构需要足够的刚性和良好的模态,以优化汽车结构。但在车祸中,汽车车身优异的刚性,致使行人头部与引擎罩和风挡区域的撞击后,基于行人撞击引擎罩和风挡区域的力,汽车车身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从而致使行人重伤甚至死亡。
[003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持板和采用所述支撑板的风窗横梁总成。从而平衡车身构架开发中,汽车车身架构具有足够的刚性和良好的模态的同时,降低行人撞击汽车引擎罩和风挡区域后所受损伤。
[004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支撑板以及采用所述支撑板的风窗横梁总成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41]图1至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风窗横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42]先参考图1,本实施例风窗横梁总成包括:
[0043]风窗横梁10,用于支撑玻璃(图中未显示)。可选地,所述玻璃为安装在汽车驾驶室内上的前挡风玻璃。所述风窗横梁10还用于支撑驾驶室内的仪表板等部件。本实用新型对所述风窗横梁的结构和作用不做限定。
[0044]通风板20,所述通风板20位于所述风窗横梁10下方,用以支撑所述风窗横梁10 ;所述通风板20还用于布置雨刮系统,且支撑外饰空调进风盖板等结构。
[0045]结合参考图2,所述通风板20包括一卷曲状,所述卷曲状的通风板20围成一凹槽2。所述风窗横梁10位于通风板20上方,具体地,所述风窗横梁10位于所述凹槽21的一侧侧壁上,所述凹槽的侧壁起到支撑所述风窗横梁10的作用。此外,所述凹槽21还用作雨刮系统的排水结构。
[0046]本实施例中,所述风窗横梁10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凹槽21侧壁上。焊接有风窗横梁10的凹槽21的侧壁为匹配焊接边,所述匹配焊接边和所述风窗横梁10上具有密封涂胶。
[0047]结合参考图3,所述风窗横梁总成还包括支撑板30。所述支撑板30为板状结构,且支撑板30包括垂直于所述凹槽21的延伸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支撑板30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风窗横梁10上,第二端固定在通风板20与所述风窗横梁10相对的另一侧侧壁上。所述支撑板30用于支撑所述凹槽21的开口,从而提高所述通风板20的刚性,进而起到支撑所述风窗横梁10的作用。
[0048]若所述支撑板30的材料刚性过大,在车祸中,行人头部撞击所述前挡风玻璃时,支撑板30不易发生形变容易造成行人重大的伤亡,从而产生过大的反作用力,增加行人受伤的程度;若支撑板30的材料刚性过小,则降低风窗横梁总成的整体刚性,从而使风窗横梁总成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发生形变。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30采用为钢材制成,且屈服强度为120?180MPa,抗拉强度为270?420MPa,以确保所述支撑板30具有足够支撑力的同时,在玻璃被撞击后,适时吸收行人撞击汽车的力所产生的能量,促使支撑板30出现形变,降低玻璃的反作用力。
[0049]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30包括板体35以及分别位于所述板体35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翻边41。所述支撑板30通过所述翻边41焊接在所述风窗横梁10以及所述通风板20上。
[0050]板体35上两个翻边41所在的方向为板体35的延伸方向,可选地,所述翻边41在板体35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h9大于或等于16mm,从而提供足够的焊接面积以提高所述支撑板30和所述风窗横梁10之间,以及支撑板30与通风板20之间的焊接强度。
[0051]所述翻边41还向垂直于所述板体35延伸方向延伸,形成凸起部42,从而增加所述翻边41的面积。本实用新型对所述翻边41的结构和面积并不做具体限定。
[0052]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边41的焊接面的轮廓度公差为-0.5?0.5mm之间,以提尚焊接的强度。
[0053]此外,若所述板体35的沿垂直于延伸方向的宽度过大或沿延伸方向的长度过小,容易降低支撑板30的刚性;若板体35沿延伸方向的长度过小或垂直于延伸方向的长度过大,增加所述支撑板30的形变难度。
[0054]本实施例中,所述板体35沿延伸方向的尺寸hi为60?65mm ;所述板体35垂直于延伸方向的尺寸h2为35?45mm。
[0055]可选地,在上述尺寸条件下,所述支撑板30的厚度为0.5?1.0mm之间,以确保所述支撑板30具有足够刚性,以提高足够支撑力的同时,调整支撑板30的形变难易度,避免支撑板30受力时,出现过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在行人撞击剥离后,基于支撑板30无法及时吸收玻璃传递的能量,产生适当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