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124642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船舶动力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其包括传重板、滑动杆、电动机和至少一个套环圈;电动机连接滑动杆的一端;套环圈与滑动杆同轴;套环圈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与套环圈的连接点位于套环圈的任一直径两端;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的中心轴平行设置,与套环圈的中心轴的夹角为锐角;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的中心轴构成的平面与套环圈的中心轴平行;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均与滑动杆转动连接;传重板设置在套环圈的上方,以滑槽与套环圈连接。本发明能够有效的利用船舶的载重和部分自身重量所产生的重力势能,并使重力势能转化为船舶的动力能源。
【专利说明】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船舶动力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寻求开发更多的无污染、低排放、低消耗的新能源,已成为当务之急。载重船舶所承载的重物,会持续不断地产生重力势能,通过一定的装置,就能收集和利用这些能量,以作为船舶的自重动力,产生自重运动。
[0003]既然我们都知道物体有斜面自重运动(滑落、滚落)和垂直自重运动(跌落);我们还知道凡是有一定质量和相对高度的物体,即使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它也具有持续不断的重力势能。那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可以转化这种重力势能,使之产生自重运动,获得自重能动力呢?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0005]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包括传重板、滑动杆、电动机和至少一个套环圈;
[0006]电动机连接滑动杆的一端,能够带动滑动杆转动;
[0007]套环圈与滑动杆同轴;
[0008]套环圈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
[0009]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与套环圈的连接点位于套环圈的任一直径两端;
[0010]第一轴承的中心轴与第二轴承的中心轴平行设置,且均与套环圈的中心轴的夹角为锐角;
[0011]第一轴承的中心轴与第二轴承的中心轴所构成的平面与套环圈的中心轴平行;
[0012]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均与滑动杆转动连接且相切设置;
[0013]传重板设置在套环圈的上方,与套环圈相切,以传达重力,同时又能使其在滑动杆上来回滑动;
[0014]滑动杆的两端的套环圈分别连接船舶的轮浆,用于给轮浆提供动力。
[0015]进一步的,传重板设置在套环圈上方,且传重板底部设置有滑槽,能使安装在套环圈上方的滑动轴承在滑槽内滑动。
[0016]进一步的,传重板架空设置在套环圈上方,且传重板下方设置有下伸的传重柱,通过设置在穿重柱末端的轴承与设置在两个套环圈下方的传重滑动板连接,以传达重力,同时又使套环圈能在滑动杆上来回滑动。
[0017]进一步的,套环圈的任一直径的两端向内分别设置有安装部;
[0018]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分别设置在两个安装部上。
[0019]进一步的,电动机与滑动杆通过联轴器连接。
[0020]进一步的,套环圈通过滑动摇杆结构和万向节与船舶的轮浆连接,给轮浆提供动力。
[0021]进一步的,套环圈为多个,且多个套环圈分为两组,分别在滑动杆上向两端滑动。
[0022]进一步的,滑动杆为多根平行设置。
[0023]本发明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通过电动机带动滑动杆转动,给滑动杆一初始动力后,滑动杆转动后由于与套环圈之间通过两个轴承相切,传重板将船舶载重部分的重力传达给套环圈,使套环圈驱动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同时沿滑动杆做纵向滑动,又由于传重板是原位不动的,它与套环圈只是相对位移,致使套环圈在通过控制电机正负极不同电流情况下能在滑动杆上作来回滑动,进而将滑动力通过滑动摇杆结构和万向节传达给轮浆成为转动力。本发明的设置方式能够有效的利用船舶载重和部分自身的重量所产生的重力势能,并使重力势能转化为船舶行驶的动力能源。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使用状态参考图;
[0026]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9]图5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
[0030]图6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中,1:传重板;2:滑动杆;3:电动机;4:套环圈;5:第一轴承;6:第二轴承;7:安装部;8:滑动摇杆结构;9:轮浆。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003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相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滑动连接,也可以是轴承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34]如附图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包括传重板1、滑动杆2、电动机3和至少一个套环圈4 ;
[0035]电动机3连接滑动杆2的一端,能够带动滑动杆2转动;
[0036]套环圈4与滑动杆2同轴;
[0037]套环圈4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 ;
[0038]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与套环圈4的连接点位于套环圈4的任一直径两端;
[0039]第一轴承5的中心轴与第二轴承6的中心轴平行设置,且均与套环圈4的中心轴的夹角为锐角;
[0040]第一轴承5的中心轴与第二轴承6的中心轴所构成的平面与套环圈4的中心轴平行;
[0041]第一轴承5与第二轴承6均与滑动杆2转动连接且相切设置;
[0042]传重板I设置在套环圈4的上方,与套环圈4连接,以传达重力,同时又能使套环圈4能在滑动杆2上来回滑动;
[0043]滑动杆2的两端的套环圈4分别连接船舶的轮浆9,用于给轮浆9提供动力。
[0044]先只要以一个小功率的电动机3带动滑动杆2转动,以起到“力引子”的作用,打破系统平衡。再利用以一定角差(大于0°小于90° )安装在同一个套环圈4内且被以处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二个中心对称的互相拮抗平衡的不能作绕滑动杆环转的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所产生的偏向力矩,使二个轴承同时产生沿滑动杆方向的纵向滑动。这样就可以利用穿套在滑动杆2上的左右两边的两个(或两组或多组)套环圈4内壁的轴承沿滑动杆2方向产生分量位移,使套环圈4在传重板I与滑动杆2之间作移位滑动。也就是只须“四两拨千斤”般的电动机3对滑动杆2转动力量的带动,而不需要为套环圈4及其轴承提供任何动力,就能使套环圈4及其轴承产生一种自重偏向动力,即使在套环圈4以压置传重板I等大重量物体的情况下,仍能带动套环圈4亦即重物在没有齿轮、齿杆带动或绳子牵引时作大动力、快速度移动。因所需滑动杆2的直径不会太大,使其旋转的力矩也不会太大,让其转动所消耗的能量也就有限。且套环圈4上承载重物的重量越大,这种“自重力套环圈”的斜向偏转力矩也就越大,亦即物体的自重量越大,则其产生的偏斜力矩就越大,即以其自重力为主要来源的“动力”也就越大。这就是这种可称为“自重运动”亦即载重船舶重力势能科学利用的基本原理。
[0045]由此可知,传重板I将船舶设计成相对独立的各载重层的载重传达到套环圈4上,并通过设置在传重板I底部的滑槽和设置在套环圈4上的轴承连接形成与套环圈4的滑动关系;自重能动力装置设置在由船体外壳和支撑主梁柱组成的相对一体的承重层上;以电动机的正负极供电来实现套环圈在滑动杆2上来回滑动;再以滑动摇杆结构8和万向节连接在套环圈4上带动螺旋桨转动。
[0046]也就是说,可将船舶设计成以各载重层为主的相对独立的壳里载重部分和以整体外壳及支撑主梁柱等基本框架相对一体的外壳承重部分。在此两部分的中间层设计一个与前进同方向平行排列的左右两边两根或多根承重滑动杆2,因其直径不用太大,使其旋转的力矩也就不会太大,转动它所需消耗的能量也就有限。而船舶载重部分的自重一般都很大,这时,这种以一定角差(大于0°小于90° )套装着两个或多个其内圈一一中心对称安装的偏斜双轴承的“载重支撑杠杆”,其斜向偏转力矩的大小,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载重量的大小,亦即承载重量越大,则其产生的偏斜力矩就越大,即其自动“推动”前进的力量也就越大(后退亦然)。再是与气缸活塞动力的利用原理相同,只要通过类似的滑动摇杆结构8和万向节动力变向转换装置,就可以实现利用这种利用自重力的“自重运动”的“无成本”能量。也就是说将套环圈4与轮浆9连接即可为船舶提供动力。
[0047]进一步的,传重板I设置在套环圈4上方,且传重板I下方设置有滑槽,能使安装在套环圈4上方的滑动轴承在滑槽内滑动。
[0048]在传重板I上设置滑槽,滑槽与套环圈4相配合,使得套环圈4能够在滑槽内滑动而不会将传重板I滑出套环圈4的活动范围,进而使传重板I上承载的船舶上的船身重量和货物重量能够驱动套环圈4在滑动杆2上滑动,进而通过滑动摇杆结构8和万向节带动轮浆9转动。
[0049]进一步的,套环圈4的任一直径的两端向内分别设置有安装部7 ;
[0050]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分别设置在两个安装部7上。
[0051]套环圈4与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之间均通过凸起的安装部7连接,即将第一轴承5的内圈和第二轴承6的内圈分别固定套在两个安装部7上。
[0052]需要指出的是,套环圈4与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之间可以是利用安装部7连接,也可以是利用其它方式连接,如设置连接架等,其只要能够实现将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的内圈与套环圈4固定在一起即可。
[0053]进一步的,电动机3与滑动杆2通过联轴器连接。
[0054]联轴器是用来联接不同机构中的两根轴(主动轴和从动轴)使之共同旋转以传递扭矩的机械零件。联轴器由两半部分组成,分别与主动轴和从动轴联接。一般动力机大都借助于联轴器与工作机相联接。
[0055]将联轴器的一端连接电动机3的输出端,连接器的另一端连接滑动杆2的一端,在滑动杆2不同速度转动且需要克服不同阻力时,联轴器可以实现滑动杆2和电动机3之间的缓冲、减振和提高轴系动态性能的作用。进而可以保证滑动杆2和电动机3之间的连接寿命,对滑动杆2产生扭矩保护。
[0056]在联轴器的两部分之间还可以设置挡圈,为联轴器内部进行密封,既可以减少滑动杆2转动时对联轴器的破坏,又能使联轴器两部分之间变为弹性连接,减少直接碰撞,提高了联轴器的寿命。
[0057]进一步的,滑动杆2的两端的套环圈4分别连接船舶的轮浆9,用于给轮浆9提供转动力。
[0058]滑动杆2上的套环圈4的两侧分别连接滑动摇杆结构8和万向节,将滑动杆2上的套环圈4所接收到的因船舶自重力偏转力而产生的滑动力提供给船舶的轮浆9以为动力。
[0059]在船舶载重越大时,其重力和自重能越大,那么为船舶提供的前进或后退的动力就越大。
[0060]进一步的,传重板I设置在套环圈4上方,且传重板I下方设置有下伸的传重柱,通过设置在传重柱末端的轴承与设置在两个套环圈4下方的传重连接滑板连接,以传达重力,同时又使套环圈4能在滑动杆2上来回滑动。
[0061]传重板I不仅可以直接压置在套环圈4的上方,还可以是架空设置在套环圈4的上方,通过传重柱和设置在传重柱末端的轴承与设置在两个套环圈下方的传重连接滑板与套环圈4连接。
[0062]还可以将包括船舶的甲板和传重板I在内的外壳承重部分做厚一些,或是将包括船舶的支重架和轮浆9在内的承重部分做厚一些,将套环圈4、滑动杆2和电动机3包含进去,也就将自重能利用装置保护起来;也可以将包括套环圈4、滑动杆2、电动机3在内的自重动力装置做成相对单独、密封的部分,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
[0063]进一步的,套环圈4为多个,且多个套环圈4分为两组,分别在滑动杆2上向两端滑动。
[0064]套环圈4可以是两个,在滑动杆2的中间设置或两端设置,套环圈4还可以是三个,中间一个两端各一个,还可以是由多个组成的两组,只要在滑动杆2上并列连续布置即可。
[0065]优选的,套环圈4在滑动杆2上并列布置。
[0066]在滑动杆2上只有一个套环圈时,套环圈可以做较长距离(即滑动杆全长)滑动,但受力点仅有一点,整个设置需安装更多的滑动杆才能使船舶载重相对均匀地多点传达,以达到多点受力。
[0067]进一步的,滑动杆2为多根平行设置。
[0068]滑动杆2可以为多根设置,每根之间均平行设置。
[0069]多根设置时,可以使多根滑动杆2共同多点均匀承担船舶载重的重力势能,并多点均匀收集由载重各部分的自重力转化而来的动力,同时也可使载重船舶具备更好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0070]本发明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通过电动机3带动滑动杆2转动,给滑动杆2 —初始动力后,滑动杆2转动后由于与套环圈4之间通过两个轴承相切,传重板I将船舶载重部分的重量传达给套环圈4,使套环圈4驱动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沿滑动杆2做纵向滑动,又由于传重板I是固定不动的,它与套环圈4只是相对位移,致使套环圈4在通过控制电机正负极不同电流情况下在滑动杆2上作来回滑动,进而将滑动力通过滑动摇杆结构8和万向节传达给轮浆9成为转动力。本发明的设置方式能够有效的利用船舶的载重和自身的重量所具有的重力势能,并使重力势能转化为船舶行驶的动力。
[007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传重板、滑动杆、电动机和至少一个套环圈; 所述电动机连接所述滑动杆的一端,能够带动所述滑动杆转动; 所述套环圈与所述滑动杆同轴; 所述套环圈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 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与套环圈的连接点位于所述套环圈的任一直径两端; 所述第一轴承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二轴承的中心轴平行设置,且均与所述套环圈的中心轴的夹角为锐角; 所述第一轴承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二轴承的中心轴所构成的平面与所述套环圈的中心轴平行; 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均与所述滑动杆转动连接且相切设置; 所述传重板设置在所述套环圈的上方,与所述套环圈连接,能使所述套环圈能在所述滑动杆上来回滑动; 所述滑动杆的两端的所述套环圈分别连接船舶的轮浆,用于给所述轮浆提供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重板设置在所述套环圈的上方,且所述传重板底部设置有滑槽,能使安装在所述套环圈上方的滑动轴承在所述滑槽内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重板架空设置在所述套环圈的上方,且所述传重板下方设置有下伸的传重柱,通过设置在传重柱末端的轴承与设置在两个套环圈下方的传重滑动板连接,以传达重力,同时又使所述套环圈能在所述滑动杆上来回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圈的任一直径的两端向内分别设置有安装部; 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安装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与所述滑动杆通过联轴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圈通过滑动摇杆结构和万向节与船舶的轮浆连接,给所述轮浆提供动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圈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套环圈分为两组,分别在所述滑动杆上向两端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船舶自重能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杆为多根平行设置。
【文档编号】B63H19/00GK104071323SQ201410345358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8日
【发明者】陈培础 申请人:陈培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