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机联动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0697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人机联动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无人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无人机联动折叠机构。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从技术角度定义可以分为:无人固定翼机、无人垂直起降机、无人飞艇、无人直升机、无人多旋翼飞行器、无人伞翼机等。多旋翼无人机因其结构简单、造价低、操控能力好、能垂直起降、定点悬停等特点,可集成GPS、运动相机等多种负载完成较复杂的任务,因此在市场中广泛流行起来。

无人机的便携性及可靠性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市场上已有的无人机大多体积较大,没有折叠功能,便携性极差,有的做了机臂的折叠功能,但装箱时脚架不能折叠,脚架较大使得装箱尺寸较大,便携性极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无人机联动折叠机构。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无人机联动折叠机构,包括机身主体、机臂、起落架、连杆、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所述机臂的内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机身主体可转动连接,所述起落架设置在所述机臂的下方,所述起落架的内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机身主体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与所述机臂的中部和所述起落架的中部可转动连接,所述机臂、所述起落架和所述连杆与所述机身主体组成四连杆机构。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铰链和第一双耳支座,所述第一双耳支座与所述机身主体固定连接,所述机臂的内端通过所述第一铰链与所述第一双耳支座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铰链和第二双耳支座,所述第二双耳支座与所述机身主体固定连接,所述起落架的内端通过所述第二铰链与所述第二双耳支座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铰链和第三双耳支座,所述第三双耳支座与所述机臂的下侧面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机臂的中部,所述连杆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三铰链与所述第三双耳支座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四连接件包括第四铰链和第四双耳支座,所述第四双耳支座与所述连杆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起落架的中部通过所述第四铰链与所述第四双耳支座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双耳支座固定设置在所述机身主体的圆周侧面,所述第二双耳支座固定设置在所述机身主体的下侧面,所述第一双耳支座与所述机身主体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双耳支座与所述机身主体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可限制所述机臂转动的锁止部,所述机臂与所述机身主体所在的平面垂直或平行,所述机臂的旋转方向均朝向所述机身主体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起落架为弧形杆,所述起落架的弧心设置在靠近所述机身主体的中轴线的一侧。

具体地,所述机臂和所述起落架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沿所述机身主体的中轴线均匀分布,并与所述机身主体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外部设置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内端与所述机身主体固定连接,所述防护壳的下侧面和外侧面均为开口结构,所述机臂的内端穿过所述开口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可转动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一种无人机联动折叠机构使机臂、起落架分别与机身主体铰接,使机臂能够相对机身主体转动,起落架随着机臂折叠联动折叠,使无人机机臂和起落架具有使用位置以及收回位置;在使用位置,机臂作为机体一部分,起落架用于无人机起降;在收回位置,机臂折叠到机身主体下,起落架也随之折叠到机身主体下,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无人机占用空间,折叠、展开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无人机联动折叠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为机臂处于使用状态;

图2是本发明所述一种无人机联动折叠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为机臂处于回收状态;

图3是本发明所述一种无人机联动折叠机构的使用示意图,图中为机臂处于使用状态;

图4是本发明所述一种无人机联动折叠机构的使用示意图,图中为机臂处于回收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无人机联动折叠机构,包括机身主体1、机臂2、起落架4、连杆3、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机臂2的内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机身主体1可转动连接,起落架4设置在机臂2的下方,起落架4的内端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机身主体1可转动连接,连杆3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与机臂2的中部和起落架4的中部可转动连接,机臂2、起落架4和连杆3与机身主体1组成四连杆机构。

机臂2、起落架4分别与机身主体1铰接,使无人机机臂2能够相对机身主体1转动,起落架4随着机臂2折叠联动折叠,使无人机机臂2和起落架4具有使用位置以及收回位置;在使用位置(如图1所示),机臂2作为机体一部分,起落架4用于无人机起降;在收回位置(如图2所示),机臂2折叠到机身主体1下,起落架4也随之折叠到机身主体1下。

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铰链5和第一双耳支座10,第一双耳支座10与机身主体1固定连接,机臂2的内端通过第一铰链5与第一双耳支座10可转动连接;

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铰链8和第二双耳支座11,第二双耳支座11与机身主体1固定连接,起落架4的内端通过第二铰链8与第二双耳支座11可转动连接;

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铰链6和第三双耳支座13,第三双耳支座13与机臂2的下侧面固定连接,且位于机臂2的中部,连杆3的第一端通过第三铰链6与第三双耳支座13可转动连接;

第四连接件包括第四铰链7和第四双耳支座14,第四双耳支座14与连杆3的第二端固定连接,起落架4的中部通过第四铰链7与第四双耳支座14可转动连接;

第一双耳支座10固定设置在机身主体1的圆周侧面,第二双耳支座11固定设置在机身主体1的下侧面,第一双耳支座10与机身主体1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双耳支座11与机身主体1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

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机身主体1的连接处为该无人机的两个重要的受力部12。

为了固定机臂2的位置,防止其在飞行的过程中与机身主体1之间出现相对转动,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可限制机臂2转动的锁止部9,机臂2与机身主体1所在的平面垂直或平行,机臂2的旋转方向均朝向机身主体1的下方。

起落架4为弧形杆,起落架4的弧心设置在靠近机身主体1的中轴线的一侧。

无人机起落架4上部两个铰接孔为受力点,下部作为缓冲部,用于在无人机起落架4受力时变形。

起落架4采用圆弧形设计,远离机身主体1一端向机身主体1中心方向凹入。

如图3和图4所示,机臂2和起落架4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沿机身主体1的中轴线均匀分布,并与机身主体1可转动连接。

因为机臂2在使用状态时,其给机身主体1提供的向上发升力,主要由第一连接件提供,因此为了对第一连接件起到加固和防护的作用,第一连接件的外部设置有防护壳,防护壳的内端与机身主体1固定连接,防护壳的下侧面和外侧面均为开口结构,机臂2的内端穿过开口结构与第一连接件可转动连接。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