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气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20678发布日期:2019-09-20 21:57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引气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引气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无人机通过进气道对发动机送气以使发动机做功,在高速飞行过程中,设置于后机身的发动机时刻处于工作状态,并从尾喷管处喷出高温燃气产生推力,由于尾喷管喷出的燃气温度可达上千度,导致发动机机舱内温度过高,后机身附近还安装有其它系统或设备,如此高温超出了发动机附件和其它设备的正常工作温度,如果没有隔热冷却措施,会使发动机附件和其它系统或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影响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气散热装置,以解决现有无人机高速飞行时发动机机舱温度过高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引气散热装置,包括引射管和隔热罩,所述隔热罩固定于后机身内,所述引射管固定于所述隔热罩内且二者的侧壁之间设有间隙以形成引流通道,无人机的进气道与发动机的进气口相通且所述进气道流出的部分冷气流通过所述发动机后产生燃气,所述发动机的尾喷管与所述引射管相连通且经所述尾喷管喷出的燃气经所述引射管引射至发动机机舱外部,所述进气道流出的部分冷气流能流入所述引流通道和所述引射管内以对所述尾喷管喷出的燃气进行隔热降温。

优选地,所述引射管包括第一引气段和第一集气段,所述第一集气段和所述第一引气段首尾相接形成喇叭型且所述第一集气段的自由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引气段的自由端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隔热罩包括第二集气段和第二引气段,所述第二集气段和所述第二引气段首尾相接形成喇叭型且所述隔热罩与所述引射管轴线相同。

优选地,所述第二引气段与所述第一引气段长度相等,所述第二集气段的轴线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集气段的轴线长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引气段的自由端延伸出引射段,所述引射段的自由端的形状与所述后机身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第二集气段靠近所述发动机一端开设有至少两个通气孔。

优选地,所述引射管与所述隔热罩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或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引射管小直径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引射管大直径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为U型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为Z型件。

优选地,所述引射管和所述隔热罩之间的距离为15mm~30mm。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气散热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后机身内设置由引射管和隔热罩组成的引气散热装置,可将尾喷管喷出的高温燃气经引射管引射至发动机机舱外部,引射管和隔热罩之间设置有引气通道以使尾喷管和引射管之间,引射管和隔热罩之间形成双重隔热空间,使部分冷气流通过引气通道和引射管内,避免了热量的聚集,减少热传递,降低了引射管的温度,使高温燃气的热量不会扩散到发动机机舱内,本实用新型具有对高温燃气隔热、降温的作用,避免了由于发动机机舱内温度过高而损坏其它零件或者电子元器件的弊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设置于无人机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连接件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引射管;11、第一引气段;12、第一集气段;2、隔热罩;21、第二引气段;22、第二集气段;23、引射段;24、通气孔;3、发动机;4、尾喷管;5、进气道;6、后机身;7、第一连接件;8、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侧向”、“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引气散热装置,包括引射管1和隔热罩2,隔热罩2固定于后机身6内,引射管1固定于隔热罩2内且二者的侧壁之间设有间隙以形成引流通道,无人机的进气道5与发动机3的进气口相通且进气道5流出的部分冷气流通过发动机3后产生高温燃气,发动机3的尾喷管4与引射管1相连通且经尾喷管4喷出的燃气经引射管1引射至发动机3机舱外部,进气道5流出的部分冷气流能流入引流通道和引射管1内以对尾喷管4喷出的燃气进行隔热降温。

其中,进气道5与发动机3的进气口相通具体连接方式可不做限制,只要保证进气道5的冷气流大部分进入发动机3中并产生高温燃气,少部分流入引气散热装置即可,本实施例为进气道5罩设在发动机3的进气口;发动机3的尾喷管4与引射管1相连通指保证尾喷管4喷出的高温燃气能被引射入引射管1即可,本实施例中尾喷管4伸入引射管1中;隔热罩2采用玻璃钢材料,防止热辐射扩散,减少热传递;引射管1材料采用不锈钢材质,将高温燃气局限在引射管1内。

本实用新型在后机身6内设置由引射管1和隔热罩2组成的引气散热装置,可将尾喷管4喷出的高温燃气经引射管1引射至发动机3机舱外部,引射管1和隔热罩2之间设置有引气通道以使尾喷管4和引射管1之间,引射管1和隔热罩2之间形成双重隔热空间,使部分冷气流通过引气通道和引射管1内,避免了热量的聚集,降低了引射管1的温度,使高温燃气的热量不会扩散到发动机3机舱内,本实用新型具有对高温燃气隔热、降温的作用,避免了由于发动机3机舱内温度过高而损坏其它零件或者电子元器件的弊端。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引射管1包括第一引气段11和第一集气段12,第一集气段12和第一引气段11首尾相接形成喇叭型且第一集气段12的自由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引气段11的自由端的直径。

具体的,第一引气段11的长度大于第一集气段12的长度,第一集气段12的扩口型结构方便尾喷管4的伸入且利于对冷气流的收集;当无人机高速飞行时气流通过一端直径大一段直径小的收敛形通道会增速,通过引射管1喷出的气流速度越大,反作用推力也越大,减小无人机飞行时的阻力并利于增速。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隔热罩2包括第二集气段22和第二引气段21,第二集气段22和第二引气段21首尾相接形成喇叭型且隔热罩2与引射管1轴线相同。

第二集气段22和第二引气段21形成喇叭型保证了与引射管1相似的结构,利于对进气道5的冷气流的收集,同时冷气流进入隔热罩2后第一集气段12又对部分冷气流进行收集使引射管1内和引流通道内均有冷气流流通,利于对高温燃气的隔热降温,同时,隔热罩2与引射管1结构相近且随高温燃气喷射方向径向长度逐渐减小的结构适应了无人机后机身6的外形,减小了阻力,利于高速飞行;隔热罩2与引射管1轴线相同使引流通道的间距均匀,本实施例为15mm~30mm,保证了有效的隔热冷却距离,避免了距离过小使引射管1和隔热罩2距离过近导致的隔热冷却效果不理想,以及距离过大所占空间过大的弊端。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引气段21与第一引气段11长度相等,第二集气段22的轴线长度大于第一集气段12的轴线长度。

第二引气段21与第一引气段11长度相等且同轴线,保证了整体结构相同,对空气的流通效果好,第二集气段22的轴线长度大于第一集气段12的轴线长度,保证了对冷气流的最大收集范围和引射管1的有效伸入长度。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引气段21的自由端延伸出引射段23,引射段23的自由端的形状与后机身6相适配。

具体的,引射段23的自由端距离第二引气段21的距离不等且靠近后机身6区段的长度大于远离后机身6区段的长度,引射管1的长度根据发动机3尾喷管4的长度而定,本实施例中引射管1自由端距尾喷管4自由端的距离大于150mm,引射段23自由端距引射管1自由端小于350mm。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集气段22靠近发动机3一端开设有至少两个通气孔24。使进气道5流入的冷空气能通过通气孔24沿高温燃气喷射的方向流出,增加散热,降低隔热罩2与无人机的机身之间的温度,避免热量聚集,其中,通气孔24至少为2个。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引射管1与隔热罩2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通过连接件分体式连接对于损坏的零件可避免更换整个装置,节约成本。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图5所示,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7和/或第二连接件8,第一连接件7设置于引射管1小直径的一端,第二连接件8设置于引射管1大直径的一端。

具体的,第一连接件7固定于第一引气段11的自由端和第二引气段21的小直径端之间,第二连接件8固定于第一集气段12的自由端和第二集气段22之间,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可为相同连接件,也可为不同连接件,优选为每个固定处连接件个数为四个且周向均匀分布,头尾两位置保证了引射管1与隔热罩2固定的可靠性。

优选地,第一连接件7为U型件,第二连接件8为Z型件,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可用螺钉固定,由于第一连接件7处引射管1和隔热罩2的连接面斜度小,用U型件支撑效果好,第二连接件8引射管1和隔热罩2的连接面斜度大且位于冷气流入口端,Z型件固定更牢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