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59686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片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片输送装置、包括片输送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成像装置,所述图像读取装置例如是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印刷机、喷墨记录装置和扫描仪,所述成像装置例如是结合至少上述两种功能而形成的多功能产品。
背景技术
通常,在诸如包括普通纸复印机(PPC)的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印刷机以及喷墨记录装置的成像装置中,为了缩小整个装置的尺寸,其输送单元也趋向于减小尺寸。上述输送单元是用于将经受图像形成处理的介质或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状记录介质(下文称“片”)从片容纳单元或片堆叠单元输送并供给到成像单元主体。下面示例性地描述容纳片的片容纳单元。
此外,这些成像装置的许多模式通常支持各种片尺寸(下文称“纸张尺寸”)或片类型(下文称“纸张类型”)。在成像装置的这些模式中,例如,多种纸张尺寸和纸张类型的片(下文称“纸张”)被预先容纳在片容纳单元中。然后,纸张从用户适当选定的片容纳单元供给,或供给由成像装置自动选择的纸张。由于上述结构,片容纳单元占据并使用了成像装置中较大空间,从而增加了缩小各输送单元尺寸的需要。
由于上述原因,成像装置中形成在片容纳单元和成像单元主体之间的输送路径依据这些单元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其输送方向上显著改变,以减小输送路径本身所占据的空间。为了连续并平滑地改变输送方向,在输送路径上形成弧形的弯曲部,且将弯曲部的曲率半径设置得较小,使得可以输送作为成像装置中常用的片的标准尺寸的记录纸。
图16示出了上述成像装置中的片输送装置的现有技术中的一示例。即,如图所示,未示出的成像单元主体包括位于下侧的台架,每个台架均具有位于其中的片容纳单元101,所述片容纳单元101包括供纸盘109,所述供纸盘109中容纳有预定纸张尺寸和纸张类型的预定数量的堆叠纸S。纸张输送装置(片输送装置)102设置在供纸盘109和成像单元主体之间,其沿近似水平方向从所选择的供纸盘109中拉出纸S0并将其向上供给到成像单元主体。纸张输送装置102具有固定于其中的弧形导向部件103和104,弧形导向部件103和104通过从大致水平的方向到大致向上的方向(也是大致垂直向上的方向)连续地改变片行进方向而引导纸S0。这些固定的弧形导向部件103和104形成如上所述的弯曲部,同时也形成了纸张输送路径(片输送路径)A0。在图中,B表示用于将容纳在更低的供纸盘中的另一纸张尺寸或纸张类型的纸S向上供给的纸张输送路径。
这里,图16所示的纸张输送装置102为等价装置,用于具体地表示例如公开于日本专利申请No.2004-338923、图6A至6C以及图7中的现有技术的示例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片输送装置)的比较,这在下文中将详细说明。
弧形导向部件103在其上形成有固定导向面103A,固定导向面103A弯曲成大致凸形以引导纸S。弧形导向部件104相对于弯曲部的纸张输送路径A0设置在外侧,以向内面对弧形导向部件103。该外侧的弧形导向部件104在其上形成有固定导向面104A,固定导向面104A弯曲成大致凹形,以面对固定导向面103A。在固定导向面104A沿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端,由Mylar等制成并可弹性变形的柔性片探针104a设置成延伸到成对辊106的夹持部,这将在下面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标记105表示的是设置在纸张输送路径A0上游侧的成对辊。处于上游侧的这些成对辊105(第一输送单元、夹持输送单元)包括进给辊105A和逆转辊105B。附图标记106表示的是位于上游侧的成对辊105的下游侧的成对辊(第二输送单元、夹持输送单元)。附图标记107表示的是设置在片容纳单元101侧的拾取辊。上述这些辊,每一个都在各自的位置处沿箭头方向被旋转地驱动以输送纸张。中间导向部件108设置在供纸盘109和外侧弧形导向部件104之间,作为在这些元件109和104之间形成纸张输送路径的外部导向器。
但是,在上述构造的纸张输送装置102中,当试图输送在待输送对象的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对高的硬度或强度的特殊纸张时,例如以纸板或信封为代表的纸S0是(下文称“高硬度纸S0”或“高强度纸S0”),由于纸张输送路径A0中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较小,因此高硬度纸S0按照曲率弯曲时产生的阻力与用于复印的普通纸相比要大的多。因此,就产生一个问题,即,很难使高硬度纸S0平稳地前进,从而导致输送阻塞或发生故障,进而使得稳定的进纸操作变得不可能。
上述操作进一步详细解释如下。即,在图16所示的纸张输送装置102中,纸S0从位于纸张输送路径A0上游的成对辊105处被输送,并且当纸S0在输送方向上的尖端到达弧形导向部件103时,纸S0位于尖端侧的前半部分通过弧形导向部件103的固定导向面103A而沿着厚度方向弯曲。因此,当高硬度纸S0在弧形导向部件103和104之间输送时,作用在该高硬度纸S0上的抵抗弯曲的阻力增加,从而增加了输送阻力。因此,高硬度纸S0的尖端侧无法到达下游的成对辊106,且高硬度纸S0仅由上游的成对辊105输送。当高硬度纸S0在弧形导向部件103的作用下弯曲时,仅仅是由这些上游成对辊105提供的输送力不足以作为在输送方向上抵抗来自于弯曲高硬度纸S0的阻力的推进力。由于这个原因,可能发生输送故障和卡纸。例如,可能发生输送故障,使得高硬度纸S0的中心线与输送路径的中心线不重合。还有,例如可能发生卡纸,使得高硬度纸S0卡在弧形导向部件103中并停在那里。
另一方面,在上述构造成将纸张输送方向改变为预定输送方向的纸张输送装置中,待输送纸张的后端在纸张输送装置的输送过程中依赖于导向部件的形状以撞击的方式与某个导向部件发生碰撞,因而造成这样的问题,即产生不正常的噪声,例如所谓的咔嚓声。尤其是,当输送在厚度方向上具有高硬度或高强度的纸张(即,诸如纸板的高硬度纸)时,输送力充分大于施加在纸张上的输送载荷,因而在纸张输送过程中上述这种不正常噪声更加显著。
也即,首先,如图17所示,在从拾取辊107到进给辊105A的纸张输送过程中,纸张堆叠表面101A沿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端和位于纸张堆叠表面101A下游端附近、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导向部件之间存在高度差,当纸张后端通过此高度差时发出咔嚓声。更详细地,当形成在供纸盘109上且位于纸张堆叠表面101A附近、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导向面109A,稍稍偏离纸张输送路径,且相对于纸张输送路径占据较低的位置,以便于在这些元件101A和109A之间形成预定间隔时,高度差导致上述这种咔嚓声的产生,其中纸张堆叠表面101A由容纳于纸张容纳单元101中的处于顶部的纸S0确定。
即,如图中虚线所示,在纸张输送过程中,当位于供纸盘109顶部的纸S0的后端从纸张堆叠表面101A移动到供纸盘109的导向面109A时,纸S0的后端以撞击的方式与导向面109A发生碰撞。尤其是,高硬度纸S0具有较高的平面形状保持能力,而且即使发生变形,回复到平面形状的弹力也较高。因此,当如上所述进行移动时,高的平面形状弹性回复力促使纸S0的后端以撞击的方式与导向面发生碰撞,从而使咔嚓声更加显著。即,输送高硬度纸的纸张输送过程中所产生的咔嚓声与输送纸张所产生的其它声音相比要大,且明显属于不正常噪声(撞击噪声)。
而且,如图18所示,在从拾取辊107到进给辊105A的纸张输送过程中,当供纸盘109的导向面109A与外侧导向器之间存在高度差时,即使当纸S0的后端S0e通过该高度差时也产生咔嚓声。即,当导向面108A沿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端稍稍偏离纸张输送路径且相对于纸张输送路径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并且在这些元件109A和108A之间形成预定间隔时,高度差导致咔嚓声,如上所述,其中导向面108A形成在作为外侧导向部件的中间导向部件108上,该中间导向部件108位于供纸盘109的导向面109A附近、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正如参照图17所述的,当输送高硬度纸S0时,产生更显著的咔嚓声。
此外,如图19所示,当形成外侧导向器的导向部件之间的高度差存在于作为先旋转辊的进给辊105A和成对辊106之间时,当纸S0的后端S0e被输送通过所述高度差时也发出咔嚓声。即,在构成纸张输送路径A0的导向部件中,当弧形导向部件104沿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端与形成在中间导向部件108上的导向表面108A沿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端相比,稍稍偏离纸张输送方向而占据相对较低的位置,且在这些元件108A和104之间形成预定间隔时,高度差导致咔嚓声的产生,正如参照图17和18所解释的。当输送高硬度纸S0时,如上所述,产生更显著的咔嚓声。
总之,在外部区域侧布置形成纸张输送路径的一些导向部件中,要考虑一种情况,即与形成于纸张输送方向附近的其中一个导向部件上的导向面沿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端相比,形成于随后一个导向部件上的导向面沿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端沿着与纸张输送路径偏离一预定距离的方向发生移位。这种情况下,随着纸张的输送,当纸张后端经过一个导向面而随后从所述导向面的下游端离开时,纸张后端沿着上述离开的方向迅速移动,从而与导向部件的上游端发生碰撞,进而导致撞击的咔嚓声。依赖于纸张在纸张输送过程中在其厚度方向上的变形状态以及纸张本身的硬度、强度,纸张后端的撞击较大,从而导致较大音量的咔嚓声。
另一方面,如图20所示,在进给辊105A和成对辊106之间,当作为外侧导向部件的弧形导向部件104通过例如使纸S弯曲而旋转时,如附图标记从Xb到Xd所示的状态,即,当被输送的纸张处于附图标记Xa的情形时,导向形状是这样的,即,通过弯曲纸S的后端侧的部分,而不是弯曲其尖端,使得纸S尖端的前进方向转到预定方向,也就是说,当纸S的尖端与弧形导向面A0发生碰撞时,纸张输送载荷大于纸张处于其它附图标记Xb到Xd所示的状态时的载荷。尤其是,在附图标记Xa到Xd所示的任何纸张输送状态下,当输送高硬度纸时,纸张输送载荷大于输送标准硬度纸时的载荷。同样地,当高硬度纸S的尖端与弧形导向表面A0碰撞时(Xa),载荷变为最大。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4-338923(下文称“第一专利文献”)中第1-3页、图1-7中所公开的纸张进给设备中,将从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输送到第二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大致垂直地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上方,一对线性导向部件位于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片在这些线性导向部件的引导下输送。根据这种纸张输送设备,导向部件并没有呈弧形形状,而是呈线形形状。因此,可以减小输送载荷,也就是,可以抑制载荷突变,从而避免了输送故障,例如卡纸或斜向滑动。
简言之,按照上述纸张进给设备,待输送纸张上的变形部位没有集中在被弧形导向部件弯曲的一个部位上,从而变形部位可以分布在线性导向部件在输送方向上的前端和后端的两个部位。此外,线性导向部件以大致中间角度对角地设置,使得这些部位的弯曲程度彼此大致相等,因而,在输送时,抑制了输送载荷的突变。即,当片前进方向改变时,两个部分产生弯曲一个部分是片从上游的成对辊到线性导向部件的位置,另一个部分是片从线性导向部件到下游的成对辊的位置。至少这使得各弯曲程度较小。利用上述布置,可将通过使各部分弯曲而产生的阻力保持得较低,从而防止了输送载荷的突然增大。
已知另一纸张进给设备(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5-89008,第2-3页、图4-5(下文称“第二专利文献”))。在这种纸张进给设备中,第一和第二输送单元的构造方式与图16所示的传统纸张输送装置以及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4-338923(第一专利文献)中公开的纸张进给设备的输送单元相同,反向导向部件设置在第一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形成通往第二输送单元的斜面。所述反向导向部件构造成可朝第二输送单元移动。
按照上述纸张进给设备,当片的后端与反向导向部件接触时,反向导向部件沿着与片的后端接触的方向发生移位。利用上述移位,可以吸收接触时的振动,从而降低了接触噪声。
还有,已知片进给设备(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10-129883,第1-2页,图1(下文称“第三专利文献”))。在这种片进给设备中,提供了多个用于容纳片的片容纳单元,每个片容纳单元各具有输送路径和片进给单元,其中输送路径的一端连接到一条公共输送路径。而且,在为容纳高硬度片的片容纳单元提供的至少一条输送路径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弯曲部,用于与公共输送路径进行连接,第一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大于用于与其它输送路径相连的其它弯曲部的曲率半径。
按照上述片进给设备,在进行输送时,当高硬度片在输送路径上向前移动通过具有较大曲率半径的第一弯曲部时,避免了使高硬度片的弯曲程度与普通片的弯曲程度类似,从而使高硬度片在适度弯曲的状态下继续前进。利用这种结构,输送时的阻力可以较小,因而,在不产生卡纸或迟滞的情况下,使高硬度片到达用于输送的公共输送路径。
此外,已知一种布置在成像装置中的片反向单元(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5-1771,第1-2页,图1(下文称“第四专利文献”))。在这种片反向单元中,设置有成对的反向辊以及用于输送并引导从这些成对的反向辊进给的片的反向输送路径。反向输送路径具有方向变换部,用来改变片输送方向。当从片输送方向进行观察时,可旋转辊以直角方向设置在方向变换部内。利用上述结构,使向反向输送路径进给的片与辊接触。
按照上述片反向单元,进给片的内侧接触部总在方向变换部与辊接触。而且,这些辊与片在输送方向上的向前运动相关联地被驱动。因此,与传统的导向板相比,输送阻力可以较小。即,固定导向部件和移动片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被分解,从而实现了在方向变换部改变输送方向的引导。
但是,在传统的纸张输送装置和如图16到20所示的第一专利文献中公开的片输送装置中,构造成毕竟仅设置了用于引导待输送片的固定部件。因此,不能解决运动中的待输送片与固定导向部件之间的速度差问题。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无论导向部件的形状或安装位置如何,总是产生作用在阻碍片输送的方向上的阻力,并且该阻力用作输送载荷。
即,在传统的结构中,上述防止卡纸和输送故障的效果不够。即使线性导向部件可以抑制输送载荷的突增,也无法消除输送载荷的产生。尤其是,当要输送诸如纸板或信封的高硬度纸(片)时,上述输送故障和卡纸以及纸张后端的咔嚓声较为显著。
在设置反向导向部件的第二专利文献中公开的结构中,即使反向导向部件在能够在与纸张后端接触的方向上移位的意义上来讲是可移动的,但反向导向部件作为用来改变纸张取向的导向器仍然是固定的导向部件。同样地,当进行取向改变的引导时,没有解决纸张和反向导向部件之间的相对差,从而导致输送载荷。尤其是,当要输送诸如纸板或信封的高硬度纸(片)时,上述输送故障和卡纸以及纸张后端的咔嚓声较为显著。
此外,即使在第三专利文献所公开的结构中,将专用输送路径的曲率半径设定为预定的较大值,在该专用输送路径上向前运动的片适度弯曲,从而降低了来自于输送路径的片输送载荷,但与上述类似,无法消除输送载荷的产生。尤其是,当要输送诸如纸板或信封的高硬度纸(片)时,上述输送故障和卡纸较为显著。
另外,在第四专利文献所公开的结构中,在输送路径的方向变换部,内侧输送路径部分的预定位置处设置了诸如辊的可动部件,在输送过程中,即使内侧辊可以通过使片的中间部分受到支撑而特别有效地降低片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摩擦阻力,但没有考虑上述状态之前和之后的输送载荷,即,当方向变换部处的外侧输送路径部与片彼此接触时的输送载荷。同样,没有特别地说明片的尖端和后端在输送过程中的行为。尤其是,当要输送诸如纸板或信封的高硬度纸(片)时,上述输送故障和卡纸以及纸张后端的咔嚓声较为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部分地解决传统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片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的第一输送单元;沿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的第二输送单元;以及导向单元,其在保持与片的尖端相接触的同时移动所述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导向单元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片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的第一输送单元;沿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的第二输送单元;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第一片输送路径;从第二输送单元的上游侧到第二输送单元形成的第二片输送路径,该第二片输送路径不同于第一片输送路径;合并路径,在此处,第一片输送路径和第二片输送路径合并于第二输送单元的上游侧;以及导向单元,其在保持与片的尖端相接触的同时移动所述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导向单元设置在合并路径的外侧区域。
根据本发明再一方面的片输送装置包括多个根据本发明的片输送装置。这些片输送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带输送单元。
根据本发明再一方面的图像读取装置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片输送装置。
根据本发明再一方面的成像装置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片输送装置和根据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中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再一方面的片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的第一输送单元;沿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的第二输送单元;移动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的导向单元;形成从第一输送单元到导向单元的第一片输送路径的第一导向部件;以及形成从第一输送单元到第二输送单元的第二片输送路径的第二导向部件。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导向单元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第一导向部件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第二导向部件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内侧区域。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中每个都是包括用于夹持并输送所述片的夹持部的夹持输送单元。第二导向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连接第一输送单元的夹持部的中心与第二输送单元的夹持部的中心的线段的外侧。
根据本发明再一方面的片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的第一输送单元;沿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的第二输送单元;移动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的导向单元;以及导向部件,其形成从第一输送单元到第二导向单元的片输送路径的内侧区域。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导向单元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导向部件设置在成对的相面对部件的切线的内侧区域一侧,所述成对的相面对部件沿内侧区域方向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中。
根据本发明再一方面的片输送装置输送至少为256g/m2到300g/m2的片。该片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的第一输送单元;沿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的第二输送单元;以及包括带的带输送单元,所述带移动所述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带输送单元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带输送单元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使得片的尖端相对于带的输送面以锐角进入。
根据本发明再一方面的成像装置包括进给片的纸张进给单元;文件读取单元,其读取文件的图像;成像单元,其将文件读取单元所读取的图像形成在由纸张进给单元进给的片上;片排出单元,其将从成像单元输出的片排出;以及片输送单元,其将至少为256g/m2到300g/m2的片从纸张进给单元输送到成像单元。该片输送单元包括第一输送单元,其输送从纸张进给单元进给的片;第二输送单元,其在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上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以及带输送单元,其包括移动所述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的带。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带输送单元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带输送单元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使得片的尖端相对于带的输送面以锐角进入。
根据本发明再一方面的片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的第一输送单元;沿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的第二输送单元;移动所述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的导向单元;将片引导到导向单元的导向部件。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导向单元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导向部件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导向单元是包括带的带输送单元,所述带将片输送到第二输送单元。带输送单元还包括第二输送单元中的外侧区域旋转部件和保持所述带以允许带旋转的带旋转部件,该带输送单元通过将带缠绕在带旋转部件和外侧区域旋转部件上而形成。带旋转部件位于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的外侧区域的旋转部件的轴向中心的上方,且位于第二导向部件下游端的下方。
根据本发明再一方面的片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的第一输送单元;沿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的第二输送单元;和移动所述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的导向单元。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导向单元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导向单元是包括带的带输送单元,所述带将片输送到第二输送单元。带输送单元还包括第二输送单元中的外侧区域旋转部件和保持所述带以允许带旋转的带旋转部件,该带输送单元通过将带缠绕在带旋转部件和外侧区域旋转部件上而形成。带输送单元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使得片的尖端与由带旋转部件保持的带的部分以外的带的输送面相接触。
根据本发明再一方面的片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的第一输送单元;沿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的第二输送单元;移动所述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的导向单元,以及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的至少一个导向部件。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导向单元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导向部件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和导向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上。第一输送单元施加的片输送力与导向单元施加的片输送力之和大于导向部件处总的片输送载荷。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下文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会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点、优点以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和成像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意性正视图,该第一实施例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片输送装置和成像装置;图2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的主要部件及其附近的供纸盘的放大剖视图,所述剖视图示出纸张尖端到达带输送单元的操作状态;图3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的主要部件的放大剖视图,所述剖视图示出在纸张尖端即将到达第二输送单元的夹持部之前的操作状态;图4为根据第一实施例和第一示例的纸张输送装置的主要部件的放大剖视图;图5为用来解释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示例中不同纸张类型在输送时间方面的波动的测试结果的示图;图6A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的改进示例的图,该图示出在第一输送单元上设置带输送单元的示例;图6B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的改进示例的图,该图示出在每个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上设置带输送单元的示例;图6C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的改进示例的图,该图示出设置独立于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的带输送单元的示例;图7为应用根据本发明的片输送装置的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性剖视图,该图显示了其中储存有堆叠纸张的供纸盘以及为该供纸盘设置的纸张输送装置;图8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的示意性放大剖视图,图中主要显示了处于纸张尖端到达带输送单元的状态下的纸张输送装置;图9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的示意性放大剖视图,图中主要显示了处于纸张尖端即将到达第二输送单元的夹持部(保持部)之前的状态下的纸张输送装置;图10为应用根据本发明的片输送装置的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示意性放大剖视图,图中主要示出纸张输送装置;图11为应用根据本发明的片输送装置的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示意性放大剖视图,图中主要示出纸张输送装置;图12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主要示出纸张输送装置中沿输送路径外侧区域方向布置的导向部件的概略图;图13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主要示出纸张输送装置中沿输送路径内侧区域方向位于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导向部件;图14为应用根据本发明的片输送装置的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示意性放大剖视图,图中主要示出纸张输送装置;图15为应用根据本发明的片输送装置的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示意性放大剖视图,图中主要示出纸张输送装置;图16为主要示出根据传统结构的纸张输送装置的示意性放大剖视图;图17为根据传统结构的纸张输送装置的示意图,用来解释在纸张输送过程中因纸张堆叠表面和供纸盘之间的高度差而产生不正常噪声;图18为根据传统结构的纸张输送装置的示意图,用来解释在纸张输送过程中因供纸盘和其相邻外侧导向部件之间的高度差而产生不正常噪声;图19为根据传统结构的纸张输送装置的示意图,用来解释在纸张输送过程中因外侧导向部件和与其相邻的另一外侧导向部件之间的高度差而产生不正常噪声;图20为根据传统结构的纸张输送装置的示意图,用来解释在纸张输送过程中输送载荷因内侧导向部件而增加;图21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中的驱动机构的简化透视图;图22为图21所示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正视图;以及图23为示出一示例的示意性放大剖视图,在该示例中,在纸张输送装置的弧形导向部件上进行摩擦力减小的处理,低摩擦部件附于弧形导向部件上,或低摩擦部件用作弧形导向部件。
图24是一成像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在所有的实施例、改进示例以及示例中,具有相同功能、形状等的部件,例如元件和零件,都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进行一次说明后将不再进行重复说明。为了简化附图和说明书,应当在附图中出现、但无需特别解释的部件可能被适当省略,而不明确指出。当直接引用专利公报等中的部件来作说明时,为这些部件提供具有圆括号的附图标记,从而使其与实施例中的部件区分开。
参照图1至3,解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片输送装置和包括该片输送装置的成像装置的包括第一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的成像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意性正视图。图2为安装在成像装置中预定位置的纸张进给设备、以及与纸张进给设备的纸张储存盘相匹配的纸张输送装置的放大图。图3为主要显示纸张输送装置附近的放大图。
首先参照图1说明作为成像装置示例的复印机1的整体结构。复印机1为单色复印机,其从文件的表面读取图像,并在各种片状记录介质(下文称“片”)上形成复印图像,所述片状记录介质例如为记录纸,转印片、纸张以及高射投影仪(OHP)胶片。复印机1包括具有成像单元的主体2,成像单元根据所读取的文件图像执行预定的成像步骤;纸张进给设备3,主体2设置在其上,该纸张进给设备3用于将作为片的示例的纸S一张接一张地供应到主体2;以及安装在主体2上的文件读取设备4,用于读取文件图像并将有关文件图像的信息发送给主体2。
排纸盘9设置在主体2的上部,以在文件读取设备4的下方形成一空间,用于排出并装载通过主体2的纸张。而且,纸张输送路径R1(下文称“输送路径R1”)形成为纸S从纸张进给设备3运动到排纸盘9的纸张输送路径(片输送路径)。大部分输送路径R1沿着近似垂直于大致水平线的向上方向,即大致垂直向上的方向,从纸张进给设备3延伸到主体2的上部。在输送路径R1上,设置有纸张输送单元,作为多个片输送单元由成对输送辊、成对辊及其它具有确保最小尺寸的纸S的预定空间的单元构成。这些纸张输送单元中的任何一个均构造成通过例如夹持而在输送路径R1上持续地输送纸S。此外,纸张进给设备3具有作为片输送装置的纸张输送装置5,其将容纳在纸张进给设备3的每个盘中的纸S进给并输送到输送路径R1。
在主体2中,从输送路径R1的上游侧到下游侧,依次设置光敏部件单元10和定影单元11,作为形成图像的成像单元。在光敏部件单元10将其生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在正在输送路径R1上从上游侧输送到下游侧的纸S上之后,定影单元11将转印后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S上。其上具有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纸S被排出到设置在输送路径R1末端的排纸盘9。
光敏部件单元10具有作为图像载体的单一鼓状光敏部件10A,其由主体2中的侧板(未示出)围绕以大致水平方式设置的旋转轴可旋转地支撑。光敏部件10A具有公知的结构,形成为具有预定直径的圆柱形状。旋转驱动力从设置在光敏部件单元10侧或主体2侧的驱动源(例如,电机)传递到光敏部件10A,从而以稳定的恒定速度沿图中箭头所示的旋转方向旋转地驱动光敏部件单元10A。
在光敏部件10A的周围,沿图中箭头所示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有显影单元12、转印单元13、光敏部件清理单元18、静电消除单元、以及充电单元14。在光敏部件10A沿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一周的范围内,从其上游到下游依次用单元12到14表示显影位置、转印位置、清理位置、静电消除位置、以及充电位置。
此外,潜像形成位置设置在充电位置和显影单元之间。为了根据图像信息利用预定的激光照射潜像形成位置以写入不可见潜像,曝光单元47设置在稍稍偏离光敏部件10的下对角处。而且,借助于光敏部件10A在预定的逆时针方向上被旋转驱动,并且单元12到14以及曝光单元47以预定的方式相互联合、与光敏部件10A的旋转同步地执行协同操作,一系列的成像步骤被执行。
即,显影单元12具有已知的适当结构,其具有显影辊,用来产生使调色剂颗粒以辐射方式直立于表面上的调色剂刷。显影单元12将调色剂刷尖端的调色剂颗粒施加到潜像,所述潜像生成于光敏部件10A表面的预定位置上,且随着光敏部件10A的旋转沿周边运动并通过显影位置。由此,不可见潜像显现为单色调色剂图像。
转印单元13包括两个支撑辊15和16以及转印带17,支撑辊15和16设置成彼此面对,且在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具有预定间隔,转印带17由在支撑辊15和16之间伸展的环形带构成。转印单元13将光敏部件10A外周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S上,并将其上转印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纸S输送到输送路径R1的下游侧。即,支撑辊16具有由转印带17缠绕的部分,而该部分受到光敏部件10A的位于其大致右下对角处的部分的挤压,从而转印位置设置在光敏部件10A的表面与转印带17相互接触的部分。而且,上支撑辊15布置在定影单元11的纸张入口之前。
光敏部件清理单元18具有包括刮刀部件(未示出)和旋转刷中任一个或两个的结构,刮刀部件构造成使得确保尖端的刮刀刃以预定压力与光敏部件10A上的清理位置邻接,且与清理位置相接触的旋转刷随着光敏部件10A的旋转而旋转。光敏部件清理单元18清除转印后光敏部件10A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或外来物质。
静电消除单元主要由能够发射出预定强度的光的灯形成。用该灯发射的光照射静电消除位置以进行静电消除,从而清除经过静电消除位置的光敏部件10A表面上的充电状态,并将经过转印位置后的光敏部件10A的表面电势恢复到初始状态。
定影单元11具有加热辊31和加压辊32,加热辊31内整合有用作加热源的电加热器,加压辊32沿大致水平的方向布置以面对加热辊31并向加热辊31侧施加压力。当加热辊31由未示出的驱动源(例如,电机)旋转地驱动时,加压辊32也跟随着被驱动。而且,在辊31和32彼此接触的部分,在确保预定加热温度和预定压力的情况下,形成了用于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上的夹持部。
这里,在图中,20表示调色剂容纳容器,调色剂容纳容器包括例如容纳有新调色剂的调色剂瓶。从调色剂容纳容器20到显影单元12,形成有未示出的调色剂输送路径。当显影单元12内的调色剂因显影而被消耗并用完时,就从调色剂容纳容器20给显影单元12补充新调色剂。
在主体2的下方,设置有纸张进给设备3,其可以有选择地自动或人工选择由用户根据要读取文件的尺寸而设定的纸张尺寸(片尺寸)。即,纸张进给设备3构造成,使得作为片容纳单元的多个供纸盘51容纳并设置在其中,每个供纸盘51可以单独拉出到纸张进给设备3的外部。每个供纸盘51中可补充地容纳有对应于该托盘的一叠或适当数量的纸张。每个供纸盘51中容纳并装载有相应纸张尺寸的多张纸S,即,在相对于纸张输送方向(片输送方向)的横向或纵向上的每种不同的纸张类型(片类型)。
文件读取设备4具有作为主框架的读取设备主体4A。读取设备主体4A上设置有在预定区域上延伸的压片玻璃57。读取设备主体4A中容纳有读取单元,该读取单元通过扫描压片玻璃57表面上的预定区域来光学地读取文件图像。该读取单元至少主要包括第一传输体(running body)53、第二传输体54、成像透镜55以及例如由电荷耦合器件(CCD)构成的读取传感器56。
此外,文件读取设备4具有在读取设备主体4A的上表面上设置的文件保持板58,文件保持板58构造成可在用于打开压片玻璃57的打开位置处打开,并在用于覆盖压片玻璃57的闭合位置处闭合。也就是说,文件保持板58的高度和宽度尺寸大于压片玻璃57的高度和宽度尺寸,并且该文件保持板58的一端由未示出的铰链支撑,以能够在读取设备主体4A的上表面上打开和闭合。
根据上述结构说明复印机1的操作。首先,当利用复印机1复印文件时,用户手动地打开文件读取设备4的文件保持板58,使文件保持板58从闭合位置转到打开位置,以将文件放置在压片玻璃57上,然后手动地操作文件保持板58将其闭合。利用文件保持板58,放置在压片玻璃57上的文件被从上面按压。利用上述操作,可以在文件平地、无折叠地、与压片玻璃57紧密接触并固定到玻璃57上的状态下准确地读取文件表面。
然后,当用户按下设置在预先设置到复印机1的操作屏单元(未示出)上的启动开关以进行开启操作时,文件读取设备4的读取操作立即开始。随着该开启操作,未示出的驱动机构使第一传输体53和第二传输体54开始工作。然后,文件受到从第一传输体53的光源发出的光的照射,来自文件表面的反射光导向第二传输体54。反射光通过第二传输体54的反射镜进行反射,从而经由成像透镜55输入到读取传感器56。结果是,文件上的图像及其它内容通过读取传感器56进行光电转化而被读取。
而且,当如上所述开启启动开关时,光敏部件单元10的光敏部件10A开始旋转,从而根据读取的文件图像开始在光敏部件10A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操作。即,随着光敏部件10A的旋转,光敏部件10A外周表面上的预定部分通过充电单元14、曝光单元47、显影单元12、转印单元13、光敏部件清理单元18,然后是静电消除单元的各个设定位置。由此,在预定的充电状态下给该预定部分充电,形成潜像,使潜像显现成调色剂图像,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S上,然后去除残留的调色剂并清除充电状态,从而完成一个循环。根据待形成的图像尺寸,使该循环保持预定的方式,使得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沿着旋转方向在光敏部件10A的外周表面上具有预定长度的区域中。
通过如上所述按下启动开关,随着纸张输送装置5对供纸盘的操作,一张纸S从供纸盘51经由预定纸张输送路径(片输送路径)输送到输送路径R1,供纸盘51中容纳有在纸张进给设备3中自动或人工选择的纸S。纸S在主体2中由输送辊等在输送路径R1上朝着大致垂直向上的方向输送,而纸S的尖端与成对的阻力辊21发生碰撞,以作暂时停顿。
另一方面,在人工供纸的情况下,放置在人工供纸盘67上的纸S随着用于人工供纸盘的纸张进给辊67A的旋转而被卷出。当放置并装载多张纸S时,一张片在用于人工供纸盘的片分离辊67B和67C的作用下分离出来,从而输送到人工供纸路径R2,然后进一步从人工供纸路径R2输送到输送路径R1。然后,纸S的尖端与成对的阻力辊21碰撞,以作暂时停顿。
成对的阻力辊21在与被旋转驱动的光敏部件10A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相对运动相匹配的精确时刻开始旋转,以将暂时停顿的纸S送到转印位置。从而调色剂图像通过转印单元13转印到纸S上。
具有转印到其上的未定影的单色调色剂图像的纸S随后被形成输送路径R1的一部分的转印单元13的转印带17输送到定影单元11,以通过由定影单元11形成的夹持部。该夹持部施加预定的热量和压力,从而图像定影到纸S上。其上定影有图像的纸S被转换爪34朝着输送路径R1引导到排纸盘9,并通过排出辊35至38排出到排纸盘9上,然后堆叠在排纸盘9上。这样,用户可以从装置前侧文件读取设备4和排纸盘9之间的开放部拾取堆叠在排纸盘9上的纸张。
此外,当用户设定输入选择双面复印模式时,一面具有定影图像的纸S通过转换爪34输送到纸张反向单元42。当纸张表面在多个成对设置在纸张反向单元42中的辊66以及未示出的导向部件的作用下通过在反向输送路径R3上的往复移动而被翻转之后,纸S经由成对的阻力辊21从光敏部件单元10之前的位置返回到输送路径R1。随后,纸S在输送路径R1上输送并被再次引导到转印位置。此时,图像转印并定影到纸S的背面,然后纸S由排出辊35至38最终排出到排纸盘9上。
接下来,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5的典型结构。
如图2和3所示,纸张输送装置5从堆叠并容纳在如图1所示的纸张进给设备3中的预定台架(在这个实施例中,为下部台架)的供纸盘51中的多张纸S中拉出一张纸S,并改变被拉出纸S的纸张输送方向(片输送方向),以沿着大致垂直向上的方向供给到主体2。
纸张输送装置5包括输送纸S的第一输送单元6、以及第二输送单元7,所述第二输送单元7位于第一输送单元6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并沿着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6的纸张输送方向的纸张输送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6输送的纸S,每个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构造成用一对输送旋转部件夹持着用于输送的纸S的夹持输送单元。也就是,第一输送单元6具有这样的构造,即第一成对旋转输送部件包括两个旋转输送部件,即彼此面对设置的进给辊61和逆转辊62。第二输送单元7具有这样的构造,即第二成对旋转输送部件包括两个旋转输送部件,即夹持辊81和在辊形带轮83与另一辊形带轮84之间伸展的输送带82。第二成对旋转输送部件中的一个是包括与纸张形状S相接触的输送带82的带输送单元8(导向单元)。而且,特征在于,输送面82a位于作为纸张输送路径(片输送路径)的第一输送路径A的外侧区域方向的位置,所述输送面82a是带输送单元8中形成在输送带82上的带工作表面,而所述第一输送路径A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之间。
如上所述,由进给辊61和逆转辊62构成的第一成对旋转输送部件的纸张输送方向不同于由夹持辊81和输送带82构成的第二成对旋转输送部件的纸张输送方向。即,第一成对旋转输送部件的纸张输送方向设置为大致水平的方向,即在图2和3中为对角向上朝右的方向,而第二成对旋转输送部件的纸张输送方向设置为大致垂直的方向。这样,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之间的第一输送路径A形成曲率半径较小的弧形弯曲部,用于在第一输送路径A中突然改变纸张输送方向。
这里,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每个的纸张输送方向严格地表示如下。即,在图4中,第一输送单元6的纸张输送方向设置为,与连接进给辊61的旋转中心、逆转辊62的旋转中心以及进给辊61与逆转辊62之间夹持部的中心三点的线段上的夹持部中心正交的大致水平的方向。
类似地,第二输送单元7的纸张输送方向设置为,与连接夹持辊81的旋转中心、带轮83的旋转中心以及夹持辊81与输送带82之间夹持部的中心三点的线段上的夹持部中心正交的大致垂直的方向。
换句话说,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之间并构造成用于改变纸张输送方向的纸张输送路径中,形成纸张输送路径并确定待输送纸S厚度方向上的取向的成对相对表面中从第一输送单元6进给的纸S的尖端所邻接的一个表面被构造成输送导向平面,以沿着接近第二输送单元7的夹持部的方向连续且始终在预定区域内进行运动,该预定区域取自于纸S的尖端所邻接的部分,作为通向第二输送单元7的开始端,与纸张输送方向的纵向相交。所述输送导向面由形成在带输送单元8中的输送带82上的带工作表面(输送面)形成。而且,由沿着第一输送单元6的纸张输送方向的延长线以及沿着第二输送单元7的纸张输送方向的延长线围绕而成的区域视为内侧区域,而其它区域视为外侧区域。由平的带工作表面形成的用于纸张输送的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位于从内侧区域向外侧区域方向移位的位置处,且延伸以与纸张前进方向大致相交。
如图3和4所示,带输送单元8主要包括输送带82、以及上述的作为保持输送带82以使输送带82运转的成对的带保持旋转部件的辊形带轮83和辊形带轮84。
重要的是,将带输送单元8布置成,使得由第一输送单元6输送的纸S的尖端邻接在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上(与之接触),而不是由带轮83和84保持的输送面82a的部分。这样,带输送单元8设置成,使得带轮84的轴心(带轮轴84a的中心)位于逆转辊62的下端位置的上方且低于输送导向部件71的下游端的高度。由此,纸S的尖端与输送带82的平部分(所谓的“有效输送面”)相碰撞,从而实现了输送带82的平稳且适度的弹性移位和变形状态。在没有引起对纸S尖端的排斥的条件下,保持了纸S的尖端可靠地邻接于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上的状态,从而获得了操作效果,这将在下面进一步说明。
另一方面,如果设置纸S的尖端以便于允许其与输送带82的由输送带82的带轮83和84支撑的部分邻接(接触),所述输送带82的由带轮83和84支撑的部分一般要比输送带82的平部分硬,并处于较小的弹性移位和变形的状态。因此,当纸S的尖端邻接在这些部分上时,就会产生排斥,从而不能稳定地获得适度的弹性移位或变形。这样的状况不是优选的,且对于下文中进一步说明的示例和实施例而言,也是如此。
此外,如图4所示,重要的是,将带输送单元8布置成,使得由第一输送单元6输送的纸S的尖端相对于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以锐角进入角θ进入。利用上述方式设置的带输送单元8,纸S的尖端可以稳定地与上述输送带82的平部分邻接,从而保持纸S的尖端与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可靠邻接的状态并实现操作效果,这将在下面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当纸S的尖端相对于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大致垂直地或以直角进入角θ进入时,纸S的尖端与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邻接的状态变得不稳定。例如,纸张可能沿着与输送带82的运行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或者可能引起排斥。这样的状况不是优选的,且对于下文中进一步说明的示例和实施例而言,也是如此。
纸张进给设备3中每个台架处的供纸盘51形成为顶部具有开口的大致扁平的盒形状,以确保可储存复印机1可使用的最大尺寸的纸S的扁平形状。供纸盘51在其底面具有作为片堆叠单元的底板50。底板50在图2的左边具有基座端,该基座端固定地安装到水平轴50A,该水平轴50A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被可旋转地支撑,即相对于供纸盘51以摆动的方式,并且底板50在图2的右边具有自由端,该自由端可以在供纸盘51内围绕轴50A摆动。
此外,供纸盘51在其底部形成有预定形状的凹部。在所述凹部中,储存有提升臂52。该提升臂52具有固定地安装到水平轴52A的基座端,该水平轴52A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被可旋转地支撑,即以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凹部内。而且,沿任意方向的旋转驱动力从未示出的旋转驱动源传递到水平轴52A以进行旋转,从而驱动提升臂52围绕水平轴52A以摆动的方式占据预定的倾斜位置。由此,提升臂52的自由端向上推动底板50,以使底板50上顶部的纸S的一侧的边缘保持在预定高度的位置。
如上所述,供纸盘51在底板50上堆叠并储存纸S,并使图中底板50的右端侧的自由端提升并倾斜以提升纸S。即使所堆叠的纸S的数量因纸一张接一张地进给而减少,顶面仍保持处于预定的高度。
如上所述,供纸盘51构造成可从纸张进给设备3的主体上取下并且可插入到纸张进给设备3的主体中。即,供纸盘51构造成能够有选择地处于安装位置和取下位置,其中安装位置允许在供纸盘51插入并安装在纸张进给设备3上时进行供纸操作,如图1所示,取下位置允许在供纸盘51在图1中向前方抽出并从纸张进给设备3上取下时补充纸S并改变纸S的尺寸。
此外,当供纸盘51抽出时,第一输送单元6、第二输送单元7、以及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6与第二输送单元7之间的纸张输送单元(输送路径)留在主体中。因此,虽然根据本实施例,成像装置是内送纸型的,但通过提供导向单元,纸张可以通过曲率等于或小于常规曲率的输送路径输送。因此,在不增加装置宽度方向的条件下,可以防止失去内送纸型的优点。
拾取辊60可旋转地并轴向支撑在形成纸张进给设备3主体的外形的壳体80中,以与提升到预定高度的顶部的纸S接触。分离出一张纸S以进行供给的片分离机构位于沿着拾取辊60拉出纸S的方向的延长线上。该片分离机构构造成用于形成夹持部,在该夹持部处确保进给辊61和逆转辊62以预定的压力彼此接触。
正如图3中详细示出的,拾取辊60围绕与未示出的芯金属一体形成的轴60a整体固定,以与轴60a一起自由旋转,或者被支撑,以便于当未驱动时利用设置在轴60a和芯金属之间的单向离合器(未示出)相对于轴60a自由旋转。对于包括拾取辊60外周面的外周部分,使用柔软的高摩擦材料,例如相对于纸S具有高摩擦系数的橡胶,从而使接触的纸S容易拾取。此外,为了增加摩擦阻力,可以围绕拾取辊60的整个外周面适当地形成锯齿形突起。
根据这些实施例,例如采用为返回-分离系统(return-and-separation system)的进给逆转辊(FRR)纸张进给系统作为用于从堆叠的纸S中分离出一张以进行供给、而不是供给两张或多张的纸张进给系统(片进给系统)。即,当两张或多张纸S被拾取辊60拉出时,与进给辊61接触的一张纸S从与逆转辊62接触的其它纸S上分离出来。然后,进给辊61使该单张纸S沿着用于进给的纸张输送方向前进,而逆转辊62使其它纸张沿着与纸张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返回到它们的原始位置。而且,逆转辊62构造成不妨碍进给辊61进行纸张输送。
更具体地,由FRR纸张进给系统作为片分离机构的纸张分离和进给机构包括进给辊61和逆转辊62,进给辊61沿着纸张输送的向前方向被旋转驱动,逆转辊62邻接在进给辊61的下侧,且借助经由转矩限制器传递的相反旋转方向上的旋转驱动力而被反向旋转地驱动。进给辊61邻接于底板50上的纸S的顶部,而逆转辊62与任意纸S的下表面相接触,而不论纸张的数量等于还是大于两张,与进给辊61接触。
进给辊61围绕与未示出的芯金属一体形成的轴61a整体固定,以与轴61a一起自由旋转,或者可以用与拾取辊60类似的方式被支撑。对于拾取辊60或者包括进给辊61外周面的外周部分,使用柔软的高摩擦材料,例如相对于纸S具有高摩擦系数的橡胶,从而使接触的纸S沿着纸张输送方向容易地进给。此外,为了增加摩擦阻力,可以围绕进给辊61的整个外周面适当地形成锯齿形突起。
逆转辊62与未示出的芯金属一体形成,且经由转矩限制器连同逆转辊驱动轴62a一起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80中。
在FRR纸张进给系统中,逆转辊62经由转矩限制器(未示出)具有朝着与进给辊6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低扭矩。因此,在逆转辊62与进给辊61接触的状态下或者在一张纸S进入到这些辊61和62之间的状态下,逆转辊62跟随进给辊61的旋转。即,由于转矩限制器的工作,逆转辊62相对于逆转辊驱动轴滑动,且沿着向前方向(即,纸张进给方向)旋转,类似于进给辊61。另一方面,在逆转辊62离开进给辊61的状态下或者在两张或两张以上的纸S进入到辊61和62之间的状态下,逆转辊62反向旋转。因此,当两张或两张以上的纸S进入时,与逆转辊62接触的纸S,而不是与进给辊61接触的顶部的一张纸S,返回到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从而防止了进给两张或更多的纸S。
因此,在确保反向输送力足以使纸S返回到原始堆叠位置的条件下,将逆转辊62施加到与其接触的纸S上的输送力设定得比进给辊61施加到纸S上以使纸S沿向前方向前进的输送力小预定量,而不妨碍进给辊61沿向前方向进行纸张输送。因此,可以说,进给辊61施加到纸S上的输送力因逆转辊62的反向输送力而减小。
在图中,65代表的是与驱动轴连接的惰轮,驱动轴输出来自位于纸张进给设备3主体侧的驱动源的旋转驱动力。借助于齿轮啮合或皮带传动,传递由纸张进给设备3提供的旋转驱动力,从而在拾取辊60和进给辊61之间进行分配,由此以各预定速度旋转地驱动拾取辊60和进给辊61。
进给辊61的上对角处是夹持辊81,其是第二输送单元7中的第二成对旋转输送部件的另一旋转输送部件,设置成经由与夹持辊81整体形成的旋转驱动轴81a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80中。
在夹持辊81附近设置带轮83,带轮83可旋转地且轴向支撑在壳体80中以经由输送带82与辊81的外周面接触,并在水平方向上面对夹持辊81。
带轮83与带轮轴83a整体形成,且借助带轮轴83a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80中。在带轮83的左下对角处是可旋转地且轴向支撑在壳体80中的带轮84。带轮84与带轮轴84a整体形成,且借助带轮轴84a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80中。带轮83和84用作使输送带82运转并可旋转地支撑输送带82的带保持旋转部件。
这里,带输送单元8的布置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布置状态,而是可以布置如下。即,在图3中,带括号的79代表的是作为纸张输送装置5主体的一部分的开关导向器,该开关导向器构造成自由地打开和关闭壳体80。该开关导向器79构造成,使得输送带82可以围绕壳体80下方的铰链支轴(未示出)附接或脱离夹持辊81,以允许用户容易地解决在第一输送路径A、沿大致垂直向上的方向延伸的垂直输送路径和其它路径中发生的纸张堵塞、卡纸和其它问题。
当设置有这种开关导向器79时,带轮83和带轮84可旋转地支撑在开关导向器79上,连同各带轮轴83a和84a一起。
正如上面部分述及的,输送带82为环形带,且在带轮83和84之间伸展。带轮83和84之间的内轴距预先设定为预定距离。即,通过这些带轮83和84伸展并在带轮83和84之间形成的输送带82的线型带工作表面(输送面82a)设置在总能与第一输送单元6供给的纸S的尖端接触的位置。这样,围绕带轮83外周的输送带82的外周面以预定压力与夹持辊81的外周面直接接触。在该接触部分,形成夹持部。
输送带82由弹性部件(例如,橡胶部件)形成,并且具有这样的表面,该表面相对于所使用的纸S(片)具有预定摩擦系数,该预定摩擦系数是带本身的材料所具有的或是经过适当的表面处理而得到的。即,输送带82具有预定的摩擦系数,以防止作为面对纸S并与纸张表面接触的输送面的带表面与纸张表面之间的滑动接触,并使输送驱动力从带表面可靠地传递到纸张表面。
此外,输送带82具有沿纸张宽度方向的带宽,所述纸张宽度方向与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确保该带宽大致等于待输送的最大尺寸的纸张宽度。即,设定并确保至少这样的带宽作为输送带82的带宽,该带宽等于或大于待输送的最大尺寸的纸张宽度。同样的,输送带在其间伸展的带轮83和84、以及面对带并与带接触的夹持辊81每个都具有沿纸张宽度方向(轴纵向方向)的形成为等于或大于带宽的带轮长度或辊长度。因此,从第一输送单元6送出的纸S总是在其整个纸张宽度上与输送带82相接触,从而确保纸张和输送带之间具有最大可能接触面积。从而,从沿着纸张输送方向运动的输送带82供给到纸S的驱动力,即用于使纸S沿其输送方向前进的输送驱动力,也可以作为最大可能力从输送带82传递到纸S。
正如将参照图21和22所解释的,夹持辊81的旋转驱动轴81a连接到旋转驱动源,例如电动机,该旋转驱动源用于经由驱动力传递单元(例如,齿轮或带)旋转地驱动夹持辊81。旋转驱动力以预定旋转速度从旋转驱动源经由驱动力传递单元传递到夹持辊81,并旋转地驱动夹持辊81。由此,夹持辊81被视为驱动辊。另一方面,与夹持辊81接触的输送带82以及从带的内侧支撑与输送带82接触部分的带轮83分别被视为被向前驱动的从动带和随着作为驱动辊的夹持辊81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的从动辊。当然,带轮84也是从动辊,其经由从动带被旋转地驱动。
如图21和22所示,驱动机构22主要包括纸张进给电机23,其由步进电机构成,作为单一驱动源和驱动单元;固定地设置到纸张进给电机23的输出轴的电机齿轮24;与该电机齿轮24啮合的惰轮25;与惰轮25啮合并固定到进给辊61的轴61a的一端的进给辊驱动齿轮61B;与该进给辊驱动齿轮61B啮合的惰轮26;与该惰轮26啮合并固定到夹持辊81的旋转驱动轴81a的一端的夹持辊驱动齿轮81A;在进给辊61附近固定到轴61a的另一端的进给辊齿轮61A;上面提到的与该进给辊齿轮61A啮合的惰轮65;以及与该惰轮65啮合并固定到拾取辊60的轴60a的另一端的拾取辊齿轮60A。
纸张进给电机23固定到壳体80。惰轮25、26和65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80中。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纸张输送装置5设置为紧凑且节省空间的结构。即,如在第一示例中举例说明的,这将在下面进一步解释,例如,第一输送路径A包括具有相对较小的曲率半径的弯曲部。由于这个原因,设置了单一纸张进给电机23,其作为驱动单元共享于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之间,从而趋于使装置更加紧凑。
这里,逆转辊62在另一系统中被驱动,该系统例如具有用于为进给辊61释放压力的螺线管。在图21中,62b代表的是图1至4所示示例中未示出的被解释为转矩限制器的部件。
根据图1至4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已对拾取辊60和进给辊61之间的旋转驱动关系进行了简要说明。事实上,如图22的放大图所示,辊60和61都通过拾取臂部件64分别连接到轴60a和61a。辊60和61由未示出的螺线管或者弹簧的组合来驱动,使得可以经由拾取臂部件64围绕进给辊61侧的轴61a来实现拾取辊60的拾取摆动和移位。
在实际的驱动机构22中,驱动力传递部件例如更多的齿轮和同步皮带适当地布置于纸张进给电机23和进给辊61之间。这里,为了阐明夹持辊81是旋转输送和驱动部件,图21和22中简要示出了一个示例。
这里,带输送单元8的输送带82具有这样的构造,即,与由驱动机构22旋转驱动的夹持辊81(旋转输送和驱动单元,旋转输送和驱动部件)直接旋转接触,以跟随夹持辊81的旋转。因此,当夹持辊81侧被驱动、而不是输送带82侧被驱动时,输送带82的线速度的波动可以进一步降低。由此,通过将朝着第二输送单元7的夹持部旋转的输送带82设置在第一输送路径A(纸张输送路径)的转弯处的外侧(外部全方位(outer-full direction)),可以提高在第一输送路径A的转弯部输送硬度相对较高的纸张(例如,纸板)的能力。此外,通过驱动面向输送带82并与输送带82直接接触的夹持辊81并使输送带82随着夹持辊81的旋转而旋转,可以以稳定的线速度向前朝着第二输送单元输送纸张。
通过考虑下述技术要点,可以容易地理解这些优点和效果。即,当夹持辊81被驱动时,夹持辊81的线速度仅由夹持辊81自身的外径和转数确定。相反,在驱动输送带82侧的情况下,当输送带82被驱动时,通常利用设置在输送带82内侧的辊形带轮83(带驱动辊,主带轮)来驱动输送带82。
这种情况下,输送带82的线速度除了受到设置于输送带82内侧的带轮83的外径和转数的影响外,还受到因元件波动引起的输送带82的厚度波动、因磨损引起的输送带82的厚度变化、或输送带82和带轮83之间的滑动的影响。因此,当夹持辊81侧被驱动、而不是输送带82侧被驱动时,输送带82的线速度的波动可以进一步降低。
这里,例如,如果不是很期望上述效果,则可以将夹持辊81的驱动系统从驱动机构22中移除,并可以将夹持辊81侧视为从动侧。此外,输送带82侧可被未示出的驱动机构驱动。
在图2和3中,70代表的是设置于纸张输送装置5中的内区域侧的位置处的输送导向部件,其具有弧形且固定的导向面70a,所述导向面70a呈凸形大致向下延伸以与纸S接触。附图标记71表示的是位于纸张输送装置5中的外部区域侧的位置处的输送导向部件。该输送导向部件71具有对应于输送导向部件70呈凹形的弧形且固定的导向面71a,导向面71a设置成以预定间隔面对输送导向部件70的导向面70a。这样,利用输送导向部件70、面对输送导向部件70的输送导向部件71、以及输送带82,在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之间形成第一输送路径A。
在图2和3中,72代表的是设置于垂直输送路径的外部区域侧的位置处的输送导向部件,垂直输送路径以第二输送单元7为起点朝大致垂直向上的方向延伸。73代表的是输送导向部件,该输送导向部件形成了从供纸盘51到进给辊61与逆转辊62之间的夹持部的纸张输送路径,且在夹持部上形成用于引导并允许纸S进入的纸张入口。此外,输送导向部件70具有弧形面(导向面70a),该弧形面大致向下延伸(在设置于外部区域的输送导向部件71侧),并与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的夹持部的连线相交。延伸程度设定为使纸S的尖端总能到达带输送面,即,使纸S适度弯曲的程度。
这里,在图1中,纸张进给设备3中的上部台架的装置构造与传统的装置构造相同,与下部台架的装置构造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纸张输送装置5由纸张输送装置5′代替。纸张输送装置5′与纸张输送装置5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输送单元7由第二输送单元7′代替。第二输送单元7′与第二输送单元7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输送单元7′包括作为第二成对旋转输送部件的夹持辊81和随着夹持辊81的旋转而滚动的辊(其与带轮83在尺寸和形状上大体相同)。在上部台架的供纸盘51和纸张输送装置5′中,不使用具有相对较高硬度的纸(片)S,例如纸板和信封,而是使用例如具有相对较低硬度的普通纸(片)S。
接下来,将解释从纸张进给设备3中的预定台架进行的供纸操作,以及与供纸操作连同开始的纸张输送装置5的输送操作。
如图2所示,通过提升臂52的摆动和提升操作,堆叠于底板50上的纸S被提升,使得顶表面具有预定的高度。首先,位于顶部的纸S通过拾取辊60的旋转而被拉出,然后输送到由进给辊61和逆转辊62构成的片进给和分离机构。随后,在片进给和分离机构中,借助于进给辊61和逆转辊62的协同操作,仅分离出顶部的一张片。该分离出来的一张纸S进一步输送到纸张输送路径中的下游侧。然后,如图2所示,随着纸S的尖端与输送带82的带输送面接触,纸S通过输送带82沿着箭头方向运转而运动并被引导。当到达夹持辊81和输送带82之间的夹持部时,纸S被夹持辊81和输送带82夹持并输送,并进一步垂直向上输送。最终,纸S被直立地垂直送出。
更详细地,如图2所示,被进给辊61和逆转辊62之间的夹持部夹持并从该夹持部送出的纸S的尖端首先到达并与输送带82的带输送面接触。然后,如图3所示,根据带输送面基于输送带82沿着箭头a所示的方向运转而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的运动,纸S自其尖端侧逐渐地弯曲。随着该弯曲的前进,带输送面和纸张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因而,即使纸S为高硬度纸张,也可以从带输送面向纸张表面提供使纸S前进的足够的输送驱动力。这样,纸S除了从第一输送单元6获得输送驱动力(由于在输送受到进一步深度弯曲的高硬度纸S时产生的输送阻力,该输送驱动力可能不足)之外,还从带输送单元8获得足够的补充输送驱动力。从而,至少可以防止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之间的纸S的故障输送,且允许纸S的尖端到达第二输送单元7的夹持部。
另一方面,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相继延伸到第二输送单元7的夹持部。因此,与带输送面接触的纸S的尖端可以可靠、稳定、且顺利地到达夹持部。换句话说,首先,即使第一输送单元6输送高硬度纸S,纸S被适度弯曲成其尖端总与带输送面接触的程度。在纸S的尖端与带输送面接触之后,随着带输送面的主动输送导向操作,获得了从带输送面到纸S的用于沿纸张输送方向前进的所谓的第二输送力。然后,纸S受到进一步深度弯曲,使得纸S的尖端到达第二输送单元7的夹持部。
以这种方式,在纸S的尖端到达第二输送单元7且纸S被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夹持并输送之后,足够的输送力从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作用在纸S上,从而继续顺利地输送高硬度纸S。此外,即使当纸张的后端离开第一输送单元6并且可能不再从第一输送单元6获得输送力时,根据带输送面在纸S上从第二输送单元7的夹持部到后端侧的接触状态,输送驱动力再次从带输送面提供到纸张表面。此外,纸S的弯曲程度减轻。因此,纸张输送可以继续。结果是,在纸张输送装置5中,无论纸S的硬度如何,第一输送单元6接收到的纸S可以被可靠且稳定地从第二输送单元7输送到下游侧的纸张输送路径。
如上所述,带输送单元8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之间的第一输送路径A的外部区域方向上,并用作在保持与纸S的尖端接触的状态的同时使纸S运动并朝着第二输送单元7引导纸S的导向单元。
根据本实施例,作为导向单元的带输送单元8还具有如下功能在输送带82将输送方向改为朝着第二输送单元7的夹持部的情况下,移动并引导纸S。
(第一示例)对有关供纸和输送状态(纸张经过状态)进行比较测试,该比较测试利用这样的复印机其基本构造和规格与图1至3所示的纸张输送装置5的纸张进给设备3的相同,仅Ricoh有限公司生产的“imagio Neo 453”的纸张进给设备被改装以用作测试(该复印机的系统在表1中表示为“带系统”),Ricoh有限公司生产的“imagio Neo 453”的复印机内部整合有纸张进给设备,所述纸张进给设备包括传统的纸张进给设备(在图1至3中,所述设备是这样的,面对夹持辊81且与夹持辊81接触的旋转输送部件是辊形带轮83,输送带82和辊形带轮84被移除,且对应于图1中纸张进给设备3中所示的传统纸张输送装置5′)(该复印机系统在表1中表示为“传统系统”)。
在上述的带系统中,比较测试中所用的带输送单元8的详述及其周围的主要部件(包括传统系统的部件)如下。
输送带82的材料乙烯-丙烯-二烯单体共聚物(橡胶)(EPDM)输送带82的硬度日本工业标准(JIS)A40度输送带82的摩擦系数2.6(相对于纸)输送带82的厚度1.5毫米带轮83的直径13毫米带轮84的直径7毫米带轮83和84的间距13毫米(带轮轴83a和84a之间的内轴距)输送带82的伸长比7%辊60、61、62和81的直径均为20毫米对于基本测试条件,使用纸张重量(克每平方米基本重量)作为纸张强度(硬度)的选择值。使用六种纸张类型,每种类型的纸张在室温环境下(23摄氏度,50%的相对湿度)从每个复印机中相同台架的供纸盘通过。此外,考虑到下面参照图4对下述测试条件进行解释,进行了用于研究各纸张类型的输送时间波动的测试。图5示出用于研究输送时间波动的测试结果,基于图5的测试结果的纸张经过状态在表1中示出。
在图4中,附图标记88表示的是检测由拾取辊60拾取的纸S的尖端的纸张进给传感器。89表示的是检测从第二输送单元7(在带系统中)输送的或从成对的夹持辊81和辊形带轮83(在传统系统中)输送的纸张的尖端的垂直输送传感器。纸张进给传感器88和垂直输送传感器89均由反射式光电传感器构成。
此外,如下所述,在带系统和传统系统中,在所设置的或安装的纸张进给传感器88和垂直输送传感器89之间的输送路径长度,即,纸张输送距离(片输送距离)设置为常量57毫米。即,从所设置的纸张进给传感器88到进给辊61与逆转辊62之间的夹持部的输送路径长度为10毫米;从进给辊61与逆转辊62之间的夹持部到第二输送单元7(带系统中)的夹持部的输送路径长度,或者从进给辊61与逆转辊62之间的夹持部到夹持辊81与辊形带轮83(传统系统中)之间的夹持部的输送路径长度各为38毫米;从第二输送单元7(带系统中)的夹持部到所设置的垂直输送传感器89之间的输送路径长度,或者从夹持辊81与辊形带轮83(传统系统中)之间的夹持部到所设置的垂直输送传感器89之间的输送路径长度为9毫米;总输送路径长度为57毫米。
在用于测试的传统系统和带系统中,纸张输送装置5中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之间的弧形纸张输送路径(第一输送路径A)的中心处的曲率半径设置为常量,即,约22毫米。
此外,在传统系统和带系统中,拾取辊60的拾取压力(纸张进给压力)视为一参数,两种类型的拾取压力分别设定为1.1牛顿和2.2牛顿。此外,驱动侧的进给辊61和驱动侧的夹持辊81的线速度设定为相同的常量154mm/s。对于五种纸张类型,检查输送通过57毫米的输送路径长度的纸张尖端从纸张进给传感器88到垂直输送传感器89的到达时间。利用示波器对不同类型的纸张在输送时间方面的波动进行了测量,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所示的测试结果看出,对于等于或大于256克每平方米基本重量的纸张类型而言,传统系统中输送时间较长,纸张的滑动较大,而在根据本发明的带系统中,输送时间不是那么长,纸张的滑动较小。还发现,虽然拾取压力较小时输送力较小,但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带系统中较小的拾取压力并没有对输送时间产生太多的影响。因此,当采用根据本发明的带系统时,可以实现采用较小的拾取压力,从而降低了驱动电机的动力。结果是,可以减小装置的尺寸。
接下来,解释表1,表1列出基于图5的测试结果的纸张通过状态。
这里,“平方米基本重量”是指一张纸的每平方米的克数,用来表示纸张和纸板(纸)的重量。通常,基本重量较轻的纸可以称为“轻纸”或“薄纸”,而基本重量较重的纸可以称为“重纸”或“厚纸”。
在表1的测试结果中,由“良好”指示的“良好的纸张通过”表示在纸张进给传感器88开启而后检测到纸张尖端之后,纸张(片)在预定的时间内到达垂直输送传感器89,即,良好的输送。另一方面,由“不好”指示的“纸张不能通过”表示在纸张进给传感器88开启而后检测到纸张尖端之后,纸张在预定的时间内没有到达垂直输送传感器89,即,故障输送。
表1

○良好的纸张通过×不好的纸张通过从表1所示的测试结果看出,对于每平方米基本重量等于或大于256克的纸张类型,在传统系统中,纸张无法通过,而在图1至3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带系统中,实现了所有情况下良好的纸张通过。由此,发现根据本发明的带系统的显著作用。
从对纸张通过和输送状态的比较和观察中看出,对于每平方米基本重量等于或大于256克的纸张类型而言,纸张具有较大的强度,并难于沿着传统系统中的弧形纸张输送路径弯曲。参照图1至3进行解释,发现纸张尖端与面对夹持辊81且与夹持辊81接触的辊形带轮83发生碰撞。
此外,对表面经涂覆的、每平方米基本重量等于或大于256克的纸张类型,和表面没有经涂覆的这种纸张类型进行纸张通过和输送状态的比较和观察。然而,没有发现与表1所示的测试结果有显著不同。
观察第一示例中的纸张输送过程的结果展示如下。即,当每平方米基本重量等于或大于256克的高硬度纸从第一输送单元6经由第一输送路径A输送到带输送单元8中的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时,发现形成第一输送路径A的各种导向部件可以变成简单的形状,使得输送载荷的阻力较小,或者所有这些各种导向部件可以是不必要的。
因此,在仅输送相对较高硬度的纸张的纸张输送装置的情况下,不可缺少的部件为上述的那些部件,即第一输送单元6、第二输送单元7、以及带输送单元8(导向单元),该带输送单元8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之间的第一输送路径A的外侧区域方向上(在这种情况下,无需导向部件),带输送单元8在保持与纸S的尖端接触的状态的同时,朝第二输送单元7移动并引导纸S。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得出,需要形成第一输送路径A的各种导向部件来弥补低硬度的纸S在直前移动上的弱点(与硬度相对较高的纸S的直前移动相比),从而将硬度相对较低的纸S(例如,普通纸或用于PPC的纸S)引入并引导到输送带的输送面82a。换句话说,纸S的硬度越低,对直前移动的减少补偿的越多。另外,为了使纸S的尖端可靠地与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的平部分邻接,必须要设定形成第一输送路径A的各个导向部件的导向面的形状。
换句话说,当使用更高硬度的纸S(基本重量更重的纸S)时,可以在设计例如各个导向部件的形状和位置时获得更大的灵活性,所述导向部件用于构造具有曲率半径相对较小的弯曲部的纸张输送路径。
这里,输送带82的材料并不局限于比较测试中所用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氯丁二烯橡胶、聚氨酯橡胶或硅橡胶。此外,输送带82的各橡胶硬度可以为JIS A40至60度。
如上所述,根据图1至4所示的纸张输送装置5和具有该纸张输送装置5的复印机1,可以提供紧凑且节省空间的纸张输送装置和成像装置,所述装置具有低成本的简单设备构造并可很好地支持多种纸张类型。即,基本上,该构造使得形成第二输送单元的现有辊被输送带缠绕,从而新形成且附加地形成带输送单元8。此外,甚至不需要专用于带输送单元8的驱动源。这样,可获得具有极其简单结构且成本因此而低廉的纸张输送装置和成像装置。
在传统的结构中,由于例如因纸张与输送导向部件70接触而导致的较大输送阻力或者在第一输送单元6到第二输送单元7的纸张输送路径(输送路径)处产生的输送载荷等,使得不支持高硬度的纸张类型,从而导致故障输送。相反,在纸张输送装置5中,即使是这种高硬度的纸张类型也可以被支持,因此该纸张输送装置在对纸张类型的可支持性方面是优秀的。即,传统结构毕竟是仅仅布置了用于引导纸张的固定部件。因此,待输送的移动纸张与固定导向部件之间的速度差不能根本消除,从而输送阻力总是存在。相反,根据纸张输送装置5和复印机1,这种输送阻力几乎可被完全消除。此外,纸张可以被主动施加的输送力引导,该输送力使纸张向下游前进(可选择地,利用第二输送单元7的纸张输送力加上第一输送单元6的纸张输送力(片输送力),可以抵抗从第一输送单元6到第二输送单元7的输送路径中的输送载荷,从而使纸张向下游前进)。即,在纸张输送装置5中,纸S和输送带82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不是阻碍纸S输送的阻力,而是用于为纸S增加输送力的所谓的负阻力。换句话说,摩擦阻力并不是作用为阻碍纸S输送的阻力,而是被转换成作用为给纸S增加输送力的更可取的负阻力。
此外,沿着纸S向前输送的输送方向,在纸S的尖端邻接输送带82的运转面(输送面)之后,随着输送的前进,纸S的尖端与用于输送的输送带82的运转面逐渐重叠,尽管重叠程度根据纸张类型的硬度而变化。因此,与带运转面接触的纸张表面的面积逐渐增大。由于这个原因,依据接触面积的增大,可以增大输送带82和纸S之间的阻力。这样,可以从输送带82给纸S提供用于使纸S沿输送方向前进的更大的输送力。而且,利用输送带82,可以使纸S的前进方向变为朝向夹持辊81和输送带82之间的夹持部。即,可以稳定地增加作为从输送带82的运转面(输送面)传递到纸张表面的输送力的力。
因此,即使纸S的硬度较高,也可以克服该硬度,且在纸S在厚度方向上适当变形(即,弯曲)的同时,可以将纸S可靠且稳定地朝向位于下游的第二输送单元的夹持部输送。这样,可以解决由于纸S的高硬度而导致的故障输送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即使在纸S的尖端到达第二输送单元的夹持部之后,纸张输送也可以可靠且稳定地继续进行。结果是,纸张输送装置可以支持各种纸张类型,从而扩展了输送可支持性,并获得了较高的纸张输送能力。
图6A至6C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改进示例。
如图6A所示,设置于第一输送单元6的上游侧的、彼此面对且相互接触的成对辊中之一可以是带输送单元8。还有,如图6B所示,第一输送单元6中、彼此面对且相互接触的成对辊中之一可以是带输送单元8,并且第二输送单元7中、彼此面对且相互接触的成对辊中之一可以是带输送单元8′。此外,如图6C所示,作为代替位于第一输送单元6上游侧的成对辊中之一和位于第二输送单元7下游侧的成对辊中之一的导向单元(移动导向),单独且独立的带输送单元8可以设置在这两对辊之间。
在图6A和6B下侧所示的改进示例中的带输送单元8中,例如,为了避免对逆转辊62的分离操作(逆时针方向,以返回纸张)产生影响,逆转辊62设置成在轴向上分开,就好像他们被串起来一样。在分开的逆转辊62之间的轴的外周侧(没有逆转辊62存在的部分),通过未示出的滚动轴承等设置串辊形(skewered-roller-shaped)带轮(未示出),其外径略小于逆转辊62的外径。由此,输送带82被驱动,以沿顺时针方向运转并旋转,从而将纸张输送到输送路径下游侧的第二输送单元7和带输送单元8。在进给辊61和逆转辊62之间的夹持部,输送带82设置成比逆转辊62的外周表面低一级,从而不与输送带82形成夹持部。由此,当一张纸在进给辊61和逆转辊62之间的夹持部被分离以进行进给之后,可以实现输送带82的上述操作。
因此,根据这些改进示例中的任一个,至少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操作效果。
参照图7至9,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这里,与图1至4所示的纸张输送装置5中相同的元件和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省略或简化对它们的说明。此外,尽管没有特别指出,但未根据本实施例描述的结构,即纸张输送装置和其它结构、它们的操作以及其它,均与根据图1至4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5中的相同。
图7至9所示的纸张输送装置5与图1至4所示的纸张输送装置5的不同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即,第一,除了在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之间形成作为第一片输送路径的第一输送路径A外,从第二输送单元7的上游到第二输送单元7形成作为第二片输送路径的第二输送路径B,该第二输送路径B与第一输送路径A不同并独立于第一输送路径A。第二,合并路径(下文称作“合并路径”),在此处,第一输送路径A和第二输送路径B会合于第二输送单元7的上游。第三,第二成对旋转输送部件的一个带输送单元8沿第一和第二输送路径A和B的合并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移位。除了上述以外,图7至9所示的纸张输送装置5与图1至3所示的纸张输送装置5类似。
即,在带输送单元8中,输送带82在成对的辊形带轮83和84之间伸展,带轮84位于带轮83的正下方且与之隔开预定距离,并可旋转且轴向支撑在壳体80中。这样,带输送面在第二输送路径B的外侧区域方向形成为一表面。因此,由第一输送单元6在第一输送路径A上输送的纸S的尖端总与带输送面相接触。此外,不妨碍由未示出的输送单元在第二输送路径B上输送的纸S到达第二输送单元7。
接下来,将说明图7至9所示的纸张输送装置5的输送操作。纸S从水平堆叠于供纸盘51中的状态中脱离并被输送。因此,第一输送单元6的片进给和分离机构中的纸张输送方向为大致水平的方向。之后,由于纸张输送到位于上方的主体2的成像单元,因此纸S必须沿着大致垂直向上的方向被输送,所述大致垂直向上的方向垂直于大致水平的方向。
为了实现上述操作,如图8所示,在纸张进给和分离机构将纸S一张接一张地分离后,一张纸S在较小的输送阻力、适度弯曲的情况下输送,然后纸S的尖端邻接输送带8。
输送带82运转,以朝向图8中箭头所示的大致垂直向上的方向(大致直上方)前进。因此,与输送带82邻接的纸S的尖端被输送到夹持辊81和输送带82之间的夹持部,如图9所示。随后,利用该对夹持辊81和输送带82,纸被夹持并输送到大致垂直向上方向的下游侧。此时,如上所述,用于沿输送方向前进的输送驱动力从输送带82传递并作用到纸S上。此外,利用输送带82,方向改变为朝向夹持辊81和输送带82之间的夹持部。因此,即使是高硬度的纸S也可以被稳定地输送,而不会产生故障输送。
如上所述,根据图7至9所示的纸张输送装置5,甚至是在具有合并路径的纸张输送装置中,也可以实现与参照图1至4解释的纸张输送装置5相同的操作效果。即,可以稳定地输送高硬度纸,例如纸板等。而且,可以获得极好的对纸张类型的支持能力。此外,本发明可应用到具有两个或更多输送路径(即,多个输送路径,例如至少第一和第二输送路径A和B)的纸张输送装置。这样,可以拓宽应用范围。即,可获得对多种型号的支持能力极好的纸张输送装置。
这里,第二实施例并不局限于图7至9所示的示例,其中,利用现有的第二成对输送辊81和83构造带输送单元8。在图6C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改进示例中,可以设置与第二成对输送辊81和83分离的带输送单元8。
参照图10,解释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这里,与第二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和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省略或简化对它们的说明。此外,尽管没有特别指出,但未在第三实施例中描述的结构,即纸张输送装置和其它结构、它们的操作以及其它,均与依据图7至9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5中的相同。
如图10所示,当弯曲的纸S的后端Se在输送时脱离导向部件71等的支撑时,由于弯曲纸S的反作用力,在纸S的后端Se沿着图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移动处出现弹簧现象。尤其是,对于诸如纸板的高强度(即高硬度)的纸S,其反作用力较大。因此,由于该弹簧而导致的突然的声响就成了问题。
即,在输送过程中,纸S由至少两个支撑点支撑,且被迫弯曲。当纸S的后端Se侧脱离其中一个支撑点例如第一输送单元6的夹持部或导向部件71时,纸张仅在其尖端被支撑。由于弯曲的纸S的弹性回复力,纸S的后端Se与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瞬间碰撞。当纸S的硬度、强度较大时,此时的冲击也会更大。因此,基于上述的弹簧现象,因纸S的后端Se与输送带82相碰撞而导致的突然声响不仅使用户感觉不舒服,而且也可能导致用户产生复印机发生了故障的错觉。即,无论纸S为普通纸还是高硬度纸,即使是在正常纸张输送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突然声响。这可导致用户产生不必要的担忧,认为设备出现了故障。
为了避免这样,如图所示,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5中,在带输送单元8中,设置有邻接部件,例如张力辊85,其作为除了成对的辊形带轮83和84以外与输送带82接触的部件,其中输送带82在辊形带轮83和84之间伸展,并且夹持辊81不设置在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侧。由此,适度的弹力提供给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侧的一部分,从而通过输送带82的弹性作用吸收由纸S的后端Se的弹簧效应引起的冲击。因此,即使在输送高硬度纸S,例如纸板时,也可实现并提供能确保无声的纸张输送装置5。
张力辊85位于在带轮83和84之间伸展的输送带82上形成的两个直线部分中一个的内周表面接触的位置,该直线部分与输送面82a侧的另一部分相对,且张力辊85被轴向支撑,以便于能够从上述与输送带82相交的位置处向外移位。辊85沿着图中向右的外侧方向被压力部件(未示出)挤压。由此,张力辊85随着输送带82的运转而旋转,并一直与输送带82的内周表面相接触,从而通过接收预定的压力而向外移位。因此,输送带82不会松动,可以在周长方向上保持一定的张力。
因此,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5,纸张的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的尖端被第二输送单元7夹持并输送。即使当纸S的后端Se脱离导向部件71的支撑并与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发生碰撞时,如图中的双点划线所示,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可以进行充分地弹性变形以沿碰撞方向移位。由此,由纸S后端Se的弹簧效应引起的冲击可被吸收,从而降低了因碰撞而导致的声音的音量,且抑制并缓和作为纸张输送装置的操作声音的异常声音。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5,张力辊85作为接触并支撑带82的邻接部件,布置在与被输送纸S的后端Se与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相接触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当纸S以预定的方式弯曲并输送时,纸S的后端Se离开第一输送单元6的夹持部或导向部件71,以与输送面82a相碰撞,输送带82的受到碰撞的部位可以充分地且弹性地下陷以吸收冲击,从而抑制由于碰撞产生的突发声(咔嚓声)。即,当纸S的后端Se与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接触时,邻接部件不会妨碍输送带82的与纸S的后端Se相接触的部分的变形,因而输送带82在与纸S的后端Se的接触方向上充分地下陷。
尤其是,在输送高硬度纸S(例如,纸板)时,即使当纸S的后端Se在纸张输送方向上与输送带82发生强烈碰撞时,由于碰撞产生的冲击也可以通过输送带82的弹性变形而被吸收并缓和,从而充分地抑制了冲击声的发出。
因此,如上所述,纸张输送时的突发声可被抑制。这可实现静音,同时避免了使用户感觉到不舒服,还避免了用户误会发生故障,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可用性。
另一方面,在上述纸张输送过程中,当纸S的尖端与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侧第一次接触时,期望纸S尖端的这种接触使输送带82产生一定程度的弹性变形,甚至是不出现突发声。因此,可以使纸S的尖端柔软地抵靠在输送面82a上,而不发生回弹,即,没有排斥,然后这种抵靠状态可以一直持续。即,即使当由第一输送单元6输送的纸S的尖端相对于输送面82a以进入角θ(参见图8)与沿纸张输送方向运行的输送带82的输送面82a发生倾斜碰撞时,也可以产生纸S尖端沿着输送面82a的方向,而纸S的尖端不受输送面82a的排斥,从而将方向改变为输送带82运行的方向。
第三实施例并不局限于图10所示的。例如,只要输送带可以变形到能实现充分静音的程度,其结构也无需和图10中所示的结构相同,张力辊85不局限于仅仅可设置在不面向第一输送单元6的非输送面上,非输送面是两个带工作表面中的一个,每个带工作表面在输送带82上形成为大致直线,其中输送带82在以预定方式彼此面对的一对带轮83和84之间伸展。或者,可选择两个带工作表面中的一个,包括所面向的工作表面,并且辊可以设置在所选择的带工作表面上的任何位置处。即,如上所述,由于因弹簧现象而无论纸张在厚度方向上的强度或硬度如何,纸张后端与带输送面相接触的位置都大致恒定,因此张力辊可以设置成抵靠在输送面上的适当位置上,该适当位置与接触位置相距预定距离,所述预定距离允许带发生上述变形。
而且,根据第三实施例,在保证所述预定位置的条件下,可以通过从内向外挤压已伸展的带而设置用于保证张力的张力辊。相反地,也可以通过从外向内挤压所述带而设置用于保证张力的张力辊。
在这种结构中,除了提供张力功能之外,还可提供清理带的外周面的功能。根据这种具有为带提供张力功能和清理带输送面的功能的张力辊的构造,带的输送面可以保持清洁。其结果是,期望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即,由于带输送面保持清洁,与带输送面相接触的纸张表面也可相应地保持清洁。而且,由于保证了预定位置,可独立地设置张力辊和清洁辊。此外,可以仅设置清洁辊,其主要功能不是提供张力,而是清洁。
参照图11至13,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这里,与图7至9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以及图10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和部件仍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省略或简化对它们的说明。此外,虽然没有特别指出,但未根据第四实施例解释的结构,即纸张输送装置和其它结构,其操作以及其它方面与第三实施例中的相同。
根据第四实施例,在从第一输送单元到带输送单元的纸张输送路径中,来自固定导向部件的载荷可以减小,该固定导向部件在上述两个单元之间形成输送路径。而且,也可以抑制由于纸张的后端与固定导向部件以冲击的方式相接触时产生的咔嚓声,从而减小了纸张输送声音。另外,在从纸张容纳单元到第一输送单元的纸张输送路径中,来自固定导向部件的载荷也可减小。此外,通过防止纸张后端与固定导向部件以冲击的方式相接触,可以抑制咔嚓声,从而降低纸张输送声音。
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5中,如图11至13所示,当开始输送堆叠于底板50上的纸S顶部的纸S时,纸张在从输送方向上的纸张尖端的位置开始、到纸张尖端到达第一输送单元6的到达点为止的一段中大致直线前进。随后,根据纸张输送的过程中纸张尖端的位置,纸张在从纸张尖端离开第一输送单元6的位置开始、到纸张尖端到达带输送单元8的到达点为止的一段中大致直线前进。此外,在该段中,防止了纸张尖端直接朝向第一输送单元6的夹持部的前进受到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之间的纸张输送路径上的内侧区域方向上的固定导向部件90的妨碍。而且,至少在纸张尖端到达带输送单元8之后,如果纸张被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进一步输送并夹持,则防止了纸张上由这两个单元夹持的夹持部的中间部分被固定导向部件90不必要地弯曲。
如图11所示,在纸张输送装置5中,在用于改变纸张前进方向的纸张转向单元的下游侧,夹持辊81作为转向后的辊位于转向处的内侧。面对着夹持辊81,作为带输送单元8的输送带82位于转向处的外侧。而且,当纸张在转向之前被本身是成对辊的第一输送单元6在上游侧输送时,输送带82延伸成其带工作表面(输送面)与纸张的前进方向大致相交,使得纸张尖端以锐角进入角θ与带工作表面相接触。
而且,在从进给辊61到输送带82的纸张输送路径中,设置有纸张导向部件93和91,以形成纸张输送路径,并作为引导纸张到带输送单元8的第二导向部件,其中进给辊61作为在转向单元中的上游侧在转向处之前的辊,输送带82是位于下游侧的带。根据这些纸张导向部件(下文中也简称为“导向部件”)93和91的形状,纸S在纸张输送路径上大致平直地从第一输送单元6输送到输送带82。起始于第一输送单元6的纸张尖端以不改变其前进方向的方式被输送,然后到达输送带82的带工作表面。
如图12中更详细地示出的,位于纸张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上的导向部件93和91构造成具有这样的形状和位置,即,在中部没有转弯或弯曲等,而且还具有大致同一平面。
导向部件93和91各自具有形成于其上的导向面93A和91A,用于引导纸张。在形成从第一输送单元6直到纸张到达带输送单元8的纸张输送路径的纸张导向部件中,位于纸张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上的多个导向部件93和91具有这样的导向面93A和91A,其形状确定为使得导向部件93和91的导向面93A和91A属于大致同一平面,且导向面93A和91A的相邻端之间的间隔距离形成为一预定的较小距离。即,导向面93A和91A形成为构造出一平面(图12中的虚线所示),该平面从纸张输送方面来讲被假想成是基本连续的,图中水平方向上的间隔设置成这样的程度,即防止沿纸张输送方向前进的纸张的尖端和后端被卡住或掉落。而且,所述连续平面包括一接触点,在该接触点处,作为分离部件的进给辊61和逆转辊62彼此接触。对于平面而不是接触点而言,相对于一平面设定为大致平行的关系,该平面是考虑到尺寸大致等于待输送纸张的厚度而确定的。这样,直到纸张尖端从第一输送单元6开始并到达带输送单元8,在输送的过程中纸张被大致平直地输送。
因此,即使纸张在从第一输送单元6到输送带8的区段中与导向部件93和91的导向面93A和91A接触着被输送,也消除了在该区段中的高度差。因此,当纸张后端从导向面93A移动到导向面91A时,可以避免上述的咔嚓声。而且,可以使从导向部件93和91到纸张的输送阻力最小,从而减小了固定导向器施加到纸张上的载荷。
如上所述,包括进给辊61和逆转辊62的第一输送单元6是作为片分离机构的FRR纸张进给系统等的纸张进给和分离机构。在该纸张进给和分离机构中,纸张借助摩擦而分离。因此,进给辊61的输送力相对较小。因此,当输送载荷相对于纸张进给和分离机构所输送的纸张而言较大时,纸张可能会滑动,从而常常无法以所设计的输送速度(线速度)输送纸张。因而使复印生产率降低并会发生纸张堵塞。更详细地,当纸张的输送载荷较大时,在与将要被分离的一张纸相接触的进给辊61与这张纸之间发生滑动。即使该纸可以被分离,纸张也无法以所设计的精确输送速度被输送。这降低了每单位时间输送的纸张数量,从而降低了在成像方面的生产率。而且,还会发生使纸张输送停止的纸张堵塞现象。
相反,根据第四实施例,假设不存在因外力或重力而在纸张本身上施加变形作用,在确保一预定间隔距离的情况下形成了导向部件93和91的导向面93A和91A,从而使其与假想的纸张输送面呈大致平行的关系并属于大致同一平面,其中由第一输送单元6自身输送的纸张在所述假想的纸张输送面上前进。因此,可以彻底解决上述多种问题。
即,导向部件93和91仅引导起始于用于输送的第一输送单元6的纸张,以保持其大致平直的路径,而不使纸张变形或改变纸张的前进方向。因此,使输送阻力最小。从而,可避免生产率的下降及纸张的堵塞。
然后,在纸张尖端到达输送带82之后的纸张输送过程中,当纸张后端离开导向部件93(其是位于该区段中上游侧的导向部件)的导向面93A到达导向部件91(其是位于下游侧的导向部件)的导向面91A时,两个导向面93A和导向面91A都形成为属于同一平面,以消除导向面93A和导向面91A之间的高度差。因此,纸张后端与两个导向面93A和91A的接触可以维持在大致连续的方式。这样,纸张后端一旦脱离导向面93A到一定程度,至少避免了发出咔嚓声,从而避免了纸张以冲击的方式抵靠在导向面91A上。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在形成从第一输送单元6到第二输送单元7的纸张输送路径的纸张导向部件中,位于纸张输送路径的内侧区域方向上的第四导向部件90设置在沿内侧区域方向回退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这样,即使纸张被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夹持,且位于第一输送单元6和第二输送单元7之间的纸张的中间部分处于大致直线延伸的状态,第四导向部件90可以避免导向部件90自身邻接或滑过该中间部分以产生妨碍纸张前进的输送阻力。
导向部件90位于图13中虚线所示的切线α的内侧,切线α连接进给辊61的切线和夹持辊81的切线,进给辊61是位于第一输送单元6中的转向处的内侧的辊,夹持辊81是位于第二输送单元7中的转向处的内侧的辊。这样,在纸张输送过程中,纸张可以在不与作为内部导向器的导向部件90接触的条件下被输送。因此,在纸张输送的过程中,即从纸张尖端离开第一输送单元6的时刻到纸张后端通过第一输送单元7的时刻,纸张输送时的载荷可以进一步降低。这样,可以稳定地输送高硬度或高强度的纸张,例如纸板。
更详细地,导向部件90形成在这样的平面上,该平面通过将形成于导向部件90上的导向面90A的整个区域在图中从切线α对角地向左上方平行移动一预定的间隔距离来获得。换句话说,导向面90A形成为使得,所述整个区域占据在垂直于纸张输送方向的图中为对角向左上方向上距离切线α一预定间隔距离的位置,并还形成在与切线α大致平行的连续平面上。
这里,比较说明图20所示的传统结构的纸张输送装置和依据第四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在图20所示的传统纸张输送装置中,在纸S尖端与形成垂直导向面72a的导向部件72邻接后,纸S的尖端沿着导向面72a在图中被向上输送,导向面72a位于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此时,如图20中的附图标记Xa至Xd所示的,在纸张的尖端到达上游侧的成对辊105后,纸S与在切线上方延伸的内部导向部件103邻接。在该部分,纸张弯曲以进行输送。这样,当纸张向内弯曲时,纸张输送载荷增加。即,从作为第一输送单元的上游侧的成对辊105和作为第一输送单元的下游侧的成对辊106传输给纸张的纸张输送力的一部分被用于以上述方式弯曲纸张。因此,不是所有的输送力都用来使纸张前进。只要纸张在内部导向部件103的作用下弯曲,就不能消除纸张输送力的部分耗损,而是使其继续。而且,纸张的中间部分是在滑过内部导向部件103的同时被输送的,因此增加了纸张输送载荷。即,与内部导向器接触的纸张的中间部分在被内部导向部件103挤压并变形的同时沿输送方向前进,从而增加了纸张和内部导向部件103之间的接触压力。这增加了其间产生的滑动阻力。
相反,根据本实施例,如图13所示,导向部件90的导向面90A形成在不超出切线α的位置,即,在离开纸张输送路径的方向上回退的位置,从而不接触切线α,并且该导向面90A还形成为与切线α大致平行。因此,可以防止纸张输送载荷的增加。根据本实施例的导向部件90最少实现了避免纸张偏离纸张输送路径的导向功能。而且,一般来讲,导向部件90不会妨碍纸张尖端向第二输送单元7的夹持部前进的路径,或者使位于由第一输送单元6所夹持的点和由第二输送单元7所夹持的点之间的纸张的中间部分弯曲,或者引起滑动阻力。因此,不会阻碍与输送有关的载荷。
如图11和1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拾取辊60作为纸张进给旋转部件,用来将纸S进给到第一输送单元6,进给辊61作为片进给旋转部件,逆转辊62作为分离单元。
在纸张输送路径上,从拾取辊60到进给辊61,根据转向处外侧的纸张导向器的形状,纸张被大致平直地输送。即,进给辊61的纸张进给方向和从拾取辊60到进给辊61的纸张输送方向属于大致同一平面。
具体地,拾取辊60的位置、作为第一导向部件且位于供纸盘51前方的纸张导向面51A的形状、以及作为第二导向部件的导向部件93的形状以这样的方式构造,使得在中间没有转弯或弯曲,并且这些元件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而且,该平面被设置成与纸张输送面具有大致平行的关系,所述纸张输送面由拾取辊60和进给辊61确定。即,如图12所示,线β垂直于进给辊61的旋转中心和逆转辊62的旋转中心的连线且经过辊61和62的接触点,线β位于具有拾取辊60与堆叠纸张顶部的纸张接触的接触点的同一直线上。从拾取辊60到进给辊61的各个导向部件的导向面51A和93A设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以与线β呈大致平行的关系。
换句话说,在形成从拾取辊60到第一输送单元6的纸张输送路径的导向部件中,在纸张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上由作为导向部件的导向部件93和供纸盘51形成的所有导向面93A和51A属于大致同一平面。此外,这些导向面51A和93A设置成与一个假想平面呈大致平行的关系,并确保与之相距一预定间隔距离,该假想平面与拾取辊60和进给辊61接触。
因此,由位于外侧区域方向上的作为固定导向部件的导向部件93和供纸盘51形成的导向面93A和51A形成大致连续的同一平面,该平面属于通过延伸纸张堆叠表面而得到的假想平面,纸张堆叠表面确定为与拾取辊60相接触的处于顶部的纸张的纸张表面。这样,消除了引起咔嚓声的高度差。因此,可避免异常声音与纸张输送声音混杂。而且,可以使由导向面51A和93A输送的纸张接收到的输送阻力最小。
另一方面,甚至在纸张尖端到达作为纸张进给和分离机构的第一输送单元6之后,也可以减小尚未到达第一输送单元6的纸张的下游部分从位于外侧区域方向上的固定导向部件接收到的输送阻力,并使其最小。因此,可以防止生产率的下降或纸张的堵塞。而且,可以避免第一输送单元6本身的纸张分离能力或输送性能降低。
这里,在由进给辊61和逆转辊62构成的第一输送单元6中,由进给辊61和逆转辊62相互接触形成的夹持部设置在上述的单一假想平面上。因此,由拾取辊60和进给辊61确定的纸张输送方向与由第一输送单元6确定的纸张输送方向大致重合。而且,由这些方向确定的两个假想纸张输送面对准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因此,导向部件93是公共部件,作为位于外侧区域方向上并形成从拾取辊60到作为第一输送单元6的进给辊61的区段中的纸张输送路径的导向部件,还作为位于外侧区域方向上并形成从作为第一输送单元6的进给辊61到带输送单元8的区段中的纸张输送路径的导向部件。而且,导向部件93设置成大致平行于在同一平面上对准的两个纸张输送面。这样,导向面93A形成为一个平面。结果是,纸张以这样的方式从纸张容纳单元向前输送,使得纸张尖端在纸张方位被大致保持的条件下平直前进,然后到达带输送单元8的带工作表面。
如上所述,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在形成从第一输送单元到带输送单元的区段的纸张输送路径的导向部件中,由位于纸张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上的多个导向部件形成的所有导向面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平面,消除了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的高度差。因此,被输送通过上述区段的纸张平直向前前进,从而使从导向部件接收到的输送载荷最小。此外,在第一输送单元到带输送单元之间,可以完全消除导致至少纸张的后端以冲击的方式邻接在任一导向部件上的高度差,从而避免了发出像咔嚓声一样的碰撞声。这样,可以避免因上述区段中的高度差引起的故障输送,例如纸张堵塞。还可以避免发出因上述区段中的高度差引起的作为纸张输送装置的输送操作声音的异常声音。尤其是,即使在输送诸如纸板等的高硬度纸张时,也可以充分地防止在上述区段中发生故障输送或从纸张后端发出异常声音,从而提高纸张输送装置对纸张类型的可支持性。
此外,在位于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纸张输送路径的内侧区域方向上的导向部件设置成不越过以预定的方式连接与纸张输送有关的第一和第二输送单元的最外部形状的切线。因此,可避免由于所述导向部件而产生的输送阻力。而且,至少可以降低第一输送单元的载荷,从而促成稳定的纸张输送。由纸张输送路径的内侧区域方向上的导向部件形成的导向面设置成位于离开纸张输送路径的方向上,并且不接触到与用于纸张输送的第一和第二输送单元接触的单一假想平面,并且与该单一平面大致平行。因此,在纸张输送的过程中,即从纸张尖端通过第一输送单元的时刻到纸张后端通过第二输送单元的时刻,可以防止纸张的中间部分发生变形,所述中间部分处于与输送路径内侧区域方向上的导向部件相碰撞的纸张尖端与被第一输送单元夹持的部分之间。而且,尤其是,当两个输送单元夹持纸张时,可以通过防止纸张上的中间部分与在两输送单元之间的纸张输送路径的内侧区域方向上的导向部件接触而输送纸张,其中所述纸张上的中间部分处于被第一输送单元夹持的部分和被第二输送单元夹持的部分之间。因此,可以完全消除基于中间部分与导向部件接触而产生的摩擦阻力,进而完全消除输送阻力的产生。此外,可以彻底消除下述状况导向部件抑制中间部分的变形,从而转变成输送阻力。
尤其是,当输送诸如纸板的抵抗变形的阻力较高的高硬度纸时,至少在高硬度纸被两输送单元夹持的输送过程中,可以使高硬度纸保持不与导向部件接触的状态,从而避免产生多种输送阻力。因此,可以顺利地输送被两输送单元夹持的高硬度纸。而且,可以提高纸张输送装置对纸张类型的支持能力。
此外,在形成从拾取辊到第一输送单元的区段的纸张输送路径的导向部件中,由位于纸张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上的多个导向部件形成的所有导向面形成了一个大致连续的平面,该平面在输送方向上的高度差被消除。从而,被输送通过上述区段的纸张平直地前进,从而使从导向部件接收到的输送阻力最小。此外,在拾取辊与第一输送单元之间,可以完全消除导致至少纸张的后端以冲击的方式邻接在任一导向部件上的高度差,从而避免了发出像咔嚓声一样的碰撞声。这样,可以避免因上述区段中的高度差引起的故障输送和发出异常声音。尤其是,即使在输送诸如纸板等的高硬度纸时,也可以充分地防止在上述区段中发生故障输送或发出异常声音,从而提高纸张输送装置对纸张类型的可支持性。
尤其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纸张输送装置中,在纸张在厚度方向上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纸张从纸张进给位置一直平直向前输送,使得纸张的尖端到达带输送单元的平的带工作表面。因此,可以使带输送单元的能力最大化,从而提高纸张输送能力。
即,在纸张输送装置的纸张输送过程中,形成纸张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和内侧区域方向上的固定导向部件几乎没有使纸张在厚度方向上变形和将前进方向改变到预定的方向,而起到上述作用的主要是带输送单元。至少仅外侧区域方向上的导向部件确保平直的方向性,直到纸张尖端到达带工作表面,且,所述导向部件设置在不妨碍带输送单元改变输送方向和变形纸张的位置。更准确地说,当纸张被弯曲以改变纸张的前进方向时,改变方向后的纸张尖端总是远离外侧区域方向上的导向部件,从而纸张后端部也随之继续远离该导向部件。因此,使得产生在外侧区域方向上的导向部件和纸张之间的输送阻力最小并逐渐地降低。而且,可充分地实现作为所谓的主动导向部件的带输送单元改变方向的导向功能,从而获得操作效果。此外,一旦纸张开始变形,由于内侧区域方向(即位于变形方向的内侧)上的导向部件设置在不妨碍该变形的回退位置,因此可避免在变形时由内侧区域方向上的导向部件所产生的输送阻力。这样,特别有利的是,当输送诸如纸板的对变形具有高抵抗力的高硬度纸时,可避免不良输送。纸张输送装置对纸张类型的支持能力可以得到拓展,从而提高了输送能力。
这里,在对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进行说明时,未解释或显示在图3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解释过的伴随带输送单元的邻接部件。与第三实施例相同,可以适当地设置邻接部件,并且对随后的各实施例而言也是如此。而且根据第四实施例,已经说明了具有第二输送路径的纸张输送装置的示例。然而,本实施例可应用于没有第二输送路径的纸张输送装置,并且对随后的各实施例而言也是如此。
接下来,参照图14,解释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这里,与第四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和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对它们的说明将被省略或简化。而且,虽然没有特别指出,但未根据第五实施例描述的结构,即纸张输送装置和其它结构、它们的操作以及其它方面,均与第四实施例中的相似。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5中,如图14所示,位于拾取辊60到进给辊61之间的转向处外侧的纸张导向形状,与位于进给辊61和带之间的转向处外侧的纸张导向形状,不在同一平面上,即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更详细地,如图所示,在位于纸张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上的输送导向部件95中,对应于拾取辊60和进给辊61之间的区段形成的导向面95A形成在大致平行于与两个辊60和61相接触的假想平面的平面上。而对应于进给辊61和带输送单元之间的区段形成的导向面95B不属于通过延伸导向面95A而形成的假想平面,而是形成为向上倾斜预定角度的大致平的倾斜面,以转向第二输送单元的夹持部附近。这里,考虑到进给辊61的半径以及待输送的各种纸张的硬度和强度,导向面95A和导向面95B之间的连接部分设置在向纸张输送路径的下游侧移动预定量的位置。
因此,到达进给辊61的夹持部的纸张尖端与进给辊61附近的固定导向部件的接触从导向面95A转变到导向面95B,从而前进方向变为以一预定倾斜角朝向图中右上对角的方向。即,前进方向变为朝向右上对角的相对柔缓的方向。因此,与使纸张与进给辊61接触着平直通过的结构相比,可增加纸张与进给辊61的接触面积。这样,即使纸张的前进方向以这种方式改变,也可从进给辊61提供足够的输送力到纸张上。即,在使纸张平直通过的结构中,进给辊61和纸张之间的接触部分大致呈线性接触。相反,在进给辊61附近、围绕进给辊61改变纸张输送方向的结构中,纸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卷绕进给辊61的外周,从而使两者间的接触部分延伸成大致外周形状。这样,由于增大了两者之间的接触部分,由摩擦接触而传递的输送力随着作为接触部分的摩擦接触区域的扩大而增加。
直到纸张前进方向发生改变,即,直到纸张在方向改变后的纸张输送过程中到达带输送单元8,纸张由导向面95B引导,以沿右上对角方向平直前进,其中导向面95B为向上倾斜的表面。
由于从导向面95A到导向面95B的过渡,甚至用于改变纸张前进方向的输送力下降,也可以从进给辊61向纸张充足的输送力。而且,一旦方向改变,进入由导向面95B引导的区段的纸张沿改变后的方向前进,而无需再次改变方向。因此,与上述类似,可以减小导向面95B施加到进入所述区段的纸张部分的输送阻力。
另一方面,还避免了以这种方式输送的纸张的后端因与输送导向部件95冲击地接触而导致咔嚓声。即,导向面95A和导向面95B作为由输送导向部件95形成的导向面是连续的。而且,在这些导向面之间,没有形成从高位置变化到低位置以瞬间去除对纸张后端的支撑的高度差。因此,一旦纸张后端与导向面95B接触,纸张就不会脱离导向面95A和导向面95B到产生咔嚓声的程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可获得与第四实施例相似的操作效果。此外,纸张尖端的前进方向在第一输送单元的进给辊附近改变一预定角度,以到达第二输送单元。而且,将进给辊视为边界,在从进给辊到带输送单元的区段中,纸张沿着改变后的方向前进。因此,由于进给辊施加足够的输送力到纸张上,可以使固定导向器施加到从进给辊向带输送单元前进的纸张上的输送阻力最小。结果是,即使在输送具有高硬度强度的纸张(例如,纸板)时,也可避免异常声音和故障输送的产生,从而允许可靠的纸张输送,还提高了纸张输送能力。
另一方面,相比于第四实施例,根据第五实施例,至少纸张尖端所达到并接触的第二输送单元的带输送单元的一部分可以更接近第二输送单元的夹持部。即,根据第四实施例,构造成从纸张容纳单元中排出的纸张在不改变前进方向的情况下到达带输送单元。相反,根据第五实施例,构造成纸张的前进方向在第二输送单元附近发生一次改变,从而纸张指向第二输送单元的夹持部。因此,相比于第四实施例,纸张尖端在带输送单元上的接触部分可以更加靠近第二输送单元的夹持部。因此,例如,容易地构造成,纸张的尖端和后端中之一或两者与带输送单元中的线性带工作表面上的大致中心部相接触。由于上述原因,借助于这样的结构,纸张的尖端或后端中之一或两者与带工作表面上的大致中心部相接触,以使带输送单元充分下陷。这样,可以减轻接触时的冲击。
另一方面,可以减小带输送单元的整个长度。即,可确保约等于从第二对输送辊的一个带轮到带上大致中心部的长度的长度是从大致中心部到带上另一带轮的长度。因此,正如根据第五实施例所述的,两长度可以减小通过使带上的接触部更加接近第二输送单元的夹持部而得到的长度。这样,可以减小带的长度。此外,在带长度缩短的结构中,可以无需设置为带提供适度张力的邻接部件。这样,可简化带输送单元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5,解释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这里,与第五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和部件,仍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对它们的说明将被省略或简化。而且,尽管没有特别指出,但未根据第六实施例描述的结构,即纸张输送装置和其它结构、它们的操作以及其它方面,均与第五实施例中的相似。
如图15所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5是这样构造的输送装置,即,无论堆叠纸张的数量多少,纸张的取向都保持恒定,并且从作为纸张进给单元的纸张容纳单元中抽出位于顶部的纸张以进行输送,该纸张容纳单元构造成总能将顶部的纸张供给到固定于恒定位置的纸张进给位置。在拾取辊60到进给辊61之间,至少将堆叠纸张的取向保持原样,纸张大致平直地输送。类似地,在进给辊61和带之间,纸张大致平直地输送,直到纸张的尖端到达带的输送面。
其上堆叠有纸张的托盘底板构造成所谓的纸张进给台,并设置成上下移动,大致水平堆叠纸张的角度保持不变。即,作为纸张进给台的底板上下移动的这种系统常常用作大容量托盘(LCT)、人工供纸盘或其它。在该系统中,其上堆叠并放置有纸张的底板被提升。在图中,显示了LCT的构造。
更详细地,如图所示,托盘底板97一般形成为平板形状,并确保其具有平的形状,以允许堆叠复印机1所支持的最大尺寸的纸S。与纸张接触的表面通过适当构造的调节部件而总是保持为平面,托盘底板97按照这样的方式被调节,即,禁止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变化,而允许上下移动。例如,托盘底板97上的适当部位安装在以凸起或凹槽形状沿垂直方向延伸的轨道形状的固定导向部件中,以可在其延伸方向上滑动。而且,托盘底板97由未示出的上下往返机构驱动,该上下往返机构以提升和下降的方式适当地构造在由调节部件所调节的允许在向上和向下方向上移动的范围内的任意位置。该上下往返机构采用步进电机(未示出)等作为驱动源。此外,作为用来检测纸堆顶部的纸张是否位于纸张进给位置的位置检测传感器,位置检测传感器(未示出)等设置在纸张进给位置或设置为拾取辊60的附件。根据检测结果,由例如适当的控制电路以预定的方式控制上下往返机构的向上驱动操作。
因此,在主要包括托盘底板97的结构中,根据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当堆叠表面保持为水平面时,托盘底板97由上下往返机构驱动,从而以预定方式被提升。这样,堆叠在托盘底板97上的纸张在纸张表面被保持在水平面上的条件下向上输送。这样,位于顶部的纸张处于纸张进给位置,该纸张进给位置确定为纸张与在预定的固定位置处被驱动的拾取辊60相接触的位置。
这样,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5中,在直到纸张尖端到达第一输送单元6的区段中,纸张大致平直前进。而且,在直到已到达第一输送单元6的纸张尖端进一步到达带输送单元8的区段上,纸张大致平直前进。
换句话说,参照纸张进给位置和纸张进给位置处的纸张表面,以预定方式设置第一输送单元6,使得纸张输送面与通过延伸纸张表面而得到的假想平面大致重合。然后,作为位于第二输送单元7中的内侧区域方向上的输送部件的夹持辊81可以通过选择而设置,即,选择夹持辊81的外周与通过延伸第一输送单元6的纸张输送表面而得到的假想平面相接触还是与该假想平面保持一预定间隔距离。设置带输送单元8,其面对夹持辊81并对角向下延伸。
即,如上述实施例,当纸张进给和分离机构采用FRR纸张进给系统时,第一输送单元6以这样的方式构造,使得上部进给辊61和下部逆转辊62在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相互面对设置,从而彼此接触。作为这些辊61和62的接触点的夹持部位于图中虚线所示的假想平面上。辊61和62设置成,使得辊61和62的旋转中心位于垂直于假想平面且通过夹持部的直线上。
此外,第二输送单元7包括作为成对的相面对部件中的一个、设置在内侧区域方向上的夹持辊81和作为成对的相面对部件中的另一个、设置在外侧区域方向上的带输送单元8。带输送单元8具有设置于其内的带轮83,该带轮83的旋转中心位于相对于夹持辊81的旋转中心的水平线的直线上的预定位置。带输送单元8还具有设置于其内的带轮84,该带轮84位于纸张输送面的下方预定距离,且其旋转中心位于比带轮83更加接近第一输送单元的位置。输送带82围绕着这些带轮83和84缠绕并伸展。内周由带轮83支撑的输送带82的外周与夹持辊81的外周保证以预定压力相接触。输送带82和夹持辊81之间的接触点被视为夹持部。
然后,在上述的两区段中,输送导向部件99单独地作为设置在纸张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上的导向部件。输送导向部件99具有形成于其上的导向面99A,所述导向面99A是两区段之间公共的,其形成为连续设置的平的形状,并设置成大致平行于假想平面,其本身也是第一输送单元6的纸张输送面。
根据本实施例,使用主要包括托盘底板的纸张容纳单元,该托盘底板具有堆叠于其上的纸张并可向上和向下移动到任意位置。参照位于纸张进给位置的顶部纸张的纸张堆叠面,第一输送单元的夹持部设置在通过延伸该纸面而形成的假想平面上。而且,第一输送单元以这样的方式构造,即,第一输送单元自身的纸张输送方向与通过延伸假想平面而获得的方向对准。第一输送单元的带输送单元的带输送面设置成与所述延伸的方向相交。然后,从拾取辊到进给辊(即,第一输送单元)的区段的纸张输送路径设置成确保以预定的间隔距离大致平行于假想平面。而且,形成从位于上述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上的导向部件的导向面和进给辊(即,第一输送单元)到带输送单元的区段的纸张输送路径,从而形成了位于输送路径外侧区域方向的导向部件的导向面。此外,对于这两个导向面,单一输送导向部件99是可靠的。输送导向部件99形成单一连续的平的导向面99A,该导向面99A具有上述的大致平行的关系。
输送导向部件99的导向面99A具有边缘,该边缘在输送方向上是下游端,靠近但不接触输送带82的带工作表面。即,导向面99A的下游边缘沿垂直于输送方向的方向大致线性地形成,并确保具有预定的较小间距,以不致发出咔嚓声。而且,输送导向部件99具有面向沿纸张输送方向堆叠于托盘底板97上的纸S尖端表面的垂直面。所堆叠的所有纸S的尖端表面都抵靠在该垂直面上,从而使这些纸S整齐有序地堆叠并放置在托盘底板97上。此外,纸S的末端而不是尖端抵靠在具有适当结构的另一部件(未示出)上,并且类似地,以预定的方式调节纸S在托盘底板97上沿水平方向的位置。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至少在主要包括受到向上和向下驱动的托盘底板97的纸张容纳单元的下方没有设置另一纸张容纳单元。至少没有设置上述第二输送路径,所述第二输送路径构造成从底部通过具有托盘底板97的纸张容纳单元。
如上所述,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至少可以获得与第四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相似的操作效果。而且,此外,根据第一到第五实施例所使用的纸张容纳单元,底板的角度根据所堆叠的片的数量而改变,即,纸张堆叠表面的倾斜角在允许的输送范围内改变;而根据本实施例,底板的角度可以保持恒定,而与片的数量无关。换句话说,作为纸张堆叠表面的顶部纸张的纸张表面在开始输送时可以保持恒定角度和恒定位置,例如,可以保持水平。此外,在以下两个区段中,即顶部纸张堆叠到纸张尖端到达第一输送单元的区段,以及在纸张尖端从第一输送单元到带输送单元的区段,纸张沿输送方向平直前进以到达带输送单元,而纸张表面的取向根本无需改变。因此,可以更好地减小输送阻力,从而获得更稳定的输送,且避免了发出上述咔嚓声。
即,根据第一到第五实施例,当放置在底板上的片的数量较大时,底板的倾斜角较小,且底板略微倾斜。随着更多的纸张被输送并进给,当底板上剩余的片的数量变得较少时,底板的倾斜角增大,使得底板的倾斜程度更陡。因此,顶部纸张的倾斜取向发生改变。
相反,根据第六实施例,对于沿着输送路径从与拾取辊相接触的点前进到第一输送单元的纸张而言,在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的导向部件没有改变纸张的前进方向或使纸张在其厚度方向上发生变形。从而使导向部件施加到沿输送路径前进的纸张上的阻力最小。此外,也可使运动纸张的后半部分从留在并堆叠在托盘底板上的纸张接收到的阻力最小。即,无论位于托盘底板上的片的数量是否减少,顶部纸张的纸张表面的取向总是保持不变。以延伸纸张面所获得的方向作为前进方向,顶部纸张至少以相同的取向被输送,至少到纸张尖端到达带输送面为止。因此,在纸张上的任一点与拾取辊接触的输送状态下,以拾取辊为界,纸张在输送方向上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在纸张厚度方向上没有发生变形,且可以保持在通过延伸堆叠在顶部的纸张的纸张表面而获得的假想平面上。由于这些原因,纸张在通往第一输送单元的纸张输送过程中接收到的阻力可以最小。更进一步地,对于从拾取辊到带输送单元的纸张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上的导向部件,可防止可能导致异常声音的高度差。
此外,根据第一到第五实施例,可以堆叠并容纳在纸张托盘内的纸张的数量受到对应于纸张厚度方向的纸张托盘的高度尺寸的限制。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中,纸张的数量由可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底板的可移动范围来确定。因此,在结构中可以确保底板的可移动范围相对于纸张托盘的高度尺寸足够大,从而允许大量的纸张堆叠在底板上以进行纸张进给。因此,根据大容量托盘和采用第六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的成像装置,可以减少补充纸张的次数,并且可以实现一次性稳定且连续进给大量纸张的成像,从而提高作为成像装置的可使用性和成像能力。
如上所述,根据各实施例的纸张输送装置5的带输送单元8和其它部件可以说是导向单元的示例,该导向单元在保持纸张(片)尖端与第二输送单元7(夹持输送单元)的成对的相面对部件中的一个相接触(邻接)的同时,利用夹持辊81移动并引导纸S到夹持部。因此,移动和引导部件并不局限于带输送单元8,而可以是任意的单元,只要其具有上述的构造和功能并可以实现上述的操作效果即可。
根据本实施例,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都是夹持输送单元,而如果全部所需的只是支撑待输送对象的底面以根据各输送单元的输送方向来进行输送,则上述两个输送单元可以不是由相面对部件形成夹持部的夹持输送单元。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在已描述的示例中,就不同的纸张(片)输送方向而言,大致水平的方向改变为与之垂直的向上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局限于此。例如,从大致水平的方向改变为与之垂直的向下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或从垂直向上或向下的方向改变为大致水平的方向也是可以的。此外,两个方向可以是对角线的方向。
构成第一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以及拾取辊的部件不局限于上述的部件,而可以是确保在各旋转轴的轴向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的大致细长的圆柱形辊部件,或者短的圆柱形辊部件。而且,适当地,多个辊部件可以布置在一个旋转轴上,并且彼此间以预定距离隔开。
此外,也可以具有这样的构造,即,由各实施例中的外侧区域方向和内侧区域方向的多个导向部件形成的导向面位于没有辊部件的一些空间上。对于这样的导向面,带形导向面、大致线性的导向面、或是上述两种导向面的混合导向面可以形成在纸张(片)方向上,只要它们相对于输送方向的输送中心线规则且对称地布置即可。
此外,如上所述,导向单元能增加纸张前进力。考虑到整个装置,可以说这种能力是基于输送载荷的减小的。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作为减少由纸张与导向面的内侧区域接触而产生的输送载荷的措施,即使导向单元不为纸张增加前进力,与纸张相接触的导向面的内侧或外侧区域的部分也可以经受摩擦力减小过程以至于不发生纸张堵塞,或者可以附接有低摩擦的部件或可以由低摩擦的部件形成(如图23所示,参照弧形导向部件103和弧形导向部件104的固定导向面103A的阴影线部分)。此外,可以将导向单元和低摩擦的部分结合在一起。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采用FRR纸张进给系统作为纸张进给和分离机构。这并不意味着局限于此。可以采用任意的摩擦分离系统,只要其是借助摩擦力来分离以预定方式堆叠的纸张并且仅一张纸沿输送方向继续前进的分离机构。例如,对于进给辊,可以使用分离爪来代替逆转辊。可选择地,可采用作为固定部件的摩擦垫受压的摩擦垫系统。即,在该摩擦垫系统中,摩擦垫作为摩擦部件以适当的分离角和分离压力压向进给辊,从而使纸张经过在进给辊和摩擦垫之间形成的夹持部。因此,根据采用上述摩擦垫系统的纸张进给和分离机构,即使堆叠着的两张纸被拉出,位于底部的纸张在输送方向上的进一步移动也会停止,这是因为来自于摩擦垫的阻力要大于由所堆叠纸张的摩擦而产生的阻力。另一方面,对于顶部的纸张,由于从进给辊接收到的输送力大于由所堆叠纸张的摩擦而产生的阻力以及从摩擦垫接收到的阻力,从而,只有位于上面的纸张继续沿输送方向前进。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单色复印机1。根据本发明的片输送装置可应用于与打印机有关的成像装置,所述打印机包括彩色复印机、单色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使用油墨转印带的打印机。
对于彩色复印机,本发明可以同样适用于具有直接转印系统的串联式彩色成像装置的操作,其中该直接转印系统在纸张(片)由转印部件转印时依次转印并交叠;或者适用于具有集中转印系统的串联式成像装置的操作,其中该集中转印系统在图像被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部件的环形中间转印带上后在纸张上进行集中转印。当然,本发明可以同样适用于具有一个环形带状的光敏部件的成像装置的操作。
本发明并不是限制性地应用于在成像单元和扫描仪之间传送纸张的内部纸张传输型的成像装置,而是可以应用于纸张被传送到位于成像装置主体侧部的排纸盘上的成像装置。此外,输送路径形成在朝向主体2的上部的大致垂直方向(大致竖直向上的方向),以输送从纸张进给设备3送来的纸张,但这并不意味着是限制性的。本发明可以应用于这样的成像装置,其中,从纸张进给设备到送出纸张的排纸盘的输送路径不在大致垂直的方向(大致竖直的方向)上。
本发明还可应用于打印机中的片输送装置,所述打印机包括油印机,其中片(纸张)从片容纳单元(供纸盘)或片堆叠单元(底板或纸张进给台)输送以供给到打印单元主体。
此外,在作为成像装置的复印机中,通过人工操作来设置待读取文件。可选择地,本发明的片输送装置可以应用于包括在复印机或打印装置中的ADF,以自动读取多个文件片(片)。即,本发明可以应用于这样的ADF,该ADF不仅自动输送一张纸的文件,还自动输送顶部或底部的一张纸到读取位置,当从文件获得读取的图像后,在用来容纳纸张的预定输送位置处堆叠纸张。
此外,成像装置不局限于复印机。可选择地,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包括传真机、打印机、喷墨记录设备、油印机及其它的印刷机,具有从文件读取图像的扫描仪并主要包括图像读取功能的图像读取装置,或由至少上述两种设备相结合而形成的多功能产品。
更进一步,应用于成像装置的片输送装置可以仅用来输送上述的纸张(片),或仅用来输送代替纸张的文件。可选择地,可以独立地设置两个纸张输送装置,分别用于输送纸张和文件。而且,片输送装置可应用于具有从书写纸上读取图像的扫描仪且主要包括图像读取功能的图像读取装置,用于输送代替纸张的文件。
无论如何,待输送对象不局限于用于图像形成的纸张或用于图像读取的文件中任一个。片输送装置可以输送各种类型和结构的片材料。而且,片输送装置,对于既需要改变片输送方向又要节省片输送路径上的空间的设备或装置来讲,可制成最优的。
如前所述,已经参照特定实施例、改进实施例、示例等对本发明进行了解释。但是,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范围不局限于每个实施例、改进示例、示例等中示例性说明的特征。可选择地,这些特征可以适当地组合。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根据需要和使用目的构造各种实施例、改进示例或示例。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新的片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即,根据本发明,由于具有这样的设置,即在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形成的纸张输送路径外侧区域方向布置导向单元,导向单元在保持与纸张尖端相接触的同时,移动并引导片到第二输送单元;片输送装置、包括片输送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包括片输送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中一个或两个的成像装置可具有低成本的简单结构和对片类型(纸张类型)的出色支持能力,同时节省空间。
本发明各个方面的独有效果列举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导向单元,其位于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形成的纸张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导向单元在保持与纸张尖端相接触的同时,移动并引导纸张到第二输送单元。这样,硬度相对较高的纸张,例如纸板,可以被稳定地输送。因此,可以获得并提供具有出色的片类型(纸张类型)支持能力的片输送装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由于上述结构,即使在具有合并路径的片输送装置中,具有相对高的硬度的纸张,例如纸板,也可以被稳定地输送,其中在所述合并路径处,第一片输送路径和第二片输送路径在第二输送单元的上游侧结合。这样,可以获得出色的片类型(纸张类型)的支持能力。而且,可以支持具有至少等于两个或多于两个片输送路径(输送路径)即多个片输送路径的片输送装置。因此,还可以获得并提供具有良好的模式支持能力的片输送装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中,至少第二输送单元为夹持输送单元,所述夹持输送单元形成夹持并输送片的夹持部,并且导向单元移动并引导纸张尖端至第二输送单元的夹持部。因此,可以稳定地实现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本发明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导向单元为包括带的带输送单元,所述带在保持与片的尖端相接触的同时,将片输送到第二输送单元或其夹持部中任一个。因此,可以获得并提供作为导向单元的成本低且结构最简单的片输送装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带输送单元设置成使得片的尖端与由带保持和旋转部件保持的带的部分以外的带的输送面相接触。因此,由于带具有适度的弹性移位和变形,因此可以在保持与片的尖端相接触的同时稳定地输送片。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带输送单元设置成使得片的尖端以锐角进入角进入带的输送面。这样,无论片尖端的状态如何,都可以使片尖端平稳地且可靠地与带输送面接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带在垂直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片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等于待输送片的片宽度。因此,片总是可以在整个片宽度上与带输送单元相接触,从而确保了片和带之间的接触面积最大。因此,可以传递可以从带输送单元提供给片的用于沿片输送方向前进的最大可能的驱动力。因此,避免了故障输送或堵塞,片输送装置可以更可靠地且更稳定地执行适当的片输送操作。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邻接部件设置在不同于所输送片的后端与带输送面接触的位置的位置。因此,即使所输送片的后端与带输送面相接触,也可以允许片的后端与带的弹性变形位置相接触。这样,即使片的后端与带发生接触,就好像它们彼此发生碰撞似的,邻接部件也不会妨碍与片后端接触的带部分的变形。通过使带充分变形,可以吸收并减轻由碰撞产生的冲击,从而控制冲击声(突发的咔嚓声)。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设置至少一个导向部件,其形成第一输送单元和带输送单元之间的第一片输送路径或片输送路径中任一个,并引导片的尖端到带的输送面。这样,无论片的类型(纸张类型)如何,都可以将片的尖端可靠地引入并引导到带输送面。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设置在片输送路径或第一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的导向部件的导向面具有一定形状,使得在片输送路径或第一片输送路径上输送的片大致平直地向前移动。因此,可以降低在片从第一输送单元到带输送单元的输送过程中片尖端从导向部件接收到的输送载荷。因此,当输送具有相对较高硬度的片(例如,纸板)时,可以抑制异常声音(例如,咔嚓声)的发出,从而降低了片输送声音。即,凭借这种结构,在片输送路径上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即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的导向部件在片厚度方向上改变片前进方向或使片变形。而且,可以使前进的片从导向部件接收到的阻力最小,足以保持使片大致平直地向前前进的路线。另一方面,位于第一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的导向部件形成一定的形状,所述形状允许片大致平直地向前前进,从而避免了可能引起异常声音的高度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例如,可以进一步降低片分离机构中因片输送产生的载荷。因此,当输送具有相对较高硬度的片例如纸板时,可以抑制异常声音的发出,例如咔嚓声的发出,从而更有效地降低片输送声音。即,在形成在从进给旋转部件到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路径上的第一导向部件中,位于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的第一导向部件具有形成为一定形状的导向面,其允许在片输送路径上输送的片大致平直地向前移动。在该情况下,在片输送路径上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位于片输送路径外侧区域方向的第一导向部件在片厚度方向上改变片的前进方向或使片变形。而且,可以使前进的片从导向部件的导向面接收到的阻力最小,足以保持使片大致平直地向前前进的路线。另一方面,位于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并在进给旋转部件和第一输送单元之间形成片输送路径的第一导向部件具有形成为一定形状的导向面,所述形状允许片大致平直地向前前进。因此,可以避免可能引起异常声音的高度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相比于根据第十一方面的结构,例如,可以进一步降低片分离机构中因片输送引起的载荷。这样,当输送具有相对较高硬度的片(例如,纸板)时,可以抑制异常声音的发出,例如咔嚓声的发出,从而更有效地降低了片输送声音。即,除了根据第十一方面的结构以外,利用片堆叠部件的运动,与进给旋转部件相接触的顶部片的片表面,和至少在到达第一输送单元之前被输送的片的片表面设置为属于大致同一平面。因此,对于在片输送路径上从与进给旋转部件相接触的位置前进到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而言,不存在如下情况片输送路径外侧区域方向的导向部件在片厚度方向上改变片前进方向或使片变形。而且,可以使沿片输送路径前进的片从导向部件接收到的阻力最小。不仅如此,还可以使运动着的片的后半部从堆叠并留在片堆叠部件上的片处接收到的阻力最小。这样,可以使片在到达第一输送单元之前的片输送过程中接收到的阻力最小。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可能引起异常声音的高度差形成在形成于进给旋转部件和带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上的导向部件上。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进一步降低片分离机构中由片输送引起的载荷。这样,当输送具有相对较高硬度的片(例如,纸板)时,可以抑制异常声音的发出,例如咔嚓声的发出,从而更有效地降低了片输送声音。即,提供至少一个第二导向部件,其形成从片分离机构到带输送单元的片输送路径,并且由片进给旋转部件和分离部件之间的接触点确定的平面,和导向部件中位于片输送路径外侧区域方向的第二导向部件的导向面设置为具有大致平行的关系。因此,对于在由片分离机构的接触点确定的平面上从片分离机构前进的片来说,不存在如下情况片输送路径外侧区域方向的第二导向部件在片厚度方向上改变片前进方向或使片变形。这样,可以使在片输送路径上前进的片从第二导向部件接收到的阻力最小,足以保持片的路线。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可能引起异常声音的高度差形成在片输送路径外侧区域方向的第二导向部件上,在从片分离机构直到片到达带输送单元的片输送路径上具有导向面。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进一步降低在片分离机构中由片输送产生的载荷。这样,当输送具有相对较高硬度的片(例如,纸板)时,可抑制异常声音的发出,例如咔嚓声的发出,从而更有效地降低了片输送声音。即,由进给旋转部件和片进给旋转部件确定的平面,和第三导向部件中设置在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上的导向部件的导向面,设置为具有大致平行的关系。因此,对于在从与进给旋转部件的接触点到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路径上前进的片来说,不存在如下情况片输送路径外侧区域方向的第三导向部件在片厚度方向上改变片前进方向或使片变形。而且,沿片输送路径前进的片从第三导向部件接收到的阻力可以最小化,足以保持片的路线。不仅如此,还可以使运动着的片从留在进给和旋转部件附近的片接收到的阻力最小。这样,可以使片在到达第一输送单元之前的片输送过程中接收到的阻力最小。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可能引起异常声音的高度差形成在进给和旋转部件与第一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上的第三导向部件上。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相比于根据第十方面的片输送装置,可以进一步降低片输送时的载荷。因此,可以平稳地输送高硬度的片,例如纸板。即,除了根据第十方面的结构外,将片输送路径内侧区域方向的第四导向部件设置在成对的相面对部件的切线的内侧区域方向上,其中该成对的相面对部件位于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中的内侧区域方向。因此,在片输送过程中,不存在如下情况第四导向部件妨碍片尖端沿切线前进,使片上的在片尖端与后端之间的大致中间部分发生变形,或者,在变形后,以滑动的方式与该部分接触。这样,可以避免由于上述原因由第四导向部件施加的片输送阻力。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片输送装置中,多个片输送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带输送单元,可以实现根据第四至第十五方面中任一个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图像读取装置具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片输送装置。因此,由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由片输送装置输送的片是文件,因此至少可以实现提高片(文件)输送能力的根据第一到第十六方面的操作效果。这样,可以获得并提供对片类型(纸张类型)具有良好支持能力的图像读取装置。即,在将片(文件)输送方向改变为预定方向的同时,可以在紧凑的空间中可靠且良好地输送由多种类型的片构成的文件。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成像装置具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片输送装置和根据第十七方面的图像读取装置中任一个或两个。因此,可以实现上述等效果。即,可以至少提高作为待输送对象的片和文件中任一个或两个的输送能力。因此,可以获得并提供具有良好的片类型(纸张类型)支持能力的成像装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成像装置是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印刷机和喷墨记录设备中任一种,或者是至少上述两种装置组合而成的多功能产品。这样,即使当成像装置是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印刷机和喷墨记录设备中任一种或者是多功能产品时,也可以至少实现提高片输送能力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效果,从而获得对片类型(纸张类型)的良好支持能力。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四导向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连接输送方向改变点、第一输送单元夹持部的中心和第二输送单元夹持部的中心的线段的外侧。这样,即使由于纸板的强度而使得片轻弹到片输送路径的内侧区域方向,片也可以受到可靠的引导。此时,片输送力增加了片输送时第四导向部件产生的载荷,从而平稳地输送高硬度片,例如纸板。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降低片输送时的载荷,从而稳定地输送高硬度片,例如纸板。即,位于片输送路径内侧区域的第四导向部件设置于成对的相面对部件的切线的内侧区域方向侧,所述成对的相面对部件在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中位于内侧区域方向。因此,在片输送过程中,不会产生如下情况第四导向部件妨碍片的尖端沿切线前进,使片上的在片的尖端和后端之间的大致中间部分发生变形,或者,在变形后,以滑动的方式与所述部分接触。这样,可以避免由于上述原因第四导向部件产生的片输送阻力。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带输送单元这样设置,即片尖端以锐角进入角进入带的输送面。这样,无论纸张尖端的状况如何,都可以使片尖端平稳且可靠地与带输送面接触。这样,可以平稳地输送高硬度片,例如纸板。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带输送单元这样设置,即片尖端以锐角进入角进入带的输送面。这样,无论片尖端的状况如何,都可以使片尖端平稳且可靠地与带输送面接触。另外,借助上述结构,即使对于内部纸张传输型的成像装置来说,也无需增加装置的宽度。即使宽度保持与常规装置的宽度相同或小于常规装置的宽度,也可以平稳地输送高硬度纸张,例如纸板。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带输送单元这样设置,即片的尖端与由带保持和旋转部件保持的带的部分以外的带的输送面相接触。因此,借助带具有适度的弹性移位和变形,可以稳定地保持并输送片。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不仅第一输送单元提供片输送力,而且导向单元也增加片输送力。因此,片可以克服片输送载荷而被输送,该片输送载荷是由片表面与至少一个导向部件接触而产生的。这样,可以降低片输送载荷,从而甚至可以平稳地输送高硬度片,例如纸板。
虽然已经参照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以进行完整且清晰的公开,但是所附权利要求并不受到限制,而应该解释为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对本发明做出的所有变型和替换构造,所有这些均落入这里所阐述的基本教导的范围内。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引入下述日本优先权文件的全部内容作为参考,所述优先权文件包括2005年9月13在日本提交的2005-265256、2006年3月10日在日本提交的2006-065518、2006年7月11日在日本提交的2006-190331以及2006年8月7日在日本提交的2006-214779。
权利要求
1.一种片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的第一输送单元;沿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的第二输送单元;以及导向单元,其在保持与片的尖端相接触的同时移动所述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其中,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并且导向单元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
2.一种片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的第一输送单元;沿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的第二输送单元;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第一片输送路径;从第二输送单元的上游侧到第二输送单元形成的第二片输送路径,该第二片输送路径不同于第一片输送路径;合并路径,在此处,第一片输送路径和第二片输送路径于第二输送单元的上游侧合并;以及导向单元,其在保持与片的尖端相接触的同时移动所述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其中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并且导向单元设置在合并路径的外侧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输送装置,其中第二输送单元是包括用于夹持并输送所述片的夹持部的夹持输送单元,并且导向单元引导片的尖端到第二输送单元的夹持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输送装置,其中第二输送单元是包括用于夹持并输送所述片的夹持部的夹持输送单元,并且导向单元是包括带的带输送单元,所述带在保持与片的尖端相接触的同时,将片输送到第二输送单元和夹持部中的任一个。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输送装置,其中带输送单元还包括保持所述带以允许带旋转的至少一对带旋转部件,并且带输送单元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使得片的尖端与由带旋转部件保持的带的部分以外的带的输送面相接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输送装置,其中带输送单元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使得片的尖端相对于带的输送面以锐角进入。
7.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片输送设备,其中带在垂直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片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等于待输送片的宽度。
8.如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片输送装置,还包括与带接触的邻接部件,其中该邻接部件设置在不同于所输送的片的后端与带的输送面相接触的位置的位置处。
9.如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片输送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导向部件,其形成第一输送单元与带输送单元之间的第一片输送路径或片输送路径中任一个,并将片的尖端引导到带的输送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片输送装置,其中导向部件设置在片输送路径或第一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并且导向部件的导向面形成为一形状,以使在片输送路径或第一片输送路径上输送的片基本上以平直方式前进。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片输送装置,还包括将片供给到第一输送单元的进给旋转部件;以及第一导向部件,其形成从进给旋转部件到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路径,其中进给旋转部件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的上游侧,并且位于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上的第一导向部件的导向面形成为一形状,以使在片输送路径上输送的片基本上以平直的方式前进。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片输送装置,还包括片堆叠部件,在其上堆叠有片的状态下向上和向下移动,并移动以使位于堆叠片顶部的片与进给旋转部件相接触,其中借助片堆叠部件的运动,与进给旋转部件接触的顶部片的片表面和至少在到达第一输送单元之前被输送的片的片表面,设置为属于大致同一平面。
13.如权利要求4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片输送装置,其中片输送单元包括片分离机构,该片分离机构包括片进给旋转部件和分离部件,用于一张接一张地分离所述片,并将每张片输送到第二输送单元,所述分离部件面对所述片进给旋转部件并与之接触,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导向部件,其形成从片分离机构到带输送单元的片输送路径,并且由片进给旋转部件和分离部件之间的接触点确定的平面,和导向部件中设置在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上的第二导向部件的导向面,设置为具有大致平行的关系。
14.如权利要求4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输送装置,还包括将片进给到第一输送单元的进给旋转部件,其中第一输送单元包括片分离机构,所述片分离机构包括片进给旋转部件和分离部件,用于一张接一张地分离所述片,并将每张片输送到第二输送单元,所述分离部件面对所述片进给旋转部件并与之接触,设置第三导向部件,其形成从进给旋转部件到片分离机构的片输送路径,并且由进给旋转部件和片进给旋转部件所确定的平面和一导向部件的导向面设置为具有大致平行的关系,所述导向部件是设置在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方向上的第三导向部件。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输送装置,还包括第四导向部件,其形成从第一输送单元到第二输送单元的片输送路径,其中第四导向部件在成对的相面对部件的切线的内侧区域一侧设置在片输送路径的内侧区域,所述成对的相面对部件沿内侧区域方向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中。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片输送装置,其中片具有相对较高的硬度。
17.一种片输送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个片输送装置,其中至少一个片输送装置包括带输送单元。
18.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片输送装置。
19.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片输送装置和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中至少一个。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成像装置是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印刷机和喷墨记录设备中任一种,或者是由至少上述两种装置组合而成的多功能产品。
21.一种片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的第一输送单元;沿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的第二输送单元;移动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的导向单元;形成从第一输送单元到导向单元的第一片输送路径的第一导向部件;以及形成从第一输送单元到第二输送单元的第二片输送路径的第二导向部件,其中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导向单元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第一导向部件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第二导向部件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内侧区域,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中的每一个都是包括用于夹持并输送所述片的夹持部的夹持输送单元,并且第二导向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连接第一输送单元的夹持部的中心与第二输送单元的夹持部的中心的线段的外侧。
22.一种片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的第一输送单元;沿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的第二输送单元;移动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的导向单元;以及导向部件,其形成从第一输送单元到第二导向单元的片输送路径的内侧区域,其中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导向单元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并且导向部件设置在成对的相面对部件的切线的内侧区域一侧,所述成对的相面对部件沿内侧区域方向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中。
23.一种输送至少256g/m2到300g/m2的片的片输送装置,所述片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的第一输送单元;沿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的第二输送单元;包括带的带输送单元,所述带移动所述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其中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带输送单元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并且带输送单元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使得片的尖端相对于带的输送面以锐角进入。
24.一种成像装置,包括进给片的纸张进给单元;文件读取单元,其读取文件的图像;成像单元,其将文件读取单元所读取的图像形成在由纸张进给单元进给的片上;片排出单元,其将从成像单元输出的片排出;以及片输送单元,其将至少为256g/m2到300g/m2的片从纸张进给单元输送到成像单元,该片输送单元包括第一输送单元,其输送从纸张进给单元进给的片;第二输送单元,其在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上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带输送单元,其包括移动所述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的带,其中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带输送单元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并且带输送单元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使得片的尖端相对于带的输送面以锐角进入。
25.一种片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的第一输送单元;沿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的第二输送单元;移动所述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的导向单元;以及将片引导到导向单元的导向部件,其中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导向单元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导向部件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导向单元是包括带的带输送单元,所述带将片输送到第二输送单元,带输送单元还包括第二输送单元中的外侧区域旋转部件和保持所述带以允许带旋转的带旋转部件,该带输送单元通过将带缠绕在带旋转部件和外侧区域旋转部件上而形成,并且带旋转部件位于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的外侧区域的旋转部件的轴向中心的上方,且位于第二导向部件的下游端的下方。
26.一种片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的第一输送单元;沿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的第二输送单元;和移动所述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的导向单元,其中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导向单元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导向单元是包括带的带输送单元,所述带将片输送到第二输送单元,带输送单元还包括第二输送单元中的外侧区域旋转部件和保持所述带以允许带旋转的带旋转部件,该带输送单元通过将带缠绕在带旋转部件和外侧区域旋转部件上而形成,并且带输送单元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使得片的尖端与由带旋转部件保持的带的部分以外的带的输送面相接触。
27.一种片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的第一输送单元;沿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的第二输送单元;移动所述片以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的导向单元,以及将片引导到第二输送单元的至少一个导向部件,其中第二输送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导向单元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导向部件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和导向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上,并且第一输送单元施加的片输送力与导向单元施加的片输送力之和大于导向部件处的总的片输送载荷。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片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成像装置。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片。第二输送单元沿不同于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输送由第一输送单元输送的片,其在第一输送单元的片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下游侧。导向单元减小片输送载荷。导向单元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片输送路径的外侧区域。
文档编号B65H5/00GK101024459SQ200610130938
公开日2007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13日
发明者佐川泰博, 上田贤司, 上田正之, 秋本民也, 冈本直之, 渡瀬浩之, 石川喜邦, 梶山博史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