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及其轿厢的扶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8737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电梯装置及其轿厢的扶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装置,尤其涉及设置在电梯轿厢内的扶手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10-126358号公开了一种电梯轿厢的扶手装置。这种扶手装置具有棒状的把持部以及将该把持部固定在轿厢壁的复数个枝部。在遇到灾难等紧急时刻,可以将这种扶手装置从轿厢壁上卸下,将两个把持部纵向连接起来,撑在轿厢的天棚和地板之间,利用枝部作踏步,从而将该扶手装置作为避难用的梯子使用。

但是,这样形成的梯子只有一根立柱,踏步处在该立柱的两侧,没有进行过使用训练的乘客会感到没有安全感,产生惧怕心理。另外,该立柱是通过调节其长度而撑在轿厢的天棚和地板之间,轿厢的摇晃以及天棚或地板的微小变形都有可能导致立柱的松动,所以稳定性较差。此外,由于该立柱必须撑在轿厢的天棚和地板之间,不能直接搭在天棚的安全窗上,乘客爬上梯子后还要探身向安全窗方向移动,难以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12-218838号公开了另一种电梯轿厢的扶手装置。这种扶手装置通常将梯子的踏步部件收藏在扶手本体内。在遇到灾难等紧急时刻,可以将扶手本体从轿厢壁上卸下,将踏步部件从扶手本体中取出,把踏步部件的一端插入一个扶手本体上开设的连接孔,把踏步部件的另一端插入另一个扶手本体上开设的连接孔,从而组合成避难用的梯子。与上述的现有技术相比,这种梯子具有两个立柱,踏步设在两个立柱之间,更接近人们通常使用的梯子。

但是,这样形成的梯子,在踏步部件与扶手本体之间没有将两者进行固定的固定机构,踏步部件仅仅是插入到扶手本体上开设的连接孔。在使用过程中,很可能由于轿厢的摇晃或使用者的用力等原因,导致立柱发生移动,两个立柱之间的间距加大,使踏步部件从扶手本体脱落。即这种梯子也存在稳定性差、难以确保使用者安全的问题。另外,踏步部件为固定形状,如实施例的踏步部件为长方形,收藏这些踏步部件需要较大的空间,所以需要将扶手本体的尺寸 设计得粗大。此外,为了保证踏步部件与扶手本体之间的较好的配合,需要对踏步部件和扶手本体进行精度较高的加工。而且对于具有不同尺寸安全窗的电梯,为了使梯子能够对应安全窗的尺寸,往往需要改变梯子的宽度,从而需要加工不同尺寸的踏步部件。这些都将提高电梯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梯装置,这种电梯装置具有扶手装置,可以在紧急时刻组装成稳定、可靠、安全的梯子。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包括:升降的轿厢;以及设置在所述轿厢内的扶手装置。所述扶手装置具有:复数个把持部,所述复数个把持部至少包括两个管状把持部;复数个支持部件,所述复数个支持部件安装在所述轿厢的内壁,与所述把持部上开设的复数个连接孔以可装卸的方式相连接,用以支持所述把持部;复数个延长部件,所述延长部件分别收藏于两个所述管状把持部的内部,可以沿所述管状把持部的长度方向滑动抽出;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收藏于所述管状把持部的内部,可以将所述管状把持部和所述延长部件连接起来,使其成为梯子的两个立柱;以及,复数个链条,所述链条收藏于所述管状把持部的内部,可以挂在所述两个立柱之间,形成梯子的踏步。所述轿厢具备用于将所述梯子的两个立柱向两侧展开的固定部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梯装置的轿厢的扶手装置,其具有:四个以上的把持部,该四个以上把持部中至少包括两个管状把持部;复数个支持部件,所述复数个支持部件安装在所述轿厢的内壁,与所述把持部上开设的复数个连接孔以可装卸的方式相连接,用以支持所述把持部;复数个延长部件,所述延长部件分别收藏于两个所述管状把持部的内部,可以沿所述管状把持部的长度方向滑动抽出;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收藏于所述管状把持部的内部,可以将所述管状把持部和所述延长部件连接起来,使其成为梯子的两个立柱;以及,复数个链条,所述链条收藏于所述管状把持部的内部,可以挂在所述两个立柱之间,形成梯子的踏步。所述四个以上把持部中,包括可以固定在所述梯子的两个立柱之间,将所述两个立柱向两侧展开的两个把持部。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可以利用设置在轿厢内的扶手装置等组装成梯子。由于形成的梯子具有两个立柱,挂在两个立柱之间作为踏步的链条,以及将两个立柱向两侧展开的固定部件,可以直接搭在轿厢的安全窗,所以稳定、可靠、安全。由于链条可以灵活地弯曲变形,可以利用狭小的空间进行收藏,可以避免 为收藏链条将管状把持部设计的过于肥大。另外,利用简单的结构就可以在两个立柱之间挂设链条,不需要高精度的设计加工,而且挂设链条的操作简单。针对具有不同尺寸安全窗的电梯,只要增减链条的链环数量就可以简单地改变梯子的宽度,对应不同尺寸的安全窗,这可以减少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电梯装置一实施例的轿厢内部的简略示意图。

图2是说明轿厢扶手装置的管状把持部和支持部件的连接方式的简略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A-A剖面的剖视图。

图4简略地表示管状把持部与支持部件连接后的状态。

图5是简略地表示管状把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简略地表示将收藏于管状把持部内部的延长部件等取出后组装梯子的过程。

图7简略地表示将组装的梯子搭在安全窗的状态。

图8简略地表示张紧绳套挂在梯子脚部的状态。

图9是图7所示B-B剖面的剖视图。

图10简略地表示用于固定梯子上端部的上部固定部件的另一实施例。

图11简略地表示用于固定梯子上端部的上部固定部件的另一实施例。

图12是说明图11所示实施例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C方向的投影,表示搭设梯子过程的示意图。

图14表示将图13所示梯子搭设到托架以后的状态。

图15是简略地表示本发明电梯装置另一实施例的轿厢内部的俯视图。

图16简略地表示将后面扶手的把持部与延长部件进行组装的过程。

图17简略地表示将后面扶手的把持部与延长部件组装后的状态。

图18简略地表示将组装的梯子搭在安全窗的状态。

图19是简略地表示具有另一种后面扶手的轿厢的内部俯视图。

图20是简略地表示图19所示后面扶手的把持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1简略地表示将图20所示把持部与延长部件进行组装的过程。

<附图中的标记>

100轿厢;102地板;104轿厢门;105天棚;106安全窗;106a突出部;108安全窗盖;110第1侧壁;111第2侧壁;112管状把持部;112a连接孔; 112b螺纹;112c销孔;114管状把持部;114a连接孔;114b螺纹;114c销孔;116支持部件;116a缺口;118端盖;118a螺纹部;120侧壁板;121侧壁板;124袖壁板;202定位弹簧片;512延长部件;512a凹部;512b连接孔;512c连接孔;514延长部件;514a凹部;514b连接孔;514c连接孔;520链条;520a岩钉钢环;602螺栓;604螺母;610接纳环;702固定环;704张紧绳;706岩钉钢环;708支撑架;1202托架;1204螺栓;1206螺母;1501后壁;1502把持部;1502a连接孔;1504支持部件;1902把持部;1902a连接孔;1902b螺纹;1906端盖;1906a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1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电梯装置第1实施例的轿厢内部的简略示意图。本发明电梯装置具有升降于井道的轿厢100。轿厢100的下方设有地板102,上方设有天棚105。天棚105的中间位置设有安全窗106。安全窗106上设有可以向外开启的安全窗盖108。轿厢100前方设有轿厢门104。在轿厢门104的右侧设有按钮操纵箱,在轿厢门104的左侧设有袖壁板124。根据电梯的结构,在袖壁板124的后方可以设置一个能够存储工具和零部件的空间。

轿厢100的两侧分别设有第1侧壁110和第2侧壁111。在第1侧壁110的下方设有侧壁板120,在第2侧壁111的下方设有侧壁板121。根据电梯的结构,侧壁板120和侧壁板121的后方可以设置能够存储工具和零部件的空间。

在轿厢100内的第1侧壁110和第2侧壁111设有扶手装置。该扶手装置包括管状把持部112、管状把持部114、以及8个支持部件116。其中4个支持部件116安装在第1侧壁110,并与管状把持部112上开设的4个连接孔以可装卸的方式相连接,用以支持管状把持部112。而另4个支持部件116安装在第2侧壁111,并与管状把持部114上开设的4个连接孔以可装卸的方式相连接,用以支持管状把持部114。管状把持部112和114的端部分别安装有端盖118。

图2是说明轿厢扶手装置的管状把持部和支持部件的连接方式的简略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A-A剖面的剖视图。本实施例的管状把持部112、管状把持部114以及支持部件116都是圆筒状。管状把持部112和114的直径大于支持部件116的直径。以下,以管状把持部112为例说明管状把持部和支持部件的连接方式,管状把持部114与支持部件的连接方式与此相同。如图2所示, 管状把持部112与支持部件116相连接的部位开设有连接孔112a。连接孔112a的尺寸比支持部件116的直径稍大,可以使支持部件116插入其中。

在支持部件116的、与管状把持部112相连接的一端,开设有两个缺口116a。这两个缺口116a位于支持部件116环形断面圆周上、相对的位置。如图3所示的例子,一个缺口116a位于支持部件116的上部,另一个缺口116a位于支持部件116的下部。每个缺口116a内设置有一个定位弹簧片202。定位弹簧片202的远离支持部件116端部的一端(在图3中为左端)固定在支持部件116的圆筒的内侧,而定位弹簧片202的接近支持部件116端部的另一端(在图3中为右端)为自由端。定位弹簧片202的接近自由端的部分具有一个接近半圆形的弯曲部,该弯曲部由缺口116a向支持部件116的外部突出。

如果沿图3所示的上下两个箭头的方向,从支持部件116的外侧向其内侧按压定位弹簧片202的弯曲部,则可以使定位弹簧片202发生弹性变形,将其压进支持部件116内。这时可以将支持部件116插入管状把持部112的连接孔112a,将两者连接。

图4简略地表示管状把持部与支持部件连接后的状态。将支持部件116插入管状把持部112的连接孔112a后,定位弹簧片202回复原有的形状,其弯曲部再次由缺口116a向支持部件116的外部突出。突出的弯曲部限制了管状把持部112的移动,可以防止管状把持部112的脱落。当要把管状把持部112从支持部件116上卸下时,只要向远离支持部件116的方向(在图4中为右方)用力拉动管状把持部112,连接孔112a的边缘就可以将定位弹簧片202的弯曲部压进支持部件116内,使管状把持部112脱离支持部件116。对于每个管状把持部,与其相连接的复数个支持部件116中,只要有一个以上的支持部件116上安装有定位弹簧片202,就可以实现可装卸式连接。

为了防止在不需要的时候乘客随意卸下管状把持部112,还可以在管状把持部112和支持部件116之间设置锁定机构。例如,可以在管状把持部112的接近连接孔112a的部位安装三角锁,而在与该连接孔112a相连接的支持部件116上开设一个可以收纳该三角锁的转舌的槽。首先将该支持部件116插入管状把持部112的该连接孔112a,然后转动三角锁,使转舌转动并插入该支持部件116的槽,以此将管状把持部112锁在支持部件116上。这样,只有掌握三角钥匙的消防人员、救护人员、管理人员或者维修人员等才能够打开三角锁卸下管状把持部112。

在本实施例中,用4个支持部件116支持1个管状把持部,但这不是对支 持部件数量的限定。每个管状把持部用2个以上的支持部件116即可。而支持部件116的间隔可以根据需要而定。需要锁定机构时,只要在管状把持部与一个支持部件116之间设置锁定机构即可。

图5是简略地表示管状把持部的结构示意图。如上所述,在管状把持部112的与支持部件116相连接的部位开设有连接孔112a。在管状把持部112的两个端部的内侧设有螺纹112b,而端盖118具有与此相对应的螺纹部118a,因此,可以利用螺纹连接将端盖118安装到管状把持部112的端部。在管状把持部112的一端部的附近还设有沿径向横穿该管状把持部112的销孔112c。

管状把持部112的内部收藏有延长部件512。在延长部件512的一端部的附近,例如在图5中被省略的延长部件512的上端部的附近,设有与管状把持部112的销孔112c相对应的销孔。卸掉端盖118后,延长部件512可以沿管状把持部112的长度方向滑动抽出。

管状把持部112的内部还收藏有复数个链条520。链条520收藏在管状把持部112的内壁与延长部件512之间的空隙中。链条520的数量与管状把持部112上开设的连接孔112a的数量相同,即链条520的数量为4个。每个链条520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管状把持部112的内壁上接近每个连接孔112a的位置。

与管状把持部112相类似,管状把持部114上设有连接孔114a、螺纹114b以及销孔114c。管状把持部114的内部收藏有延长部件514,复数个链条520。与管状把持部112的不同点在于,管状把持部114内收藏的每个链条520的一端固定在延长部件514。而且每个链条520的固定端之间留有预定的距离。

图6简略地表示将收藏于管状把持部内部的延长部件等取出后组装梯子的过程。以下,结合图6对组装梯子的过程进行说明。

将延长部件512的大部分从管状把持部112中抽出,而将延长部件512的设有销孔的一端留在管状把持部112,并将其销孔与管状把持部112的销孔112c对准,然后将螺栓602作为销钉插入销孔,用螺母604固定螺栓的位置。在此,螺栓602和螺母604作为连接管状把持部112和延长部件512的连接部件而使用。螺栓602和螺母604事先收藏在管状把持部112或114的内部。由螺栓602和螺母604连接的管状把持部112和延长部件512形成梯子的一个立柱。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将延长部件514从管状把持部114中抽出,然后用另一对螺栓602和螺母604将两者连接,形成梯子的另一个立柱。

从管状把持部112的每个连接孔112a拉出固定在其附近的链条520。每个链条520的没有被固定的端部设有一个岩钉钢环或者具有岩钉钢环结构的链环, 以下统称其为岩钉钢环520a。而在管状把持部114的每个连接孔114a的附近设有一个可以与岩钉钢环520a相连接的接纳环610。通常,接纳环610也收藏于管状把持部114内,组装梯子时可以将其从连接孔114a拉出,并将一端固定在管状把持部112的链条520的岩钉钢环520a与其连接,从而形成梯子的踏步。

收藏在管状把持部114内的链条520随延长部件514一同被拉出。这些链条520的没有被固定的端部也都设有一个岩钉钢环520a。而在延长部件512上与延长部件514的链条固定部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可以与岩钉钢环520a相连接的接纳环610。通常,这些接纳环610随延长部件512一同收藏于管状把持部112内,组装梯子时随延长部件512一同被拉出,并将一端固定在延长部件514的链条520的岩钉钢环520a与其连接,从而形成梯子的踏步。其结果,相当于将复数个链条520挂在由管状把持部和延长部件组成的两个立柱之间,形成梯子的踏步。

图7简略地表示将组装的梯子搭在安全窗的状态。该梯子的两个立柱的脚部被两根张紧绳704向两侧拉开。每根张紧绳704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岩钉钢环706,通过将该岩钉钢环706连接到固定在侧壁板120或121的两个固定环702而固定张紧绳704。

固定环702、张紧绳704以及岩钉钢环706是将梯子的两个立柱的脚部向两侧展开的固定部件。固定环702、张紧绳704以及岩钉钢环706预先收藏于侧壁板120或121后方的存储空间,当组装梯子时将这些部件取出后再将侧壁板安装到原有的位置。如图7所示,将固定环702的螺栓部拧入设在侧壁板上的螺纹孔,把固定环702安装到侧壁板。将两个张紧绳704分别套在梯子的两个立柱的脚部,将每个张紧绳704两端的岩钉钢环706连接到各自一侧的两个固定环702,然后通过拧动固定环702的螺栓部调节张紧绳704的松紧,从而使梯子的两个立柱的脚部向两侧展开。

图8简略地表示张紧绳套挂在梯子脚部的状态。在延长部件512的脚部设有凹部512a,在延长部件514的脚部设有凹部514a,两个张紧绳704分别套在这两个凹部上,从而可以避免张紧绳704从梯子的脚部滑脱。

如图7所示,在安全窗106的一边设置有支撑架708。支撑架708是用于固定梯子的两个立柱上端部的上部固定部件。图9是图7所示B-B剖面的剖视图。支撑架708是设立在安全窗106的一边缘处的板状部件,其宽度小于安全窗的宽度。如图7所示,把梯子搭到安全窗时,将形成立柱的管状把持部112和114分别搭在支撑架708的两侧,形成从两侧夹持支撑架708的状态。这样,处于 管状把持部112和114之间的支撑架708可以阻止梯子的两个立柱的上端部相互靠拢,使两个立柱的上端部保持向两侧展开。

图10简略地表示用于固定梯子上端部的上部固定部件的另一实施例。即图10表示了具有不同上部固定部件的第1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图10相当于从轿厢的上方俯视轿厢顶部的安全窗106的俯视图。在这个变形例中,安全窗106的一边具有一个向安全窗106内侧突出的突出部106a,使安全窗106形成一个“凹”字形。把梯子搭到安全窗时,将形成立柱的管状把持部112和114分别搭在突出部106a的两侧。这样,处于管状把持部112和114之间的突出部106a可以阻止梯子的两个立柱的上端部相互靠拢,使两个立柱的上端部保持向两侧展开。图10所示的实施例,并没有一个独立的上部固定部件,而是将安全窗106的突出部106a作为上部固定部件。

图11简略地表示用于固定梯子上端部的上部固定部件的另一实施例。即图11表示了具有不同上部固定部件的第1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形例。图12是说明图11所示实施例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2相当于从轿厢的上方俯视轿厢顶部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所示C方向的投影图。这个变形例的上部固定部件中包括支持部件116。在复数个支持部件116中,有两个是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在轿厢的侧壁,例如以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在侧壁。组装梯子时,将这两个支持部件116从侧壁上卸下,分别安装在处于梯子最上方的管状把持部112的连接孔112a和管状把持部114的连接孔114a。这两个支持部件116在与管状把持部不发生连接的另一端部附近,沿径向设有通孔。将螺栓1204穿过该通孔,用螺母1206将螺栓1204固定。

如图12所示,在安全窗106的接近轿厢门104的两个角的附近,天棚105上设置有两个托架1202。每个托架1202具有一个直径比支持部件116的直径稍大、开口向上的接近半圆形的凹部,可以承接安装在梯子上方的支持部件116。图13是表示搭设梯子过程的示意图。把梯子搭到安全窗时,将安装在管状把持部112的支持部件116放置在一个托架1202(图12中左侧的托架1202)的凹部内,而将安装在管状把持部114的支持部件116放置在另一个托架1202(图12中右侧的托架1202)的凹部内。

图14表示将图13所示梯子搭设到托架以后的状态。将安装在管状把持部112的支持部件116放进托架1202的凹部时,安装在该支持部件116通孔的螺栓1204和螺母1206被置于托架1202的外侧,即与管状把持部112相反的一侧。由于螺栓1204的长度大于托架1202凹部的宽度,所以该螺栓1204和螺母1206 无法通过托架1202的凹部沿图14纸面的法线方向移动。这也限制了管状把持部112沿图14纸面法线方向的移动。

如图12所示,左侧的托架1202通过挡住安装在管状把持部112的支持部件116的螺栓1204和螺母1206,阻止了管状把持部112向管状把持部114靠拢,而右侧的托架1202通过挡住安装在管状把持部114的支持部件116的螺栓1204和螺母1206,阻止了管状把持部114向管状把持部112靠拢,从而使梯子的两个立柱向两侧展开。

上述第1实施例及其变形例的电梯装置可以利用设置在轿厢内的扶手装置等组装成梯子。组装成的梯子具有两个立柱,使用时直接将两个立柱搭在轿厢的安全窗,而且两个立柱的脚部用张紧绳704、岩钉钢环706以及固定环702等固定部件固定,两个立柱的上端部用支撑架708、安全窗106的突出部106a、或者托架1202等固定,所以组装成的梯子稳定、可靠、安全。

该梯子将链条挂在两个立柱之间作为踏步。由于链条可以灵活地弯曲变形,能够利用狭小的空间进行收藏,所以避免了为收藏梯子的踏步而将管状把持部设计的过于肥大。另外,由于使用岩钉钢环挂设链条,所以挂设链条的操作简单,而且作为踏步的链条与立柱不需要为了相互配合而进行高精度的设计加工,结构简单。此外,针对具有不同尺寸安全窗的电梯,只要增减链条的链环数量就可以简单地改变梯子的宽度,对应不同尺寸的安全窗,这可以减少生产成本。

<第2实施例>

图15是简略地表示本发明电梯装置第2实施例的轿厢内部的俯视图。第2实施例是第1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那些与第1实施例相同、相对应或者相当的组成部分付有相同的标记,而且将省略或简化对这些部分的说明。

本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不同点在于设置在轿厢内的扶手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后壁1501的后面扶手。该后面扶手包括2个把持部1502和4个支持部件1504。把持部1502和支持部件1504可以是圆筒状。4个支持部件1504安装在后壁1501。每2个支持部件1504与1个把持部1502上开设的2个连接孔以可装卸的方式相连接,用以支持把持部1502。支持部件1504与把持部1502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管状把持部112及114与支持部件116相连接的方式。通过将2个把持部1502固定在组装的梯子的两个立柱之间,可以将所述两个立柱向两侧展开。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如何将把持部1502固定在两个立柱之间。

图16简略地表示将后面扶手的把持部与延长部件进行组装的过程。图中的 连接孔1502a是把持部1502与支持部件1504相连接的部位。把持部1502的长度比链条520的长度大。在延长部件512和514分别开设有比把持部1502的直径大的连接孔512b和连接孔514b。将一个把持部1502的一端插入延长部件512的连接孔512b,将把持部1502的另一端插入延长部件514的连接孔514b。而将另一个把持部1502的两端分别插入到图16中没有示出的两个立柱最上方的连接孔112a和连接孔114a。然后将链条520的岩钉钢环520a连接到对应的接纳环610,就可以将把持部1502固定在两个立柱之间。

图17简略地表示将后面扶手的把持部与延长部件组装后的状态。由于把持部1502的长度比链条520的长度大,将链条520连接在两个立柱之间以后,把持部1502就不会脱离连接孔。而把持部1502可以将两个立柱向两侧展开,即将两个立柱向两侧撑开,阻止两个立柱相互靠拢。

图18简略地表示将组装的梯子搭在安全窗的状态。由于与两个立柱组装后的把持部1502也可以作为梯子的踏步,所以在相应的位置可以免去链条踏步。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的梯子与图1所示第1实施例的梯子相比,免去了梯子最上方和最下方的链条踏步,也可以说是用把持部1502构成的踏步代替了链条踏步。

图19是简略地表示具有另一种后面扶手的轿厢的内部俯视图。这是图15所示第2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在本变形例中,对于那些与第2实施例相同、相对应或者相当的组成部分付有相同的标记,而且将省略或简化对这些部分的说明。本变形例的后面扶手包括2个把持部1902和4个支持部件1504。把持部1902和支持部件1504可以是圆筒状。支持部件1504与把持部1902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第2实施例所述的方式。每个把持部1902的两端具有端盖1906。

图20是简略地表示图19所示后面扶手的把持部结构的示意图。图中的连接孔1902a是把持部1902与支持部件1504相连接的部位。把持部1902与上述的把持部1502的不同点在于把持部1902的两端设有螺纹1902b。端盖1906上设有对应的螺纹1906a,通常端盖通过螺纹安装在把持部1902上,掩盖把持部1902的螺纹1902b,避免螺纹划伤乘客。在把持部1902的两端设置螺纹1902b是为了将把持部1902用螺纹与梯子的两个立柱相连接。

图21简略地表示将图20所示把持部与延长部件进行组装的过程。在延长部件512和514分别开设有用于连接把持部1902的连接孔512c和连接孔514c。为了同时将把持部1902拧入延长部件512和514,把持部1902两端的螺纹是方向相反的螺纹。例如,在图21中把持部1902的左端的螺纹如果是右旋螺纹, 那么其右端的螺纹就是左旋螺纹。而连接孔512c和连接孔514c具有与把持部1902的端部相对应的螺纹。另外,在构成梯子两个立柱上部的管状把持部112及114上也分别开设有用于连接把持部1902的螺纹连接孔。

组装梯子时,通过上述的连接孔,一个把持部1902固定在构成梯子两个立柱上部的管状把持部112及114之间,另一个把持部1902固定在构成梯子两个立柱下部的延长部件512和514之间,从而将两个立柱向两侧展开,形成一个稳定的梯子。

第2实施例及其变形例可以只利用轿厢内设置的扶手装置所包含的零部件组装梯子,并得到与第1实施例及其变形例几乎相同的发明效果。第2实施例及其变形例不需要固定环702、张紧绳704以及岩钉钢环706等零部件,不需要设置收藏这些零部件的空间。

<变形实施例>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作为管状把持部112、管状把持部114、把持部1502以及把持部1902的形状例举了圆筒状,但这不是对这些部件形状的限定。这些部件的端面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可以是方形的管状,六角形的管状等。另外,作为支持部件116以及支持部件1504的形状例举了圆筒状,但这不是对这些部件形状的限定。这些部件的端面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可以是方形的管状,六角形的管状等。

延长部件512和514可以是管,也可以是棒。如果延长部件512和514是管,根据需要其内部还可以收藏其他延长部件,以便进一步延长梯子的两个立柱。对于延长部件512和514的端面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便于将其收藏于管状把持部112和114的内部,并能够实现本发明的所需要的功能,可以具有任何形状。例如,延长部件512和514可以是圆管、方管或六角形管,也可以是圆棒、方棒或六角形棒等等。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其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变形例。例如,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理解,对本发明做了详细的说明,但并不是将本发明限定于具有所有上述组成部分的实施例中。另外,可以将某实施例的部分技术特征置换为其他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还可以将某实施例的部分组成追加到其他的实施例中。此外,对每个实施例的组成的局部,可以用其他技术特征进行追加、置换,或者将其删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