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轿厢及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74988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电梯装置、轿厢及扶手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梯装置、轿厢及扶手。



背景技术:

作为本技术领域的背景技术,存在下述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梯用轿厢内扶手的安装方法,该电梯用轿厢内扶手具有如下结构,在从轿厢的内部悬挂安装座的状态下,将该安装座插入至插入孔来配置在侧板的背面侧,从轿厢的内部将长螺栓插入至侧板的插入孔中并与安装座的第一螺纹孔拧合,从而用长螺栓保持安装座,将安装板固定于安装座。根据专利文献1,即使已有电梯在侧板的外侧不事先具备上述安装座的情况下,从轿厢的内部配备上述安装座从而仅通过轿厢内部的作业也能够容易地安装轿厢内扶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31515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电梯装置虽然对配备扶手支承构件进行设计,使得仅通过轿厢内部的作业来固定扶手主体,但是并没有特别提及扶手主体的形状。在实际情况中,存在以下情况:设置有在位于轿厢的3个方向的侧板上分别安装的3根直线形的扶手主体、以及配置于形成3根直线形的扶手主体的连结部位的角部并且其端部与扶手主体的端部相接合的两个角部体,并将扶手主体设为一体结构。然而,扶手主体虽然从使用感(触感)、设计性(美观性)及制造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一体结构,但是在具有上述的角部体的情况下,连结部位较多,对于扶手主体与角部体的连结作业花费精力,因此从使用感、设计性(美观性)及制造性的观点出发,有待进一步改良。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备轿厢内扶手的电梯装置、构成该电梯装置的轿厢及扶手,所述轿厢内扶手连结部位较少,使用感、设计性及制造性优异,并且能仅通过轿厢内作业来容易地进行组装。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包括:轿厢,该轿厢在电梯井内进行升降;对重,该对重与轿厢一起进行升降;主曳引绳,该主曳引绳的一端与轿厢连接,另一端与对重连接;以及曳引机,该曳引机具有卷绕有主曳引绳的曳引轮,所述电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轿厢的内部设置有经由连结部连结多个构件而构成的扶手,上述连结部具有如下结构:通过上述多个构件中的相邻的两个构件分别所具有的直线形的端部相接触而形成的连结面经由连接器来进行固定,所述连接器能沿着上述直线形在所述构件间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具备轿厢内扶手的电梯装置、构成该电梯装置的轿厢及扶手,所述轿厢内扶手连结部位较少,使用感、设计性及制造性优异,并且能仅通过轿厢内作业来容易地进行组装。

除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及效果可通过下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来得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装置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轿厢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扶手的组装第一工序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扶手的组装第二工序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与后方扶手连接前的侧方扶手的端部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扶手的组装第三工序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扶手的组装第四工序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

图1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装置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装置20包括在电梯井21中进行升降的轿厢22、与轿厢22一起进行升降的对重23、一端连接至轿厢22并且另一端连接至对重23的主曳引绳24、以及具有卷绕有主曳引绳24的曳引轮的曳引机25。而且,在轿厢22的内部,设置有扶手(未图示)。

接着,对于扶手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图1的轿厢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轿厢22具有前方侧板2a、2b、横向侧板3a、3b以及后方侧板4作为侧壁。更具体而言,具有与轿厢22的出入口1的两侧相邻的一对前方侧板2a、2b、分别连接两前方侧板2a、2b的横向侧板3a、3b以及在与出入口1相反侧并且两端连接至横向侧板3a、3b的后方侧板4。在该轿厢的横向侧板3a、3b及后方侧板4的内表面上,设置使用多个支承托座5来固定于规定的高度位置的一系列扶手。该扶手例如由铝制管形成,并能用于对在轿厢内的轮椅使用者等的移动进行辅助。在本实施例中,扶手一分为三而成为固定于后方侧板4的后方扶手6、以及分别固定于横向侧板3a、3b的侧方扶手7a、7b,并且分别水平配置在相同的高度位置上。设置于电梯装置的轿厢中的如上所述的扶手成为乘客将身体依、靠在侧板上时的支撑。

如图2所示,后方扶手6其主要部分具有沿着后方侧板4几乎呈直线形的形状,其两端具有曲面部,该曲面部具有从后方侧板4沿着横向侧板3a、3b折弯的形状。在折弯曲面部的前端具有端部,该端部具有沿着横向侧板3a、3b几乎呈直线形的形状。侧方扶手7a、7b连接至后方扶手6的端部,具有沿着横向侧板3a、3b几乎呈直线形的形状。后方扶手6和侧方扶手7a的连结部具有与后方扶手6和侧方扶手7b的连接部8相同的结构。

由此将扶手进行一分为三,因此能够将扶手的各结构构件(后方扶手6和侧方扶手7a、7b)分别从出入口1容易地搬入至轿厢22内。并且,即使在轿厢内的三个方向上配置扶手,扶手的各分割部也形成在结构构件的具有直线形的部分,而不是扶手的角部。因此,与以往那样将拐角设置在角部来进行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扶手结构构件的连结部位,从而能够成为使用感、设计性及制造性优异的扶手。

接着,对于上述的扶手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扶手的组装第一工序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扶手的组装第二工序的俯视图。在将扶手安装至轿厢的内部时,作业者首先如图3所示将后方扶手6沿着后方侧板4的内表面配置成基本水平,用支承托座5固定于后方侧板4。

如上所述,在后方扶手6上预先一体形成曲面部和端部,因此在后方扶手6的安装完成的状态下,后方扶手6的两端部呈沿着横侧板3a、3b延伸成基本水平的状态。

接着,作业者如图4所示将侧方扶手7b沿着横向侧板3b的内表面配置成基本水平,与后方扶手6的情况相同地使用支承托架5固定于横向侧板3b。另外,虽然可以先固定侧方扶手7a、7b中的任意一个,但是下面对于先组装侧方扶手7b的情况进行说明。此时,与将后方扶手6固定于后方侧板4时相同,可以用多个支承托架5将侧方扶手7b固定于横向侧板3b,如图4所示,可以通过具有与支承托架5类似的结构的其他支承托架9来将侧方扶手7b固定于横向侧板3b,使得侧方扶手7b的端部(与后方扶手6所连结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直接固定于横向侧板3b。如图4所示,成为如下状态:配置侧方扶手7b使得完成了安装的后方扶手6的端部与侧方扶手7b的端部相接触,并且通过支承托架5、其他托架9固定或者临时固定于横向侧板3b。

之后,将后方扶手6的端部和与后方扶手6的端部相接触来进行配置的侧方扶手7b的端部通过移动连接器(以下简称为“连接器”)来进行连结。

以下,对于该连接器进行详细说明。图5是示出与后侧扶手相连接前的侧方扶手的端部的俯视图。在设置侧方扶手7b后,通过收纳于侧方扶手7b的内部并能在侧方扶手7b的轴向(长边方向)上移动的连接器10,来将后方扶手6与侧方扶手7b相连结。

侧方扶手7b例如由中空状的铝制管构成,如图5所示,在连结部8侧的端部上插入(收纳)有具有圆筒形状的连接器10。如图6所示,在连接器10上形成多个从表面向中心延伸的螺纹孔11,在侧方扶手7b上,如图5所示,在与该多个螺纹孔11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在轴向上具有规定长度的狭缝12。多个螺纹孔(图5中,11a、11b)中,在位于连结部8侧的螺纹孔11b中,插入有低头螺钉(以下简称为“螺钉”)13。在连接器10的收纳状态下,是经由螺钉13固定连接器10与侧方扶手7b的状态,因此连接器10不会移动成从侧方扶手7b的端部突出。由此准备内部预先收纳有连接器10的侧方扶手7b,并将其搬入至轿厢内,在轿厢内进行扶手的组装作业。螺钉13优选为使用螺钉头部的突起较少的低头螺钉。通过使用低头螺钉,能够减少在扶手组装后使用者抓扶手时的不协调感。此外,即使在扶手组装前的收纳时,也能够防止挂到周围的绳子等,从而对组装作业造成妨碍。

图7是示出扶手的组装第三工序的俯视图,图8是示出扶手的组装第四工序的俯视图。图7和图8是对图4所示的后方扶手6与侧方扶手7b的连结部8进行放大的图。

在图5所示的收纳有连接器10的侧方扶手7b中,一旦将螺钉13(第一螺钉)从螺纹孔11b拆下并插入至螺钉孔11a,则能使螺钉13沿着狭缝12移动并且仅以狭缝12的轴方向长度的程度进行移动(图7)。因而,若作业者抓住插入至螺纹孔11a的螺钉13并在轴方向(图7的箭头a方向)上移动,则这次与之前的收纳时的状态不同,能够使连接器10从侧方扶手7b的端部突出规定距离。此时的连接器10的突出距离能够通过狭缝12的位置、长度及连接器10的长度等进行适当调整。

在后方扶手6的端部,预先形成用于在其表面固定上述螺钉13(第一螺钉)的固定用孔15。该固定用孔15的大小能插入螺钉13,并且根据与形成于侧方扶手7b的狭缝12的两端部上所设置的螺纹孔11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定位。即,在后方扶手6和侧方扶手7b相连接的状态下,形成于狭缝12的两端部的螺纹孔11a、11b间的距离与在狭缝12上形成于后方扶手6侧的螺纹孔11b与固定用孔15之间的距离相等。当然,为了吸收尺寸误差,固定用孔15也可以设为在轴方向上较长的长孔。

作业者抓住螺钉13,并使螺钉13向连结部侧移动与狭缝12的长度相对应的距离。于是,与螺钉13一起,与螺钉13结合的连接器10也同样移动,连接器10的前端(插入侧端部)插入至后方扶手6内。该插入长度相当于狭缝12的长度。在连接器10收纳时插入有螺钉13的螺纹孔11b沿着后方扶手6和侧方扶手7b的直线形状进行移动(图7的箭头b方向),并且移动到与形成于后方扶手6侧的固定用孔15相对的位置为止。在该状态下,作业者将其他螺钉16(第二螺钉)插入至固定用孔15(图8),此外将螺钉13(第一螺钉)固定于螺纹孔11b。于是,如图8所示,连接器10在螺钉13和螺钉16两处固定于侧方扶手7b和后方扶手6,后方扶手6与侧方扶手7b基本连续地连结。即,后方扶手6与侧方扶手7b的连结面17呈经由连接器10而固定的状态。后方扶手6的另一个端部与侧方扶手7a也相同地连结。

接着,这次与上述的情况相反,对于将连接器10收纳于侧方扶手7b的内部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图8的状态下,首先取下螺钉16(第二螺钉),松开螺钉13(第一螺钉)。于是,作业者能抓住螺钉13将连接器10沿着狭缝12进行移动。若将螺钉13移动到设置于侧方扶手7b的螺钉孔11a,则连接器11呈完全地收纳于侧方扶手7b的内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将螺钉13固定于螺纹孔11a,从而将连接器10在收纳于侧方扶手7b的状态下进行固定。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从将侧方扶手7b与后方扶手相连接的面进行观察时,虽然狭缝12设置成位于侧方扶手7b的正上方,但是也可以形成在侧方扶手7b的表面的任意位置上。优选为考虑上述的连接器的移动的作业性来决定狭缝12的位置。后方扶手6的固定用孔15也相同。

如图5所示,在侧方扶手7b中,在不妨碍连接器10的移动的位置上,支承托架5的一端进行连结,能够利用设置于支承托架5的另一端的螺栓14将侧方扶手7b固定于横向侧板3b。若至少将支承托架5的螺栓14侧预先固定于横向侧板3b之后再组装轿厢22,则侧方扶手7b能够通过从轿厢内仅使支承托架5的主体侧空转来插入至螺栓14,从而进行固定。

如上所述,由于将设置于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装置的扶手一分为三,因此能够以连结前的状态从出口1容易地搬入扶手的各结构构件。并且,即使在轿厢内的三个方向上配置扶手,也考虑使扶手的各分割部位位于基本呈直线形的部分而不是扶手的角部。因此,能够将后方扶手6的具有直线形状的端部与侧方扶手7a、7b的具有直线形状的端部相对地进行配置,使用与连结部在同轴方向上移动的连接器10,从而能够力图提高作业效率而不会使连结部位变多。此外,能够形成保持连结部的设计性并且即使作为整体也保持设计性的扶手。

由此,扶手整体连结成如同连续的一体结构,因此能够更平滑地形成外表面。因而,在轮椅使用者等抓住扶手在轿厢内移动时,能够利用不中断的扶手在轿厢内灵活地移动而不会受限制,因此能达到优异的使用感,而不会使使用者受伤、或感到不协调感。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示出了能够提供一种具备轿厢内扶手的电梯装置的情况,该轿厢内扶手连结部位较少,使用感、设计性及制造性优异,并且能仅通过轿厢内作业容易地进行组装。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例如,上述的实施例为了对本发明进行容易理解的说明而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并不一定局限于具备所说明的所有的结构。此外,能够将某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成其他实施例的结构,此外也能将其他实施例的结构添加至某实施例的结构上。另外,关于各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也可以进行其它结构的追加、删除、替换。

具体而言,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于将扶手分割成后方扶手6和侧方扶手7a、7b这三个构件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对结构构件的数量、具体的形状进行限定。例如,可以在侧方扶手7a、7b上预先一体构成曲面部,后方扶手6大致构成直线形。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将连接器10收纳于侧方扶手7b的内部,但是也可以设置能够在侧方扶手7b的外部沿轴向移动的筒状的连接器10。还能够将连接器10设置于后方扶手6的内部,而不是侧方扶手7a、7b的内部。

并且,若对于支承托架5位置可调整地安装后方扶手6、侧方扶手7a、7b,则能极其接近地配置后方扶手6、侧方扶手7a、7b,并能使移动连接器10顺利地进行移动,因此能够使连结部8的使用感、设计性及制造性进一步提高。

标号说明

1…出入口

2a、2b…前方侧板

3a、3b…横向侧板

4…后方侧板

5…支承托架

6…后方扶手

7a、7b…侧方扶手

8…连结部

10…移动连接器

11、11a、11b…螺纹孔

12…狭缝

13…低头螺钉

15…固定用孔

16…低头螺栓

17…连结面

20…电梯装置

21…电梯井

22…轿厢

23…对重

24…主曳引绳

25…曳引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