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梯轿厢的扶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3647阅读:9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电梯轿厢的扶手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部件,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电梯轿厢的扶手结构。



背景技术:

现在的电梯一般分为轿厢式电梯和扶梯。一般居民住宅均采用轿 厢式电梯,电梯内需要配置有扶手,以供乘梯人员使用。然而在当电梯普及老百姓的同时却很少考虑老人、小孩及特殊群体的使用习惯。一般一台电梯配置一根扶手,安装高度在900mm~1100mm之间,这样的安装高度很难满足老人、小孩及特殊群体使用。该现象也在公告号为CN202007075U的实用新型中有所提到,针对此问题,该申请专利设计了种电梯扶手,包括高扶手杆和低扶手杆,高扶手杆和低扶手杆上下错开设置,高扶手杆和低扶手杆之间设置有斜拉杆过渡相连。

现有电梯内也有直接在高扶手杆的下方直接连接一根低扶手杆,但是这种相对于上述流线型的高扶手杆与低扶手杆的错开设置,由于低扶手杆一直悬挂在高扶手杆的下方,对轿厢内扶手部位的美观性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技术问题,以下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梯轿厢的扶手结构,下拉扶杆可从扶手中被拉下,可供儿童扶持或者手拉,而且下拉扶杆可收纳于扶手杆中,电梯轿厢内扶手部位仍旧具备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电梯轿厢的扶手结构,包括固定连接于电梯内的扶手杆,还包括设置于电梯内的下拉扶杆,所述下拉扶杆与扶手杆之间设置有可折叠结构,所述下拉扶杆端部与扶手杆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两者的伸缩卡接结构;伸缩卡接结构包括固定连接于下拉扶杆端部的伸缩簧和连接于伸缩簧背离下拉扶杆一端的卡接块,所述扶手杆开设有与卡接块呈卡嵌配合的卡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有较小个子的儿童乘坐电梯时,那么其可以向下拉动下拉扶杆,伸缩簧收缩,卡接块从卡接槽内脱离出来,可折叠结构向下展开,扶手杆向下降到一定位置后,儿童能够拉住扶手杆乘坐电梯,提高稳定性,乘坐完成就将可折叠结构向上收拢,并通过卡接槽卡接卡接块使得扶手杆将下拉扶杆固定在上方位置,避免下拉扶杆悬挂状态,进而不影响电梯内扶手杆的美观度。

作为优选地,所述下拉扶杆端部向内开设有安装槽,所述伸缩簧一端固定连接于安装槽内端,所述卡接块滑动连接于安装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伸缩簧位于安装槽内,这样伸缩簧不容易外露在下拉扶杆的端面外,进一步提高了美观性。

作为优选地,所述下拉扶杆外壁沿轴向开设有与安装槽呈连通设置的滑移槽,所述滑移槽内滑移连接有滑移块,所述滑移块一侧固定连接于伸缩簧,另一侧外露于下拉扶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儿童拇指抵触滑移块然后沿滑移槽方向滑动,这样实现压缩伸缩簧,然后较为省力快速地向下拉动下拉扶杆,具有操作方便的特点。

作为优选地,所述滑移块外露于下拉扶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移按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达到便于触摸的目的。

作为优选地,所述扶手杆设置有用于嵌设下拉扶杆的容纳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容纳槽刚好嵌设下拉扶杆,进一步提高扶手杆的美观性。

作为优选地,所述可折叠结构展开后的竖直长度范围为25~35c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拉扶杆被拉动到下方,可折叠支架展开至竖直状态,可折叠支架展开后的竖直的长度在25~35cm范围内,下拉扶杆位于儿童的腰部位置,达到儿童手扶下拉扶杆舒适的目的。

作为优选地,所述可折叠结构包括呈交叉设置的两个铰接杆组,所述两个铰接杆组中部呈转动设置,且两个铰接杆组一端均铰接于扶手杆,另一端铰接于下拉扶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铰接杆组构成一可折叠支架,一方面用于将下拉扶杆安装在扶手杆上,另一方面,可折叠支架可以展开或者收拢,实现下拉扶杆可以被下拉或者能够被推上。

作为优选地,所述下拉扶杆开设有滑移基槽,所述铰接杆组具有与所述滑移基槽呈滑移配合的滑移基座;且所述滑移基座卡嵌于滑移基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移基座卡嵌在下拉扶杆的滑移基槽内,使得铰接杆组不会从下拉扶手中脱离出,进而达到下拉扶杆始终与扶手杆相连接的目的。

作为优选地,所述铰接杆组还包括竖直固定连接于滑移基座上部的两块固定板、以及转动连接于两块固定板之间的转动杆;所述两个铰接杆组中的两根转动杆呈交叉设置,且两根转动杆的中部呈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下拉动下拉扶杆,两个滑移基座在滑移基槽内相向而行,两根转动杆的下端相互靠拢,同时两者的上端也相互靠拢,这样可折叠结构展开,达到下拉扶杆被拉动到扶手杆的下方位置,进而可供儿童扶持或者手拉;反之则可将下拉扶杆收纳于扶手杆中,提高电梯轿厢内扶手部位的美观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主要通过设置了可折叠结构实现了下拉扶杆可以从扶手杆上被向下拉动,进而可供儿童扶持或者手拉,当一般状态下,可将下拉扶杆收纳于扶手杆中,提高电梯轿厢内扶手部位的美观性;同时在滑移槽、滑移块、伸缩簧和滑移按钮,使得控制卡接块卡嵌在卡接槽内的操作既简单又快速。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主要展示滑移块、滑移槽和伸缩簧的配合关系;

图3为实施例的部分分解示意图,主要展示滑移块、滑移槽和伸缩簧的结构。

附图标记:1、扶手杆;2、下拉扶杆;21、滑移基槽;3、可折叠结构;31、滑移基座;32、固定板;33、转动杆;34、销轴;4、安装槽;5、卡接块;6、卡接槽;7、滑移槽;8、滑移块;9、伸缩簧;10、滑移按钮;11、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用于电梯轿厢的扶手结构,参见图1,图中为安装在连接于电梯轿厢内侧部的扶手杆1,扶手杆1的下方均开设有容纳槽11,并在容纳槽11内设有下拉扶杆2,下拉扶杆2与扶手杆1的容纳槽11之间通过可折叠结构3与卡接结构进行连接和释放。

具体如下设置:结合图1至图3所示,容纳槽11为具有一定深度的条形槽,下拉扶杆2和可折叠结构3可收纳于此条形槽内;可折叠结构3为一可折叠支架,其主要包括呈交叉设置的两个铰接杆组,每个铰接杆组包括滑移基座31、转动杆33、以及设置在滑移基座31上的固定板32,在下拉扶杆2的中部开设有平行其长度方向的滑移基槽21,滑移基槽21为T型槽,滑移基座31为滑动连接在T型槽内的T型滑块,同时两者相互卡接,进而达到铰接杆组可以始终与下拉扶杆2相连接的目的。

每个滑移基座31上竖直固定有两块固定板32,两块固定板32之间设置一根转动杆33,销轴34穿设转动杆33的下端且两者呈转动设置,销轴34的两端固定安装在两块固定板32的相对面上;两根转动杆33呈交叉设置,并且中部相互铰接。错开设置的转动杆33需要两个滑移基座31上的两对固定板32也错开设置,这样实现了两块滑移基座31滑动连接在同一滑移基槽21内,同时能够紧密配合。

在容纳槽11内也开设有滑移基槽21,同时在转动杆33的上端也设置有与设置在其下端同样结构的滑移基座31、固定板32和销轴34,这样转动杆33的上、下两端能够相向靠拢或者相背远离,在靠近后、两根转动杆33展开呈竖直平行设置时,下拉扶杆2下降至扶手杆1的最下方位置,并且其竖直长度范围在25~35cm内;而在远离后、两根转动杆33折起呈横向并排设置时,下拉扶杆2上升至位于扶手杆1的容纳槽11内。

卡接结构包括卡接块5和卡接槽6,卡接块5为弹性块,将容纳槽11的侧面设置成竖直的立面,卡接槽6设置在立面处;下拉扶杆2端部向内开设有安装槽4,安装槽4内端固定连接有伸缩簧9,伸缩簧9的中心线与下拉扶杆2的杆轴呈同轴设置,而卡接块5固定连接在伸缩簧9的另一端,同时在伸缩簧9伸缩时,卡接块5滑动连接于安装槽4内,其能够卡入或者卡进安装槽4内;下拉扶杆2外壁沿轴向开设有与安装槽4呈连通设置的滑移槽7,滑移槽7内滑移连接有滑移块8,所述滑移块8前侧固定连接于伸缩簧9靠近卡接块5的一端,后侧外露于下拉扶杆2并且连接有滑移按钮10,儿童或者大人使用拇指抵触滑移按钮10移动,滑移块8随着滑移按钮10可以沿滑移槽7方向滑动,这样达到伸缩簧9被压缩的目的,然后卡接块5能够从卡接槽6内脱离出来,最后能够较为省力快速地向下拉动下拉扶杆2。

具体的使用过程为:若有个子较小的儿童乘坐电梯时,那么其可以使用拇指抵触滑移按钮10想下拉扶杆2中部移动,然后下拉扶杆2两端的滑移块8随着滑移按钮10移动,这样能够迫使伸缩簧9压缩,然后卡接块5能够从卡接槽6内脱离出来,同时对下拉扶杆2施加向下的拉力,最后可折叠支架向下展开,扶手杆1向下降到一定位置后,儿童能够拉住扶手杆1乘坐电梯,提高稳定性,乘坐完成就将可折叠支架向上收拢,并再次使用拇指抵触滑移按钮10向下拉扶杆2中部移动,处于原长状态的伸缩簧9再次被压缩,便于下拉扶杆2端部贴合于容纳槽11的立面,松开拇指后,通过卡接槽6卡接在卡接块5使得扶手杆1将下拉扶杆2固定在上方位置,避免下拉扶杆2处在悬挂状态,进而不影响电梯内扶手杆1的美观度。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