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装盒及其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3175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装盒及其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包装盒制造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包装盒及其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为使产品在销售过程中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关注,通常,生产厂商对出厂的药品、化妆品、食品等进行相应的包装。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包装盒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在美观程度方面对其具有更高的要求,还需包装盒具备绿色环保的优点;与此同时,包装盒还需具有更高强度的耐撞击且不易变形的作用,防止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因受到撞击而损坏。

申请公布号为CN103407646A、申请公布日为2013年11月27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化妆品包装盒及其制作方法。该化妆品包装盒包括由一张花朵形包装纸折叠而成的盒体和内衬,所述盒体包括至少3个盒侧壁,两相邻所述盒侧壁通过结合部连接,所述内衬由所述结合部折叠而成。

现有技术通过对一张花朵形包装纸进行折叠,使其形成盒体和内衬,达到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的作用。然而,仅通过一张包装纸折叠形成的包装盒,其盒体部分以及内衬部分较为薄弱,一旦置入的物品易碎或重量较大时,运输过程中,该包装盒的盒体四周难以承受相邻包装盒对其的碰撞,易产生凹陷后者弯折,对盒体内部物品的保护程度降低,从而致使内部物品破碎或变形。因此,在达到环保的同时,生产制备一种具有较好抗撞击作用的包装盒具有一定的生产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一在于提供一种包装盒,其解决了包装盒抗撞击能力不够强的问题,具有良好的抗撞击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包装盒,包括盒体以及盒盖,所述盒体包括承载板、限位部以及增强部,所述限位部包括并排设置且可弯折的多个限位板,相邻所述限位板一体连接设置且相邻限位板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凹槽,两端所述限位板分离设置,所述限位部外侧包覆有第一连接件并将两端限位板连接围绕形成中空柱状的限位部,且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宽度大于限位部,突出所述限位部的第一连接件折弯后与承载板边沿粘接;

所述承载板上粘接有与承载板相同形状且质地柔软的置放块,所述置放块上设置有用于置放产品的置放槽,所述增强部呈中空柱状且粘接于限位部与置放块之间,所述增强部的高度大于限位部的高度,所述盒盖套设于增强部外部且盒盖与限位部抵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多个相连的限位板弯折形成立体状且未闭合的限位部,再通过呈矩形的第一连接件将未闭合的限位部和承载板连接为一体;在承载板上粘接有质地柔软且带有置放槽的置放块,当产品置于置放槽中固定时,一旦受到外界的撞击,柔软的置放槽内壁对固定于其中的部位形成保护作用,将外界对盒体的撞击力分散和缓解,达到缓冲作用;在承载板四周与限位部形成的缝隙中粘接增强部,使得限位部、增强部以及置放块由外向内紧密连接,再将盒盖盖于增强部的外部,且与限位部接触,使整个包装盒形成密闭空间,防止内部产品掉出。当遭受外界撞击时,限位部、增强部以及置放块形成的整体,对盒体各方向受到的撞击力具有较好的承受能力,且盒盖盖合于盒体上,可保护产品免受顶部以及四周对其的碰撞,防止产品受到损伤。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置放块包括多层质地柔软且相互重叠粘接的置放件,所述置放槽的个数与置放件的层数相同,每个所述置放件上设置有通孔,顶层所述置放件上设置的通孔数量与置放槽的数量相同,从上至下所述置放件的通孔数量依次递减,底层所述置放件上的通孔数量为一个,所述置放件上的通孔分别对应设置形成深度不同的置放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每层置放件上的通孔对应形成不同深度的置放槽,可同时固定多个不同高度的产品,且产品不易相互倾倒而发生碰撞,还可使插入置放槽后的产品保持同一高度,从而使包装盒内部具有良好的美观性;且多层置放件粘接形成置放块,对产品的底部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防止产品受到碰撞而损伤。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限位板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用于弯折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相互平行且限位板可沿第一、第二凹槽弯折形成限位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第二凹槽可增加限位板的弯折有效程度,便于将限位板弯折形成柱状的限位部,也使弯折后的限位部的外表面保持整齐和美观。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增强部包括并排设置且可折叠的多个增强板,相邻所述增强板一体连接设置且相邻的增强板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槽体,两端所述增强板分离设置,所述增强板上还设有便于弯折的第二槽体,所述第一、第二槽体相互平行且增强板可沿第一、第二槽体弯折形成增强部,所述增强部粘接有第二连接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增强板与限位板的弯折方式类似,沿第一、第二槽体将增强板弯折,并形成立体状且非闭合状的增强部;同时,可弯折的增强板形成的增强部具有较好的灵活度,便于增强部粘接于限位部内侧,粘接后的增强部与限位部之间可紧密接触,提高粘接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盒盖包括覆盖板以及中空柱状的包围部,所述包围部包括并排设置且可弯折的多个包围板,相邻所述包围板一体连接设置且相邻包围板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滑槽,两端所述包围板分离设置,所述包围板外部设置有第三连接件且通过第三连接件将包围板连接围绕形成立体状的包围部,所述包围部通过第三连接件与覆盖板粘接。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包围板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便于弯折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一、第二滑槽相互平行且包围板可沿第一、第二滑槽弯折形成包围部。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覆盖板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上穿设有便于拿取盒盖的手提绳,所述覆盖板上连接有密封片且通过密封片将手提绳的一端固定于覆盖板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 将一体连接的包围板沿着第一、第二滑槽弯折,形成未闭合的多边体的立体状结构。在包围板外部粘接第三连接件,将最外端的两个包围板粘接于一体,从而使包围板围绕形成包围部,并使包围部外部受到第三连接件的保护;多余的第三连接件可将包围部与覆盖板连接,增强两者的连接强度。通过密封片固定覆盖板以及穿设其中的手提绳,设置了手提绳有助于将盒盖取出,而密封片与覆盖板的连接增加了盒盖顶部的牢固程度,使其可承受更大的撞击力。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二在于提供一种包装盒的制作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二,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包装盒的制作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承载板水平放置于与承载板形状相同且尺寸小于承载板尺寸的多边形模具上,将并排连接的限位板沿着第二凹槽弯折形成多边形筒状且两端未连接封闭的限位部,限位板的横截面与承载板的形状、大小相同,限位部紧密包围于模具外侧且其一端面紧贴于承载板的上表面;

S2,在S1中未封闭的限位部外侧通过黄胶粘接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的宽度大于限位部的高度,将第一连接件一端多余的部分弯折并粘贴于承载板的另一表面上,再将第一连接件另一端多余的部分向限位部内侧弯折粘贴,形成盒体初步样品;

S3,在增强板上设置有第二槽体的一面采用黄胶粘连第二连接件,并在另一面上涂覆有黄胶,将增强板沿着第二槽体弯折,形成立体状的增强部,将其粘贴于S2里形成的盒体初步样品中的限位部内侧,且其底部与承载板抵接,形成盒体增强样品;

S4,将开设有置放槽的置放块底部涂覆白胶,将置放块按压于S3里形成的盒体增强样品中的承载板上表面;

S5,将第一连接件裁剪成与承载板相同尺寸和形状,通过黄胶将其粘贴于步骤S4中承载板的下表面,形成盒体样品;

S6,在覆盖板的外表面通过黄胶粘贴第三连接件,在覆盖板中间部位开设一开口,将手提绳沿该开口从覆盖板的内表面向外表面穿设,再通过黄胶粘贴在覆盖板的内表面粘贴密封片,将手提绳的末端通过密封片与覆盖板的内表面固定;

S7,将S6中形成的粘贴有密封片的覆盖板的内表面放置于S1所用的模具上,将并排连接的包围板沿着第二滑槽弯折形成未封闭的包围部,包围部紧密包围于模具外侧且其底端紧贴于连接有密封片的覆盖板内侧表面,再通过黄胶将第三连接件粘贴于包围部外侧,并将第三连接件多余部分向覆盖板上表面弯折并粘接,形成盒盖样品;

S8,将S7里形成的盒盖样品套设于S5中形成的盒体样品中的增强部外侧,且包围部的底端与增强部的顶端相接触,形成包装盒成品。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先将承载板用模具固定,再将限位部弯折并通过第一连接件将限位部与承载板连接,形成立体状的半封闭盒体样品;在粘贴增强板时,先将增强板外部粘贴第二连接件,增强其强度,再通过第一、第二槽体弯折形成未闭合且立体状的增强部,将增强部粘贴在限位部内侧,增强板和限位部两者之间的粘接部位对应,从而使形成的整体弯折较为自然,还提高了整体的抗撞击能力;并且将外部的形状预设好,便于后续操作的进行。将置放块底部涂上黄胶并将其按压进入限位部与增强部包围形成空间内,粘贴于承载板的上表面,并在承载板的下表面上粘贴与相等大小和型状的第一连接件,使增强部围绕形成的空间被置放块充分占据,可保护产品底部免受撞击影响,并使形成的盒体样品具有美观一致的效果,还使其各侧边和底部具备良好的抗撞击能力。在覆盖板上穿设手提绳并通过密封片将覆盖板与手提绳固定,再通过第三连接件将包围板弯折形成包围部并将包围部与覆盖板连接,并在覆盖板未粘贴密封片的表面上粘贴与其相同尺寸和形状的第三连接件,与限位部、承载板所形成的盒体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增强部的高度高于限位部的高度,将盒盖套于增强部的外部,且包围部的底端与增强部的顶端相接触,形成包装盒成品。增强部起到连接盒体与盒盖的作用,增加了整体的密封效果,且不易使盒盖在水平方向上与盒体发生相互之间的偏移。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S4中,在置放件上打出不同直径的通孔,按照通孔数量由多到少将置放件依次从上至下排列,且每层置放件上的通孔分别对应形成不同深度的置放槽,再将相邻的置放件的连接处涂覆白胶,将多个置放件重叠粘连,形成置放块,并在底层的置放件下表面涂覆白胶,将置放块按压于S3里形成的盒体增强样品中的承载板上表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置放件的质地较为柔软,将置放件设置为多层的厚度较薄层状结构,较容易将通孔打出;再将置放件相互叠放并将置放件上的相应的通孔对齐,形成带有不同深度置放槽的置放块,可一次包装多个产品,以供消费者不同的需求;且将产品固定于置放块中,产品顶部的位置处于同一水平线,可保持内部整齐美观,再将其密封与包装盒内部,在运输过程中,置放槽对产品起到固定作用并使产品顶部等高,防止产品与包装盒内壁产生碰撞,从而增加对产品的保护。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先将限位部与承载板连接,并将增强部粘接于限位部内侧,再将置放块按压进入增强部包围形成的空间内,使其底部与承载板的上表面粘接,由外而内的制作方法使置放块的底部与承载板的上表面充分接触,同时也使置放块的侧面与增强部之间相互紧密接触,从而使限位部、增强部以及置放块之间的缝隙减小,形成较为紧固的盒体侧面部分,增加了对撞击的抵抗能力,在运输过程中对产品形成360°的保护,防止产品受损。

2.置放件的质地较为柔软,将置放件设置为多层的厚度较薄层状结构,较容易将通孔打出;将多层置放件上的通孔对应形成深度不同的置放槽,并将多层置放件以该顺序粘贴叠放形成置放块,可同时固定多个不同高度的产品,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包装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示出了盒盖、盒体和手提绳的结构;

图2为实施例1中包装盒的剖视图,示出了置放块、置放槽、增强部、限位部以及盒盖的结构;

图3为实施例1中包装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示出了限位部、增强部、置放块以及置放槽的结构;

图4为实施例1限位部弯折前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第三限位板、第一凹槽以及第二凹槽的结构;

图5为实施例2中包装盒的剖视图,示出了第一置放件、第二置放件、第三置放件、置放槽、承载板、盒盖、限位部以及增强部的结构;

图6为实施例2中包装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示出了第一置放件、第二置放件、第三置放件、置放槽、增强部和限位部的结构;

图7为实施例2中包装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示出了第一置放件、第二置放件、第三置放件和置放槽的结构。

附图标记:1、盒体;11、承载板;13、增强部;21、第一凹槽;22、第二凹槽;5、盒盖;51、覆盖板;52、包围部;6、置放块;61、第一置放件;62、第二置放件;63、第三置放件;64、置放槽;7、第一限位板;8、第二限位板;9、第三限位板;10、手提绳。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一种包装盒,采用纸质材料制成,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盒体1以及盖合于盒体1上的盒盖5。盒体1部分由外而内依次为限位部、增强部13和置放块6,以上三者的底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且连接有承载板11,该承载板11为一六边体的底板,限位部与底板通过呈矩形的第一连接件连接,增强部13粘贴于限位部内侧。

参考图4,限位部包括呈矩形的第一限位板7、第二限位板8和第三限位板9,所述第一、第二限位板8,9一体连接设置,所述第一限位板7的一端与第三限位板9的一端可分离放置,且第一、第二、第三限位板7,8,9均为硬纸板。第一限位板7与第二限位板8的连接处,以及第二限位板8与第三限位板9的连接处均开设有第一凹槽21,且第一、第二、第三限位板7,8,9的左端分别设置有一条第二凹槽22,第二凹槽22靠近第一凹槽21且与第一凹槽21平行,从而使第一、第二、第三限位板7,8,9弯折形成的限位部呈截面为六边形的中空柱状结构。各限位板直立且将带有第二凹槽22的一面包围在内围成六边体状,垂直立于底板上。

参考图2和图3,增强部13的包括第一增强板、第二增强板和第三增强板,其依次连接的设置、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的设置,与限位部的设置相同,在其带有第一、第二槽体的一面上粘接第二连接件后,将带有第二槽体的一面包围在内围成与限位部相同形状但尺寸略小的六边体,而增强部13的高度比限位部高出1cm。

参考图2和图3,置放块6呈六边体状,且在置放块6上设置有4个大小不一的置放槽64,且每个置放槽64的深度均相同,均穿透整个置放块6。置放块6的底面与底板接触,其各侧面与增强部13的各内侧壁相互对应并贴合,连接形成整体。

参考图2,盒盖5包括覆盖板51和包围部52,其中,覆盖板51为一六边形的盖板,包围部52的形状与限位部的形状和大小相同,包围部52与盖板通过第三连接件连接,形成半封闭且呈六边体状的盒盖5,套设在增强部13外部,并且与限位部上端相接触。在盖板中心处开设一开口,开口穿设有环状的手提绳10,该手提绳10为不具弹力的绳,便于将盒盖5取下。

实施例1的制备工艺:

S1,将底板上表面采用黄胶粘贴与其相同大小的第二连接件,并将上表面扣于模具上表面上,将并排连接的第一、第二、第三限位板7,8,9沿着第二凹槽22弯折形成未封闭的立体环状,且第一、第二、第三限位板7,8,9依次紧密包围于模具外侧且其底端紧贴于底板表面;

S2,在上述未封闭的立体环状外侧通过黄胶粘接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的宽度大于各限位板的高度,将第一连接件一端多余的部分弯折并粘贴于底板的另一表面上,再将第一连接件另一端多余的部分向限位部内侧弯折粘贴,形成盒体初步样品;

S3,增强部13包括第一增强板、第二增强板和第三增强板,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增强板上设置有第二槽体,在设置有第二槽体的一面采用黄胶粘连第二连接件,将多余的第二连接件沿着并在另一面上涂覆有黄胶,将增强板沿着第二槽体弯折,形成立体状的未封闭的增强部13,将其粘贴于S2里形成的盒体初步样品中的限位部内侧,且其底部与底板接触,形成盒体增强样品;

S4,置放块6上开设有4个圆柱状但大小不一的置放槽64,在置放块6底部涂覆白胶,将置放块6按压于S3里形成的盒体增强样品中的底板上表面;

S5,通过黄胶将与底板相同尺寸和形状的第一连接件粘贴于步骤S4中底板的下表面,形成盒体1样品;

S6,在顶板外表面采用黄胶粘贴第三连接件,并剪成与顶板相同尺寸和形状。在顶板中间部位开设一开口,将手提绳10沿该开口从覆盖板的内侧向外侧穿设,再通过黄胶粘贴在覆盖板的内侧粘贴密封片,将手提绳10的末端与覆盖板的内连接;

S7,将S6中形成的粘贴有密封片的覆盖板的内表面放置于S1所用的模具上,将并排连接的包围板沿着第二滑槽弯折形成未封闭的包围部52,包围部52紧密包围于模具外侧且其底端紧贴于连接有密封片的覆盖板内侧表面,再通过黄胶将第三连接件粘贴于包围部52外侧,并将第三连接件多余部分向覆盖板上表面弯折并粘接,形成盒盖5样品;

S8,将S7里形成的盒盖5样品套设于S5中形成的盒体1样品中的增强部13外侧,且包围部52的底端与增强部13的顶端相接触,形成包装盒成品。

将四个不同尺寸的产品插入置放槽64中,并将盒盖5套在增强部13的外部,其底部与限位部的顶部相接触。在运输过程中遇到撞击时,由于最外部的限位部呈多面体状,对撞击具有良好的抵抗作用。且限位部内部具有增强部13以及置放块6侧面对限位部直接或间接提供的支撑作用,使整个包装盒对外界撞击具有良好的缓冲以及抵抗作用。同时,由于产品被插于置放槽64中,其侧面与增强部13内侧面之间具有间距,可防止震动过大而导致产品与增强部13内侧面相碰撞。

实施例2:一种包装盒,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和图7所示,实施例2中的置放块6包括第一置放件61、第二置放件62和第三置放件63,第一、第二和第三置放件61,62,63的厚度依次变薄,且从上至下依次叠放。其中,第一置放件61上开设有三个圆柱状且大小不同的通孔,在第二置放件62上开设有二个圆柱状且大小不同的通孔,第三置放件63上开设有一个圆柱状且大小不同的通孔,将三个置放件上的通孔对应排列,从而形成三个深度不同的置放槽64。

实施例2的制作工艺:

与实施例1的制作工艺的区别在于:步骤S4,从上至下依次叠放第一、第二、第三置放件61,62,63,其中,第一置放件61上有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柱状通孔,第二置放件62上有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柱状通孔,第三置放件63上仅有一个圆柱状通孔,将三个置放件上的通孔分别对应形成不同深度的置放槽64;再将相邻的置放件的连接处涂覆白胶,将多个置放件重叠粘连,形成置放块6,并在底层的置放件下表面涂覆白胶,将整个置放块6按压于S3里形成的盒体增强样品中的承载板11上表面。

将不同高度的产品插入置放槽64中,使插入后的产品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使包装盒内部较为美观。三个产品被插入置放槽64中后,分别会受到底板、第三置放件63或者第二置放件62的支撑,当包装盒遭受竖直方向的撞击时,对三个产品均会产生缓冲作用,从而增加对产品的保护效果。

实施例3:一种包装盒,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3中的置放块6为一层设置,且置放块6的上表面呈水平设置。

实施例3的制作工艺:

与实施例1的制作工艺的区别在于:步骤S4,将置放块6底部涂覆白胶,将置放块6按压于S3里形成的盒体增强样品中的底板上表面。

不仅增加了包装盒侧面对产品的保护作用,还增加了其底部对产品的缓冲作用,防止产品受到较大的震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