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3531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双重容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重容器,其具有形成容器的外壳的外层体、收纳于该外层体的内侧且容积减小地变形自如的内层体,伴随着内容物的排出而仅使内层体减小容积。



背景技术:

作为收纳化妆水等化妆品、洗发水或护发素或液体香皂、或者食品调味料等的容器,众所周知有双重容器(也称为分层容器),所述双重容器具有形成容器的外壳的外层体、收纳于该外层体的内侧且容积减小地变形自如的内层体,在外层体设置有将外层体与内层体彼此之间连通的外部空气导入用的开口,伴随着内容物的排出而仅使内层体减小容积。

另外,作为内容物的排出方式,有利用安装于外层体的口部的泵排出内容物的方式、主要通过挤压外层体的主体部排出内容物的方式、以及主要利用内容物的自重排出内容物的方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在利用泵的容器中,除了构造变得复杂以外,还无法避免成本增加。另外,在利用外层体的挤压的容器中,虽然构造比较简单,但是为了仅使内层体减小容积,需要设置外部空气导入阀,所述外部空气导入阀在挤压外层体时关闭外部空气导入用的开口,如果解除挤压则打开外部空气导入用的开口。另一方面,在利用内容物的自重的容器中,除了构造简单以外,还不需要外部空气导入阀,所以在削减成本方面优异。

特别是,在利用这样的内容物的自重的容器中,在通过吹塑成形来形成型坯的情况下,能够将因吹塑成形的分开金属模的模缝而形成于底部的夹断部直接用作外部空气导入孔,所述型坯是将合成树脂制的外层体、和由相对于外层体相溶性低的合成树脂形成的内层体层积而形成的。即,通过在夹断部切开外层体的底壁而使内层体从外层体剥离,能够在夹断部设置缝隙状的外部空气导入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0786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但是,为了使双重容器的内层体整体均匀地减小容积而采用各种方法,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厚度的偏差等,产生易优先压扁的部分。由此,如果正在进行内容物的排出,则内层体的内表面彼此局部接触,内容物的通路有可能变窄。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利用泵进行内容物的排出或者具有外部空气导入阀的容器中,虽然知道最后也能够排出内容物,但是如上所述,无法避免使构造复杂化并且增加成本。另一方面,在将夹断部用作外部空气导入孔,并且内容物主要利用自重而排出的吹塑成形双重容器中,即使挤压外层体,也不能使导致外层体与内层体彼此之间的空气从外部空气导入孔漏出的内层体充分地减小容积,所以存在很难排出内容物这样的不良情况。因此,希望开发改良这一点的新型的双重容器。

本发明以解决这样的现有问题点为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重容器,在能够使内容物利用其自重排出的双重容器中,在挤压外层体时,减少从设置于夹断部的外部空气导入孔漏出的空气的量,实现通过挤压外层体进行的顺畅的排出。

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双重容器的特征在于,具有:外层体,其形成为具有口部、主体部及底部的瓶状,并且形成容器的外壳;内层体,其收纳于该外层体的内侧且容积减小地变形自如;

在夹断部具有贯通所述外层体的直线状的缝隙,所述夹断部因吹塑成形的分开金属模的模缝而形成于所述底部,

所述底部在作为接地面的外缘部的径向内侧具有朝向所述口部侧凹陷的大致十字状的凹部,

该凹部由沿所述缝隙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方向凹部和与该第一方向凹部交叉的第二方向凹部构成,在该第一方向凹部与该第二方向凹部交叉的区域设置有所述缝隙。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发明的双重容器而言,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方向凹部及所述第二方向凹部在俯视下分别为大致椭圆形,

该第一方向凹部及该第二方向凹部距离作为所述接地面的外缘部的深度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逐渐变深,在该第一方向凹部与该第二方向凹部交叉的区域变得最深。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双重容器而言,优选的是,所述底部在所述夹断部中的所述缝隙的两端部外侧具有沿该缝隙的延长线延伸的一对加强肋。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双重容器而言,优选的是,在所述一对加强肋中的各加强肋形成有至少一个从一侧的侧面朝向另一侧的侧面凹陷的凹陷部。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双重容器而言,优选的是,在所述各加强肋形成有一对所述凹陷部,一对所述凹陷部以凹陷方向彼此对置的方式设置。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双重容器,在能够使内容物利用其自重排出的双重容器中,在挤压外层体时,减少从设置于夹断部的外部空气导入孔漏出的空气的量,利用外层体的挤压实现顺畅的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局部截面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双重容器的仰视图。

图3(a)是表示图1的双重容器中的a-a截面的截面图,图3(b)是表示图1的双重容器中的b-b截面的截面图。

图4(a)是表示图1的双重容器中的d-d截面的截面图,图4(b)是为了比较而示出的双重容器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符号说明

1双重容器

10外层体

11底壁

11a外缘部(接地面)

11b大致十字状的凹部

12侧壁

13口部壁

14缝隙

14a、14b缝隙的端部

15a、15b加强肋

16a、16b凹陷部

17a第一方向凹部

17b第二方向凹部

20内层体

30粘接带

40倒出盖

41倒出栓

42铰链

43盖体

44安装筒

45间隔壁

46倒出筒

47圆筒壁

47a倾斜壁

48纵向肋

49球状体

50顶壁

51周壁

52密封筒

53销

c容器的中心轴线

l沿着缝隙的延长线

m填充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更具体地示例说明本发明。图1是以局部截面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的主视图。

双重容器1具有形成容器的外壳的外层体10、收纳于外层体10的内侧且容积减小地变形自如的内层体20,在外层体10与内层体20之间设置有粘接带30,所述粘接带30将这些外层体10及内层体20彼此粘接。

在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双重容器1是使合成树脂制的外层体10、由相对于外层体10相溶性低的合成树脂形成的内层体20、由相对于外层体10及内层体20具有粘接性的合成树脂形成的带状的粘接层即粘接带30层积而形成的,通过对层积这些合成树脂而形成的型坯进行吹塑成形而获得双重容器。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1中,将外层体10设为外侧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内侧的聚丙烯树脂(pp)的双层构造,将内层体20设为外侧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树脂(evoh)和内侧的改性聚烯烃树脂(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admer”(アドマー)(注册商标))的双层构造。另外,粘接带30由改性聚烯烃树脂(“admer”(注册商标))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赋予挤压性,外层体10的外侧的层由低密度聚乙烯(ldpe)构成,但是,也可以为聚丙烯树脂(pp)、中密度聚乙烯树脂(mdpe)、或者高密度聚乙烯树脂(hdpe)。另外,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外层体10的聚丙烯树脂(pp)的层是为了提高内层体20的剥离性而设置的,不是必须的。而且,上述层结构仅是一个例子而已,只要是内层体20能够相对于外层体10剥离即可,不特别限定外层体10、内层体20及粘接带30的材料,可以分别是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多层构造。

外层体10具有恢复自如的可挠性,具有:形成外层体10的底部的底壁11;与底壁11的外缘连结而形成外层体10的主体部的侧壁12;与侧壁12的上部连结并呈圆筒状且形成外层体10的口部的口部壁13。内层体20在其内侧具有能够填充内容物的填充空间m,并且通过使其从层积的外层体10剥离而能够容积减小地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12的横截面为圆形,侧壁12呈朝向口部壁13缩径的筒状,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横截面为多边形或椭圆形等形状。另外,在口部壁13设置有用于安装盖体等的螺纹部13a。

如图1、2所示,底壁11具有:作为接地面的圆环状的外缘部11a;在外缘部11a的径向内侧向口部壁13侧凹陷的大致十字状的凹部11b。在大致十字状的凹部11b的中间区域形成有作为外部空气导入孔的缝隙14,所述缝隙14贯通外层体10的内外并呈直线状延伸。

如图2所示,大致十字状的凹部11b由沿缝隙14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方向凹部17a、和与第一方向凹部17a交叉的第二方向凹部17b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凹部17a及第二方向凹部17b在俯视时呈大致椭圆形,各自的中心位于双重容器1的中心轴线c上。另外,第一方向凹部17a及第二方向凹部17b各自的延伸方向(椭圆的长轴方向)的两端部延伸至外缘部11a附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凹部17a及第二方向凹部17b的延伸方向以正交的方式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十字状的凹部11b相对于延长了缝隙14的直线l呈线对称形状。

另外,第一方向凹部17a及第二方向凹部17b距离接地面的深度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逐渐变深,并且在第一方向凹部17a及第二方向凹部17b交叉的底壁11的中央区域变得最深,在该中央区域形成有缝隙14。

另外,在缝隙14的两端部14a、14b的外侧设置有沿缝隙14的延长线l延伸的一对加强肋15a、15b。在此,缝隙14及一对加强肋15a、15b形成在因吹塑成形的分开金属模的模缝而形成的夹断部。即,利用分开金属模将外层体10和内层体20夹在中间,通过压扁为扁平而形成一对加强肋15a、15b。另外,在吹塑成形时利用分开金属模夹断型坯的底部中间区域,在吹塑成形后切开外层体10的底壁11,使内层体20从外层体10剥离,从而形成缝隙14。作为在吹塑成形后形成缝隙14的方法,有朝向口部壁13侧挤压一对加强肋15a、15b的方法,根据该方法,能够容易地切开外层体10的底壁11,并且使内层体20从外层体10剥离,而形成缝隙14。此时,由于加强肋15a、15b的刚性比缝隙14的部分的刚性高,所以成为缝隙14的外层体10的龟裂仅限于作为加强肋15a、15b的根部的缝隙14的两端部14a、14b,能够形成所期望的长度的缝隙14。

另外,在各加强肋15a、15b形成有一对凹陷部16a、16b,所述一对凹陷部16a、16b从一侧的侧面朝向另一侧的侧面凹陷。在此,图3(a)、图3(b)是表示图1所示的双重容器1的a-a截面及b-b截面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如图所示,位于径向内侧的凹陷部16a和位于径向外侧的凹陷部16b的凹陷方向彼此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陷部16a、16b被设置为在一对加强肋15a、15b以双重容器1的中心轴线c为中心旋转180度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各加强肋15a、15b不是必要结构,不特别限定各加强肋15a、15b的形状、数量、位置、以及凹陷部16a、16b的形状、数量、位置、凹陷方向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壁12仅设置一个粘接带30,该粘接带30从一个加强肋15b的附近区域沿容器的中心轴线c方向延伸,延伸至口部壁13。需要说明的是,粘接带30的终端部可以与加强肋15b重合,也可以在加强肋15b的跟前就作为终端。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带30沿缝隙14的延长线l,并沿着由分开金属模形成的侧壁12的分模线延伸,粘接带30的底壁11侧的终端部与加强肋15b的外端部重合。不特别限定粘接带30的长度、宽度、根数,可以进行适当改变。而且,粘接带30不限于呈直线状延伸,也可以具有弯折部和/或弯曲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粘接带30不是必要结构,可以仅设置在一对加强肋15a、15b中的一个加强肋15b侧,也可以设置在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一个加强肋15b的附近区域配置粘接带30,从而该加强肋15b的粘接性变强,所以更难产生龟裂,另外,即使在加强肋15b裂开而产生缝隙的情况下,该缝隙在挤压时也很难裂开。另外,一对凹陷部16a、16b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吹塑成形的分开金属模中的形成加强肋15a、15b的侧面的面设置与凹陷部16a、16b对应的销,使该销陷入加强肋15a、15b的侧面。

通过螺纹卡合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1的口部安装有倒出盖40。倒出盖40具有卡合保持于口部壁13的倒出栓41、经由铰链42与倒出栓41连结并且进行该倒出栓41的开闭的盖体43。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设置铰链42而另外形成盖体43,使盖体43与倒出栓41螺纹卡合或者扣合。

倒出栓41具有:与口部壁13的外周面扣合的安装筒44;覆盖安装筒44的上部的间隔壁45;从间隔壁45向上方立设且内侧与填充空间m连通的倒出筒46。圆筒壁47与倒出筒46的下方相连,在圆筒壁47的内周面设置有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的多个纵向肋48。在纵向肋48的径向内侧配置有球状体49,利用设置于纵向肋48的上端的鼓出部防脱地保持该球状体49。在圆筒壁47的下部设置有朝向下方缩径的倾斜壁47a。在此,球状体49沿纵向肋48利用自重移动,如图1所示,在双重容器1处于立起姿态时,球状体49与倾斜壁47a遍及整周地抵接,而封闭内层体20的填充空间m。

盖体43在覆盖倒出栓41的上方的顶壁50的外缘部连结有周壁51,周壁51利用铰链42与安装筒44连结。另外,在顶壁50的下表面设置有与倒出筒46液密地抵接的密封筒52。另外,在密封筒52的径向内侧设置有朝向下方延伸的销53。销53以球状体49向上方移位时,在到达上限的跟前与球状体49抵接的方式设置。由此,即使因输送等使球状体49猛地向上方移动,也不会越过设置于纵向肋48的上端的鼓出部而脱落。

在内容物从安装有倒出盖40的双重容器1排出时,通过打开盖体43而使双重容器1为倾倒或倒立姿态,从而球状体49向倒出筒46侧移位,填充空间m内的内容物因自重从倾斜壁47a的开口穿过纵向肋48彼此之间而从倒出筒46排出。此时,由于在外层体10与内层体20彼此之间通过缝隙14导入外部空气,所以外层体10直接保持其形状,仅内层体20减小容积。

如果随着内容物的排出而残量逐渐减少,则内容物整体的重量变少,所以仅将双重容器1倾斜很难排出内容物。因此,从两侧夹着侧壁12而按压(挤压)外层体10。

如上所述,虽然缝隙14向外层体10与内层体20彼此之间导入外部空气,但是在通过挤压来排出内容物时,为了充分按压内层体20,优选使从缝隙14漏出的空气的量尽可能少。

在此,图4(a)是表示图1的双重容器1中的d-d截面的图,是以沿着第二方向凹部17b的延伸方向且通过中心轴线c的面切断的侧视下的截面图。图4(b)是为了比较而示出的不具有第二方向凹部17b的双重容器的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1中,由于在底部设置大致十字状的凹部11b,所以将底壁11距离接地面的高度、特别是缝隙14的两侧处的底壁11的高度大幅度地提升。在底部不设置大致十字状的凹部11b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不设置第二方向凹部17b的情况下,如图4(b)所示,施加于内层体20的底部的内容物的压力如箭头所示,容易施向径向外侧,导致在缝隙14的某一中央区域,内层体20从外层体10向上方分离。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通过将缝隙14的两侧的底壁11大幅度地提升,在挤压时,施加于内层体20的底部的内容物的压力很难施向径向外侧,在缝隙14的某一中央区域,内层体20接近外层体10,起到封住缝隙14的作用。由此,在挤压时,由于外层体10与内层体20之间的空气从缝隙14漏出的量变少,内层体20被充分按压,所以直到最后也能够使利用自重很难排出的内容物排出。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解除按压,则外层体10利用其刚性恢复,在外层体10与内层体20彼此之间通过缝隙14充分地导入外部空气。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双重容器1,能够使内容物利用其自重排出,而且在内容物的残量变少时,能够利用外层体10的挤压实现顺畅的排出。另外,由于也不需要外部空气导入阀,所以不会导致成本增加。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1而言,也可以根据用途从开始就挤压外层体10而排出内容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缝隙14的两侧设置加强肋15a、15b,从而提高缝隙14的两端部14a、14b的强度,在成形时和反复使用时,也能够防止龟裂从缝隙14的两端部14a、14b发展。由此,能够将作为外部空气导入孔的缝隙14的长度形成为所期望的长度。其结果是,能够充分获得利用外部空气导入孔导入外部空气的效果,并且能够减少挤压时漏出的空气的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1中,通过在各加强肋15a、15b设置凹陷部16a、16b,能够使加强肋15a、15b的压接面的面积增大,利用摩擦力来提高加强肋15a、15b的突破强度。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龟裂从缝隙14向加强肋15a、15b发展。而且,在各加强肋15a、15b中,位于径向内侧的凹陷部16a和位于径向外侧的凹陷部16b优选构成为凹陷方向彼此对置,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强肋15a、15b的压接面的突破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1中,通过将粘接带30设置在一个加强肋15b的附近区域,从而加强了设置有粘接带30一侧的加强肋15b,所以能够防止龟裂的发生、发展,能够提高将缝隙14设定为所希望的长度的效果。

以上,基于图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专利权利要求的记载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可以在口部壁13设置卡入(打栓)用的卡合突起,不通过螺纹卡合而是通过卡入使倒出盖扣合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