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式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53491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式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短途运输或者搬运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式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铁塔杆件无论是打包成箱子型,捆状或是桶装,不可避免在塔厂或在材料站短距离移动到某个目标地,目前主导这种短距离运输的方式有行吊,叉车,平板车等均需要借助于一种或多种耗费能源的工具才能达到短距离运输的目的,且此类运输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铁塔杆件磕碰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厂内打包产品短途运输或者材料站搬运的轮式移动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轮式移动装置,包括上平面板,与所述上平面板相连接的前防护板、后防护板,所述上平面板的下部设有十字形结构内侧筋板,所述前防护板、后防护板上通过轴孔安装有两根轮轴,每根所述轮轴上安装有两个橡胶轮,两个所述橡胶轮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前防护板与后防护板之间,所述上平面板上有四个可用于安装固定构件的抱箍或固定小车横梁的孔,四个所述孔的孔心连线呈矩形状。

所述防护板焊接在上平面板的前后侧,所述内侧筋板分别焊接在上平面板的4个方向。

本实用新型轮式移动装置不受时间,环境等客观因素限制,尤其材料站运输时,可以避免因行吊吊运导致的锌层脱落,多次吊运导致散包等缺陷。由于在轮子上平面设置的抱箍扣孔位置,可用抱箍固定也可以用其他栓接,既可以单独使用,亦可以固定成对使用,而且加工方便,占用空间小,便于运用。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式移动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式移动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轮式移动装置移动构件的安装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轮式移动装置作为小车的四个车轮使用的俯视透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参见图1-2所示,一种轮式移动装置100,包括上平面板1,与所述上平面板相连接的前防护板4、后防护板41,所述上平面板的下部设有十字形结构内侧筋板5,所述前防护板、后防护板上通过轴孔安装有两根间隔设置的轮轴2,每根所述轮轴2上安装有两个橡胶轮3,所述上平面板1上有四个呈矩形状布置的用于安装抱箍以固定构件或固定小车横梁的孔6。

所述上平面板的作用是承载搭乘构件承托板,其上四个孔的作用是可以选择用抱箍固定单个或多个不便于固定的构件或者小车横梁。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平面板上设有四个孔,可以实现将在相应的构件,如钢梁10放在两个本轮式移动装置的上平面板上后,将抱箍11卡在构件上用螺栓12固定在所述上平面板上,从而将构件与上平面板固定,而实现对构件的输送,如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轮式移动装置可以单独使用来输送构件,也可以多个组合起来使用,如将本轮式移动装置作为一个整体作为小车的一个“轮子”来使用,将四个或六个本轮式移动装置安装在小车的底部13的横梁14上,作为小车的四个或六个“轮子”进行组合使用。此时,可以用螺栓或是抱箍如上述所述固定构件的方式将小车的横梁与每个本轮式移动装置的上平面板固定即可,如图4所示。

所述内侧筋板的作用是固定前防护板、后防护板以及上平面板,所述前防护板、后防护板的作用是防护外物卷入轮轴,影响橡胶轮运动,其上设有孔以固定轮轴。所述前防护板、后防护板上分别有两个轴孔。

所述橡胶轮是通过轴承与轮轴连接,所述防护板焊接在上平面板的前后侧,所述内侧筋板分别焊接在上平面板的四个方向。

本实用新型是为应对短距离运输过程中因运输机械导致的散包,锌层脱落,捆带划痕,且受运输机械数量、环境等限制等问题而设计。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选择栓接或者搭接,例如运输箱式物件,可以选用合适箱式宽度的横梁,把横梁搭接在上平面板上,这时可以根据运输地面平整度,选择用抱箍栓接横梁于平面板,增加轮子使用宽度,也可根据箱式长度选择轮子与横梁数量。

另外,本实用新型用手动推动箱子,就可以达到短距离运输的目的,除了有效避免了磕碰物料,还节省能源,达到环保理念。

本实用新型能够缓解物料多,运输机械少,减少了能源浪费,环境污染,降低了机械运输磕碰,散包的质量缺陷率。通过对轮子的简单改造,即实现了轮子使用的多功能性。

本实用新型提高了轮子多样用途,增加了轮子运行的稳定性,也减少了成本费用,解决了物料短距离运输过程中,现有运输设备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可方便打包好的物料随时短距离移动,解决了需等待调用叉车、吊车、行车等多种机械运输的工作任务,只需在打包枕木下放上小车轮子即可,减轻了工作等待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机械经济成本投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