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油罐加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1116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藏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储油罐的加温装置。



背景技术:

储油罐是一种常用的储油设施,大型储油罐一般都露天安装,在低温条件下储存在普通储油罐中原油的粘度增大,流动性差的问题,为使原油恢复流动性,解决办法是给储油罐加热。因此,通常都对其设有以下几种保温或加热装置方法,一是在储油罐的外层设计保温层,确保在温度最低时罐内的油也有一定的流动性;二是如中国专利201110104667.2公开的带伴热装置的储油罐,在储油罐的内壁设置一夹层,夹层中间设有电热激活管,需要加热时通过高效率的电热激活管加热罐内的油;三是如中国专利201610779965.4公开的一种储油罐和201610794482.1公开的具有加热装置的储油罐,是在罐体内直接设置电加热器。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1)储油罐制作保温层或夹层投资大;(2)储油罐中直接插入电加热器装置,电热管快速升温,而油在没有搅拌时靠扩散传导热量较慢,加热不均匀,对油的品质有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冬季储油罐加热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缓慢加热且具气体搅动的储油罐加温装置,具有投资少、加热比较均匀,运行成本低的特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储油罐加温装置,包括储油罐、导热油加热管、氮气充气管路。所述的储油罐包括单层罐体、进油管、出油管、人孔、呼吸器。所述的导热油加热管设在单层罐体内部中央,包括外层导热油管、内层导热油管、连接管,导热油进口、导热油出口。外层导热油管和内层导热油管均为圆盘形,外层导热油管的直径为单层罐体直径的0.7-0.8倍,外层导热油管的高度为单层罐体高度的0.6-0.8倍,内层导热油管的直径为单层罐体直径的0.3-0.4倍,内层导热油管的高度为单层罐体高度的0.4-0.5倍,连接管连通外层导热油管和内层导热油管的上端口,导热油进口从单层罐体外连通外层导热油管的底部开口,导热油出口从单层罐体外连通内层导热油管的底部开口。所述的氮气充气管路包括氮气管、氮气进口、氮气出口,氮气管设置在单层罐体内、外层导热油管的外侧与底部,氮气进口设在单层罐体的顶部侧面,氮气出口设置在单层罐体的底部中央。

使用时,在氮气进、出口连接导热油锅炉,氮气进口连通氮气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导热油循环系统,当导热油从进口进入导热油管后,先从下而上在外层导热油管中流动,然后经连接管进入内层导热油管中,再自上而下从导热油出口流回导热油锅炉,热导热油直接将导热油管加热,间接将导热油管周围的油品加热。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氮气保护系统,氮气发生器产生的氮气从氮气进口进入,从出口排出,以气泡形式从罐体底部向罐体油面上冒出,在氮气气泡运动的过程中,起到对油品的搅拌作用,加速了油品的热传导,由此提高了罐体内油品加热的均匀性。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导热油加热管中制作成本低,能源消耗少,将导热油管路连接上现有导热油锅炉即可。通过改造氮气保护装置使其起到搅拌油品的作用。本实用新型具有很好地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单层罐体,2、进油管,3、出油管,4、人孔,5、呼吸器,6、外层导热油管,7、内层导热油管,8、连接管,9、导热油进口,10、导热油出口,11、氮气管,12、氮气进口,13、氮气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储油罐加温装置,包括储油罐、导热油加热管、氮气充气管路。所述的储油罐包括单层罐体1、进油管2、出油管3、人孔4、呼吸器5。所述的导热油加热管设在单层罐体1内部中央,包括外层导热油管6、内层导热油管7、连接管8,导热油进口9和导热油出口10。外层导热油管6和内层导热油管7均为圆盘形,外层导热油管6的直径为单层罐体1直径的0.7-0.8倍,外层导热油管6的高度为单层罐体1高度的0.6-0.8倍。内层导热油管7的直径为单层罐体1直径的0.3-0.4倍,内层导热油管7的高度为单层罐体1高度的0.4-0.5倍。连接管8连通外层导热油管6和内层导热油管7的上端口。导热油进口9从单层罐体1外连通外层导热油管6的底部开口,导热油出口10从单层罐体1外连通内层导热油管7的底部开口。所述的氮气充气管路包括氮气管11、氮气进口12、氮气出口13。氮气管11设置在单层罐体1内、外层导热油管6的外侧与底部,氮气进口12设在单层罐体1的顶部侧面,氮气出口13设置在单层罐体1的底部中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