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投料器的上料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857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上料机,尤其涉及一种带投料器的上料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上料机一般是通过螺旋上料装置将物料从低点储料斗输送至高点的收料罐中,在进行输送过程中,需要向储料斗中不断的加入物料,但是现有的储料斗通常采用敞开式结构,在进行加料时,会产生大量粉尘,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抑制粉尘产生的带投料器的上料机。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带投料器的上料机,包括机架,以及设置在机架上的投料装置和上料装置,投料装置包括沿竖直方向从下至上依次连接设置的储料仓、投料仓和除尘仓室,投料仓上设置有投料口以及与投料仓铰接并可将投料口封闭的门板,投料仓的侧部设置有用于向投料口输送物料的传送单元,除尘仓室的顶部设置有过滤网和通风口,通风口连接有抽风管,除尘仓室与投料仓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挡尘板,挡尘板沿背向投料口的一方倾斜向下设置,上料装置包括圆柱状设置的输料筒和可转动设置在输料筒内的输料螺杆,输料螺杆连接有驱动装置,输料筒倾斜向上设置,一端与储料仓的底部相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出料口。

优选地,所述储料仓内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上设置有若干通孔,机架上设置有对储料仓进行震动的震动装置。

优选地,所述门板上设置有透明的观察窗。

优选地,所述传送单元包括安装座,安装座上朝向投料口平行排列设置有若干传送辊。

优选地,所述传送辊设置的高度沿着朝向投料口的方向逐渐降低。

优选地,所述输料筒的中部连接有支撑柱,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有与输料筒套接的套环,支撑柱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座。

优选地,所述支撑柱为可伸缩的柱体。

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投料器的上料机通过设置有挡尘板,在加料时可以使得一部分扬起的粉尘通过挡尘板的阻挡作用,掉落至储料仓中,另一部分粉尘通过抽风管的吸力作用,进入除尘仓室中进行收集,同时通过设置有过滤网,使得粉尘不能从通风口排出,并且在完成投料后,通过门板将投料口关闭,使得粉尘处于密闭的仓室中,进而使得粉尘不能排出到外部环境中,从而抑制粉尘的产生。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投料器的上料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带投料器的上料机,包括机架1,以及设置在机架1上的投料装置和上料装置,投料装置包括沿竖直方向从下至上依次连接设置的储料仓2、投料仓3和除尘仓室4,投料仓3上设置有投料口5以及与投料仓3铰接 并可将投料口5封闭的门板6,投料仓3的侧部设置有用于向投料口5输送物料的传送单元7,除尘仓室4的顶部设置有过滤网8和通风口9,通风口9连接有抽风管10,除尘仓室4与投料仓3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挡尘板11,挡尘板11沿背向投料口5的一方倾斜向下设置,上料装置包括圆柱状设置的输料筒12和可转动设置在输料筒12内的输料螺杆13,输料螺杆13连接有驱动装置14,驱动装置14可以为电机,输料筒12倾斜向上设置,一端与储料仓2的底部相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出料口15,通过设置有挡尘板11,在加料时可以使得一部分扬起的粉尘通过挡尘板11的阻挡作用,掉落至储料仓2中,另一部分粉尘通过抽风管10的吸力作用,进入除尘仓室4中进行收集,同时通过设置有过滤网8,使得粉尘不能从通风口9排出,并且在完成投料后,可以通过门板6将投料口5关闭,进而使得粉尘处于密闭的仓室中,使得粉尘不能排出到外部环境中,从而抑制粉尘的产生,挡尘板11在进行加料时还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使得物料准确的落入储料仓2的中部,并且储料仓2可以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设置,这样可以便于物料集中至储料仓2的底部,通过设置有传送单元7,可以将物料反之在传送单元7上,通过传送单元7输送至投料仓3中,从而使得投料过程更加省力方便,储料仓2中的物料通过输料螺杆13的传送作用在输料筒12内向上传送,并通过出料口15输出。

储料仓2内可以设置有支撑板16,支撑板16上设置有若干通孔,机架1上设置有对储料仓2进行震动的震动装置,这样可以使得物料在支撑板16上经过震动分散均匀后,再通过通孔进入储料仓2底部,这样可以使得避免块状的物料进入储料仓2中,影响物料的输送。

门板6上可以设置有透明的观察窗,这样可以便于观察储料仓2中物料的 存储量,从而可以及时向储料仓2中添加物料。

传送单元7可以包括安装座17,安装座17上朝向投料口5平行排列设置有若干传送辊18,由于传送辊18与安装座17转动连接,使得物料在传送单元7滚动传送。

传送辊18设置的高度可以沿着朝向投料口5的方向逐渐降低,这样可以使得传送单元7与物料接触的表面构造呈一斜坡状,这样更加便于物料向投料仓3进行传送,使得传送过程更加省力。

输料筒12的中部连接有支撑柱19,支撑柱19的顶部设置有与输料筒12套接的套环20,支撑柱19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座21,通过设置有支撑柱19,可以对输料筒12起到支撑作用,从而提高了输料筒12的结构强度,并且通过设置有套环20,套环20与支撑柱19的顶部铰接,套环20的内径与输料筒12的外径配合,这样使得支撑柱19与输料筒12的连接更加方便,通过设置有支撑座21,使得支撑柱19在安装后更加稳定。

支撑柱19可以为可伸缩的柱体,这样可以通过调节支撑柱19的高度,实现对输料筒12不同倾斜角度的调节,从而实现对不同高度的上料。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