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丝牵伸热定型数码上油打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50110发布日期:2019-05-11 01:29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丝牵伸热定型数码上油打线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新涉及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丝牵伸热定型数码上油打线机。



背景技术:

在纺织行业中,去除部分纱线在加捻及染色后的有害纱疵后,需要将纱线通过一定的均匀张力,高温定型,定量数码上油,通过带动发热张力轮转动,同时使纱线作横向的往复运动,将每根纱线卷绕在筒子的外圆周,制成可直接供缝纫设备使用的精品缝纫线。

然而现有的纱线绕线机只具备单纯的绕线功能,且上油不均匀,此传统工艺制作的缝纫线存在品质缺陷,多数缝纫线用户在使用之前需将整个线泡入油剂中,捞起沥干再使用,效率低下,浪费人工,且车缝不顺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新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单丝牵伸热定型数码上油打线机,一体解决缝纫线品质缺陷和高效成型,成品密度均匀,缩短工序,成品可直接在缝纫设备上使用,无需再打线成型。

本实新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单丝牵伸热定型数码上油打线机,包括面板,所述面板的正面依次设置有纱线上线机构、张力轮组和卷线装置,所述绕线轮组包括位于纱线上线机构右侧的绕线轮,所述纱线上线机构的左侧设置有纱线缓冲器,所述张力轮组位于纱线上线机构的上方,所述张力轮组包括第一张力轮和与第一张力轮相对设置的第二张力轮,所述数码上油装置位于张力轮组的上方,所述数码上油装置包括带有上油器及计米轮,所述卷线装置位于数码上油装置的上方,所述卷线装置包括卷料滚筒机构和抵压辊机构,所述卷料滚筒机构包括转轴,所述抵压辊机构包括抵压辊,所述抵压辊和转轴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面板的背面依次设置有用于同时驱动抵压辊、转轴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和同时驱动绕线轮、第一张力轮、第二张力轮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数码上油装置的下方设置用于控制纱线的恒定张力的张力传感器。

作为优选,所述纱线上线机构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与面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设置有进线孔,所述支撑板的中部依次设置有第一支架、过线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设置有过线孔。

作为优选,所述卷料滚筒机构和抵压辊机构之间设置有弧形滑轨,所述抵压辊机构还包括滑动基座,所述滑动基座设置有转动模块和转动模块自锁结构,所述转动模块的下端设置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与弧形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抵压辊设置于滑动基座的右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一电机的电机轴与第一主动轮驱动连接,所述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滑动基座设置有第三从动轮和辅助辊,所述第三从动轮与第一从动轮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辅助辊通过同步带分别于第三从动轮、抵压辊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与转轴的一端驱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主动轮、第四从动轮、第五从动轮和第六从动轮,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轴与第二主动轮驱动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轮、第四从动轮、第五从动轮和第六从动轮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第四从动轮与绕线轮同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五从动轮与第一张力轮同轴传动连接,所述第六从动轮与第二张力轮同轴传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绕线轮的正上方设置有第一辅助导丝绕线轮;所述第一张力轮的正下方设置有第二辅助导丝绕线轮;所述第二张力轮的正下方设置有第三辅助导丝绕线轮。

作为优选,所述转轴的中部设置有两个环形空槽,所述环形空槽内设置有抵压弹簧,所述转轴内部设置有用于控制抵压弹簧扩展或压缩的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伸出转轴的外部并连接有用于驱动推杆在转轴内伸缩的控制杆。

作为优选,所述抵压辊的外圆周表面设置有导纱槽。

本实新的有益效果:一种单丝拉伸热定型数码上油打线机,包括面板,所述面板的正面依次设置有纱线上线机构、绕线轮组、张力轮组、数码上油装置和卷线装置,所述绕线轮组包括位于纱线上线机构右侧的绕线轮,所述纱线上线机构的左侧设置有纱线缓冲器,所述张力轮组位于纱线上线机构的上方,所述张力轮组包括第一张力轮和与第一张力轮相对设置的第二张力轮,所述数码上油装置位于张力轮组的上方,所述数码上油装置包括上油器及计米轮。所述卷线装置位于数码上油装置的上方,所述卷线装置包括卷料滚筒机构和抵压辊机构,所述卷料滚筒机构包括转轴,所述抵压辊机构包括抵压辊,所述抵压辊和转轴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面板的背面依次设置有用于同时驱动抵压辊、转轴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和同时驱动绕线轮、第一张力轮、第二张力轮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纱线从纱线上线机构开始上线,然后依次绕设于绕线轮、第一张力轮、第二张力轮、纱线缓冲器、张力感应器和数码上油器,最后从抵压辊和纱筒之间的间隔穿过,并绕设于纱筒的外圆周表面,第一驱动机构同时驱动抵压辊、转轴转动,第二驱动机构同时驱动绕线轮、第一张力轮、第二张力轮转动,使得纱线得到多个传输动力,保证纱线能够做到单丝牵伸,热定型,数码上油并且在打线时保持平稳,成品密度均匀,大大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新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新纱线上线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新卷线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新第一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新第二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新卷料滚筒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新抵压辊其中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新抵压辊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9,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单丝拉伸热定型数码上油打线机,包括面板1,所述面板1的正面依次设置有纱线上线机构2、绕线轮组3、张力轮组4、数码上油装置7和卷线装置5,所述绕线轮组3包括位于纱线上线机构2右侧的绕线轮31,所述纱线上线机构2的左侧设置有纱线缓冲器6,所述张力轮组4位于纱线上线机构2的上方,所述张力轮组4包括第一张力轮41和与第一张力轮相41对设置的第二张力轮42,所述数码上油装置7位于张力轮组4的上方,所述数码上油装置包括上油器及计米轮,所述卷线装置5位于数码上油装置7的上方,所述卷线装置5包括卷料滚筒机构51和抵压辊机构52,所述卷料滚筒机构51包括转轴511,所述抵压辊机构52包括抵压辊521,所述抵压辊521和转轴511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面板1的背面依次设置有用于同时驱动抵压辊521、转轴511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和同时驱动绕线轮31、第一张力轮41、第二张力轮42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

本实施例将线管设于转轴511的外圆周,纱线从纱线上线机构2开始上线,然后依次绕设于绕线轮31、第一张力轮41、第二张力轮42和纱线缓冲器6,数码上油器7最后从抵压辊521和纱筒之间的间隔穿过,并绕设于纱筒的外圆周表面,第一驱动机构同时驱动抵压辊521、转轴511转动,第二驱动机构同时驱动绕线轮31、第一张力轮41、第二张力轮42转动,使得纱线得到多个传输动力,绕线轮31、第一张力轮41、第二张力轮42呈三角分布排列设置,保证纱线能够在高速回转、牵引、热定型,数码上油,卷绕时相对平稳,筒纱密度均匀,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新中,纱线缓冲器6设置有可上下振动的卡勾,纱线从卡勾处穿过,卡勾根据纱线绕线过程中的放线长短来调节上下位移,实现对纱线长度余量的缓冲。

另外,本实新中,第一张力轮41内和第二张力轮42内均设置有加热装置,用于对纱线进行烫平,防止弯曲。

本实施例中,所述绕线轮31的正上方设置有第一辅助绕线轮32;所述第一张力轮41的正下方设置有第二辅助绕线轮43;所述第二张力轮42的正下方设置有第三辅助绕线轮44,第一辅助绕线轮32、第一辅助绕线轮43、第三辅助绕线轮44的作用都是增加纱线的张力,需要分别在绕线轮31和第一辅助绕线轮32、第一张力轮41和第二辅助绕线轮43、第二张力轮42和第三辅助绕线轮44缠绕8~12圈不等。

本实施例中,数码上油装置7对纱线表面数码控制涂油,增加纱线含油量,使纱线具备高速缝纫特性,更好地适应智能缝纫。

本实施例中,所述数码上油装置7的下方设置有张力传感器8,张力传感器8用于检测纱线的张力值,并反馈到控制器,调整马达的转速,从而确保纱线的恒张力。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纱线上线机构2包括支撑板21,所述支撑板21的一端与面板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21的另一端设置有进线孔22,所述支撑板21的中部依次设置有第一支架23、过线架24和第二支架25,所述第一支架23和所述第二支架25均设置有过线孔26,纱线从支撑板21的底部经过进线孔22穿至支撑板21的上端,随后一次穿过第一支架23、过线架24和第二支架25,再绕至绕线轮31,过线架24能够有效限制纱线的进线方向。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卷料滚筒机构51和抵压辊机构52之间设置有弧形滑轨53,所述抵压辊机构52还包括滑动基座522,所述滑动基座522设置有转动模块523和转动模块自锁结构524,所述转动模块524的下端设置有滑动杆525,所述滑动杆525与弧形滑轨53滑动连接,所述抵压辊521设置于滑动基座522的右侧,纱线从抵压辊521和纱筒之间的间隔穿过,并绕设于纱筒的外圆周表面后,驱动滑动基座522朝纱筒方向摆动,滑动杆525沿弧形滑轨53滑动,抵压辊521抵压纱筒,第一驱动机构能够同时驱动抵压辊521和转轴511(转轴511带动纱筒转动)同时转动,抵压辊521和纱筒抵触转动时,能够令纱线均匀的卷绕到纱筒表面,有利于提高纱线卷绕到纱筒上的均匀程度。

本实新抵压辊521抵压纱筒时,滑动杆525滑动至弧形滑轨53的最高处,此时,滑动杆525的底面与弧形滑轨53的槽面呈相互抵触状态,并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在该摩擦力的作用下,能够有效防止滑动基座522复位,达到自锁的目的;当滑动基座522复位时,需通过转动模块自锁结构524解除转动模块523的固定状态,使得转动模块523能够转动,然后通过外力使得滑动杆525的底面与弧形滑轨53的槽面脱离解除,解除上述摩擦力,滑动基座522才能够沿弧形滑轨53滑动复位,抵压辊521脱离纱筒。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91、第一主动轮92、第一从动轮93和第二从动轮94,所述第一电机91的电机轴与第一主动轮92驱动连接,所述第一主动轮92、第一从动轮93和第二从动轮94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滑动基座522设置有第三从动轮和辅助辊,所述第三从动轮与第一从动轮93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辅助辊通过同步带分别于第三从动轮、抵压辊521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94与转轴511的一端驱动连接,通过第一电机91驱动第一主动轮92、第一从动轮93和第二从动轮94转动,第一从动轮93和第二从动轮94则带动抵压辊521、转轴511转动,抵压辊521和纱筒抵触转动时,能够令纱线均匀的卷绕到纱筒表面,有利于提高纱线卷绕到纱筒上的均匀程度。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95、第二主动轮96、第四从动轮97、第五从动轮98和第六从动轮99,所述第二电机95的电机轴与第二主动轮96驱动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轮96、第四从动轮97、第五从动轮98和第六从动轮99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第四从动轮97与绕线轮31同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五从动轮98与第一张力轮41同轴传动连接,所述第六从动轮99与第二张力轮42同轴传动连接,通过第二电机95驱动第二主动轮96、第四从动轮97、第五从动轮98和第六从动轮99转动,第四从动轮97带动绕线轮31同轴转动,第五从动轮98带动第一张力轮41同轴转动,第六从动轮99带动第二张力轮42同轴转动。

如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轴511的中部设置有两个环形空槽,所述环形空槽内设置有抵压弹簧5111,所述转轴511内部设置有用于控制抵压弹簧5111扩展或压缩的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伸出转轴511的外部并连接有用于驱动推杆在转轴511内伸缩的控制杆5112,通过控制杆5112推动推杆,使得抵压弹簧5111压缩,再将纱筒套设于转轴511的外圆周,通过控制杆5112推动推杆,使得抵压弹簧5111扩展,抵压弹簧5111抵压纱筒的内圆周,固定纱筒。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抵压辊521的辊身表面并没有导纱槽5211,采用此类抵压辊521(配合直筒形纱筒),纱线作横向的往复运动,绕出的纱线间的密度相对较小,纱线与纱线之间的间隙较大,适用打线机打成小个成品缝纫线;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抵压辊521的筒身表面设有导纱槽5211,采用此结构的抵压辊521(配合Y形纱管),纱线沿导纱槽5211横向往复运动,绕出的纱线间的密度相对较大,纱线与纱线之间的间隙较小,属于成品缝纫线可直接在缝纫机上使用。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新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新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新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