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放和展示一组盒状物件的包装封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02772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存放和展示一组盒状物件的包装封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存放和展示一组盒状物件,特别是数据载体如软盘或类似物品的包装封套。该封套包括一组护套存放单元,每一个护套存放一个盒状物件。每一个护套具有-一个插入口;
-一个底面部分,该部分具有一条封成插入口第一边的第一纵向边;
-一个顶壁部分,该部分具有一条形成插入口第二边的、比第一纵向边相对靠后的纵向边;以及-一个联接部分(coupling part),该部分相对于顶壁部分在底面部分的背面沿与该底面部分相对的纵向边、从第一纵向边向第二纵向边条状延伸;
该联接部分在下层护套的顶壁部分之下延伸。
在DE-A-36 22 140中披露了这种包装护套。在存放位置,已存放了物件的护套依次直接向上叠起,从而产生一个紧凑的、块状包装。在展示位置,各个护套相对错开,叠成层瓦状。因此,可以看到插入口的第二退后边及各个物件的部分表面,这部分表面可记录有关物件及其内容的信息。这样,特定的物件可以被选择和从包装中取出,并不影响其它存放物件。
在展示和存放的两个极限位置上,各个护套必须能够相互制动。在展示位置,这一制动是通过在底面部分和联接部分间平移碰撞顶面部分的退后边来实现,该退后边形成了插入口的第二边向存放位置的移动是由第一凸缘碰撞第二凸缘来限制的,其中,第一凸缘折接在后壁部分的两边并向下延伸,并折弯在其下面的护套的顶壁部分的下面,第二凸缘折接在后壁部分的两边并向下延伸,折弯在其下护套的后面部分之下。为使上护套相对于下护套从存放位置移动到展示位置,在下护套的边上需有一个开口槽,该开口槽的长度等于所需移动距离加上第一凸缘的高度。也就是说这些护套的边在它们的大部分长度上是开口设计的,以致于从边上给予存放物件的保护相对较弱,此外,护套的内表面也容易污损。
另外,当护套到达存放位置时,随着第一凸缘侧向地碰撞第二凸缘,制动发生。换句话说,因为是一个非常小面积的接触,所以可轻易地导致损坏,甚至引起一个或数个凸缘的撕裂松动,其结果不仅使在存放位置的制动变得不准确,而且两个护套间的联接也受影响,凸缘及联接部分均会受到影响。
上护套底面部分的第一凸缘在下护套的顶壁部分和底面部分之间延伸,被上护套的联接部分覆盖在下护套里。因此该上护套的联接部分也是下护套的内表面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当上护套相对于护套移动时,至少有一部分下护套的内表面相对于存放在其内的物件移动。其中的摩擦或磨损可能导致摩擦颗粒物的形成,因而引起所存放物件的损坏,尤其是对如软盘一类的电子介质。此外,为了能够移动到展示位置,上护套联接部分的较低自由边缘应与下护套的底部隔开,其距离至少等于所要移动的距离。移动时,联接部分的这一自由边缘对于存放在下护套中的物件形成了止动凸形物,这些凸形物至少将部分地阻碍所需的移动,并导致存放物的损坏。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如本文开篇所述类型的存放和展示包装封套,这种包装封套不存在上述的问题。
按照本发明,这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装封套的顶壁部分是接在底面部分的一条纵向边上,该纵向边横向延伸到所述的第一纵向边,并且联接部分延伸到该底面部分的所述的第二条纵向边,其中,折弯部分通过一个折接部分与联接部分相连,该折弯部分在顶壁部分下朝着底面部分的所述的第一纵向边延伸,以使底面部分和联接部分沿下护套的顶壁部分形成封闭环路。
通过这些方法,提供了一个包装封套,其中,在存放和展示位置的制动是通过在两个面形(surface-shaped)部分间移动并碰撞另一个面形部分的一条自由纵向边来实现。在展示位置,制动是通过在联接部分和底面部分间的移动,碰撞到顶壁部分的纵向边来实现的,该纵向边形成了插入口的第二纵向边。而在存放位置,联接部分和折弯部分的移动,碰撞到顶壁部分的另一条边,后者(即折弯部分)可通过连续折接部分连接到底面部分上,以使护套具有封闭的边。进一步地,移动上护套时,上护套的联接部分是在相对于下护套的折弯部分和顶壁部分间移动,因此,并不需要一个在护套中移动的自由止动凸出物。
在护套移动时,存放在其中的物件被相对于物件静止的面所包裹,这种效果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例进一步得到最佳化。因为折弯部分的延伸仍然超出由顶壁部分形成的撞入口第二退后边。数据载体可以插入底面部分和折弯部分之间,此时折弯部分的条仍伸出第二退后边,并可略向上折,以便于数据载体容易地插入。
当几个装有盒状物件的护套的移放到一起时,形成了一个块状物,该块状物可被存放在单个盒子中。然而,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例,优选是用一个缠绕带将其包装,该缠绕带与第一护套的底面部分或联接部分相连,能缠绕一组相互叠起的护套,并能回接到所述的第一护套,以形成封闭的包装。
根据本发明上述和其它可能的一些具体实例,本发明的包装封套可以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材料来制造。成本和所需的操作工序较少,在各个护套和缠绕带是用硬纸板、纸、塑料、金属薄板等具有固有硬度材料或类似材料来制造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在这一点上,制做护套的半成品优选应包括一个矩形底面部分;一个通过折接部分连接到底面部分的联接部分;一个折弯部分,该部分通过与第一折接部分平行的折接部分与联接部分相连;第一和第二顶壁部分,这两部分通过与第一折接部分垂直的第一、第二侧面折接部分与底面部分相连。通过将联接顶壁部分的底面部分沿第一折接部分折弯靠到联接部分上和将折弯部分沿第二折接部分折弯靠到底面部分上,再将顶壁部分沿它们各自的折接部分向折弯部分折去,这样就可以简单的方式做成一个护套。为了使各护套相连,在将下一个护套的联接部分放在折弯部分上后,将顶壁部分再向内折弯,如此,顶壁部分就挂在了上护套的底面部分和联接部分间的缝中。这种方式只是不适用于顶层护套的两个顶壁部分。为防止这两个折弯的顶壁部分无意识地往回弹,例如可将这两部分用胶条相连。另一可行的方法是使一个顶面部分具有凸缘,其可插入另一顶壁部分上的缝中。
根据另一个具体实例,也可将顶壁部分的一部分通过垂直于第一折接部分的第一侧面折接部分与底面部分相连,并且一插入部分通过与第一侧面折接部分平行的第二侧面折接部分与该顶壁部分相连,当顶壁部分向内折弯后,插入部分应插入底面部分和联接部分间的缝中。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折接部分将顶壁部分联接到底面部分,可以产生另一个重要的优点。由于顶壁部分仅仅是被插在底面部分和联接部分之间的缝中,它们可随时被抽出,因此,移开一个或几个护套总是可以的。很显然,这种结构也表明,一个或几个附加的护套也可以随时增加到一组原已联接好的护套中。
如果盒状物品相对较薄,那么每一个折接部分可简单地用一条折线来形成。但在盒形物件较厚的情况下,第一折接部分优选是由一折线形成,而其他折接部分以及第一、第二侧面折接部分是由一面(panel)所形成的、该面通过折线与所相邻的需要折接的部分相连接,以使插入口的开口尺寸与所要存放的盒状物件的横截面相一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例,为形成一个缠绕带,所使用的半成品材料优选包括一个矩形底部,该底部的尺寸与要包装的护套的底面部分尺寸相对应,所述的底面部分具有沿相对的两条边通过第一折线与其相连的联接折叶(coupling flaps)和缠绕部分,而缠绕部分沿第三条边通过第二折线与底面部分相连,该缠绕部分的宽度至少等于平行于第二折线的底面部分的宽度,其长度至少等于垂直于第二折线的底面部分长度加上装上盒状物件后最多可容纳的一叠护套的厚度的两倍。缠绕部分包括至少一组第三折线,这些折线平行于第二折线延伸,其相互隔开的距离对应于装有盒状物件的护套的厚度。由这种半成品材料做成的缠绕带通过将两个联接折叶折进一个护套的底面部分和联接部分间的缝中而与该护套相连。这种缠绕带的另一个特点是因其具有第三折线,所以在护套数量变化时,仍可相适配。在这方面,通过缠绕带的自由端插入底面部分和相连护套的联接部分间的缝中,可简单地使缠绕带呈封闭状态。如果该缠绕带的端部有一个插入部分,那么上述操作将更加简便。
缠绕部分和缠绕带的底面部分基本上决定了封闭包装封套的外形。此处应特别注意上述的外形,缠绕带可由任选的不同材料制作,例如因为缠绕带包括覆盖底面的一部分,所以,底面部分和联接折叶可用纸或硬纸板制作,而缠绕部分应用具有吸引力的外形的材料制作。缠绕部分可用柔韧的材料如仿皮制作。
根据本发明,该包装封套将在下文中参考图中的具体实例进一步进行讨论和解释。在这些图中

图1、表示护套半成品的第一具体实例;
图2、表示按照图1所示半成品做成的一个护套;
图3、表示制作一个缠绕带的半成品;
图4、表示一个包装封套,该包装封套有一叠按图2所示的并存放了数据载体的护套,并且被图3所示的半成品的缠绕带所封闭缠绕;
图5、表示将图4所示的包装封套打开的状态,这里,护套被象屋面的瓦片一样重叠排列;
图6、表示形成护套半成品的第二具体实例;
图7、表示一个按照图6所示的半成品制成的一个护套。
图1所示护套半成品包括一个底面部分1;一个尺寸与底面部分相同并通过折线2与底面部分相连的联接部分3;该联接部分通过折线4和底面折接面5相连;底面折接面5又通过折线6和折弯部分7相连,该折弯部分和底面部分1具有相同的宽度,而长度较之底面部分1为短,并有一通过折线7a与之相连的边缘面7b;该半成品还进一步包括第一顶壁部分8,该部分的长度略比折线6和7a之间的距离小,其宽度小于底面部分1的宽度的一半。通过折线9,顶壁部分8与第一侧面折接面10相连,而该折接面再通过折线11与底面部分1相连。而第二顶壁部分15通过折线14与第二侧面折接面13相连,再通过折线12与底面部分1的另一条边相连。该顶壁部分15具有和第一顶壁部分8相同的尺寸,在它们的折线之间,侧面折接面10、13和底折接面5各自的折线间距离相同,即高度相等。
根据图1所示的半成品来制作一个图2所示的护套,首先,将具有侧折接面和顶壁部分的底面部分通过折线2折180°,使之靠在联接部分3上;其次,将底面折接面5和折弯部分7通过折线4向上折起,使之与图面垂直,然后再将折弯部分7沿折线6再向内折90°;再次,将第一顶壁部分8和侧折接面10沿折线11折到与图面垂直,然后将第一顶壁部分8再沿折线9向内折90°;同样,第二侧折接面13也折到与图面垂直,第二顶壁部分15则折向第一顶壁部分8;最后,将边缘面7b沿折线7a略向上折,达到图2所示的位置,尽管如图所示的二个顶壁部分已略向回弹了一些。
图3所示的半成品包括一个底面部分16,它通过折线17与缠绕部分18相连,终止于与折线18b相连的插入部分18a。缠绕部分18包括第一组折线19a-19k和第二组折线20a-20k,一组折线的二条折线间距离与底面折接面5的两条折线4和6之间的高度大致相等。第一组折线中的折线19a和第二组折线中的折成20a之间的距离与联接部分3的两边折线2和4间的距离相等。该半成品还进一步包括通过折线22与底面部分16相连的第一联接折叶21及通过折线24与底部16相连的第二联接折叶23。
为制成图4所示的包装封套,首先,将图1所示的半成品的联接部分3放在底面部分16上,而折线4正好在折线17上,其次,联接折叶21和23分别沿其折线22和24对折180°,使之紧靠在联接部分3上,然后分别将底面部分1和折弯部分7以及顶面部分8和15内折,则得到如图2所示的护套。典型的,为折过顶壁部分8和15,如图1所示的另一个半成品的联接部分3被放在已与缠绕带相连的护套的折弯部分7上,在把最后一个护套的顶壁部分相互对折后,其余护套就可以按上述方法依次联接起来。在把数据载体25插入各自的护套后,缠绕带18缠绕在一组叠起的护套上,第一组和第二组折线19a-19k、20a-20k保证了一叠护套的上边缘方方正正;最后,插入部分18a插入到底部16和底护套联接部分3之间的缝中,就形成了图4所示的一叠包装完成的护套。
为使该包装封套从其存放位置进入展示位置,缠绕带18被从上述的缝中拉出,使一叠护套呈解开状态。由于护套的联接部分3沿着下护套的顶面部分移动,直到该护套的折线2紧靠在其下护套顶面部分的顶边为止,所以,一叠护套可被移开呈屋瓦状排列是可能的。因此图5所示的位置是可以达到的。此刻各个数据载体25的展示条都能看得见,并且,这些数据载体也位于一个方便从它们各自的护套中取出的位置。由于折弯部分7的边缘部分7b是略向上折的,所以通过该边缘面将数据载体重新插入护套也是很方便的。
从图2所示的情况可以看到,一叠护套的最上层护套的顶壁部分8和15可能略向回弹,若不希望这样,可用胶条将它们水平相连。另一种方法是将第一顶壁部分8做成具有突出的边缘,将其插入第二顶壁部分15的缝中去。还有一种方法是采用图6所示的护套半成品,该半成品包括一个底面部分31;联接部分32;底部折接面33;具有边缘面34a的折弯部分34;第一侧面折接面35,顶壁部分36;第二侧面折接面37和一个插入部分38。各部分通过其折线相连。
从图6所示的半成品制成的护套如图7所示。为得到如图7所示的护套,首先,将底面部分31和与其相连的部分35-38内折靠在联接部分32上,再把底面折接面33折到垂直位置,折弯部分34内折到在底面部分上方的水平位置;其次,将侧面折接面35折到垂直位置,而顶壁部分36再进一步折到折弯部分34上的水平位置。当顶壁部分36向内折后,仔细地将插入部分38插入到底面部分31和联接部分38之间的缝中。此时,侧面折接面37直立在垂直位置上。在将边缘面34a略向上折后,就得到了图7所示的护套。
应该明确的是,可以对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限定的结构进行许多改进和变化。例如,在图4所示的包装封套中,数据载体部分是可见的,若不希望这样,可将侧面折接面设计成沿整条边延伸。同样,这些折接面的顶面部分沿整个数据载体的高度延伸,这样,联接部分可相应地设计得窄一些。为了封闭一叠护套的所有的面,例如一个商业性的包装封套,可以再增加两个U型部分,其腹部覆盖叠层的侧面,其根部由缠绕带紧紧地缠绕住。
权利要求
1.存放和展示一组盒状物件,特别是数据载体软盘或类似物品的包装封套,该封套包括一组护套式存放单元,每一个护套可存放一个盒状物件,每一个护套包括-一个插入口;-一个底面部分(1,31),该部分具有一条形成插入口第一边的第一纵向边;-一个顶壁部分(8,15;36),该部分具有一条形成插入口第二条边的、比第一纵向边相对靠后的纵向边;-一个联接部分(3,23),该部分相对于顶壁部分在底面部分的背面、沿与该底面部分相对的纵向边、从第一纵向边向第二纵向边条状延伸,该联接部分在其下面的护套的顶壁部分之下延伸,其特征在于顶壁部分折接在底面部分的一条纵向边上,所述的纵向边横向延伸到所述的第一纵向边,而联接部分则延伸到所述底面部分的第二纵向边,其中,联接部分通过折接部分(4-6)与折弯部分(7;34)相连,所述的折弯部分在顶壁部分之下朝所述的第一纵向边延伸,以使底面部分和联接部分沿着其下护套的顶壁部分形成封闭的环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封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弯部分(7,34)延伸超出由顶壁部分(8,15;36)形成的插入口的第二退后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装封套,其特征在于存在一缠绕带(16,24),该缠绕带与第一护套的底面部分(1,31)或联接部分(3,32)相连接,能缠绕一组与第一护套叠在一起的护套,并能绕回到第一护套以形成一个封闭的封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装封套,其特征在于制作一个护套的半成品包括,一个矩形底面部分(1),一个通过折接部分(2)与底面部分相连的联接部分(3);一个通过与第一折接部分平行的折接部分(4-6)联接到联接部分的折弯部分(7);以及第一(8)和第二(15)顶壁部分,该两部分分别通过垂直于第一折接部分的第一(9-11)和第二(12-14)侧面折接部分与底面部分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装封套,其特征在于制作护套的半成品包括一个矩形底面部分(31);一个通过第一折接部分与底面部分相连的联接部分(32);一个通过与第一折接部分平行的折接部分(33)联接到联接部分的折弯部分(34);一个第一顶壁部分(36),该部分通过垂直于第一折接部分的第一侧面折接部分(35)与底面部分相连,一个插入部分(38),该部分通过平行于第一侧面折接部分的第二折接部分(37)与顶壁部分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包装封套,其特征在于第一折接部分是由折线(2)形成的,而第一和第二侧面折接部分是由一个面(5,10,13,33,35,37)通过折线(4,6,9,11,12,14)折接相连到相应的部分形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封套,其特征在于制作缠绕带的半成品包括一个矩形底部(16),其尺寸与那些要包装的护套的底面部分相对应,所述的矩形底部有联接折叶(21,23),它们通过第一折线(22,24)沿两个相对的边与矩形底部相连,该底部还具有一缠绕部分(18),其通过第二折线17沿第三边与矩形底部相连,所述缠绕部分的宽度至少等于平行于第二折线的底部的宽度,其长度至少等于垂直于第二折线的底部的长度加上存有盒状物件的最多可容纳的一叠护套的厚度的两倍,缠绕部分至少包括一组第三折线(19a-j,20a-j),这些折线沿平行于第二折线的方向延伸,它们相互隔开的距离对应于已存放了物件的护套的厚度。
8.根据权利7所述的包装封套,其特征在于缠绕部分18到插入部分(18')结束。
9.任一项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护套用作包装封套。
10.用于制作权利要求9所述的护套的半成品。
11.权利要求3-8的任一项所述的缠绕带用于包装封套。
12.用于制作权利要求11所述的缠绕带的半成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成品,一部分是用具有固有硬度的材料制成,另一部分是用柔韧材料制成。
全文摘要
存放和展示一组盒状物件的包装封套,包括一组护套,各自存放一个盒状物件,每一个护套具有一个插入口;一个具有第一纵向边的底面部分;与底面部分折接相连,具有相对退后于第一纵向边的顶壁部分;一个联接部分,该部分相对于顶壁部分在底面部分的背面沿与该背面部分相对的纵向边、从第一纵向边向第二纵向边条状延伸;一个通过折接部分与联接部分相连接的折接部分,该部分在顶壁部分下朝底面部分的第一纵向边延伸,以使底面部分和联接部分沿其下护套的顶壁部分组成一个封闭环路。
文档编号B65D85/57GK1097891SQ9310895
公开日1995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1993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1993年7月23日
发明者亨德里克·维恩斯特拉 申请人:亨德里克·维恩斯特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