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流中转站的转运输送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70553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流中转站的转运输送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物流中转站的转运输送装置,包括主动轴、从动轴、主支撑架、限位支架和辅支撑架,所述主动轴的两端均通过轴承置于主支撑架上,所述主支撑架的顶部一侧设有卸货滑道,所述主支撑架的底部端面上设有减速电机,所述主支撑架的底部端面的四角均设有车轮,所述减速电机通过动力轴与动力轮连接,所述主动轴上设有主动辊和主动轮,所述主动轮通过动力皮带和动力轮连接。该物流中转站的转运输送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易于推广,工人将货物放在入货滑道上,即可通过运输皮带的移动,将货物运输到卸货滑道上,进而使货物转送到接收货物车辆上,该转运输送装置提高了物流转运输送的效率,节省了时间以及人力物力等资源。
【专利说明】
一种物流中转站的转运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流运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物流中转站的转运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大部分的物流中转站在其分拣、转运的过程中,一般物流中转站会有两种人工搬运方式,一是工作人员从物流快递车上将货物先搬下来,然后再将货物搬到另一辆物流快递车上;二是工作人员将快递货物直接从一辆快递车上扔到另一辆快递车上,这样的人工搬运方式前者大大地增加了人工费用,同时产生了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增加了物流的成本,降低了物流快递货物转运输送的效率;而后者的搬运方式虽然节省了人工搬运时将货物从车辆上向下搬运时所产生的时间,以及减少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但这种直接扔货物的方式会大大增加物流快递货物损坏的概率。虽然部分物流中转站设置了一些传送皮带来进行货物的转运输送,然而这些传送装置所占空间大、灵活性小、价格成本高,对于一些中小型的物流中转站不方便进行实际的操作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流中转站的转运输送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物流中转站的转运输送装置,包括主动轴、从动轴、主支撑架、限位支架和辅支撑架,所述主动轴的两端均通过轴承置于主支撑架上,所述主支撑架的顶部一侧设有卸货滑道,所述主支撑架的底部端面上设有减速电机,所述主支撑架的底部端面的四角均设有车轮,所述减速电机通过动力轴与动力轮连接,所述主动轴上设有主动辊和主动轮,所述主动轮通过动力皮带和动力轮连接,所述从动轴的两端均通过轴承置于辅支撑架上,所述辅支撑架的底部两侧对称设有车轮,所述辅支撑架的顶部一侧设有入货滑道,所述从动轴上设有从动辊,所述从动辊通过运输皮带和主动辊连接,所述运输皮带上设有连接带,所述限位支架的底部两侧对称设有车轮,所述限位支架上设有上限位轴和下限位轴,所述上限位轴的两端和下限位轴的两端均通过轴承置于限位支架上,且上限位轴和下限位轴相平行,所述上限位轴上设有上托辊,所述下限位轴上设有下托辊,所述运输皮带的上层压在上托辊上,运输皮带的下层位于上托辊和下托辊之间且压在下托辊上。
[0005]优选的,所述运输皮带的表面设有防滑条纹。
[0006]优选的,所述限位支架的数量至少为I个。
[0007]优选的,所述车轮上设有锁止件。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物流中转站的转运输送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易于推广,工人将货物放在入货滑道上,即可通过运输皮带的移动,将货物运输到卸货滑道上,进而使货物转送到接收货物车辆上,该转运输送装置提高了物流转运输送的效率,节省了时间以及人力物力等资源。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中:1、主动辊,2、主动轮,3、主动轴,4、卸货滑道,5、主支撑架,6、车轮,7、动力皮带,8、动力轮,9、动力轴,10、减速电机,11、限位支架,12、下限位轴,13、下托辊,14、从动轴,15、从动辊,16、辅支撑架,17、入货滑道,18、运输皮带,19、连接带,20上托辊,21、上限位轴,22、锁止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2]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物流中转站的转运输送装置,包括主动轴3、从动轴14、主支撑架5、限位支架11和辅支撑架16,所述主动轴3的两端均通过轴承置于主支撑架5上,所述主支撑架5的顶部一侧设有卸货滑道4,所述主支撑架5的底部端面上设有减速电机10,所述主支撑架5的底部端面的四角均设有车轮6,所述减速电机10通过动力轴9与动力轮8连接,所述主动轴3上设有主动辊I和主动轮2,所述主动轮2通过动力皮带7和动力轮8连接,所述从动轴14的两端均通过轴承置于辅支撑架16上,所述辅支撑架16的底部两侧对称设有车轮6,所述辅支撑架16的顶部一侧设有入货滑道17,所述从动轴14上设有从动辊15,所述从动辊15通过运输皮带18和主动辊I连接,所述运输皮带18上设有连接带19,所述限位支架11的底部两侧对称设有车轮6,所述限位支架11上设有上限位轴21和下限位轴12,所述上限位轴21的两端和下限位轴12的两端均通过轴承置于限位支架11上,且上限位轴21和下限位轴12相平行,所述上限位轴21上设有上托辊20,所述下限位轴12上设有下托辊13,所述运输皮带18的上层压在上托辊20上,运输皮带18的下层位于上托辊20和下托辊13之间且压在下托辊13上。
[0013]具体而言,所述运输皮带18的表面设有防滑条纹,此设计能够有效地避免货物在输送过程中从皮带上滑落,避免货物因滑落造成损坏。
[0014]具体而言,所述限位支架11的数量至少为I个,根据运输长度的需要,当需要较长的运输皮带18时,可使用多个限位支架11,使运输皮带18的上层压在上托辊20上,下层位于上托辊20和下托辊13之间,且压在下托辊13上,多个限位支架11的设计,能够有效防止运输皮带18在使用过程中受压打缠,保证运输正常快速的进行。
[0015]具体而言,所述车轮6上设有锁止件22,锁止件22可以使车轮6停止固定住,进一步保证在转运输送过程中,车轮6晃动跑偏影响运输过程。
[0016]本实用新型一种物流中转站的转运输送装置的使用过程:使用时,首先将辅支撑架16置于货物分发车辆的一侧,使入货滑道17贴在车厢门处,将主支撑架5置于接收货物车辆的一侧,使卸货滑道4贴在车辆上的车厢门处,所述运输皮带18可以通过连接带19拼接,然后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选择合适长度的运输皮带18,使运输皮带18的上层压在上托辊20上,下层位于上托辊20和下托辊13之间,且压在下托辊13上,若使用的运输皮带18较长,可放置多个限位支架11,防止运输皮带18在使用过程中受压打缠影响运输,启动减速电机10,减速电机10的转动带动动力轴9的转动,动力轴9的转动带动动力轮8的转动,动力轮8通过动力皮带7带动主动轮2的转动,主动轮2的转动带动主动轴3转动,主动轴3的转动带动主动辊I的转动,主动辊I的转动带动运输皮带18绕从动辊15转动,工人将货物放在入货滑道17上,即可通过运输皮带18的移动,将货物运输到卸货滑道4上,进而使货物转送到接收货物车辆上,达到提高物流运输转运输送效率,节省时间以及人力物力的目的。
[001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主权项】
1.一种物流中转站的转运输送装置,包括主动轴(3)、从动轴(14)、主支撑架(5)、限位支架(11)和辅支撑架(16),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轴(3)的两端均通过轴承置于主支撑架(5)上,所述主支撑架(5)的顶部一侧设有卸货滑道(4),所述主支撑架(5)的底部端面上设有减速电机(10),所述主支撑架(5)的底部端面的四角均设有车轮(6),所述减速电机(10)通过动力轴(9)与动力轮(8)连接,所述主动轴(3)上设有主动辊(I)和主动轮(2),所述主动轮(2)通过动力皮带(7)和动力轮(8)连接,所述从动轴(14)的两端均通过轴承置于辅支撑架(16)上,所述辅支撑架(16)的底部两侧对称设有车轮(6),所述辅支撑架(16)的顶部一侧设有入货滑道(17),所述从动轴(14)上设有从动辊(15),所述从动辊(15)通过运输皮带(18)和主动辊(I)连接,所述运输皮带(18)上设有连接带(19),所述限位支架(11)的底部两侧对称设有车轮(6),所述限位支架(11)上设有上限位轴(21)和下限位轴(12),所述上限位轴(21)的两端和下限位轴(12)的两端均通过轴承置于限位支架(11)上,且上限位轴(21)和下限位轴(12)相平行,所述上限位轴(21)上设有上托辊(20),所述下限位轴(12)上设有下托辊(13),所述运输皮带(18)的上层压在上托辊(20)上,运输皮带(18)的下层位于上托辊(20)和下托辊(13)之间且压在下托辊(1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流中转站的转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皮带(18)的表面设有防滑条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流中转站的转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架(11)的数量至少为I个。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流中转站的转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6)上设有锁止件(22)。
【文档编号】B65G67/08GK205555587SQ201620409026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5月6日
【发明人】刘苏, 刘超, 滕运秋
【申请人】刘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