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板生产用的挤出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393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墙板生产用的挤出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产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墙板生产用的挤出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模具的规格繁多,其中挤出模具是用来完成挤出成型工艺的主要模具之一,主要是利用压力将经过热熔等处理过的塑料通过分料器挤入芯棒和口模间成型。然而,在生产过程中,传统用于墙板生产的挤出模具上安装的冷却装置结构简单固定,安装方式局限,导致挤出成型效率不高,严重影响产品的整体品质和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墙板生产用的挤出模具,解决传统用于墙板生产的挤出模具上安装的冷却装置结构简单固定,安装方式局限,导致挤出成型效率不高,严重影响产品的整体品质和生产效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墙板生产用的挤出模具,包括用于连接挤出机的模体,所述的模体左侧连接有过渡板,所述的过渡板左侧连接有后支架板,所述的后支架板左侧连接有前支架板,所述的前支架板左侧连接有汇流板,所述的汇流板左侧连接有口模,所述的口模左侧连接有水冷机构,所述的模体内部横向开设有挤入流道,所述的挤入流道两端开口位置均开设有扩口,所述的过渡板、后支架板和前支架板内部横向开设有与挤入流道左侧扩口相连通的过渡流道,所述的汇流板内部开设有与过渡流道左侧开口相连通的汇入流道,所述的口模和水冷机构内部横向开设有与汇入流道左侧开口相连通的成型流道,所述的挤入流道、过渡流道、汇入流道和成型流道组成挤出流道,所述的挤出流道内部设置有主芯棒、分流锥和通水小芯棒,所述的主芯棒和分流锥内部开设有两条相互平行的冷却孔,所述的主芯棒和分流锥内部位于两条冷却孔之间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的冷却孔内部设置有弹性密封杆,所述的通水小芯棒右端具有与冷却孔相配合的输水连接管。

优选地,为了方便安装固定,所述的模体外壁近右侧开设有连接卡扣。

优选地,为了提升散热面积,所述的水冷机构右侧开设有散热槽。

优选地,为了提升散热性,所述的水冷机构上开设有冷却流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墙板生产用的挤出模具通过在主芯棒和分流锥内部开设具有弹性密封杆的冷却孔和连接孔,用于通水小芯棒右端输水连接管插入冷却孔的深度来控制主芯棒和分流锥内部的冷却面积和效率,大大提升水冷散热装置的功能性和散热效果,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主芯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模体,2.过渡板,3.后支架板,4.前支架板,5.汇流板,6.口模,7.水冷机构,8.挤入流道,9.扩口,10.过渡流道,11.汇入流道,12.成型流道,13.主芯棒,14.分流锥,15.通水小芯棒,16.冷却孔,17.连接孔,18.弹性密封杆,19.输水连接管,20.连接卡扣,21.散热槽,22.冷却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墙板生产用的挤出模具,包括用于连接挤出机的模体1,模体1左侧连接有过渡板2,过渡板2左侧连接有后支架板3,后支架板3左侧连接有前支架板4,前支架板左侧连接有汇流板5,汇流板5左侧连接有口模6,口模6左侧连接有水冷机构7,模体1内部横向开设有挤入流道8,挤入流道8两端开口位置均开设有扩口9,过渡板2、后支架板3和前支架板4内部横向开设有与挤入流道8左侧扩口9相连通的过渡流道10,汇流板5内部开设有与过渡流道10左侧开口相连通的汇入流道11,口模6和水冷机构7内部横向开设有与汇入流道11左侧开口相连通的成型流道12,挤入流道8、过渡流道10、汇入流道11和成型流道12组成挤出流道,挤出流道内部设置有主芯棒13、分流锥14和通水小芯棒15,主芯棒13和分流锥14内部开设有两条相互平行的冷却孔16,主芯棒13和分流锥14内部位于两条冷却孔16之间开设有连接孔17,冷却孔16内部设置有弹性密封杆18,通水小芯棒15右端具有与冷却孔16相配合的输水连接管19。

优选地,为了方便安装固定,模体1外壁近右侧开设有连接卡扣20,优选地,为了提升散热面积,水冷机构7右侧开设有散热槽21,优选地,为了提升散热性,水冷机构7上开设有冷却流道2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墙板生产用的挤出模具通过在主芯棒13和分流锥14内部开设具有弹性密封杆18的冷却孔16和连接孔17,用于通水小芯棒15右端输水连接管19插入冷却孔16的深度来控制主芯棒13和分流锥14内部的冷却面积和效率,大大提升水冷散热装置的功能性和散热效果,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