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尼龙复合材料的风扇叶去毛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56217阅读:1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尼龙复合材料的风扇叶去毛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零件加工基础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尼龙复合材料的风扇叶去毛刺装置。



背景技术:

对各类塑料、金属等材料的工件进行生产加工时,工件边缘会出现毛刺,或者边缘不平整的情况,因此在加工后需要对其进行修整。

特别的是,对于有弧度的工件一般都是通过人工方法,采用刮刀将毛刺刮除干净,这样的加工对于工人的力度以及精准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并且这种人工去毛刺的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而且容易对产品造成损坏,产生废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尼龙复合材料的风扇叶去毛刺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尼龙复合材料的风扇叶去毛刺装置,包括上定位块、下定位块和套筒,上定位块底部设有与风扇叶上部外轮廓仿形的第一凹槽,下定位块顶部设有与风扇叶下部外轮廓仿形的第二凹槽,套筒内设有滑槽,上定位块自套筒底部开口竖直向上插接在滑槽内,滑槽的底部开口边缘处设置有刀片,下定位块设置于上定位块的正下方,套筒顶部设有驱动套筒竖直向下移动做切割动作的第一液压缸;滑槽内部位于套筒和上定位块之间设有多个弹簧,套筒外壁上设有多个延套筒轴线方向开设的U型孔,套筒内壁对应每个U型孔均设置有一个限位件,该限位件穿过U型孔与上定位块侧壁固定连接,限位件在弹簧的作用力下抵触在U型孔下端。

进一步的,所述下定位块底部设置有工作台,下定位块底部与工作台固定连接,该工作台上位于下定位块的两侧分别焊接固定有一个支撑板,位于两个支撑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横梁,第一液压缸安装在该横梁顶部,第一液压缸的伸缩杆竖直向下穿过横梁与套筒顶部固定连接,该横梁顶部位于第一液压缸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导向套,每个导向套内均活动插接有一个导向杆,导向杆竖直向下穿过横梁与套筒顶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自动上料机构,所述自动上料机构包括回型的第一输送带和上料机械手,该第一输送带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第一托架,第一托架的顶部设有与风扇叶下部外轮廓仿形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一输送带的一端位于工作台的旁侧,所述上料机械手包括L型的第一支架,第一支架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气缸,第一气缸位于第一输送带端部的正上方,第一气缸活塞杆的伸缩方向垂直于横梁的长度线,第一气缸活塞杆的端部安装有第二气缸,该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伸缩方向呈竖直状态,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安装有第一真空吸盘。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第一连接板,该第一连接板水平设置并向横梁方向延伸,第一真空吸盘固定在该第一连接板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自动下料机构,自动下料机构与自动上料机构对称设置,所述自动下料机构包括回型的第二输送带和下料机械手,该第二输送带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第二托架,第二托架的顶部设有与风扇叶下部外轮廓仿形的第四凹槽,所述第二输送带的一端位于工作台的旁侧,所述下料机械手包括L型的第二支架,第二支架的顶部安装有第三气缸,第三气缸位于第二输送带端部的正上方,第三气缸活塞杆的伸缩方向垂直于横梁的长度线,第三气缸活塞杆的端部安装有第四气缸,该第四气缸的活塞杆伸缩方向呈竖直状态,第四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安装有第二真空吸盘。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第二连接板,该第二连接板水平设置并向横梁方向延伸,第二真空吸盘固定在该第二连接板上。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尼龙复合材料的风扇叶去毛刺装置,工作时,风扇叶卡固在下定位块顶部的第二凹槽内,第一液压缸驱动套筒竖直向下移动逐渐与下定位块接近,上定位块优先与风扇叶接触,并在套筒下压的过程中利用弹簧的反向作用力使上定位块始终压接在风扇叶上,以防止工件移动;滑槽的底部开口边缘处所设有的刀片,在套筒下压过程中与工件相切从而快速清除毛刺;自动上料机构和自动下料机构用于工件的自动上料和自动下料,本实用新型全程采用自动化的方式,以减少人力输出和报废率,并使生产效率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立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放大图,

图5为为本实用新型立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套筒局部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套筒、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装配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套筒、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装配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套筒1,滑槽1a,U型孔1b,上定位块2,第一凹槽2a,弹簧2b,下定位块3,第二凹槽3a,风扇叶4,第一液压缸5,限位件6,支撑板7,横梁8,上料机构9,第一输送带9a,上料机械手9b,第一托架9c,第三凹槽9c1,第一气缸10,第二气缸11,第一真空吸盘11a,第一连接板11b,下料机构12,第二输送带12a,下料机械手12b,第二托架12c,第四凹槽12c1,第三气缸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根据图1至图8所示的一种尼龙复合材料的风扇叶去毛刺装置,包括上定位块2、下定位块3和套筒1,上定位块2底部设有与风扇叶4上部外轮廓仿形的第一凹槽2a,下定位块3顶部设有与风扇叶4下部外轮廓仿形的第二凹槽3a,套筒1内设有滑槽1a,上定位块2自套筒1底部开口竖直向上插接在滑槽1a内,滑槽1a的底部开口边缘处设置有刀片,下定位块3设置于上定位块2的正下方,套筒1顶部设有驱动套筒1竖直向下移动做切割动作的第一液压缸5;滑槽1a内部位于套筒1和上定位块2之间设有多个弹簧2b,套筒1外壁上设有多个延套筒1轴线方向开设的U型孔1b,套筒1内壁对应每个U型孔1b均设置有一个限位件6,该限位件6穿过U型孔1b与上定位块2侧壁固定连接,限位件6在弹簧2b的作用力下抵触在U型孔1b下端,套筒1内的弹簧2b使上定位块2优先与产品接触,上定位块2于下定位块3配合共同将工件固定。

具体的,工作时风扇叶4卡固在下定位块3顶部的第二凹槽3a内,第一液压缸5驱动套筒1竖直向下移动逐渐与下定位块3接近,上定位块2优先与风扇叶4接触,并在套筒1下压的过程中利用弹簧2b的反向作用力使上定位块2始终压接在风扇叶4上,以防止工件移动;滑槽1a的底部开口边缘处所设有的刀片,在套筒1下压过程中与工件相切从而快速清除毛刺。

所述下定位块3底部设置有工作台,下定位块3底部与工作台固定连接,该工作台上位于下定位块3的两侧分别焊接固定有一个支撑板7,位于两个支撑板7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横梁8,第一液压缸5安装在该横梁8顶部,第一液压缸5的伸缩杆竖直向下穿过横梁8与套筒1顶部固定连接,该横梁8顶部位于第一液压缸5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导向套,每个导向套内均活动插接有一个导向杆,导向杆竖直向下穿过横梁8与套筒1顶部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自动上料机构9,所述自动上料机构9包括回型的第一输送带9a和上料机械手9b,该第一输送带9a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第一托架9c,第一托架9c的顶部设有与风扇叶4下部外轮廓仿形的第三凹槽9c1,所述第一输送带9a的一端位于工作台的旁侧,所述上料机械手9b包括L型的第一支架,第一支架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气缸10,第一气缸10位于第一输送带9a端部的正上方,第一气缸10活塞杆的伸缩方向垂直于横梁8的长度线,第一气缸10活塞杆的端部安装有第二气缸11,该第二气缸11的活塞杆伸缩方向呈竖直状态,第二气缸11的活塞杆端部安装有第一真空吸盘11a,第二气缸11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一气缸10的端部,第一气缸10工作时推动第二气缸11使其垂直于下固定块圆心处。

第一输送带9a上的每个第一托架9c内均放置有一个待加工的风扇叶4,风扇叶4卡固在第一托架9c上的第三凹槽9c1内,第一输送带9a将风扇叶4输送至第一真空吸盘11a正下方时,通过第二气缸11驱动第一真空吸盘11a向下运动将风扇叶4吸取,第二气缸11复位后通过第一气缸10驱动第二气缸11整体移动至下定位块3正上方,再由第二气缸11驱动第一真空吸盘11a向下运动将风扇叶4放下,以此实现自动上料。

所述第二气缸11的活塞杆端部设有第一连接板11b,该第一连接板11b水平设置并向横梁8方向延伸,第一真空吸盘11a固定在该第一连接板11b上,以便于安装。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自动下料机构12,自动下料机构12与自动上料机构9对称设置,所述自动下料机构12包括回型的第二输送带12a和下料机械手12b,该第二输送带12a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第二托架12c,第二托架12c的顶部设有与风扇叶4下部外轮廓仿形的第四凹槽12c1,所述第二输送带12a的一端位于工作台的旁侧,所述下料机械手12b包括L型的第二支架,第二支架的顶部安装有第三气缸15,第三气缸15位于第二输送带12a端部的正上方,第三气缸15活塞杆的伸缩方向垂直于横梁8的长度线,第三气缸15活塞杆的端部安装有第四气缸,该第四气缸的活塞杆伸缩方向呈竖直状态,第四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安装有第二真空吸盘,第四气缸通过螺栓固定与第三气缸15的端部,第三气缸15工作时推动第四气缸使其垂直于下固定块圆心处。

套筒1向下移动将风扇叶4的毛刺切除后向上抬升,第三气缸15驱动第四气缸移动至下定位块3正上方,第四气缸控制第二真空吸盘向下移动将风扇叶4吸取,吸取后第四气缸和第三气缸15先后复位,第二输送带12a控制一个空余的第二托架12c移动至第二真空吸盘的正下方,第四气缸驱动第二真空吸盘向下移动将风扇叶4放下,以实现自动下料。

所述第四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第二连接板,该第二连接板水平设置并向横梁8方向延伸,第二真空吸盘固定在该第二连接板上,以便于安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